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基础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分数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分裂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B. 精卵相互识别,说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C.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2.下列有关动物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卵细胞形成后要经历变形过程才能成熟
B.一个性原细胞经有丝分裂后若不再重复增殖,可以形成两个性母细胞
C.一个初级性母细胞经过分裂最终都只形成两种基因型的生殖细胞
D.同一种生物的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存在一定差别
3.下列有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1条X染色体,次级卵母细胞可能含2条X染色体
B.精子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变形,卵细胞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变形
C.若细胞在减Ⅱ中期有染色体22条,则该细胞在减Ⅰ前期可产生11个四分体
D.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数量不同
4.下图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器官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图3可知,该哺乳动物为雄性
B. 图1和图2细胞进行减数分裂
C. 图1细胞含有4条染色单体
D. 图1、2、3细胞中都发生过着丝粒分裂
5.下列关于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数目加倍一次减半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两次,数目加倍两次减半两次
B.有丝分裂着丝点一分为二时细胞中核DNA数是正常体细胞中的两倍,减数分裂着丝点一分为二时细胞中核DNA数和正常体细胞相同
C.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D.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均分,细胞质遗传物质随机分配
6.将两个两条链均被3H标记的M基因导入某动物(2=40)精原细胞的染色体中,然后置于不含3H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测定子细胞的染色体被标记情况。不考虑交叉互换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4个子细胞中被3H标记的染色体总条数最多为4条,最少为2条
B.每个子细胞中被3H标记的染色体所占比例可能有4种情况
C.若4个子细胞中只有3个含有3H,则一定进行了有丝分裂
D.若4个子细胞中只有2个含有3H,则一定进行了减数分裂
7.图是某二倍体生物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④⑤时期发生了 DNA复制
B. ①⑤时期发生了基因重组
C. ①⑤⑥⑦时期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D. 图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均由着丝粒分裂引起的
8.基因型为AaBb的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个精细胞,基因组成分别为AB、Ab、aB、ab,据此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四种配子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I前期交叉互换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B.四种配子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I前期交叉互换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C.若是1个卵原细胞,也可能产生4个不同类型的卵细胞
D. AaBb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9.下列关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的种类及比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若AaB∶b=1∶1,则分裂过程中可能有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B.若AB∶ab=1∶1,则这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若AB∶aB∶ab=1∶1∶2,则减数分裂过程中A基因与a基因发生了交换
D.若AB∶Ab∶aB∶ab=1∶1∶1∶1,则这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10.下列描述有关遗传基本概念描述正确的是( )
A.新疆棉花中的长绒棉与细绒棉属于一对相对性状
B.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C.非等位基因之间只存在自由组合,无相互作用
D.基因重组就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11.小鼠的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控制,尾形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一只黄毛弯曲尾雌鼠与灰毛正常尾雄鼠交配,子代雌雄小鼠均表现为黄毛弯曲尾:灰毛弯曲尾=1:1,取F1中黄毛小鼠相互交配得F2,F2中黄毛弯曲尾:黄毛正常尾:灰毛弯曲尾:灰毛正常尾=6:2:3:1,且正常尾均是雄鼠。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B.控制毛色的基因A可能存在纯合致死现象
C.亲代雌鼠为纯合子,亲代雄鼠为杂合子
D.F2中灰毛正常尾小鼠的基因型是aaXbY
12.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时,学生在正方体1和正方体2的六个面上用A和a标记,在正方体3和正方体4的六个面上用B和b标记,将四个正方体同时多次掷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每个正方体上A和a(或B和b)的数量均应为三个
B.用正方体1和正方体2可以模拟分离定律的分离比
C.统计正方体3和正方体4的字母组合,出现bb的概率为1/4
D.统计四个正方体的字母组合,出现aaBb的概率为1/16
