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文艺称为“灵魂的事业”,这是强调文艺在塑造人的灵魂上的重大作用。这里所说的“灵魂”实际上指的是人的“心灵”,它是由理智、意志、情感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完善和提升人的心灵世界,( )。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康德认为审美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愉快”,他把这种感知方式称为“静观”。但自100多年前王国维把康德美学引入我国以来,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完全为人所理解,最初不少学者都受叔本华影响,视之为“意志的清净剂”,它带给人的是“真正的清心寡欲”,事实上康德之所以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规定美感的特性,是由于他深感在近代西方社会中,处在科技理性与商业文明统治下的人已经逐步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忘却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倡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体验来培育人高尚的审美情操,把宇宙精神与个人情怀统一起来,使人从物质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获得解放,超越功利目的而得以进入“物我同一”“万物一体”的境界,同时又能培育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按照美的信念和法则去思考和行动,成为“有道德的”,亦即他所说的“以自身为目的的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要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
B.不仅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
C.不仅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
D.不仅要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
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B.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C.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D.应是绿肥红瘦。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西哲学史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没有被不少哲人搞清楚,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观点。比如,孔子把人分为“生而知之者”与“学而知之者”,他认为有一类人天生就知道很多,但他自己却很谦虚,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创立,科学地解决了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陶行知也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获得并保持正确思想观念的方法途径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多调查研究,多总结经验,这样便可以少犯错误。1965年7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李宗仁时曾如实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4.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B.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5.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上涨,叫“牛市”,反之,叫“熊市”。
B.外国的地摊书到了国内就变成了“传世经典”,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值得深思。
C.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为“活菩萨”。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必备,充满生机”。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指出了三种情形,其中之一就是在研究历史方面,“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不仅是不了解历史的表现,同样也是不尊重历史的体现,归根结底是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充分肯定,并给予充分认知,深刻表达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心的表现。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要让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精神滋养。然而现实条件下,出现了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文化不自信”的极端情况,这是典型的文化自卑心理在作祟。简而言之,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正确认知;二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所以,系统、具体地研究中国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为解决发展和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7.下列各项中的冒号,和文中“原因归结为两点”后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香雪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铅笔盒摆在桌上。
B.他又一次感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低人一等的思想,绝没有低人一等的工作。
C.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
D.张华上了大学,李东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最后定稿,实际上是这篇文章的第十次改稿。该文的多次修改,凝聚了理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的集体智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刊发,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全国范围内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际上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由胡耀邦同志组织和推动的。该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廓清了思想界、理论界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迷雾,( ① ),最终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 ②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刊发,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到来。对此,《光明日报》功不可没。然而,作为该文责任编辑的王强华却始终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样的文章和这样的讨论会迟早出现的,不是由于这位作者撰写、这张报纸发表,也一定会由另一位作者撰写、另一张报纸发表。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良好的舆论环境得以形成
B.①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C.①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 ②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D.①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 ②良好的舆论环境得以形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 )。《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160万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500种。在这之前谁也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不只是这本书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组织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设法缓和矛盾。
《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第22展室在三楼,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B.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C.《资本论》的专门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楼的22展室
D.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展出和收藏《资本论》的
