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哲思短章
守护精神的伊甸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充满阳光和花香的伊甸园,那里种满了美丽的水仙花。当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和鹅黄时,将是一种怎样的愉悦舒畅。就让我守护着这片“水仙花”,守护着精神的伊甸园。是夜,月夜宁谧,你听到鸟儿哀婉的鸣叫吗?夜醒,霞光露起,你听到花儿动听的开放吗?这些美丽的时刻,一直鲜活地保留在一个人的心中。海子,当你在夜黑风高、星光闪烁的夜晚伤感时,你是否还在期待着太阳升起的明天。“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些对于美好的追求,就是到了花凋叶落,海枯石烂,也不会散去。鲜花在开放,你逝去,精神的伊甸园依然美丽常在。
今天,我们种下希望的种子,明天,就会收获理想和梦想的果实,在精神的伊甸园中,天使在歌唱。
当动听的赞美歌响起,精神伊甸园的神父手拿《圣经》出现在礼堂上,我们歌唱平等,歌唱和平,歌唱着为一个世界的繁荣而不懈努力的人们。苏轼,因为有了精神的追求,所以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放;文天祥,因为有了爱国精神,所以才能捍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苏武,因为有了精神追求,才能持旌节,被禁十九年,过着“云边雁断胡月天,陇上羊归塞草烟”的生活,仍能不悔其志。
人活在世上,仅仅追求物质是不够的,只有追求精神才是永恒的。正因为这样,才会有许许多多的精神伊甸园的守护者。那么,就让我们守护着这一片美丽的水仙花,做一个忠诚的精神的伊甸园的守护者吧! 修身名句·博学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赏读: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能有所作为,生活如此,学习更是这样。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赏读: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用比较简单的解释来说就是:做事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去实行。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赏读: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意思是事情如果不身临其境,就不知道它的真实情况。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赏读:乍看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100人之一。
代表词作有《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 雪》《忆秦娥 娄山关》《念奴娇 昆仑》《清平乐 六盘山》《采桑子 重阳》《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2.写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地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3.审美视窗
伟大领袖——毛泽东
你,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多了份执著与坚定,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多了份武功与才智,比“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多了份主动与豪气,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多了份方法与谋略,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多了份至诚与方向……你大气雄伟,才有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洒脱与轻松,才有了“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与从容,才有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大度与豪气,才有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与辉煌,才有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和“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超人想象,才有了“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动人画卷、“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惊人描写……
在诗词的王国里,你的诗词是盟主;在诗歌的海洋里,你的诗歌是航母;在现实世界里,你是人民的红太阳……
你,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qìnjúmànchàng liáo kuòchóuɡězhēng róngqiúè漫曼蔓惆绸筹碣偈遏沁泌秘意气 义气 独立 独力 指宇宙的广阔。 不平凡,不寻常。 旷远迷茫。 风采才华正盛。 百舸争流 万类霜天竞自由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浪遏飞舟 主旨归纳
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表达出诗人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提示 “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击”字准确地描写了雄鹰展翅的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指津:找出诗中景(意象)→分析景(意象)本身特点→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活页规范训练]中第15题。1.文本审美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2.写作迁移
【角度一】 《沁园春·长沙》运用对比手法,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一幅广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请你学习这种写景状物的手法,抓住某个季节的特征,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一幅画面。
【示例】 秋高气爽,这词语形容秋天,确实很恰当。天是那么地高,那么地蓝,像浩瀚的海洋。站在山上,凉爽的风,消去了我所有疲劳。举目远眺,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红色的枫叶轻轻地飘落下来,像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飞翔在幸福的人间。黄色的落叶,把马路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秋蝉在草丛中幸福地弹唱,好像在歌唱收获的季节。远处金灿灿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浪在翻滚,十分壮观。柿子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果实,淡淡的香甜飘浮在空气中。花园里,菊花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白的。有的昂首怒放,有的亭亭玉立,还有的羞羞答答,真是千姿百态啊!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最使人快活的季节。【角度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读了这些词句,你有什么感想,请写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的感受。
【示例】 青春可以是携子之手,浪漫而温馨地漫步于桃红柳绿之中;青春可以是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大跳千奇百怪的街舞;青春是一条河,平静时,泉水叮咚,绵绵诉说着青春的故事;激荡时,汹涌澎湃,激情放射出绚烂的光芒。青春需要激情,青春需要在激情中飞扬。雄鹰在风雨中练就坚实的翅膀,梅花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年轻人不应该畏畏缩缩,瞻前顾后,我们将用青春释放激情,用青春谱写人生的乐章。
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我们誓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容不得半点浪费。年青朋友们,让我们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让青春在激情中飞扬,向着金色的彼岸前行。 【漫漫古典情】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清平乐》)这是一首写农村景色人情的词。词人是在用农村的淳朴真率、恬淡宁静,来反衬官场的勾心斗角、龌龊卑下,所以,农村风情在词人笔下就被诗情画意化了。那质朴的茅屋,青青的溪草,都令从官场中退隐出来的词人耳目一新。即使是江南“白发翁媪”的吴音,也显得如此妩媚动听。农家没有什么纷争,各自忙碌,和熙欢快。农家小孩“溪头卧剥莲蓬”的天真无邪,更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纯真。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的根须在他们的身边做蛮横的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形成了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头来,成长起另一个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去健壮自己。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寻觅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一摊浓绿时,发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她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个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的践踏呢?