13.下列实验使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且相关描述为“演绎推理”步骤的是( )
A.孟德尔提出:YyRr产配子时,Y和y、R和r各自分离,Y、y与R、r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B.萨顿提出:体细胞内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
C.摩尔根实验:F1红眼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后,F2中的白眼果蝇全为雄性
D.探究DNA复制方式的活动中,若DNA是半保留复制,则从第一代DNA开始连续复制两代,第三代会出现两种密度不同的DNA分子
14.牵牛花中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现有一对表现型为普通叶白色种子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的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普通叶黑色种子,F1自交得F2,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现型 普通叶黑色种子 普通叶白色种子 枫形叶黑色种子 枫形叶白色种子
数量 478 160 158 54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普通叶对枫形叶为显性,种子的黑色对白色为显性
C.F2中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3/8
D.F2普通叶黑色种子中杂合子比例为8/9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下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染色体情况上看,该果蝇只能形成一种配子
B.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
C.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B、b间自由组合
D.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时,该个体能形成四种配子,并且配子数量相等
16.某种昆虫的体色有黑色、灰色和棕色三种颜色,分别受AY、AX、AZ三种基因控制,这三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称为复等位基因,每个个体中只含有其中的一对。现选取棕色个体与黑色个体杂交,子一代出现黑色个体和灰色个体,且比例为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Y>AX>AZ
B.子代黑色和灰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YAZ和AXAZ
C.子一代黑色个体和灰色个体杂交,子二代的性状比为黑色:灰色:棕色=1:2:1
D.昆虫的体色在遗传中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17.某种蝴蝶紫翅(P)对黄翅(p)是显性,绿眼(G)对白眼(g)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生物小组同学用紫翅绿眼和紫翅白眼的蝴蝶进行杂交,F1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亲本的基因型是PpGg×Ppgg
B.F1黄翅绿眼个体占1/4
C.F1中紫翅白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2/3
D.F1中紫翅绿眼个体与黄翅白眼个体交配,则F2相应性状之比是3∶3∶1∶1
18.大麦是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其二棱穗型和六棱穗型受基因D、d控制,种子带壳和裸粒受基因R、r控制,高茎和矮茎受基因H、h控制。现将纯合的二棱带壳高茎植株与纯合的六棱裸粒矮茎植株杂交,F1全表现为二棱带壳高茎,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二棱带壳高茎:二棱带壳矮茎:六棱裸粒高茎:六棱裸粒矮茎=1:1:1: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基因D、d和基因R、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RH:DRh:drH:drh=1:1:1:1
C.通过F1自交能验证这三对基因能自由组合
D.若F1自交,产生的后代中二棱带壳高茎植株占7/16
19.如图为某动物(XY型)细胞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及核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图中的BC段
B.OA段细胞核中发生了DNA的复制
C.CD段细胞中含有两条性染色体
D.AB段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是CD段的2倍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20.(11分)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图2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图2中_______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
(3)图2中丁细胞中有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的数目分别为______________。
(4)能够同时发生图2中各细胞时期的器官是______________,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5)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图1中的______________(填字母段)。
21.(11分)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是由复等位基因IA、IB和i决定的,IA可控制合成A抗原,IB可控制合成B抗原,ABO血型抗原抗体系统如表。Rh血型系统是由等位基因R与r决定的,表型有Rh阳性(显性性状)和Rh阴性(隐性性状)。控制ABO血型和Rh血型的基因独立遗传。
血型 红细胞膜上抗原 血清中抗体
A A 抗B
B B 抗A
AB A和B 无
O 无 抗A和抗B
注:红细胞凝集的实质是红细胞膜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发生反应,例如A抗原能与抗A抗体发生反应
现有一对夫妇,妻子是Rh阴性A型血,丈夫是Rh阳性血。丈夫的母亲为Rh阴性O型血。回答下列问题:
(1)若只考虑ABO血型系统,AB型血的基因型为_____。若只考虑ABO血型系统,该对夫妇及其儿子的血型各不相同,妻子的红细胞能被丈夫和儿子的血清凝集,则丈夫的基因型为_____,儿子的基因型为_____。
(2)Rh阴性血型的女性生育过Rh阳性血型孩子后,体内会产生抗Rh阳性的抗体,再怀Rh阳性胎儿时会使胎儿发生溶血。若只考虑Rh血型系统,该对夫妇生育的第二胎发生溶血的概率为_____。
