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一.记叙文(共13小题)
1.(2022 历城区)阅读丁立梅的《细节之美》,完成练习。
①一个孩子发信息给我:梅子老师,怎样才能写好“爱和善”这个主题呢?我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很老套,一点都不感人。
②我想了想,回她:宝贝,你可着重细节描写,不要惊天动地,不要伟大高尚,就是那种寻常的、细微的,让你日后回想起来,依然能够感动和温暖的。我想,在你的成长之路上,你一定曾遇到过。
③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听懂了没。
④我布置写作班的孩子写写他们的爸爸妈妈,同样遇到这样的困惑。他们为难地看着我,说,没东西可写呀。爸爸就是那个爸爸,每天做的事,除了上班,就是送他们上学。妈妈就是那个妈妈,除了上班,回家不是扫地就是做饭。
⑤好吧,他们是如此的平常。可是,他们和你之间总会发生点什么,让你有过一瞬间的心动吧?
⑥这些孩子便开始回忆。然后一个孩子告诉我,有件事令他很感动。有一天早晨,外面刮很大的风,天很冷,他爸爸送他到学校门口。他像往常一样,跳下电瓶车,就往校园里跑。他爸爸突然在后面叫住他,这是从未有过的。他很惊讶地站住,以为有什么事。他爸爸却说没什么事,只是走过来,帮他理理衣领子,又把自己脖子上的围巾拿下来,给他裹上,然后拍拍他的肩,说,去吧。那天,一整个上午,他坐在教室里,都感到暖暖的。
⑦还有个孩子,说了一件关于他妈妈的事。他妈妈患了重感冒,几乎起不了床,不得不去医院输液。中午放学时他想,回家一定没饭吃。等他回到家,刚推开门,饭菜的香味就扑鼻而来。原来,妈妈在临去医院前,已经带病做好了饭,炒了他最爱吃的菜,用保温桶装着,放在桌上。那顿饭他吃得很香。
⑧我告诉孩子们,这就是爱啊。没有大涛大浪,却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⑨我想起我念高中时,一个姓陈的语文老师。教我们时,他早已退休,是被学校返聘的。上课时,他把书本凑到鼻子底下读——离得稍远点,他是看不见的。课上得又啰嗦又寡淡,没有同学喜欢他的课,连带他那个人。一次,我在路上遇见他,他正弯腰在捡拾地上的垃圾。从他家到学校,一条近千米长的路,他弯了无数次的腰。再从那条路走,我觉得眼前的红花绿草,都变得格外洁净。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时常会想起他来。
⑩这,就是细节之美。一抬手,一弯腰,一个微笑,一声叮嘱,生活因此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又温暖又美好。
(1)短文中具体叙述了哪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
②
③
(2)题目《细节之美》中,“细节”具体指什么?它“美”在哪里?
(3)根据短文内容选一选,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第⑥自然段有一处 的细节描写,生动体现了父爱的温暖。
A.外貌
B.动作
C.语言
D.心理
②第⑨自然段写陈老师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
A.先扬后抑
B.先抑后扬
C.借物喻人
D.联想和想象
③第⑤自然段在结构上起到了 的作用。
A.总结下文
B.呼应开头
C.点明中心
D.承上启下
(4)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并仿照带点部分写写你心中的“细节之美”。
这,就是细节之美。一抬手,一弯腰,一个微笑,一声叮嘱, , ,生活因此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又温暖又美好。
(5)请从你记忆的仓库里,寻找一幅体现“细节之美”的画面,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吧!
2.(2021 章丘区)阅读。
往事依依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绿树阴浓夏日长”“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语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儿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我”读《水浒传》会“亲历其境”“津津有味”是因为 。
A.“我”的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风景就是《水浒传》中梁山泊的背景。
B.“我”曾目睹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C.“我”想象着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夸张写法,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B.第③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对比,凸显了石印本《千家诗》于“我”而言的魅力。
C.第④段引用《千家诗》诗句中丰富的颜色描写,抒发了“我”读诗后的美好感受。
(3)短文以“往事依依”为题,文中的“我”深情回忆了少年时代 、 、 这三件事,这些往事唤起了“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4)文中的“我”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你从中学到了哪几种方法?(至少写出两种)
(5)请联系你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短文第⑥段中老师的话的理解。
3.(2021 济阳区)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别放下背包
①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尽管此刻已经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人们仍挤得水泄不通。
②街的这头是一所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口摆着几架摄像机,摄像机前又用绳子围着,幼儿园里有好些人想越过这道防线,他们紧张地看着街那头跑过来的孩子——他们的孩子。
③这是电视台组织的一次活动,活动全程都被拍摄下来,起点和终点都设在幼儿园大门口。
④参加这次活动的小孩子有五六岁的,也有三四岁的。他们被召集在一起,老师郑重其事地布置了任务:“明天,我们要去森林公园春游,午饭就在公园吃。你们都是组长,要为组里的小朋友准备干粮。喏,交给你们一个背包,跟老师走,去另一条街上的超市,把老师买好的食物和饮料背回来。如果你拿不回来,小朋友们就没有吃的了!”