12.下列选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B.波浪一边歌唱,一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拿破仑曾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可声誉如此卓著的卢梭其实和拿破仑一样,并不能算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他一生当中,通常用以下的方式签名“让-雅克·卢梭,日内瓦[注]公民”,卢梭祖上在1549年来到日内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所以,确切地说, ① 。
30岁那年,卢梭来到巴黎,此后, ② 。当时的巴黎人才荟萃,卢梭结识了狄德罗等著名思想家、学者。他为《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方面的内容,自己还创作了七部歌剧;他在狄德罗的鼓励下,以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参加第戎学院征文,获得名次,在法国名声大振。1753年,第戎学院再次征文,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应征,虽未入选,但确立了他的名声;他隐居巴黎近郊,1756年至1762年间,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作品;他捍卫自己的信仰,屡遭迫害,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和伏尔泰、休谟等人吵得不可开交,这么能折腾又信仰坚定的卢梭,一生争议不断。1794年,在去世十六年后,卢梭被以国家英雄的身份葬在巴黎先贤祠。
[注]日内瓦: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内瓦湖西南角。
1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引用、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夸张 D.引用、借代、比喻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参加第戎学院征文并获得名次,使他在法国名声大振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是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________,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________,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________,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________。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哗众取宠 顺风转舵 错综纷繁 扭曲
B.夸大其词 见机行事 错综变化 歪曲
C.哗众取宠 见机行事 错综纷繁 歪曲
D.夸大其词 顺风转舵 错综变化 扭曲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但是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
B.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
C.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D.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但是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
(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C.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D.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文艺称为“灵魂的事业”,这是强调文艺在塑造人的灵魂上的重大作用。这里所说的“灵魂”实际上指的是人的“心灵”,它是由理智、意志、情感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完善和提升人的心灵世界,( )。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康德认为审美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愉快”,他把这种感知方式称为“静观”。但自100多年前王国维把康德美学引入我国以来,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完全为人所理解,最初不少学者都受叔本华影响,视之为“意志的清净剂”,它带给人的是“真正的清心寡欲”,事实上康德之所以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规定美感的特性,是由于他深感在近代西方社会中,处在科技理性与商业文明统治下的人已经逐步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忘却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倡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体验来培育人高尚的审美情操,把宇宙精神与个人情怀统一起来,使人从物质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获得解放,超越功利目的而得以进入“物我同一”“万物一体”的境界,同时又能培育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按照美的信念和法则去思考和行动,成为“有道德的”,亦即他所说的“以自身为目的的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要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
B.不仅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
C.不仅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
D.不仅要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
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B.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C.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D.应是绿肥红瘦。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C 2.B 3.改句为:他提倡通过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体验来培育人高尚的审美情操,把个人情怀与宇宙精神统一起来。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后文语境“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可知,此处句末应该落脚在“情感教育”上,据此排除A、D两项;从逻辑关系上看,“知识的教育”应该在“意志的教育”之前,排除B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把“康德美学”比作“意志的清净剂”,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A.“三百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B.“天”比作“穹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C.“无意”“苦争”“妒”人格化描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D.“绿”“红”代指绿叶、红花,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可在“对”前面加上介词“通过”;
二是语序不当,从逻辑关系上看,先“个人”,后“宇宙”,故应将“宇宙精神”和“个人情怀”的顺序颠倒过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西哲学史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没有被不少哲人搞清楚,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观点。比如,孔子把人分为“生而知之者”与“学而知之者”,他认为有一类人天生就知道很多,但他自己却很谦虚,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创立,科学地解决了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陶行知也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获得并保持正确思想观念的方法途径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多调查研究,多总结经验,这样便可以少犯错误。1965年7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李宗仁时曾如实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4.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B.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5.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上涨,叫“牛市”,反之,叫“熊市”。
B.外国的地摊书到了国内就变成了“传世经典”,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值得深思。
C.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为“活菩萨”。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必备,充满生机”。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4.A 5.D 6.在中西哲学史上,不少哲人没有搞清楚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行动是老子”使用比喻,把“行动”比作“老子”。