(3)若同时考虑两种血型系统,则该对夫妻生出Rh阴性AB型血孩子的概率为_____。
(4)若只考虑ABO血型系统,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这对夫妇产生后代的过程。
22.(10分)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自然状态下该植物开花后完成传粉过程,既可进行同一植株的自交过程,又可进行不同植株间的杂交过程。该植株雄蕊的发育受一对等位基因(E、e)控制,E基因可控制雄蕊的发育与成熟,使植株表现为雄性可育;e基因无此功能,使植株表现为雄性不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生产中为培育该植物的无子果实,常常在该植物的柱头上涂抹生长素,该过程通常采用基因型为___个体作为材料,原因是___。
(2)为在开花前区分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植株,科研工作者以基因型为Ee的植株为材料将一个花瓣色素合成基因R导入到E、e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但不确定R与哪个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进一步研究发现花色深度与R基因的数量有关,两个R基因表现为红色,一个R基因表现为粉色,没有R基因则表现为白色。为确定R基因与E、e基因的关系,请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____。
则说明R与E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反之则说明R与e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3)经研究发现该种植株的基因家族存在一类“自私基因”,可通过“杀死”不含这类基因的配子来改变分离比例。如F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2/3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若将基因型为EeFf的亲本植株甲(如图)自交获得F1,F1随机传粉获得F2,(不考虑互换)则F1中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植株的比例为___,F2中雄性不育植株出现的概率为___。
23.(12分)某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三对基因(用Dd、Ii、Rr表示)控制。研究发现,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时,R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基因控制花色色素合成的途径、粉红花突变体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组成(其他基因数量与染色体均正常)如图所示。
(1)正常情况下,甲图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某正常红花植株自交,F1出现了红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3:1,则该亲本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让F1中所有红花植株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
(2)基因型为iiDdRr的花芽中,出现基因型为iiDdr的一部分细胞,其发育形成的花呈_____________色,该变异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_____________的结果。基因型为iiDdr的突变体自交所形成的部分受精卵不能发育,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24.(11分)如图为白化病遗传系谱图(有关遗传因子用A、a表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是由____________性遗传因子控制的疾病。
(2)Ⅱ-2和Ⅲ-1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Ⅲ-3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__。
(4)若Ⅲ-2和Ⅲ-3婚配,后代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____________,预计他们生一肤色正常男孩的可能性为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A正确; B、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B正确; C、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C正确; D、由于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所以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D错误。
故选:D。
2.答案:B
解析:A、精子形成要经过变形阶段,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没有变形阶段,A错误; B、一个性原细胞经有丝分裂后若不再重复增殖,可以形成两个性母细胞,B正确; C、一个初级性母细胞在不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情况下,经过分裂最终能形成两种基因型的精细胞或一种基因型的卵细胞,C错误; D、同一种生物的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都经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等,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解析:A、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与Y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有0条(只含Y染色体)、1条(着丝粒没有分裂)或2条(着丝粒已分裂)X染色体,次级卵母细胞可能含1条(着丝粒没有分裂)或2条(着丝粒已分裂)X染色体,A正确; B、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变形,变形后的精子体积小,便于游动,有利于受精过程的完成,而卵细胞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变形,B正确; C、减数分裂Ⅱ中期细胞中染色全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若细胞在减数分裂Ⅱ中期有染色体22条,说明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22对同源染色体,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产生22个四分体,C错误; D、1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会形成4个精细胞,而1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D正确。
