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同步备课试题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同步备课试题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5 12:26:35

文档简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纸、微博并不只发布事实性新闻,评论同样是重要的内容,这是体现报纸、微博的水平、深度和情怀的地方,一些报纸、微博也因此引人关注,让部分评论员______。但对于新闻评论来说,( ),就是“标”与“本”的问题。对新闻事件本身的评论可被视作“治标”,由事件本身挖掘更深层的意义可被视作“治本”。对新闻评论来说,目标自然是能做到“标本兼治”。但问题在于“本”的问题不是能一下就解决的,否则也不是“本”了。比如腐败的案件______,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坚持司法公正、健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之类的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的建议就经常在新闻评论中出现。
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______的,而且有些方面始终没有付诸实践,所以每次有腐败案件被曝出时,都能看到类似的评论,久而久之就不免有了______的印象。“公知”的污名化的一部分原因也在这里。当中国出现负面新闻时,用体制来进行解释总是不会错的,不仅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所以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也是正常的。这种困境对于报纸、微博来说更难突破,因为140字的篇幅对于评论有很大的限制,几乎只够陈述观点,而无法进行逻辑推导和具体证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脱颖而出 遍地开花 一挥而就 陈词滥调
B.脱颖而出 层出不穷 一蹴而就 陈词滥调
C.鹤立鸡群 层出不穷 一挥而就 老生常谈
D.鹤立鸡群 遍地开花 一蹴而就 老生常谈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
B.但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
C.不仅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而且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
D.不仅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而且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评论员有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B.评论员有个困境难以解决
C.有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D.有个困境难以解决
【答案】1.B 2.B 3.C
【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脱颖而出: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
鹤立鸡群: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面显得很突出。
此处强调才能显现出来,并不涉及比较的对象,因而选“脱颖而出”。
第二处,遍地开花:比喻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前文说的是“腐败的案件”,不能用“遍地开花”,故此处选“层出不穷”。
第三处,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前文说的是“问题的解决”,故用“一蹴而就”。
第四处,陈词滥调:侧重指所谈内容又陈旧又空泛,不合时宜,通常表达消极的感彩。
老生常谈:侧重指老话、旧话,但并不一定就没有现实的意义,通常表达中性的感彩。
根据语境“而且有些方面始终没有付诸实践,所以每次有腐败案件被曝出时,都能看到类似的评论,久而久之就不免有了……的印象”可知,这里含贬义,故用“陈词滥调”。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线部分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根据语境,画线部分“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与前文“用体制来进行解释总是不会错的”之间是转折关系,故应把“不仅”应改为“但”,这样就排除了C、D两项。
二是“缓解”与“问题”搭配不当,应把“缓解”改为“解决”,这样就排除了A项。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本题中,全句陈述的对象为“新闻评论”,与“评论员”无关,据此排除A、B两项。再根据话题一致原则,补充的句子最后应落在“困境”一词上,这样才能与后文的“就是‘标’与‘本’的问题”衔接上,而D项的语意落在“难以解决”上,据此排除D项。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②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③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⑤检验路线之正确与否,情形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当然要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情况出发,依据革命理论的指导并且加以论证。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个革命政党的路线是否正确,同样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工人运动中,都发生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那时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是考茨基,列宁主义者是少数,斗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破产。
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一个时期内,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占主导地位。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
4.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
B.文章说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而它对毛主席“真理只有一个”的理论的引用出现了表意不明的情况,毛主席说的是“真理只有一个”,没说检验标准,有失严谨。
C.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也充分地说明了只有实践才能够检验真理这个问题。
D.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从现实出发,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并且加以论证。
5.第③段为什么列举科学研究的事例来论证本文的观点?
6.在第④段中,先引用毛主席的话论证观点,然后才举例论证。能否调换一下顺序,把毛主席的话放到举例论证文字的后面,为什么?
7.有的同学认为,第⑥段以举例论证结束文章有些仓促,缺乏与第①段的照应。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4.B 5.证明了实践对于检验真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理是否可信,需要实践予以进一步检验。为后文论证只有实践才能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提供了科学可信的证据。 6.不能。因为毛主席的话是用来直接证明本段的分论点的。放到后文位置,就成了结论性质的内容,与举例论证的内容不连贯,既没有衔接词语,也没有内容上的前后联系。 7.从写作目的看,文章节选部分主要是论证“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观点。这是针对我国当时的思想混乱局面而进行的分析论证,意在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从议论对象看,当时对真理的误解主要体现在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运用上,所以,论证最后落脚到当时代表真理的“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它对毛主席‘真理只有一个’的理论的引用出现了表意不明的情况,毛主席说的是‘真理只有一个’,没说检验标准,有失严谨”错误,结合“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可知,毛主席主要说的就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原文的引用很严谨,表意明确。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有“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真理是否可信,需要实践予以进一步检验。
“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举的两个科学研究的事例,证明了实践对于检验真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文论证只有实践才能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提供了科学可信的证据。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明确“不能”。
本段论点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的话“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而且在于……”这是用来直接证明此论点的,故应在此位置。
如果放到后文位置,就成了结论性质的内容,与举例论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不连贯,既没有衔接词语,也没有内容上的前后联系。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即“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当时代表真理的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个例子能充分证明首段的观点;
而且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也是论证“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观点。这和写作背景有关:我国当时的局面思想混乱,需要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而当时对真理的误解主要体现在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运用上,所以,论证最后落脚到当时代表真理的“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这是和时代从而对接,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于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社会主义制度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好的检验,也是最具有说服力、最权威的检验。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摘编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要求,生机就会停止,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摘编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持续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事业,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成了“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的大地上划出了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摘编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发四十周年》,《光明日报》)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众所周知,“符合国情、有效管用、得到人民拥护”是衡量社会制度科学、先进的重要指标。
B.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C.邓小平认为,我们的制度只要持续地从世界各国吸收进步因素,就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D.在马克思主义理念里,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9.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B.革命年代的毛泽东、改革开放之初的邓小平各自开辟了中国的新道路,共同原因是都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C.中国的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D.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相互促进,是新时代潮流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具体表现之一。
10.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我们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我们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一时拿不准、看不清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允许基层群众大胆闯、大胆试。
C.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D.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1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相同点。