⑤活动开始后,家长和老师们一直在通过监视器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⑥去时很顺利,轻装么。回来时,各种情况出现了。孩子走着走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往前走。也有的走了一会儿发觉少了东西再回去找的。反正,丢盔弃甲的多了起来。
⑦渐渐地,孩子们快到终点了,速度也加快了。有的孩子眼尖,已经看到了防线后面的父亲,尖叫着飞奔过去,其中有的孩子更是把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扔了。这时候,落在最后的一个小男孩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这小家伙可能小一点儿,所以他背的那个包显得大了点儿,他也奔跑了起来,可背上那个包因奔跑的缘故而上下颠着,击打着他那小小的身体。他手里还抱着一瓶矿泉水,这使他跑起来有点儿费劲。这时,雨渐渐地大了,雨珠打在他脸上、眼睛上,他抬起手擦掉雨水,“叭”,矿泉水瓶掉在地上。小家伙愣住了,弯了腰去捡。这当儿,背上的包一斜,压得他趔趄了一下,没站稳,跌坐在地上。
⑧“健儿!”一个女人尖叫了起来,是孩子的母亲。她站在防线后面已经等候多时,她早就想叫:“背包太重了,扔了吧!”小家伙听到了,但他辨不清方向,他像小狗般可爱,双手撑着,双腿跪着,努力寻找母亲,但没找到。
⑨他果断地改变姿势,抓起了瓶子,费力地站了起来,又跌跌撞撞往前跑。这时,母亲已经钻过那道防线,朝小家伙扑了过去。小家伙全然不顾妈妈的拥抱,只是郑重其事地告诉妈妈:“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母亲泪流满面,亲着小家伙又是汗又是雨的小脏脸,周围人一片欢呼。
⑩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1)解释下列词语。
水泄不通:
丢盔弃甲:
(2)短文第①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短文⑥⑦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单地概括下来。
(4)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小家伙”的 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5)“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我们读这句话时的语气是 。
A.焦急、无奈
B.沉重、低沉
C.激动、喜悦
D.气愤、羞愧
(6)为什么文章最后说“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4.(2021 济南)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①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小河上。突然,前面,小河的拐弯处,黑黢(qū)黢的峰峦下面,闪出一点儿火光。
②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③“啊,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船夫扭头来朝身后的火光看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俯身划桨:“还远哩!”
④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⑤在如磐的黑夜里,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给人以希望,促你前进。眼见火光渐渐临近,似乎只要再挥两三桨,行程就结束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⑥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峡谷两岸的峭壁,迎面驶来,又依次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耀着,闪闪发亮,令人神往,召你前行,——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
⑦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闪耀的火光,似乎近在眼前,不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也召唤着夜行者奋勇前进。但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奔流,奔流,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
⑧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标题: 。
(2)你想用什么方法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看到火光,“我”的反应是 ,船夫的反应是 ,文中“火光”象征着 。
(4)读第⑥自然段“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有同学觉得这句话前后矛盾,李红却不这样认为,她在文章旁边写了个批注,她可能会怎么写?
(5)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5.(2021 长清区)课外阅读。
①偶然读到一篇英文课文,讲的是蚂蚁。
②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蚁后生儿,工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zhì cì) 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③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④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⑤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 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⑥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会全军覆灭。
⑦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 卑微 微薄) 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 卑微 微薄) 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 卑微 微薄) 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⑧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⑨蚂蚁可称为世界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渺小, 精神高尚。千里之堤(tí dī) ,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将短文括号中不恰当的拼音或词语划掉。
(2)在第⑨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它常用来比喻 。
(4)读第⑤⑥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第⑤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 ”这一句相照应。用“ ”在这一自然段中画出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
②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灭的行为体现了这样两种精神: 和 。
(5)“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 ”在文中画出来。
6.(2021 济南)课外阅读。
少年书架
季羡林
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候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就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那是,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的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
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小小的书架成了!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1)联系上下文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
难以名状:
(2)本文为我们讲述了4个书架,请认真读文章提取相关信息,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个书架是
第二个书架是“我”自己用字典做的“书架”
第三个书架是
第四个书架是
(3)作者详细描写了第 个书架的来历,这个书架做好后,“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
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这句话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 的心情,“那欢喜”具体指 。我能读懂作者把这部分写详细的原因是 。
(4)“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在这句话中,加点字“撑”能否换成“挺”?为什么?
(5)在第10自然段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11自然段又称之为“我的长者”,这两者是否矛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7.(2021 槐荫区)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一天,莫泊桑带着自己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莫泊桑急切地问。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什么发现。万般无奈,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他一进门就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此,英泊桑天天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于是,他再一次去请福楼拜指导。
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他的篝火、其他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1)给短文拟个合适的题目。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烙印
全神贯注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孜孜不倦:
直截了当:
(4)文章按 顺序写出了莫泊桑三次求教福楼拜,三次求教主要通过 形式展开。文章第2~5自然段是第一次求教,福楼拜要求莫泊桑 ,第6、7自然段是第二次求教,福楼拜要求莫泊桑 ,第8、9自然段是第三次求教,福楼拜要求莫泊桑 。
(5)文章第7自然段中连用九个反问句,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6)“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从这句话中的“微笑”一词,能体会出 。
(7)莫泊桑能成为著名作家的原因是:
8.(2021 济南)课外阅读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天刚蒙(méng mēng)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一起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吹来 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一会儿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个落到我的鼻子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一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安静 静谧)而空蒙。
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哩。”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有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 )的口吻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一声:“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 )地离开。
“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得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
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
到学校门口了,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他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1)请用“\”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读音或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怔怔地:
出息:
(3)请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你用这个词语的理由,简单写在下面。
(4)父亲二十年前叮嘱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在文中用“——”画出来。并且,请你联系全文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含义。
(5)读完短文,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请结合短文内容谈一谈。
9.(2021 历城区)阅读。
幸福的铃声
徐薇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
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上贴了一朵精致的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内容。
④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聪明的能解决一切困难的父亲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等候在那里。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⑤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上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能听到他嘹亮的歌声和笑声。
⑥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您织条围巾!有一个师兄一直和我每月去做义工,他说他也要给您“打电话”。我们寝室昨晚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还有,我要对您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⑦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拔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⑧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我第一次那么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拮据:
贪婪:
(2)文中两次出现“‘打’电话”。联系上下文想想,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
D.突出强调。
(3)用简练的语言,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4)文中第③自然段中在心中罗列了很多生活琐事,这些内容是否可以删除?阐述你的理由。
(5)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读文中画“ ”的句子,想一想,听了商店老板的话,作者的心情怎样呢?联系上下文,请你把这种情感融入具体的景物中,写几句话。
10.(2021 历下区)阅读。
爱之链
①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乎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②前面的路边上好像有什么。乔依定睛一看,是一辆车。走近时,乔依才发现车旁还有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妇人,她满脸皱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看见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依,她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
③乔依很理解她的感受,赶紧安慰她说:“请别害怕,夫人,您怎么不呆在车里?里面暖和些。对了,我叫乔依。”
④原来她的车胎瘪了,乔依让她坐进车里,自己爬进她的车底下找了一块地方放置千斤顶。他的脚腕被蹭破了,因为他没穿袜子。为了干活方便,他摘下了破手套,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呼出的一点点热气才使脸没被冻僵。他的手蹭破了,也顾不上擦流出的血。当他干完活时,两只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⑤乔依扣上那车的后备箱时,老妇女摇下车窗,满脸感激地告诉他说,她在这个荒无人烟地地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她又冷又怕,几乎完全绝望了。老妇人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我该给你多少钱?”