故选:C。
4.答案:A
解析:A、图3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的性别为雄性,因此该器官是睾丸,A正确;
B、由分析可知,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2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
C、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已分裂,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C错误;
D、图3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没有发生着丝粒的分裂,图1细胞和图2细胞发生过着丝粒分裂,D错误。
故选A。
5.答案:B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数目加倍一次减半两次,A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此时细胞中核DNA数是正常体细胞中的两倍,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此时细胞中核DNA数和正常体细胞相同,B正确;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不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C错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随机分配,D错误。
6.答案:D
解析:A、若两个M基因插入到两条染色体中,则共有4条DNA单链被标记,则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含3H的染色体共有4条,则4个子细胞中被标记染色体的总条数为4条;若2个M基因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上,则4个子细胞中被标记染色体的总条数为2条,A正确;B、M基因可能插入条或两条染色体上,则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被3H标记的染色体数可能为0、1、2,而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两倍,因此每个子细胞中被3H标记的染色体所占比例可能有4种情况,B正确;C、有丝分裂可能出现4个子细胞中只有3个含有3H,而减数分裂不会,C正确;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子细胞都可能是2个含有3H,还有两个不含3H,D错误。
故选D。
7.答案:C
解析: A.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末期细胞缢裂染色体减半;减数分裂MⅠ末期细胞缢裂成两个细胞,染色体减半, MⅡ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末期细胞缢裂成两个细胞,染色体数目有减半,所以①②③是减数分裂,④是配子时期,随后染色体数目加倍是精卵结合成的受精卵,⑤⑥⑦是有丝分裂,其中DNA复制发生在①⑤,A错误;B.基因重组发生在MⅠ前期和MⅠ后期,所以是①时期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C.①是减数分裂的间期、MⅠ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含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整个过程都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D.图中④之后染色体加倍是因为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D错误。
8.答案:C
解析:A正确,当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时,要产生四种不同的精细胞,仅在减数分裂I后期发生自由组合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只能产生两两相同的精细胞,因此在减数分裂I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
B正确,当A/a和B/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I前期带有A和a(或B和b)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发生互换会导致最后产生四种不同的精细胞。
C错误,一个卵原细胞只可以产生一个卵细胞。
D正确,据A和B的分析可知,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一对或者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9.答案:C
解析: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中有AaB,A和a在同一个配子中,分裂过程中可能有同源染色体(A和a所在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当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b在另一条染色体上,可以产生AB和ab的两种配子,比例为1∶1;若是发生了交换,则含A基因和a基因的精子的个数应该都是2个,即AB∶Ab∶aB∶ab=1∶1∶1∶1∶1,若出现AB∶aB∶ab=1∶1∶1∶2,则应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有一个A基因突变成了a基因;AB∶Ab∶aB∶ab=1∶1∶1∶1,则可能是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且有一对等位基因间发生了交叉互换,也可能是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有一对等位基因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故C错误。
10.答案:B
解析:A、新疆棉花中的长绒棉与细绒棉不符合相对性状的定义,A错误;
B、控制相对性状且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B正确;
C、非等位基因之间存在自由组合,也有相互作用,C错误;
