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6 17:1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例名称 笑对苦难,迎接挑战——品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和《渴望苦难》
科 目 语 文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课 时 一课时 执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在各拉丹冬时的感受,并且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从一开始进入各拉丹冬时的“手背生疮、肩背脖颈疼痛、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接着“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被折断”;最后直言“我要死了、就长眠于此”。尽管自己如此痛苦,但是马丽华仍坚持探索,“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 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一点点的挪动”,即使没力气返回了,也挣扎着去冰河中间的砾石堆,寻找自然生物的痕迹。此中,我们看到了在恶劣环境下坚强勇敢的马丽华,也就是坚强勇敢的电影摄制组。西藏天气恶劣,地势险要,本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透过马丽华等人,我们看到了曾经在这里立足生存的藏族人民身上的坚强勇敢。这是西藏的特殊环境下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坚强勇敢,所以西藏人民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发展。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及在各拉丹冬经历的种种艰险来感受马丽华等人身上的坚强勇敢以及她的苦难情怀。
二、教学目标
1.准确找出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从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 2.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挖掘作者的“苦难”情怀。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藏北生活是不了解的,尤其那里的地势险恶,条件艰苦。马丽华和摄制组所经历的这些是他们坐在教室里面所难以想象的。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活动环节 (一) 走近作者 (二) 走近各拉丹冬: (三) 出示ppt 图片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及摄制组的照片 (四) 整体感知 所见之景 再读再品,体察所感 (六)小结 (七)拓展延伸 (八)作业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去感受马丽华笔下的藏北以及她对那里的独特情怀。 1.准确找出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从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 2.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挖掘作者的“苦难”情怀。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等。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的主峰。 介绍图片相关内容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之景。 图片与写景句结合展示 试举一例引导 标示出作者经历的句子,说说在各拉丹冬,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所遭) 思考:本文大量写游览过程中所遇的困难,有何作用?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敬畏大自然、热爱西藏、从容面对苦难的情怀。 过渡:马丽华说:“既不为稻粱谋,也不为取悦谁,全凭一片热爱,满心欢喜和感动。”正是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的创作动机以及在极地高原长期游历的生活,促成了马丽华纪实散文的问世。她为追寻雪域高原的太阳,毅然踏上充满希望又满载风险的漫漫长途,在那片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上,从青年走到中年,在高原的冰山雪岭挥洒着青春的美丽与光彩。她这腔令无数须眉男儿汗颜的热忱与勇气,着实令人敬佩! 展示《渴望苦难》及相应思考:1.请从文中找一找作者为什么对藏北高原投注以远慕的向往和挚爱? 2.为什么说“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 3.作者渴望的苦难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经历的遭遇有哪些是相似的?如果苦难降临于你的生活,那么你该如何面对?(提示:可联系文中内容或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 数学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小兰看到手中的试卷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她的目标是90分,可是这次却考砸了。请你用本节课的收获来劝一下她。 要求:1、劝说的内容有针对性。 2、注意语言的委婉含蓄。 同学们,学了本篇课文,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笑对人生中的每一次苦难,勇敢的迎接新的挑战!就像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所说: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做好上课准备 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了解和思考 快速浏览 聚精会神观看 内容梳理 用不同符号标出所见所感等内容,学生举手回答 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听、看、理解老师的分析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再次齐读并体会。 学生认真阅读,圈点勾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听、看、速记老师的要求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明确本节课所讲的目标及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更好的了解作者,便于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全面了解各拉丹冬,为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服务。 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各拉丹冬的距离。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后面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作铺垫 让学生明白各拉丹冬的壮美,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即使身体不适,也依然执着的爱着那一片土地的情怀,进一步感受苦难对于作者的意义。 教师总结,让学生脑海中有一个总体的结构构思,从而更全面的了解作者此行中记录的各拉丹冬的壮美。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理解感悟能力,巩固学生对作者马丽华的认识。 进一步感受作者马丽华此行的艰难及面对艰苦条件时的坚强,理解作者所受的苦,为体会作者的苦难情怀做铺垫。 让学生感受马丽华对于藏北的特殊的爱及情怀,为后面的马丽华另一篇文章《渴望苦难》酝酿情感。 通过总结,让学生全面理解本篇课文的中心,理解作者做要表达的情感。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辨,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