⑥乔依愣住了,他从没想到他应该得到钱的回报。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⑦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
⑧乔依看着老妇人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
⑨老妇人沿着山路开了几公里,来到了一个小餐馆,她打算先吃点东西,然后回家。
⑩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女人,她热情地送上一条雪白的毛巾,让老妇人擦干头发上的雪水。老妇人感到心里很舒服。她发现这位女店主的脸上虽然带着甜甜的微笑,可掩盖不住她极度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她怀孕至少有8个月了。尽管如此,她还是忙来忙去地为老妇人端茶送饭。老妇人突然想起了乔依。
老妇人用完餐,付了钱。当女店主把找回的钱交给她时,发现她已经不在了。只见餐桌上有一个小纸包,打开纸包,里面装着一些钱。餐桌上还留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女店主不禁潸然泪下。
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倒在床上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1)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发生在 和 。这两件事中,其中第 件事写得更详细,突出表现了主人公乔依 的美好品质。
(2)请你用“//”将文章分成两部分,并概括两件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3)文章的第①自然段主要是对 的描写,从中可体会到 的心情。
(4)请找出与文章第⑦自然段相呼应的语句,用“——”在文中画出来。从这两处前后呼应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⑥自然段中“天经地义”的意思。
(6)好的结尾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而且令人回味无穷。请写出你对结尾好处的理解。(至少写出两点)
11.(2020 市中区)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没有一句台词的角色
①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叫《节日》的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分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地。
②“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
③“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④“因为我的角色!《节日》里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
⑤“你的角色是什么?”
⑥“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全家不知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但他们不肯透露谈话的内容。
⑦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演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地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⑧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⑨光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讨论节日的意义。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⑩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她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壁炉前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表演得惟妙推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接下来,“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别说道:“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父亲”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也没有间断,台下的笑声更是此起彼伏。
那晚,妹林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抢了所有观众的目光,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流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四十年后,我对那句话仍然记忆犹新。命运以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可能变成主角,哪怕你一句台词也没有。
(1)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的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报名时 →定角色那天 →排练时 →排练归来
(2)通读全文,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交代爸爸和妹妹谈话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第 段画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主角”有何含义?“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指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12.(2020 莱芜区)阅读。
后生可畏
“哦!爸爸认输了,爸爸认输了!”随着弟弟的叫喊声,响起了爸爸爽朗的笑声:“是啊,我认输了,认输了。”爸爸一边摸着弟弟的小脑袋,一边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我看着弟弟那高兴的样子,脸上也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在我家里,爸爸是权威,说起话来疾言厉色,妈妈也要让他三分。不过,爸爸对我们很好,虽然有时也教训我们几句,但我和弟弟知道,那是为我们好。
这天,爸爸刚送走客人,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气,在吃饭桌上就教训起我们来:“大人说话,小孩插什么嘴。不说话,还怕把你们当成哑巴?”弟弟受了顿训,虽然很委屈,张一张嘴便不知怎么说,只好向我投来求援的眼光。我会意了,忙说:“小孩子插嘴有什么不好?你这种做法有点家长制’作风。”正当爸爸吐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有力的理由:“您知道美国的旧金山公立学校吧。他们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二十一条就是‘在大人说话时经常插话’。爸爸,您对这一条怎么理解呢?”不等爸爸回答,我又接着“放炮”:“我国唐朝有个太守阎伯屿重修滕王阁,想请人作序。但是在场名人不敢放肆,都谦虚地谢绝了。只有王勃这个年仅14岁,乳臭未干的孩子,年少气盛,一口答应。结果呢,他写出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古。爸爸您对这件事又怎么看呢?”