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中,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战争。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的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丝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啊!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它,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些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5分)
A.携(xié)带 峥嵘(zhēng) 挥斥方遒(qiú)
B.上阕(juè) 阻遏(è) 百舸(gě)争流
C.惆怅(chàng) 寥廓(guò) 慷慨(kǎi)激昂
D.百侣(lǔ) 橘(jú)子洲 沁(qìn)园春
解析 B项“阕”字应读“què”。C项“廓”应读“kuò”。D项“侣”应读“lǚ”。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5分)
A.意气 义气 意趣 异趣
B.辟谷 避邪 避嫌 碧谢
C.寥落 辽廓 辽远 燎原
D.原形 原型 园形 元勋
解析 B项“碧谢”应为“璧谢”,是敬辞,退还原物,并表示感谢。C项“辽廓”应为“寥廓”或“辽阔”。D项“园形”应为“圆形”。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5分)
A.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B.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可是现在,双鬓已染秋霜。
C.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群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D.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解析 A项“求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C项“下里巴人”,原指古代民间通俗歌曲,现多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D项“口传心授”,指先知者口头传授,后学者用心领悟。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5分)
A.医改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制定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尽可能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B.经过艰苦工作,4月19日,邯郸农业银行金库盗窃案犯罪嫌疑人任晓峰在连云港市一出租房内被成功抓获,同时缴获部分赃款。
C.2010“春兰杯”全运会选拔赛资格赛在江苏无锡正式拉开战幕,这次比赛云集了全省市20多支代表队的200多名运动员参加。
D.即将从上海南站开出的D460次列车,成为中国首列正式开出时速200公里的旅客列车,正式揭开了中国铁路高速时代序幕。
解析 B项后一分句缺少主语,与前一分句陈述对象不一致。C项“云集……运动员参加”句式杂糅。D项“即将……揭开了”前后矛盾。
答案 A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5分)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_______。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徒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
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 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
A.④①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这段文字叙述了月亮的变化(时间)以及眼前所见景色(空间),从“还见不到月亮”之时所见的“远景”到“近景”再到“地上”,视角从上到下;从“暮色苍茫”到月亮升空,时间在向前推移,因此,答案为C。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35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全词,完成6~10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对词中“峥嵘、挥斥、粪土、击水”四个词语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4分)
A.对过去的岁月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此词原形容山势高峻,词中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B.“挥斥”是指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以此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C.“粪土”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视……为粪土”,意思生动丰富,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觉。
D.“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以此表达了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解析 B项“挥斥”意为“奔放”。
答案 B
7.下列词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3分)
A.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解析 B项“书生”是名词,“挥斥”是动词,不对称,构不成对偶。
答案 B
8.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 ( )(3分)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
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解析 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时间状语放在句前,然后按主、谓、宾的顺序构词成句。
答案 A
9.《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体现了什么样的情调?与一般旧诗词里的“悲秋”情调相比,有何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能同学们对“悲秋”的诗词积累不多,可是,只要知道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否有“悲秋”成分就可以答题了。
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性,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10.《沁园春 长沙》采用了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山红江碧的绚烂画面。在你所背诵过的古诗中能否找到类似的画面?请默写其中一首,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热爱。
(2)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11~14题。
浪淘沙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1.词中的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概括,也可以具体;可以描绘实景,也可以虚拟想像。词中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景?“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概括描写了壮阔的海景,倾注了对人民大众无限关切的思想情感。
12.联想与想像是诗歌的两只翅膀。作者由上阕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主要是由于都是望眼前的大海。
1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4.你觉得这首词和作者的《沁园春 雪》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表现的内容看,上阕都描写了壮阔的景象,下阕都评古论今,而重在论今。两词都运用了评古论今的手法,但《沁园春 雪》具体描绘实景,而本词是概括描绘虚景。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第15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15.[对应考点链接]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忧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