D、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可以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的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亲代弯曲尾雌鼠和正常尾雄鼠交配得到F1,F1全表现为弯曲尾,说明弯曲尾对正常尾为显性,F2中弯曲尾:正常尾=3:1,且正常尾小鼠都是雄鼠,说明控制尾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F1中黄毛小鼠相互交配,F2中黄毛:灰毛=2:1,说明黄毛对灰毛为显性,可能是黄毛基因A显性纯合时致死,也可能是含黄毛基因A的雄配子有1/2不育导致的,且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亲代雌鼠和雄鼠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F2中灰毛正常尾小鼠的基因型是aaXbY,A、B、D项正确,C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A、正方体1中A的概率为50%,a的概率为50%,正方体2中A的概率为50%,的概率为50%,可以模拟分离定律,A正确B、只有正方体A、a、B、b均有3个,才不会影响自由组合的比例,使概率相等。B正确;C、正方体3出现b的慨率为1/2,正方体4出现b的概率为1/2,所以bb出现的概率为1/4。C正确;D、正方体1和正方体2出现Aa的概率为(1/2×1/2)+(1/2×1/2)=1/2,正方体3和正方体4出现bb的概率为1/2×1/2=1/4,则Aabb出现的概率为12×1/4=1/8。D错误。
13.答案:D
解析:A、孟德尔提出:YyRr产配子时,Y和y、R和r各自分离,Y、y与R、r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这属于假说的内容,A错误;
B、萨顿提出:体细胞内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这是类比推理,不是演绎推理,B错误;
C、摩尔根实验:F1红眼雌雄果蝇自山交配后,F2中的白眼果蝇全为雄性,这是实验现象,不是演绎推理,C错误;
D、探究DNA复制方式的活动中,若DNA是半保留复制,则从第一代DNA开始连续复制两代,第三代会出现两种密度不同的DNA分子,即中带和轻带,这属于“演绎推理”,D正确。
故选D。
14.答案:C
解析:A、F2表现型比例约为9:3:3:1,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F2表现型占9/16的表现为双显性,即普通叶对枫形叶为显性,种子的黑色对白色为显性,B正确;
C、设叶形基因为A/a,种子颜色基因为B/b,则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BB,F2中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8,C错误;
D、F2普通叶黑色种子(A_B_)中纯合子(AABB)比例为1/9,则杂合子比例为8/9,D正确。
故选C。
15.答案:ABC
解析:A、从基因组成上看,该果蝇含有的4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能形成23=8种配子,A错误;
B、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所以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雄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高于在雌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B错误;
C、A与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与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B、b间无法自由组合,C错误;
D、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时,该个体能形成DXe、dXe、DY、dY四种配子,并且配子数量相等,D正确。
故选ABC。
16.答案:AB
解析:亲本棕色个体与黑色个体杂交,子一代出现黑色个体和灰色个体,亲本的棕色未表现,灰色出现,推导出显隐性关系为黑色>灰色>棕色,三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Y>AX>AZ,A正确;亲本棕色基因型为AZAZ,黑色基因型为AYAX,子代基因型有两种AYAZ、AXAZ,表现型为黑色和灰色,B正确;子一代黑色个体(AYAZ)和灰色个体(AXAZ)杂交,子二代的基因型分别为AYAX、AYAZ、AXAZ、AZAZ,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灰色:棕色=2:1:1,C错误;昆虫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17.答案:BD
解析:A、已知紫翅(P)对黄翅(p)是显性,绿眼(G)对白眼(g)为显性,根据F1中紫翅∶黄翅=3∶1,可知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Pp×Pp;绿眼∶白眼=1∶1,可知亲本中绿眼的基因型为Gg,因此,两个亲本的基因型PpGg×Ppgg,A正确;
B、两个亲本的基因型PpGg×Ppgg,F1黄翅绿眼(ppG-)个体占1/4×1/2=1/8,B错误;
C、F1紫翅白眼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PPgg、2/3Ppgg,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2/3×1/2=2/3,C正确;
D、F1紫翅绿眼的基因型P_Gg(1/3PPGg、2/3PpGg),黄翅白眼的基因型为ppgg,采用逐对分析法,P_×pp→pp=2/3×1/2=1/3,说明紫翅∶黄翅=2∶1,Gg×gg→绿眼∶白眼=1∶1,则F2的性状分离比2∶2∶1∶1,D错误。
故选BD。
18.答案:CD
解析:AB、根据题意可知,让纯合的二棱带壳高茎植株与纯合的六棱裸粒矮茎植株杂交,F1全表现为二棱带壳高茎,因此二棱、带壳和高茎为显性性状,F1的基因型为DdRrHh,其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二棱带壳高茎∶二棱带壳矮茎∶六棱裸粒高茎∶六棱裸粒矮茎=1∶1∶1∶1。因此,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RH∶DRh∶drH∶drh=1∶1∶1∶1,则基因D和R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基因d和r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且能和基因H、h自由组合,A、B正确;C、F1二棱带壳高茎植株的基因型为DdRrHh,由于基因D、d和R、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该植株自交不能验证这三对基因能自由组合,C错误;D、若F1自交,产生的后代中二棱带壳高茎植株所占比例为(3/4)×(3/4)=9/16,D错误。
19.答案:BC
解析:A、根据曲线可知,图中AB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各个时期,BD段为减数第二分裂的各个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都发生在AB段,A错误;B、图中OA段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组胞核中发生DNA的复制,细胞质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C、图中CD段发生着丝粒分裂,细胞中含有两条性染色体,C正确;D、图中AB段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与CD段相同,D错误。