谁知我这两个理由竟把爸爸“镇”住了,还是妈妈替他解了围。爸爸感慨地对妈妈说:“是呀!孩子对问题认识得这样深刻,真是后生可畏啊!”说完,他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望着我。看着弟弟那天真的小脸,我脸上浮现出一丝胜利的微笑。
(1)根据下列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①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令人敬畏。
②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完全退掉,形容人幼稚不懂事理。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3)文中与“看着弟弟那天真的小脸,我脸上浮现出一丝胜利的微笑”相照应的句子是 。
(4)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篇文章中“我”的思维过程非常缜密,首先说明爸爸的观点不对: ,然后举出两个事例反驳:一是 ;二是 。
13.(2022 浚县)阅读下面的文章答题。
记取岁月珠
至今我还记得,那天父母把我和妹妹叫到身边,郑重地说:“爸妈跟你们商量件事。”我听了不由得感到紧张,不知是什么事。
妈妈要跟我们商量的是:妈妈想进化工厂做活,补贴家用。化工厂的流水包装工分为日班和夜班。妈妈要是选日班,晚上就可以和爸爸一起回家,但我们中午吃饭就只有我和妹妹两个人;要是选夜班,妈妈白天可以在家照顾我们,但是夜班下班通常是十点多,妈妈到时得一个人回来。工厂离家挺远的,对于独自夜行,妈妈有些顾虑一那会 儿还没有路灯,到了晚上就黑黢(qū)黢的,有一段路有几棵高大的槐树,槐树投下的房影如一潭深水……
我和妹妹最终选择让妈妈上日班。那时我才上小学三年级,妹妹更小,刚上一年级。
此后每天中午,我和妹妹就约好一起回家。饭菜是妈妈在锅里留好了的。后来我年级读得高些,妈妈教会了我做咸菜年糕汤。咸菜年糕汤做法简单,把年糕切片,放些咸菜,加水,煮熟就可以吃了。那时年纪小,厨艺不佳,连咸菜切起来都是筋脉相连的,味道自然更不好。
小学的时候放学也早,三点多的时候就到家了。别的同龄人在外面玩得疯。我和妹妹回了家,早早地关紧了门,又早早地上了楼一妈妈到底也是不放心,反复叮嘱我们不要乱跑,门要关牢。我们乖乖记着妈妈的话。
楼上其实也没什么好玩的。有时候我们看看窗外的风景,不过看来看去也就瓦楞屋顶、远处的田野和更远处的青山;有时候我们就只是躺在床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有一天,我们不知从哪里得来一个垂露状的玻璃坠子,意外发现透过玻璃坠子看外面,坠子边缘的切面会反射出虹霓一样美丽的折光。我和妹妹轮流看,看天,看山,看夕阳,一看就可以看半个时辰。
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童年里最寂寥、最凄清、最无趣的一段时光。但我从未后悔过。
是的,能换回妈妈安安心心地回家,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
更何况,那一段时光青灰的底色里,也还有一丝温柔的暖色:比如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有几回把我惊醒了,我就会看到门缝底下漏进一线光亮,我的心瞬间充满了欣喜;有时我睡得沉,等妈妈上来把我叫醒,我才知道他们回来了。像变魔法一样的,眼前还有香喷喷的饭菜。妈妈或许也不忍叫起我们下楼,铺了报纸,“纵容”我们在床上吃。
成长的路上,所有的欢笑和泪水都值得被深深地铭记啊,它们会变成一颗颗珍珠,在你的年华里闪闪发光。
(节选自《儿童文学》2018年“选萃”第4期,有删改)
(1)文中讲“爸妈跟你们商量件事”,“这件事”指的是 。
(2)妈妈去化工厂上班后,最担心的问题是 。
(3)作者在文中提到“垂露状的玻璃坠子”的目的是
A.强调透过玻璃坠子看到的风景非常迷人。
B.突出在成长的路上自己收获了许多乐趣。
C.表现“我”和妹妹观察细致的良好习惯。
D.反映了那一段童年时光非常无聊与无趣。
(4)“那应该是我童年里最寂寥、最凄清、最无趣的一段时光。但我从未后悔过。”“我从未后悔过”的原因是 。
(5)去化工厂上班后,妈妈是怎样照料“我”和妹妹的?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6)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的一件往事,请按叙述顺序简要概括事件的要点。
爸妈跟“我们”商量件事→ → →爸妈下班回到家
(7)题目“记取岁月珠”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山东省济南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现代文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记叙文(共13小题)
1.(2022 历城区)阅读丁立梅的《细节之美》,完成练习。
①一个孩子发信息给我:梅子老师,怎样才能写好“爱和善”这个主题呢?我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很老套,一点都不感人。
②我想了想,回她:宝贝,你可着重细节描写,不要惊天动地,不要伟大高尚,就是那种寻常的、细微的,让你日后回想起来,依然能够感动和温暖的。我想,在你的成长之路上,你一定曾遇到过。
③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听懂了没。
④我布置写作班的孩子写写他们的爸爸妈妈,同样遇到这样的困惑。他们为难地看着我,说,没东西可写呀。爸爸就是那个爸爸,每天做的事,除了上班,就是送他们上学。妈妈就是那个妈妈,除了上班,回家不是扫地就是做饭。
⑤好吧,他们是如此的平常。可是,他们和你之间总会发生点什么,让你有过一瞬间的心动吧?
