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6 16:50: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6张PPT)
新课导入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4 灯 笼
以“灯笼”为标题,既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点明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斡旋”“怅惘”“人情世故”等重点词语。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分析文中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学习目标
难点
重点
重点




定义
特点
线索
分类
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形散:取材广泛自由,写作手法不拘一格
神聚:表达主题明确集中
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变化
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散文
形散神聚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抗战时期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1938年4月辗转抵达延安参加革命。著有《吴伯箫散文选》。
善于将平凡小事放在历史与现实交映的背景下。
作者简介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思慕 怅惘( )
锵然( ) 褪色( ) 燎原( )
熙熙然( ) 暖融融 马前卒( )
人情世故
sònɡ



chànɡwǎnɡ
tuì
liáo


注意读音为第四声。
注意字形。
qiānɡ
偏旁为“衤”部。
不要写作“事故”。
字词清单
读读写写
溺炕( ) 恐吓( )  神龛( )
犬吠( ) 磷火( ) 闹嚷嚷( )
司马懿( ) 乡绅( ) 垂珠联珑( )
春宵 幽悄( ) 霍骠姚( )
niào

kān
fèi
lín
rānɡ

shēn
lónɡ
qiǎo
piào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 )蒸笼
( )笼罩

lónɡ
lǒnɡ
【串句记忆法】在一个静悄悄的夜晚,他独自来到公园里寻一脉幽悄。
qiāo
qiǎo
多音字
斡( )
翰( )
斡旋
翰林

hàn
熙( )
煦( )
颐( )
熙熙然
和煦
颐和园



chànɡ
chānɡ
piào
piāo
piāo
形近字
【形旁辨字法】(1)考试失利,心(忄)中怅惘;狗仗人(亻)势,为虎作伥。
(2)马( )肥体壮,作战骠勇;捉刀(刂)代笔,剽窃作品;隔纱(纟)望月,缥缈朦胧。
比喻做恶人的帮凶,帮助恶人做坏事。“为”读第四声。
领域
彻夜
燎原
可悯
马前卒
人情世故
张灯结彩
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大火)延烧原野。
通宵,整夜。
令人怜悯。
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为人处世的道理。
词语集注
连一连。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灯笼

具体抒写有关灯笼的回忆与联想
(文章主体)
小孩喜欢火、光
由追忆回到现实,抒发爱国情怀。
(1-2)
(3-11)
(12)
课文精讲
作者在文中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通读全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的缘有哪些。
学习任务单
灯笼缘
层面
具体事件
个人情感
社会历史
国家民族
夜挑灯笼迎祖父3
慈母送迎上灯学4、5
村头挂灯慰路人6
元宵灯笼看不够7
族姊远嫁话沧桑8
纱灯描红爱雅致9
献帝宫灯引联想10
挑灯名将表宏愿11
文中的“灯笼”具有哪些民俗文化的意义?
类型 具体内容 蕴含意义
日常生活
①“我”挑灯笼迎祖父;②“我”挑灯笼上下学;③“我”在纱灯上描字。
“灯笼”与生活不可分离,给人温暖。
乡村艺术表演
①村边社戏台看戏;
②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乡村年节景象
①元宵节“我”看不够灯;
②族姊远嫁,满街灯火。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历史文化
①唐明皇结绘彩的灯楼;②汉献帝灯下伤感;③将军“挑灯看剑”。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是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名篇,其语言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请找出几处精彩语句赏析。
品味赏析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我”与灯笼结下的缘分之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
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想起”,用概述的写法,写出了灯笼的缘结得很多,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灯笼如数家珍,非常喜爱。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一辈子思慕”饱含着“我”和祖父间浓浓的亲情。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灯笼承载着母子深情,饱含着母亲的慈爱之情,所以
“我”记得清清楚楚。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对于在黑夜孤行的人,红灯高照能慰藉他四面虚惊的
心。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朱门褪色,表面写族姊家华贵的朱门颜色变得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是写族姊家已渐衰败。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回忆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本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试举例分析。
本文将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如: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议论
叙述
先议后叙,叙议结合。
表达方式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议论
先描述自己联想到的与“灯笼”有关的情景。
既总结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脑中有关“灯笼”的记忆之丰满,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叙述祖父外出后半夜回家的情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议论
“静穆”写出了环境氛围,“思慕”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叙述典故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的将领。
议论
直接抒发情感。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议论
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表达强烈的保家卫国的激情。
作者书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的意义。但第⑩段却跳出记忆,而去写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自由读10-12自然段
主题探究
课文第十段写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有无特殊的意味?
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暗示中国当时面临的险恶处境。




第11段中“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遭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典故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着作者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作用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观点态度。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其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①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
②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引发了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的愿望;
③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望,作者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文题“灯笼”是本文的一条线索,说说其作用,并找出本文的另一条线索进行简要分析。
明线
①“灯笼”是本文的话题,串联各个材料,文章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②“灯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从而引发他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灯笼
暗线
分析:大部分段落描写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到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激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现出最高亢、最激越的感情。
情感(深情→激情)
“以小见大”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灯笼”,可以说是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的一个微小事物。
事物之小
文中的现实人物也是一些微末之人,作者重点描写了祖父、母亲等,其人其事都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中。
人物之小
如“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村边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等,都是细碎之事。
事件的细碎
抒情的切入点小,从细小的事物中体会出一些温暖的爱、由衷的喜、不可遏制的神往等。
情感的细微
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


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




引出话题——喜欢灯笼
回忆往事
抒发情怀——保家卫国
灯笼
提灯迎祖父
上下灯学
想象宫灯
乡俗还愿挂红灯
元宵观灯、猜灯谜
族姊远嫁
纱灯描红
挑灯看剑
喜爱灯笼
家国情怀
本文以自由的散文化笔法,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流露出对灯笼的喜爱、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追忆历史,着眼现实,表达了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体现了强烈的保家卫国的时代担当精神。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