故选:BC。
20.答案: (1)①. DNA复制(或染色体复制)
②. 着丝粒分裂
(2)丙、丁
(3)2、4、4
(4)①. 睾丸
②. 精原细胞
(5)BC
解析:(1)AB段发生染色体(DNA)的复制而导致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加倍,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
(2)图1中的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图2中细胞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满足BC段的特征。
(3)丁中含有染色体2条,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共4条染色单体,4个核DNA分子。
(4)图2中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且减数第一次分裂为均等分裂,故该个体为雄性,能同时发生有丝分裂个减数分裂的雄性器官为睾丸。乙细胞名称为精原细胞。
(5)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在图1中的BC段。
21.答案:(1)IAIB;IBi;ii
(2)1/4
(3)1/8
(4)
解析:(1)在ABO血型系统中,AB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A抗原和B抗原,其基因型为IAIB。由于妻子是A型血,因此红细胞膜上含有A抗原;而题中提出“妻子的红细胞能被丈夫和儿子的血清凝集”,因此她的丈夫和儿子的血清中含抗A抗体,因此他们的血型可能是O型血或B型血。如果丈夫的血型是O型血,则儿子的血型只能是O型血或A型血,此血型和双亲之一相同,不符合题意,因此丈夫的血型只能是B型血,则儿子为O型血(ii),由此可确定该对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IBi(丈夫)和IAi(妻子)。
(2)由于上述家庭中的妻子是Rh阴性血型,基因型为rr,丈夫是Rh阳性血型,故基因型为R_,又已知丈夫的母亲为Rh阴性血型,基因型为rr,故丈夫的基因型为Rr,故该对夫妇所生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1:1。他们将来生育的第二胎发生溶血需符合一胎为阳性,二胎也为阳性,故概率为1/2×1/2=1/4。
(3)若同时考虑两种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中,基因型分别为IBi(丈夫)和IAi(妻子),故后代的基因型有IAIB、IBi、IAi、ii4种;Rh血型系统中,妻子基因型为rr,丈夫的基因型为Rr,故后代的基因型为Rr、rr;故该对夫妇生出Rh阴性AB型血孩子(rrIAIB)的概率为1/2×1/4=1/8。
(4)这对夫妇产生后代的遗传图解见答案。
22.答案:(1)ee;该基因型植株雄性不育,在培育无子果实前无需去雄
(2)该转基因植株自交,若子代中雄性不育植株全为白花
(3)7:1;3/68
解析:(1)农业生产中为培育该植物的无子果实,常常在该植物的柱头上涂抹生长素,该过程通常采用基因型为e个体作为材料,原因是该基因型植株雄性不育,在培育无子果实前无需去雄。
(2)根据题意分析,基因型为EE、Ee的植株可以产生可育花粉,基因型为ee的植株花粉不育。如果M与E在同一染色体上,则EeRr产生ER配子和er两1种配子,自交后代1/4EERR(可育红色)、1/2EeRr(可育粉色)、1/4eerr(不可育白色);如果e与R在同一染色体上,则EeRr产生eR配子和Er两种配子,自交后代1/4eeRR(不可育红色)、1/2EeRr(可育粉色)、1/4EErr(可育白色);因此为确定R基因与E、e基因的关系,可让该转基因植株自交,若子代中出现雄性不育植株全为白花的现象,则说明E与R在同一染色体上,反之则说明e与R在同一染色体上。
(3)分析题干,F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2/3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因此,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3/4EF和1/4ef。若将基因型为EeFf的亲本植株甲(如图)自交获得F1,EeFf亲本能产生雌配子1/2EF,1/2ef,产生雄配子3/4EF,1/4ef,自交得到的F1中,3/8EEFF,1/2EeFf,1/8eeff,根据题意,基因型eeff植株不育,F1中雄性可育株︰不育株的比例为7︰1;F1能产生的雌配子是5/8EF,3/8ef,能产生雄配子EF︰ef=(1/7+4/7×1/2)︰(4/7×1/2×1/3)=15︰2,F2中雄性不育植株(基因型为eeff)出现的概率为3/8×2/17=3/68。
23、
(1)答案:4;(iiDdRR或iiDDRr);红花:白花=8:1
解析:
(2)答案:白;染色体数目变异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缺少发育成完整个体的(部分)基因
解析:由于基因型为iiDdr的细胞中缺少R,不能形成红色物质,所以其发育形成的花呈白色.该变异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或缺失的结果.基因型为iiDdr的突变体自交所形成的部分受精卵不能发育,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发育成完整个体的一部分基因。
24.答案:(1)隐;
(2)Aa;Aa
(3)1/3;Aa
(4)1/6;5/12
解析:(1)子女患病而父母正常,说明白化病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疾病。
(2)由于Ⅲ-1患病,而Ⅱ-2正常,所以Ⅱ-2和Ⅲ-l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Aa和aa。
(3)由于Ⅲ-1患病,遗传因子组成为aa,所以Ⅱ-1和Ⅱ-2的遗传因子组成都为Aa,则Ⅱ-2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或Aa,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由于Ⅲ-3患病,所以Ⅲ-3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o
(4)若Ⅲ-2和Ⅲ-3婚配,后代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2/3×1/4=1/6。预计他们生一肤色正常男孩的可能性为(1-1/6)×1/2=5/12
2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基础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分数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动物卵细胞的形成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是( )