⑥这些孩子便开始回忆。然后一个孩子告诉我,有件事令他很感动。有一天早晨,外面刮很大的风,天很冷,他爸爸送他到学校门口。他像往常一样,跳下电瓶车,就往校园里跑。他爸爸突然在后面叫住他,这是从未有过的。他很惊讶地站住,以为有什么事。他爸爸却说没什么事,只是走过来,帮他理理衣领子,又把自己脖子上的围巾拿下来,给他裹上,然后拍拍他的肩,说,去吧。那天,一整个上午,他坐在教室里,都感到暖暖的。
⑦还有个孩子,说了一件关于他妈妈的事。他妈妈患了重感冒,几乎起不了床,不得不去医院输液。中午放学时他想,回家一定没饭吃。等他回到家,刚推开门,饭菜的香味就扑鼻而来。原来,妈妈在临去医院前,已经带病做好了饭,炒了他最爱吃的菜,用保温桶装着,放在桌上。那顿饭他吃得很香。
⑧我告诉孩子们,这就是爱啊。没有大涛大浪,却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⑨我想起我念高中时,一个姓陈的语文老师。教我们时,他早已退休,是被学校返聘的。上课时,他把书本凑到鼻子底下读——离得稍远点,他是看不见的。课上得又啰嗦又寡淡,没有同学喜欢他的课,连带他那个人。一次,我在路上遇见他,他正弯腰在捡拾地上的垃圾。从他家到学校,一条近千米长的路,他弯了无数次的腰。再从那条路走,我觉得眼前的红花绿草,都变得格外洁净。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时常会想起他来。
⑩这,就是细节之美。一抬手,一弯腰,一个微笑,一声叮嘱,生活因此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又温暖又美好。
(1)短文中具体叙述了哪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 风大天冷,爸爸送孩子上学,下车后把自己的围巾拿下来给孩子裹上。
② 一位妈妈患了重感冒,去医院前为孩子做好饭菜并用保温桶装着。
③ “我”的语文老师——一位返聘的老教师弯腰捡拾地上的垃圾。
(2)题目《细节之美》中,“细节”具体指什么?它“美”在哪里? “细节”指的是生活中一些微小的事情。它“美”在能温暖人心,给人带来感动和美好。
(3)根据短文内容选一选,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第⑥自然段有一处 B 的细节描写,生动体现了父爱的温暖。
A.外貌
B.动作
C.语言
D.心理
②第⑨自然段写陈老师采用了 B 的表现手法。
A.先扬后抑
B.先抑后扬
C.借物喻人
D.联想和想象
③第⑤自然段在结构上起到了 D 的作用。
A.总结下文
B.呼应开头
C.点明中心
D.承上启下
(4)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并仿照带点部分写写你心中的“细节之美”。
这,就是细节之美。一抬手,一弯腰,一个微笑,一声叮嘱, 一个拥抱 , 一句祝福 ,生活因此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又温暖又美好。
(5)请从你记忆的仓库里,寻找一幅体现“细节之美”的画面,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吧! 每次经过小区门口时,那个值班的老爷爷都会主动跟我招呼一句:“上学去啦!过马路看着点,注意安全!”虽然直到今天,我连老爷爷叫什么都不知道,但他这一句轻轻的问候,却让我的心底涌起一阵暖意。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主要事件。由文章第⑥段可概括为:风大天冷,爸爸送孩子上学,下车后把自己的围巾拿下来给孩子裹上。由文章第⑦段可概括为:一位妈妈患了重感冒,去医院前为孩子做好饭菜并用保温桶装着。由文章第⑨段可概括为:③“我”的语文老师——一位返聘的老教师弯腰捡拾地上的垃圾。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短文写到的三件事和句子“一抬手,一弯腰,一个微笑,一声叮嘱,生活因此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又温暖又美好”可知,“细节”指的是生活中一些微小的事情。它“美”在能温暖人心,给人带来感动和美好。
(3)①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他爸爸却说没什么事,只是走过来,帮他理理衣领子,又把自己脖子上的围巾拿下来,给他裹上,然后拍拍他的肩,说,去吧”是对父亲动作的细节描写。故选B。
②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读第⑨自然段可知,先写了这位老师上课无趣,同学们不喜欢他,后写了他弯腰捡拾垃圾让“我”感动的事,属于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故选B。
③本题考查过渡段的作用。①到④段写大家觉得生活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的。⑤到⑨段写了三件表现细节之美的事。因此,“好吧,他们是如此的平常。可是,他们和你之间总会发生点什么,让你有过一瞬间的心动吧”是一个过渡段,其作用是承上启下。
(4)本题考查补写句子。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注意仿照带点部分来写。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细节之美即可。注意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
(1)①风大天冷,爸爸送孩子上学,下车后把自己的围巾拿下来给孩子裹上。 ②一位妈妈患了重感冒,去医院前为孩子做好饭菜并用保温桶装着。 ③“我”的语文老师——一位返聘的老教师弯腰捡拾地上的垃圾。
(2)“细节”指的是生活中一些微小的事情。它“美”在能温暖人心,给人带来感动和美好。
(3)①B ②B ③D;
(4)一个拥抱 一句祝福;
(5)每次经过小区门口时,那个值班的老爷爷都会主动跟我招呼一句:“上学去啦!过马路看着点,注意安全!”虽然直到今天,我连老爷爷叫什么都不知道,但他这一句轻轻的问候,却让我的心底涌起一阵暖意。
2.(2021 章丘区)阅读。
往事依依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绿树阴浓夏日长”“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语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儿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我”读《水浒传》会“亲历其境”“津津有味”是因为 C 。
A.“我”的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风景就是《水浒传》中梁山泊的背景。
B.“我”曾目睹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C.“我”想象着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①段以“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夸张写法,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B.第③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对比,凸显了石印本《千家诗》于“我”而言的魅力。
C.第④段引用《千家诗》诗句中丰富的颜色描写,抒发了“我”读诗后的美好感受。
(3)短文以“往事依依”为题,文中的“我”深情回忆了少年时代 看《评注图像水浒传》 、 读《千家诗》 、 跟着老师学习诗词 这三件事,这些往事唤起了“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4)文中的“我”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你从中学到了哪几种方法?(至少写出两种)
读古诗或故事要大声朗读;通过图书中的插图想象书中描绘的画面。
(5)请联系你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短文第⑥段中老师的话的理解。
学习语文只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书,读有益的书。读书的过程就像和作者在交流,学习他的智慧与知识,就像我在读《海底两万里》时,就被凡尔纳新奇而又合理的想象深深折服,同时了解了各种各样的知识。
【解答】(1)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由句子“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可知,“我”读《水浒传》会“亲历其境”“津津有味”是因为“我”想象着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故选C。
(2)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仔细读文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第①段只是以“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不是夸张的写法,故A错。B、C项对。
(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仔细读文可知,短文以“往事依依”为题,文中的“我”深情回忆了少年时代看《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跟着老师学习诗词这三件事,这些往事唤起了“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4)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通过读第②自然段内容学到的读书方法是:通过图书中的插图想象书中描绘的画面,这样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通过读第⑤自然段学到的读书方法:
读古诗或故事要大声朗读,能体会诗文中蕴含的感情。
(5)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结合自己读书经历来谈,如:学习语文只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书,读有益的书。读书的过程就像和作者在交流,学习他的智慧与知识,就像我在读《海底两万里》时,就被凡尔纳新奇而又合理的想象深深折服,同时了解了各种各样的知识。
