部编版语文九下第二单元:《作文》审题立意
单元要求
1.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
2.审题时,要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其含义。
3.抓住“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写作指导
审题要细,题目中的每一个成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中心词往往决定了写作对象和事件,修饰成分则进一步细化了对象和事件的属性特点等,这都必须在写作中有所体现。
“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核心。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就是把握住了“题眼”,也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有的作文题只给我们一个词或者词组、短句,它的意思并不完整,限制的条件也少,选择的余地很大,可以采用前拓后补的办法,使题目变窄,题意更具体。
立意往往在审题之后进行。立意要明确,表达的思想要有一定深度。
第一,要做到正确积极。
要能准确全面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题意要求,肯定真善美,批评假恶丑,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第二,要做到鲜明集中。
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要明确,一篇文章一般表达一个明确突出的中心。
第三,要做到深刻新颖。
能深入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能有新的观念见解,或开发新的认知角度。
写作实践一、二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寓意是:
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不能像猫头鹰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把握了故事的整体寓意后,还应从多角度提炼写作的主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材料核心内容,明确材料中每个对象的观点。
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是斑鸠和猫头鹰,双方在对待“猫头鹰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产生分歧。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写作主题:一是换个环境又如何,二是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2)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
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在表层立意的基础上,挖掘出更有深度的立意。
如从猫头鹰叫声是本性使然可以提炼出写作主题:保持自己的个性,世界才能丰富多彩。
又如从斑鸠的话“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可以提炼出写作主题:治标不如治本;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
(3)对比鉴别,辨伪去妄。
从多角度罗列出多个立意后,需要回到材料中,思考:
命题者的目的是什么?
哪一个立意既新颖又切合材料?
哪一个立意偏离了材料中心?
通过反复对比鉴别,确定自己的写作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拟写几个标题,选择最佳的题目进行写作。
再来看看写作实践三,这是道命题作文。
首先,要准确地审题,把握题目中心词和修饰成分,读懂它的深层含义。
“翻过那座山”是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翻过”和“山”。
“山”的修饰成分是“那座”,而不是“那一座座”或“那些”,表示只能写一座山。
“山”可以有多重比喻义:
它可以是学习中的障碍、困难;
可以是思想上的偏见、困惑;
可以是人际交往中的胆怯、隔阂;
可以是性格上的自私、偏激;
可以是意外的误解、差错……
据此,“翻过”可以理解为超越、克服、消灭、战胜等。
其次,要确定文章的中心,选择一种含义立意。
根据前面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列出多个跟题目有关的主题,并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如:
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消除思想认识上的偏见;
消除人际交往中的隔膜;
克制性格上的偏激……
再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择最恰当的、自己最能驾驭的一个主题作为文章的中心。