A.使用比喻,把“白发”比作“秋霜”。
B.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远看”对“近听”,“山有色”对“水无声”。
C.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摘星辰”这一不可能出现的现象突出楼之高。
D.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知”来形容“雨”,赋予“雨”以人的特点。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引号表直接引用。
A.标示特定称谓;
B.标示讽刺和否定;
C.标示特殊含义;
D.与题干中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都是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结构混乱,“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没有被不少哲人搞清楚”被动句使用错误,从后文来看,是从“人”的角度来谈的,所以可以改为主动句,即“不少哲人没有搞清楚认识与实践的关”;
二是句式杂糅,可改为“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或“持有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的观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指出了三种情形,其中之一就是在研究历史方面,“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不仅是不了解历史的表现,同样也是不尊重历史的体现,归根结底是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充分肯定,并给予充分认知,深刻表达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心的表现。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要让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精神滋养。然而现实条件下,出现了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文化不自信”的极端情况,这是典型的文化自卑心理在作祟。简而言之,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正确认知;二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所以,系统、具体地研究中国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为解决发展和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7.下列各项中的冒号,和文中“原因归结为两点”后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香雪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铅笔盒摆在桌上。
B.他又一次感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低人一等的思想,绝没有低人一等的工作。
C.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
D.张华上了大学,李东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7.D 8.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充分认知,并给予充分肯定,深刻表达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心。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原因归结为两点”后的冒号和A、B、C三项中的冒号一样,都是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D.表示总结上文。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充分肯定”与“充分认知”存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应将“肯定”与“认知”互换位置。
二是句式杂糅,可将“深刻表达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心的表现”改为“是深刻表达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心的表现”或“深刻表达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心”。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最后定稿,实际上是这篇文章的第十次改稿。该文的多次修改,凝聚了理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的集体智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刊发,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全国范围内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际上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由胡耀邦同志组织和推动的。该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廓清了思想界、理论界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迷雾,( ① ),最终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 ②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刊发,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到来。对此,《光明日报》功不可没。然而,作为该文责任编辑的王强华却始终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样的文章和这样的讨论会迟早出现的,不是由于这位作者撰写、这张报纸发表,也一定会由另一位作者撰写、另一张报纸发表。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良好的舆论环境得以形成
B.①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C.①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 ②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D.①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 ②良好的舆论环境得以形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9.B 10.这样的文章和这样的讨论迟早会出现的,不是由这位作者撰写、这张报纸发表,也一定会由另一位作者撰写、另一张报纸发表。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来判断,整个语句的主语是“该文”,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廓清了思想界、理论界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迷雾……”这一整个长句都在陈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价值,排除CD项;
第二处,“最终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之后还是接着上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价值来说的,主语还是“该文”,排除A项。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会”应直接修饰动词“出现”,故可将“会迟早出现”改为“迟早会出现”。
二是搭配不当,“由于”是连词,“因为”的意思,后接表原因的分句,句中“这位作者撰写”不是表原因,可将“由于”改成介词“由”,引出后面的主语“这位作者”。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 )。《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160万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500种。在这之前谁也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不只是这本书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组织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设法缓和矛盾。
《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第22展室在三楼,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B.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C.《资本论》的专门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楼的22展室
D.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展出和收藏《资本论》的
12.下列选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B.波浪一边歌唱,一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1.B 12.C 13.这本书不只是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织经济,发展经济。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由上文“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可知,是在讲“这座楼”,需要填写的这句话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要承接上文的“这座楼”,排除选项C;先“收藏”,再“展出”,所以排除选项D;A和B比较,以“三楼”开头,更符合原文题意。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籍《资本论》比成了海,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资本论》内容的丰富。