故答案为:
(1)C;
(2)A;
(3)看《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跟着老师学习诗词;
(4)读古诗或故事要大声朗读;通过图书中的插图想象书中描绘的画面。
(5)学习语文只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书,读有益的书。读书的过程就像和作者在交流,学习他的智慧与知识,就像我在读《海底两万里》时,就被凡尔纳新奇而又合理的想象深深折服,同时了解了各种各样的知识。
3.(2021 济阳区)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别放下背包
①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尽管此刻已经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人们仍挤得水泄不通。
②街的这头是一所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口摆着几架摄像机,摄像机前又用绳子围着,幼儿园里有好些人想越过这道防线,他们紧张地看着街那头跑过来的孩子——他们的孩子。
③这是电视台组织的一次活动,活动全程都被拍摄下来,起点和终点都设在幼儿园大门口。
④参加这次活动的小孩子有五六岁的,也有三四岁的。他们被召集在一起,老师郑重其事地布置了任务:“明天,我们要去森林公园春游,午饭就在公园吃。你们都是组长,要为组里的小朋友准备干粮。喏,交给你们一个背包,跟老师走,去另一条街上的超市,把老师买好的食物和饮料背回来。如果你拿不回来,小朋友们就没有吃的了!”
⑤活动开始后,家长和老师们一直在通过监视器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⑥去时很顺利,轻装么。回来时,各种情况出现了。孩子走着走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往前走。也有的走了一会儿发觉少了东西再回去找的。反正,丢盔弃甲的多了起来。
⑦渐渐地,孩子们快到终点了,速度也加快了。有的孩子眼尖,已经看到了防线后面的父亲,尖叫着飞奔过去,其中有的孩子更是把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扔了。这时候,落在最后的一个小男孩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这小家伙可能小一点儿,所以他背的那个包显得大了点儿,他也奔跑了起来,可背上那个包因奔跑的缘故而上下颠着,击打着他那小小的身体。他手里还抱着一瓶矿泉水,这使他跑起来有点儿费劲。这时,雨渐渐地大了,雨珠打在他脸上、眼睛上,他抬起手擦掉雨水,“叭”,矿泉水瓶掉在地上。小家伙愣住了,弯了腰去捡。这当儿,背上的包一斜,压得他趔趄了一下,没站稳,跌坐在地上。
⑧“健儿!”一个女人尖叫了起来,是孩子的母亲。她站在防线后面已经等候多时,她早就想叫:“背包太重了,扔了吧!”小家伙听到了,但他辨不清方向,他像小狗般可爱,双手撑着,双腿跪着,努力寻找母亲,但没找到。
⑨他果断地改变姿势,抓起了瓶子,费力地站了起来,又跌跌撞撞往前跑。这时,母亲已经钻过那道防线,朝小家伙扑了过去。小家伙全然不顾妈妈的拥抱,只是郑重其事地告诉妈妈:“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母亲泪流满面,亲着小家伙又是汗又是雨的小脏脸,周围人一片欢呼。
⑩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1)解释下列词语。
水泄不通: 本义: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文中义: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
丢盔弃甲: 本义:意思是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文中义: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2)短文第①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凸显活动场面的热闹以及小男孩的顽强不屈。
(3)短文⑥⑦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单地概括下来。
大家在去的路上很轻松,但是回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大家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4)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小家伙”的 动作 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小男孩的顽强和负责任,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
(5)“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我们读这句话时的语气是 C 。
A.焦急、无奈
B.沉重、低沉
C.激动、喜悦
D.气愤、羞愧
(6)为什么文章最后说“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因为小男孩不惧风雨,成功把物品带回来了,尽管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能成大器。
【解答】(1)考查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水泄不通本义: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结合“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的语境可知,文中义: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
丢盔弃甲本义:意思是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结合“孩子走着走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往前走”的语境可知,文中义: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2)考查对相关段落内容和作用的理解。对自然段属于环境描写,写幼儿园门口的热闹,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衬托小男孩克服重重困难不放下背包的顽强不屈。
(3)考查对相关内容的概括。由“去时很顺利,轻装么。回来时,各种情况出现了”“其中有的孩子更是把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扔了”等可知,这两段主要写大家在去的路上很轻松,但是回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大家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4)考查对相关语句描写方法的判断和对其内容的理解。由“改变姿势”“抓”“站”“跑”可知,画线句属于动作描写。从这些动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顽强的小男孩历经磨难,圆满完成任务,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5)考查对人物语气的理解。小男孩历经磨难,圆满完成任务,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我把书包背回来了!”语气是激动、喜悦的。故选C。
(6)考查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通过短文可知,这个小男孩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别朋友怎么做,他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说明他有责任心,不放弃,坚持不懈,将来是可以担得起责任的。
故答案为:
(1)本义: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文中义: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
本义:意思是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文中义: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2)环境描写,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凸显活动场面的热闹以及小男孩的顽强不屈。
(3)大家在去的路上很轻松,但是回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大家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4)动作描写 小男孩的顽强和负责任,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5)C;
(6)因为小男孩不惧风雨,成功把物品带回来了,尽管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能成大器。
4.(2021 济南)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①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小河上。突然,前面,小河的拐弯处,黑黢(qū)黢的峰峦下面,闪出一点儿火光。
②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③“啊,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船夫扭头来朝身后的火光看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俯身划桨:“还远哩!”