①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③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④一个卵原细胞经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⑤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⑥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2.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和极体的过程中细胞质都是不均分的
B.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1个卵细胞
C. 精子的形成要经历变形过程;卵细胞的形成不需要变形
D.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
3.蟋蟀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O型:雌蟋蟀具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28+XX;雄蟋蟀只有一条性染色体(XO,O代表缺少一条性染色体),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28+XO。据此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雄蟋蟀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15个四分体
B.在雌、雄蟋蟀体内均能找到染色体数目为30条的细胞
C.蟋蟀的后代中,性别比例不可能是1∶1
D.若显微镜下观察到蟋蟀的某细胞中有两条X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来自雌蟋蟀
4.我国科学家通过刺激雌鼠甲的卵细胞有丝分裂,培养了卵生胚胎干细胞,然后修改该细胞的基因,使这些细胞具备精子的功能,最后将这些细胞注入雌鼠乙的卵细胞,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两个“母亲”的小鼠。已知小鼠有20对染色体。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得到的子代都是雌性
B.该方法繁殖产生的小鼠体细胞中有40条染色体
C.正常情况下,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D.正常情况下,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四分之一的细胞质
5.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6.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甲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②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③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每次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桶,重复此过程100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桶中的小球可能代表精子,也可能代表卵细胞
B.甲同学和乙同学的实验都可以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
C.甲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共有四种
D.乙同学的模拟过程体现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7.某昆虫体色的黄色对黑色为显性,翅形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两种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两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长翅: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2:3:3:1,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昆虫种群中存在控制黄色和长翅的基因纯合致死现象
B.F1产生的具有受精能力的雌、雄配子的种类不同
C.F2个体存在5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
D.F2黄色长翅个体与黑色残翅个体杂交后代有3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
8.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的假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 控制红眼和白眼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C. 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白眼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
D. 摩尔根果蝇眼色杂交实验中,F2白眼雄果蝇的产生是由于基因突变
9.取某XY型性别决定的动物(2n=8)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将所得子细胞全部转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实验误差和细胞质D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3H标记的染色体共有8条
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2条含3H标记的X染色体
C.一个精细胞中可能有1条含3H标记的Y染色体
D.该过程形成的DNA含3H标记的精细胞可能有6个
10.雌性杂合玳瑁猫的毛皮上有黑色和黄色随机镶嵌的斑块,其中黄色(B)对黑色(b)为显性,B/b只在X染色体上。根据Lyon假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正常雌性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随机高度螺旋化失活形成巴氏小体,且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细胞中这条X染色体均处于失活状态。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遗传机制的目的是使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近乎相等的表达水平
B.推测其他生物存在雄性X染色体基因高表达或者雌性两条X染色体基因均处于低表达的遗传机制
C.雄性玳瑁猫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D.推测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XX的雌猫中只有1个巴氏小体