最后,在构思成文的时候,还需要关注提示语对文体的要求。写作实践三要求写记叙性文章,就要从多方面去罗列材料主题,选择最合适的主题完成习作。
范文展示
敢于改变,铸就成功
猫头鹰意欲搬家,斑鸠上前询问缘由。斑鸠劝它:“改变环境,不如改变叫声。”由此看来,与其在遭遇不顺时苦苦追求改变身处的环境,不如结合时代所需改变自己。只有敢于改变,方能顺应时代大势,立于不败之地。
敢于改变,要有理性的选择。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见证了当时中国人内心的麻木,决定“弃医从文”,开始“以笔作枪”的斗争史,这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仅有制造工艺的改进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时代对生产力有着更为紧迫的需要之时,福特敢于改变,乘着改革的春风,颠覆了汽车传统生产方式,独创汽车生产流水线。也正因为他审时度势,结合环境,敢于改变,终成汽车产业巨擘。
敢于改变,要有不懈的努力。在无法改变环境时,要勇于直面困境,做出合理改变,面对挑战,坚持走下去,才是明智之选。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兵败吴王夫差,被俘的他,历经千难万险回到越国。他一改以前的生活作风,励精图治,沙场练兵,卧薪尝胆,终成一方霸主。无独有偶,宋朝苏洵二十多岁时方才领悟读书之必要,几十年间刻苦努力,终成文学大家。其子苏轼、苏辙均才学精湛,三人合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敢于改变,要以坚持为底,用岁月作墨,才能不惧环境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
敢于改变,要有坚定的信心。做出改变,往往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持。改变,不是盲目前进的虚空作秀,而是结合自身需要的重要抉择。当需要改变时不变,错过的是机遇;不需要改变时改变,遭遇的便是失败。一旦确定改变,就应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坚定自我道路,坚持走下去,才可立于时代之巅。
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都是敢于改变者创新的足迹,任何故步自封的思想,任何孤芳自赏的偏执,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都必将归于失败。只有敢于改变,才能远离固执的荒漠,重返成功的高原。没有洞察社会环境的慧眼,没有敢于改变自身的坚定,没有“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坚持,没有知变、愿变、谋变的进取,便不会有适应环境的大器晚成。
时代的考题已经喷薄而出,我们的答卷正在铺陈。敢于改变,是面对复杂环境时的转败为胜,是勘察自身需要后的扭亏为盈。它不是一时妥协,而是有意追寻。我们应重视改变,敢于改变,坚持改变。唯有改变,才能铸就成功!
点评
文章从材料中猫头鹰所处环境中的人们对它的不欢迎入手,结合斑鸠对猫头鹰的建议“改变环境,不如改变叫声”,明确文章立意,确立“敢于改变自己”的主题,分别从改变的原因、方法等方面行文,与主题相呼应。
行文流畅,论述清晰且有力量。
恰当引用名言警句,使文章内容丰富,独具韵味;恰到好处的点题,也让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做好自己,成就自我
猫头鹰赶往东方,因为当地人都讨厌它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否则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
然而,我想说,猫头鹰改变了叫声,它还是猫头鹰吗?每种鸟都有自己的特点,做好自己,才是融入其他种族的关键。做好自己,是认清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的个性,而后坚持本心与个性,不为任何外在之力所动摇。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成就自我,赢得人生。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四岁开始学画画的罗斯·怀利,多年后依然有着孩童般的笔触。在以优雅为主流的艺术圈中,她的画作似乎过于幼稚。面对质疑,罗斯·怀利也曾迷茫过。但她在一次次自省中,仍然选择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坚守本色。多年后,守得云开见月明,她的纯真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最后成就了自己。