④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⑤在如磐的黑夜里,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给人以希望,促你前进。眼见火光渐渐临近,似乎只要再挥两三桨,行程就结束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⑥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峡谷两岸的峭壁,迎面驶来,又依次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耀着,闪闪发亮,令人神往,召你前行,——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
⑦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闪耀的火光,似乎近在眼前,不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也召唤着夜行者奋勇前进。但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奔流,奔流,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
⑧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标题: 火光 。
(2)你想用什么方法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一个夜晚,“我”在西伯利亚一条小河上航行,看到河面上有火光,看似很近,实际却很远。
(3)看到火光,“我”的反应是 高兴 ,船夫的反应是 不以为然 ,文中“火光”象征着 成功或目标 。
(4)读第⑥自然段“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有同学觉得这句话前后矛盾,李红却不这样认为,她在文章旁边写了个批注,她可能会怎么写?
火光看着很近,但实际很远。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困难挫折,成功的路途艰难曲折,我们必须磨炼自己,不断努力奋斗,勇敢地面对挫折,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
(5)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成功的道路依然很漫长,我们只有努力奋斗,不怕困难,才会实现梦想。
【解答】(1)本题考查给文章拟题目。抓住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或者中心意思来拟标题,这篇文章主要叙写了一个在深秋夜航中见到火光的故事,可以用“火光”来做题目。
(2)考查了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全文,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即可,如可概括为:主要写了一个夜晚,“我”在西伯利亚一条小河上航行,看到河面上有火光,看似很近,实际却很远的故事。
(3)考查了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船夫扭头来朝身后的火光看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俯身划桨。”可知,看到火光,“我”的反应是高兴,船夫的反应是不以为然,文中“火光”象征着成功或目标。
(4)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批注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即可,如可批注为:火光看着很近,但实际很远。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困难挫折,成功的路途艰难曲折,我们必须磨炼自己,不断努力奋斗,勇敢地面对挫折,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
(5)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句子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可知,“但是生活之河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奔流,奔流,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句这话的意思是:成功的道路依然很漫长,我们只有努力奋斗,不怕困难,才会实现梦想。
故答案为:
(1)火光;
(2)一个夜晚,“我”在西伯利亚一条小河上航行,看到河面上有火光,看似很近,实际却很远。
(3)高兴 不以为然 成功或目标;
(4)火光看着很近,但实际很远。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困难挫折,成功的路途艰难曲折,我们必须磨炼自己,不断努力奋斗,勇敢地面对挫折,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
(5)成功的道路依然很漫长,我们只有努力奋斗,不怕困难,才会实现梦想。
5.(2021 长清区)课外阅读。
①偶然读到一篇英文课文,讲的是蚂蚁。
②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蚁后生儿,工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zhì cì) cì 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③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④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⑤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 jí 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⑥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会全军覆灭。
⑦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 卑微 微薄) 卑微、微薄 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 卑微 微薄) 单薄、微薄 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 卑微 微薄) 单薄、微博 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⑧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⑨蚂蚁可称为世界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越是 体积渺小, 越是 精神高尚。千里之堤(tí dī) tí ,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将短文括号中不恰当的拼音或词语划掉。
(2)在第⑨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 。它常用来比喻 小的毛病不及时制止就会酿成大的灾害 。
(4)读第⑤⑥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第⑤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 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这一句相照应。用“ ”在这一自然段中画出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
②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灭的行为体现了这样两种精神: 舍己为人 和 团结合作 。
(5)“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 ”在文中画出来。
【解答】(1)考查了汉字的读音与近义词的辨析。结合平时的积累及具体的语境完成。“秩”读“zhì”,组词为秩序,故划掉“cì”。“脊”读“jǐ”,组词为山脊,故划掉“jí”。“堤”读“dī”,组词为千里之堤,故划掉“tí”。单薄:指力量薄弱。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微薄:微小单薄。根据语境第一处用“单薄”,第二处用“卑微”,第三处用“卑微”。
(2)考查加关联词。结合语境加关联词“越是……越是……”恰当。
(3)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它常用来比喻小的毛 病不及时制止就会酿成大的灾害。这里用这个成语是为了说明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第⑤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这一句相照应。作者正是被众蚂蚁抱成团逃离火海而感动。本段中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②熟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是为了突出蚂蚁懂得舍“小我”而为“大我”,能够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护集体的利益,使蚁群能够继续生息繁衍。这不仅是智慧,还是一种大爱,也是一种大勇。蚂蚁为了集体,为了他人,为了自己的责任,不顾熊熊的烈火,义无反顾地冲进火海,为集体开拓求生之路。所以说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灭的行为体现了这样两种精神:舍己为人、团结合作。
(5)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文章第八自然段句子“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可知,“我”敬重卑微是因为它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启发我:要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努力进取。
故答案为:
(1)cì jí tí 卑微、微薄 单薄、微薄 单薄、微博;
(2)越是 越是;
(3)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 小的毛病不及时制止就会酿成大的灾害。
(4)①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②舍己为人 团结合作;
(5)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
6.(2021 济南)课外阅读。
少年书架
季羡林
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候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就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那是,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的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
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小小的书架成了!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1)联系上下文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
难以名状: 文中指妈妈从眼光流露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
(2)本文为我们讲述了4个书架,请认真读文章提取相关信息,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个书架是 老师家宽大的书架。
第二个书架是“我”自己用字典做的“书架”
第三个书架是 父亲为“我”制作的书架。
第四个书架是 家里买的大大的书架。
(3)作者详细描写了第 三 个书架的来历,这个书架做好后,“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
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这句话作者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 高兴 的心情,“那欢喜”具体指 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 。我能读懂作者把这部分写详细的原因是 通过详写爸爸给“我”做书架,写出了“我”对书架的期盼和渴望,表现了“我”从小喜欢书架,更喜欢读书的精神,突出了文章主题 。
(4)“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在这句话中,加点字“撑”能否换成“挺”?为什么?