C和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是比喻,
A.为借代。用人身上的器官“红眼睛”来代指人。
B.为拟人。描写波浪时,用“歌唱”“迎接”来形容。
C.为比喻。把叶子比喻成了舞女的裙子。
D.为夸张。“铜牌好像也要晒化”含有夸张成分。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前后分句主语一致,都是“这本书”,故“这本书”应放在关联词“不只是”之前。“组织经济”是手段,“发展经济”是目的,故“组织经济”应放在“发展经济”之前。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拿破仑曾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可声誉如此卓著的卢梭其实和拿破仑一样,并不能算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他一生当中,通常用以下的方式签名“让-雅克·卢梭,日内瓦[注]公民”,卢梭祖上在1549年来到日内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所以,确切地说, ① 。
30岁那年,卢梭来到巴黎,此后, ② 。当时的巴黎人才荟萃,卢梭结识了狄德罗等著名思想家、学者。他为《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方面的内容,自己还创作了七部歌剧;他在狄德罗的鼓励下,以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参加第戎学院征文,获得名次,在法国名声大振。1753年,第戎学院再次征文,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应征,虽未入选,但确立了他的名声;他隐居巴黎近郊,1756年至1762年间,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作品;他捍卫自己的信仰,屡遭迫害,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和伏尔泰、休谟等人吵得不可开交,这么能折腾又信仰坚定的卢梭,一生争议不断。1794年,在去世十六年后,卢梭被以国家英雄的身份葬在巴黎先贤祠。
[注]日内瓦: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内瓦湖西南角。
1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引用、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夸张 D.引用、借代、比喻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参加第戎学院征文并获得名次,使他在法国名声大振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是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4.D 15.①原文多用短句,有强调作用,表达也简洁,便于诵读;②原文体现出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③原文主语一致,均为“他”,即“卢梭”,语意更连贯。 16.①他是个瑞士人②卢梭(真正)开始了他精彩纷呈的一生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开头拿破仑的话运用的是“引用”修辞;署名中“日内瓦公民”是借代,用祖上的籍贯和自己的出生地代指自己;“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是比喻,本体是卢梭四处逃亡,喻体是浮萍。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句式和分析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式角度看,原文多用短句,如“虽未入选,但确立了他的名声”“他捍卫自己的信仰,屡遭迫害,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从前后文的句式特点可以看出,选用短句更符合原文的句式特点,使全文句式一致,风格相同,从语意连贯角度看,原句前后主语一致,表达更连贯;原文将“获得名次”“在法国名声大振”单独成句,意在强调“名次、名声大振”,故有强调的作用,句子也显得更简洁;从表达效果角度看,原句先说“参赛”,然后说“结果与影响”,逻辑性更强。
16.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联系①处前面的“卢梭祖上在1549年来到日内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及注释,可以推测出①处应该填“他是个瑞士人”之类的语句。
联系②处后面列出的卢梭的一系列成就,可以推测出②处应该填“卢梭(真正)开始了他精彩纷呈的一生”之类的语句。
注意本题有字数要求,在补写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字数要求进行。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________,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________,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________,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________。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哗众取宠 顺风转舵 错综纷繁 扭曲
B.夸大其词 见机行事 错综变化 歪曲
C.哗众取宠 见机行事 错综纷繁 歪曲
D.夸大其词 顺风转舵 错综变化 扭曲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但是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
B.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
C.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D.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但是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
【答案】17.A 18.C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词或做作的行动去迎合群众,以博取好感和支持;“夸大其词”,指说话、写文章时的用语夸张,超过事情原有的程度。结合“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分析,应该是填近义成语,“曲学阿世”,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用,可见意思接近的是“哗众取宠”。
第二空:“顺风转舵”,意思是随着风向转换舵位,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含贬义;“见机行事”,意思是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褒义词。结合“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分析,选贬义词“顺风使舵”。
第三空:“错综纷繁”,头绪很多,形容事物纷繁复杂;“错综变化”,意思是指头绪纷繁,变化多端。结合后文“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分析,句中形容“世事”繁杂,用“错综纷繁”。
第四空:“扭曲”,物体因外力作用而扭转变形,也用于比喻;“歪曲”,故意改变事实或对事物作出不正确的反映。句中形容“人心”不坦诚真实,“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用“扭曲”。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依据后文,“说真话、讲实话,却不容易做到的”,原因是千百年来世事的错综纷繁,也就是说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是难事,再结合“然而”分析,空处应该强调并非难事,才能形成转折关系,排除BD;
空处属于中心句,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再根据语段内容分析,主要阐释的是人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的问题,所以“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在前,排除A。
故选C。
(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C.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D.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答案】19.C 20.C 21.B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语境是战场上应该用“冲锋陷阵”。
第二组,“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指点,评说;江山,国家。“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此处语境是实现宏图伟志,应该用“指点江山”。
第三组,“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根据语境说的是精神生活和寄托,所以此处应该用“安身立命”。
第四组,“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此处指精神层面的超凡脱俗,所以应该用“超凡脱俗”。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D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项。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应在句首加上“在”;
二是语序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