要保持本心,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正如莎士比亚说:“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猫头鹰如果改变了自己的叫声,就失去了本真,失去了自我。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嗅觉判断哪个是含笑花,哪个是百合花,哪个是栀子花,哪个是玉兰花……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如果含笑花的香味和百合花一样,那它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猫头鹰如果有和斑鸠一样的叫声,那它是猫头鹰还是斑鸠?因此,我们更应坚定立场,做好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别人的成见对我们而言并不是那么重要,为了他人的看法改变自己,违背本心,实不可取。
当地人在意猫头鹰的叫声,而忽视其作用,实在有些吹毛求疵。猫头鹰昼伏夜出,默默无闻地在田间为人们除鼠害,人们却因讨厌它的叫声,迫使其离开,可谓得不偿失。
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猫头鹰时刻”——考场失利,遇到挫折,都可能受到他人的误解或嘲笑。这时,你能否坚守本心,继续做好自己,锲而不舍地向目标奋斗?能否忽视他人的恶意,克服挫折,渡过难关?请相信自己,相信会有一只勇敢顽强的猫头鹰佑护着你,飞向黎明的东方。
夜晚,灯火阑珊,你因一道难题焦头烂额;赛场,体力透支,你感到终点遥遥无期;课上,昏昏欲睡,你已有些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这时,请你为自己鼓一鼓劲儿,咬一咬牙,跺一跺脚。更好的未来就在前方,唯有放手一搏,保持自己的本心,你的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点评
文章从反面立意,审题清楚,立意新颖。
开篇肯定了猫头鹰自身的价值,引出“做好自己,成就自我”的中心论点。全文层次分明,紧紧围绕论点,从多方面展开论述。
结尾结合实际,连用多个反问句式,富有号召力,给人力量。从猫头鹰认知自我的精神,作者想到的是人应该坚持自我,保持自己的初心。
最后一段写到保持自己的个性,世界才能丰富多彩,再次强调文章的观点,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论证充分。
翻过那座山
翻过那座山,于是高山已去,平原已铺,柳暗花明处,便是璀璨的阳光。
——题记
儿时的我,是个腼腆的女孩儿,却心怀钢琴梦。在追逐阳光的路上,那一次次挫败,成了我翻不过去的山。
那日,天阴沉着脸,黑云翻墨。偌大的舞台,集所有灯光于一身,我深深吸了口气,抚琴,按下一组和弦……高潮来临,我的手却如冻僵了一般,接连弹了几个错音,两行清泪不觉滑落嘴边。
谢幕。“没关系,下次加油。”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话语萦绕耳畔。我早已习惯了提前离场,身后传来的优美琴声却总让我心有不甘。天公不作美,路上的一切仿佛黯然失色。
回到家,我坐到钢琴前,之前发生的一切像走马灯一般,只在我脑海里留下一瞬。又到每晚练琴的时间了,我掀开沉重的琴盖,翻开五线谱,音符如行走的蚂蚁让我心如乱麻。频频出错,我开始急躁、焦虑、绝望,越练越挫败。我在崩溃的边缘徘徊,心中的那根弦面临着崩断的危险。为了排遣烦闷,我弹起了我最喜欢的乐曲——《致爱丽丝》。猛地发现,我却连我最熟悉的乐曲也忘记了乐谱。再也忍不住,痛苦与心酸一涌而出。
夜晚,风吹得人透心凉。脚步声渐近,一只温暖的手抚摩着我的头,我泣不成声:“练了这么久,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为什么?到底为什么?”
窗外,大雨倾盆而下。
“看看吧。”母亲平静地说。我接过母亲递来的手机,擦拭满脸涕泪,点开第一个视频。画面里,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儿面带微笑,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跳跃,琴声虽青涩,却散发着最亮的光。每个视频记录着我学钢琴以来的每一首曲子,每一首曲子亦是感情的积淀与汗水的结晶,小女孩儿绽放的笑容,如此阳光活泼,动人心弦。
“闭上眼听听。”母亲温和的话语使我动容。
交错的黑白键谱出不同的旋律,如展翅的蝴蝶,如催人奋进的号角。每个音符,粒粒分明,颗颗透骨,回荡于房间的每个角落。旋律中是童真,是欢快,是热爱,是最初的本心。我热泪盈眶,身体止不住颤抖。
“你为什么弹钢琴?”
“因为热爱。”
“你最初想获得什么?”
“获得快乐。”
“你不必过多追求结果,而是去享受,音乐与生活,失败不该成为你困扰在心中的一座山。回归本心,去做个永远天真的钢琴少年吧!”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熟悉的歌词在脑海中浮现,轻撩着我的心弦,如同清脆的铃声唤醒即将沦陷的自己。美好回忆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的心似乎有了新的跳跃、新的活力。何必在意一次失败呢?我心中犹如拨云见日,更加坚定那个清晰且充满期待的远方。抬头,是母亲的目光,四目相对之下,笑意在空气中撞了个满怀。
此时,天放晴了。
“一起去爬山吧。”母亲提议。
“走,去越过重重山冈。”我说。
点评
作者构思巧妙,“山”喻指作者弹钢琴中遇到的挫折——迷失了本心,美好的记忆使作者后来回归本心——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文章立意明确,意蕴丰富,气氛渲染充分且恰到好处,人物描写细腻生动。以翻越心中的那座“山”为主线,贯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