(5)在第10自然段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11自然段又称之为“我的长者”,这两者是否矛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名状”在文中指妈妈从眼光流露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
(2)考查了提取信息的能力。仔细读文,从“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小小的书架成了!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可知,本文为我们讲述了4个书架,第一个书架是老师家宽大的书架,第二个书架是“我”自己用字典在桌子上做的“书架”,第三个书架是父亲为“我”制作的书架,第四个书架是家里大大的书架。
(3)考查对文章写法的理解。纵观全文可知,作者详细描写了第三个书架的来历,这个书架做好后,“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高兴的心情,“那欢喜”具体指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作者把这部分写详细的原因是通过详写爸爸给“我”做书架,写出了“我”对书架的期盼和渴望,表现了“我”从小喜欢书架,更喜欢读书的精神,突出了文章主题。
(4)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阅读句子“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可知,这句话中的“撑”字不能换,因为“撑”字更有力量感,体现出这个书架为“我”打开了文学之门并伴随“我”成长,也带着父母对于“我”成长之路给予的支持和力量。
(5)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久违的老友”和“我的长者”这两者并不矛盾,“久违的老友”是指“我”在老师家见过的书架,因为期待而想象这书架的样子,所以是熟悉的。“我的长者”指的是过了多年,书架已变得苍老,但伴随“我”成长,给“我”力量。
故答案为:
(1)文中指妈妈从眼光流露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
(2)老师家宽大的书架。
父亲为“我”制作的书架。
家里买的大大的书架。
(3)三 比喻 高兴 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 通过详写爸爸给“我”做书架,写出了“我”对书架的期盼和渴望,表现了“我”从小喜欢书架,更喜欢读书的精神,突出了文章主题;
(4)不能换。“撑”字更有力量感,体现出这个书架为“我”打开了文学之门并伴随“我”成长,也带着父母对于“我”成长之路给予的支持和力量。
(5)不矛盾。“久违的老友”是指“我”在老师家见过的书架,因为期待而想象这书架的样子,所以是熟悉的。“我的长者”指的是过了多年,书架已变得苍老,但伴随“我”成长,给“我”力量。
7.(2021 槐荫区)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一天,莫泊桑带着自己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莫泊桑急切地问。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什么发现。万般无奈,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他一进门就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此,英泊桑天天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于是,他再一次去请福楼拜指导。
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他的篝火、其他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1)给短文拟个合适的题目。 莫泊桑拜师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烙印 痕迹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孜孜不倦: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直截了当: 形容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弯子。
(4)文章按 事情发展的 顺序写出了莫泊桑三次求教福楼拜,三次求教主要通过 对话 形式展开。文章第2~5自然段是第一次求教,福楼拜要求莫泊桑 肯吃苦,勤练习 ,第6、7自然段是第二次求教,福楼拜要求莫泊桑 仔细观察 ,第8、9自然段是第三次求教,福楼拜要求莫泊桑 持之以恒,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东西 。
(5)文章第7自然段中连用九个反问句,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6)“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从这句话中的“微笑”一词,能体会出 福楼拜对莫泊桑的作品比较满意 。
(7)莫泊桑能成为著名作家的原因是: 酷爱写作,勤学苦练,善于求教
【解答】(1)本题考查拟标题。拟标题要抓住文章要点,提炼出文章中心事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的故事,因此可以将标题拟为“莫泊桑拜师”,简洁明了,点出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2)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烙印:意思是烫在人、动物或器物上的火印,作为标记,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故近义词为:痕迹。
全神贯注:意思是全副精神高度集中。故近义词为:聚精会神。
(3)本题考查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根据文章语境来理解词语。“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孜孜不倦”的意思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弯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顺序的把握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依次写了莫泊桑三次去求教福楼拜,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的。在三次求教过程中,主要描写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因此三次求教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第一次求教时,福楼拜说“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可知福楼拜要求莫泊桑肯吃苦,勤练习;第二次求教时,通过福楼拜说的九个反问句,可知福楼拜要求莫泊桑仔细观察事物;第三次求教时,福楼拜说“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还说“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可知福楼拜要求莫泊桑持之以恒,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东西。
(5)本题考查反问句的作用。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这里福楼拜连用九个反问句,实际上是暗示莫泊桑该怎样去观察马车,同时读起来富有气势,突出强调了福楼拜对莫泊桑的暗示和指导。
(6)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注意要结合上下文对词语做出解释。这是在莫泊桑第三次求教福楼拜时,福楼拜说莫泊桑的作品有进步,这个微笑实际上是对莫泊桑作品的肯定,表明福楼拜对莫泊桑的作品比较满意。
(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件和人物描写语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文章可知,莫泊桑对写作十分有兴趣,他酷爱写作,这是他成为著名作家的原因之一;莫泊桑还十分勤奋刻苦,练习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成功离不开他的勤学苦练;莫泊桑善于求教,他多次向福楼拜请教,得到了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原因之一。
故答案为:
(1)莫泊桑拜师;
(2)痕迹 聚精会神;
(3)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形容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弯子。
(4)事情发展的 对话 肯吃苦,勤练习 仔细观察 持之以恒,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东西。
(5)增强语言气势,突出强调了福楼拜对莫泊桑的暗示和指导。
(6)福楼拜对莫泊桑的作品比较满意。
(7)酷爱写作,勤学苦练,善于求教。
8.(2021 济南)课外阅读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天刚蒙(méng mēng)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一起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吹来 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一会儿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个落到我的鼻子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