12.这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8.B 9.C 10.C 11.①在论点的提出上,都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②在论证结构上,都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③在论证方法上,都运用了引用论证。④在论证语言上,都表现出准确严密的特点。 12.①材料一侧重用有深厚实践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制度理论的深刻性;②材料二侧重探讨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应该坚持的四个原则;③材料三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对中国的发展节奏和对中国国情、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方面的意义。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众所周知”错误,有失偏颇,根据材料一,“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说明并非所有人都具有这样的理论认识高度。
C.“只要……就……”错误,为充分条件复句,材料一原文为“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判断过于绝对。
D.“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的主体”错误,材料二说的是“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表述不当,逻辑混乱。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中国的发展节奏……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错误,主客颠倒,根据材料三可知,应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
C.说的是人类通过实践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突出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意义,没有体现实践和探索二者的辩证统一,无法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可以从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加以分析。
论证结构和思路:材料一,先总说“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直接提出观点;然后再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说“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最后进行总结,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材料二,先总说“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直接提出观点;再从四个方面进行分说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综上分析,二者都是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都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结构展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引用了习近平同志“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和邓小平同志“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的重要论述。材料二,也引用了习近平同志“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重要论述。所以,二者都运用了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论证语言:文中“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等观点以及“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等语句的运用,使文章语言表述准确,判断推理严密,语言逻辑性强。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要概括三则材料的侧重点,需要分析比较并准确把握三则材料的论点与论证过程,同时还需要抓住不同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加以概括。
材料一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强调其对于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后从分别四个方面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的实践的实际情况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可见,材料一侧重用有深厚实践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制度理论的深刻性;
材料二先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然后指出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就必须坚持四个点:“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见,材料二侧重探讨“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应该坚持的四个原则;
材料三第一段是论述的重点,它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决定中国的发展节奏,另一方面可以促成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第二、三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可见,材料三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对中国的发展节奏和对中国国情、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方面的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纸、微博并不只发布事实性新闻,评论同样是重要的内容,这是体现报纸、微博的水平、深度和情怀的地方,一些报纸、微博也因此引人关注,让部分评论员______。但对于新闻评论来说,( ),就是“标”与“本”的问题。对新闻事件本身的评论可被视作“治标”,由事件本身挖掘更深层的意义可被视作“治本”。对新闻评论来说,目标自然是能做到“标本兼治”。但问题在于“本”的问题不是能一下就解决的,否则也不是“本”了。比如腐败的案件______,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坚持司法公正、健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之类的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的建议就经常在新闻评论中出现。
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______的,而且有些方面始终没有付诸实践,所以每次有腐败案件被曝出时,都能看到类似的评论,久而久之就不免有了______的印象。“公知”的污名化的一部分原因也在这里。当中国出现负面新闻时,用体制来进行解释总是不会错的,不仅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所以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也是正常的。这种困境对于报纸、微博来说更难突破,因为140字的篇幅对于评论有很大的限制,几乎只够陈述观点,而无法进行逻辑推导和具体证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脱颖而出 遍地开花 一挥而就 陈词滥调
B.脱颖而出 层出不穷 一蹴而就 陈词滥调
C.鹤立鸡群 层出不穷 一挥而就 老生常谈
D.鹤立鸡群 遍地开花 一蹴而就 老生常谈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
B.但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
C.不仅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而且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
D.不仅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而且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评论员有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B.评论员有个困境难以解决
C.有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D.有个困境难以解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②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③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⑤检验路线之正确与否,情形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当然要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情况出发,依据革命理论的指导并且加以论证。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个革命政党的路线是否正确,同样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工人运动中,都发生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那时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是考茨基,列宁主义者是少数,斗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破产。
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一个时期内,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占主导地位。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
4.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
B.文章说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而它对毛主席“真理只有一个”的理论的引用出现了表意不明的情况,毛主席说的是“真理只有一个”,没说检验标准,有失严谨。
C.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也充分地说明了只有实践才能够检验真理这个问题。
D.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从现实出发,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并且加以论证。
5.第③段为什么列举科学研究的事例来论证本文的观点?
6.在第④段中,先引用毛主席的话论证观点,然后才举例论证。能否调换一下顺序,把毛主席的话放到举例论证文字的后面,为什么?
7.有的同学认为,第⑥段以举例论证结束文章有些仓促,缺乏与第①段的照应。你是怎样理解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于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社会主义制度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好的检验,也是最具有说服力、最权威的检验。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摘编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要求,生机就会停止,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摘编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持续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事业,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成了“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的大地上划出了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摘编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发四十周年》,《光明日报》)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众所周知,“符合国情、有效管用、得到人民拥护”是衡量社会制度科学、先进的重要指标。
B.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C.邓小平认为,我们的制度只要持续地从世界各国吸收进步因素,就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D.在马克思主义理念里,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9.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B.革命年代的毛泽东、改革开放之初的邓小平各自开辟了中国的新道路,共同原因是都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C.中国的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D.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相互促进,是新时代潮流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具体表现之一。
10.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我们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我们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一时拿不准、看不清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允许基层群众大胆闯、大胆试。
C.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D.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1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相同点。
12.这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