11.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某同学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无法确定显隐性
B.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灰体为显性
C.若黄体为显性,基因一定只位于常染色体上
D.若灰体为显性,基因一定只位于X染色体上
12.人类秃发遗传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b+b+表现正常,bb表现秃发,杂合子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而在女性中表现正常;一对夫妇丈夫秃发妻子正常,生育一秃发儿子和一正常女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根据题意可以确定丈夫的基因型为bb,妻子的基因型为b+b
B.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分别是bb和b+b
C.若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基因型相同,父母一定是纯合子
D.这对夫妇再生一女儿是秃发的概率是0或25%或50%
13.如图表示某一昆虫个体的基因组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 )
A.基因A、a与B、b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精细胞
C.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为ABC或abc
D.该个体与另一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交配,后代基因型比例为9:3:3:1
14.某种蝴蝶的口器长短有两种表型:长口器和短口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于蝴蝶的口器长短来说长口器对短口器为显性
B.雌性蝴蝶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雄性为同型的
C.控制蝴蝶的口器长短的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
D.杂交组合一的F2中短口器只出现在雌性个体中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下面左图为某高等动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右图表示该动物的一个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D段是有丝分裂后期,含有6对同源染色体
B.GH段发生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一分为二
C.FG段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互换
D.若右图表示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则该时期为曲线图的HI段
16.某种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紫花、红花、白花3种,依次由常染色体上的M1、M2和M3三个基因控制。开红花个体杂交,子代全开红花或同时出现开红花和开白花个体且比例为3:1;基因型相同的开紫花个体杂交,子代出现开紫花和开红花或开紫花和开白花个体,比例都接近2:1;用一株开紫花个体(甲)与一株开红花个体(乙)杂交,后代只出现开紫花和开红花个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M1>M3>M2
B.自然界中该植物与花色相关的基因型有6种
C.甲和乙的基因型都有两种可能
D.甲和乙杂交后代两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1
17.(多选)用豌豆的甲(AABB)、乙(aabb)两品种杂交得F1, F1测交:当F1作父本时,后代中AaBb︰Aabb︰aaBb︰aabb=1︰2︰2︰2;当F1作母本时,后代中上述比例为1︰
1︰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豌豆的测交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传粉
B.测交后代有四种表型,说明F1能产生四种配子
C.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花粉有25%不能参与受精
D.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8.果蝇的刚毛与截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粗眼与细眼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D、d和F、f控制,其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现让多只粗眼刚毛雄果蝇与多只细眼刚毛雌果蝇(雄果蝇基因型可能不同,雌果蝇的基因型相同)随机交配,F1全为细眼,其中雄性全为刚毛,雌性中刚毛:截毛=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d位于性染色体上,且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B.亲本中雄果蝇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ffXDYD:ffXdYD=1:2
C.F1中存在这样两只果蝇,它们的杂交后代中雄性全为刚毛,雌性全为截毛
D.让F1中细眼刚毛雄果蝇与细眼截毛雌果蝇随机交配,后代中纯合子占1/4
19.为研究金鱼尾型遗传规律所做的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表。据此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是( )
金鱼杂交组合 子代尾型比例(%)
单尾 双尾 三尾
单尾×双尾 正交:单尾♀×双尾♂ 95.32 4.68 0.00
反交:单尾♂×双尾♀ 94.08 5.92 0.00
单尾×三尾 正交:单尾♀×三尾♂ 100.00 0.00 0.00
反交:单尾♂×三尾♀ 100.00 0.00 0.00
A.双尾、三尾对单尾均为隐性性状
B.决定金鱼尾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单尾×双尾组合中单尾亲本可能有杂合子
D.金鱼尾型性状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20.(12分)下图为某生物体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ABC段的主要特征是______。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佳时期是_____(图中字母回答)。
(2)图乙为细胞有丝分裂_________期图像,此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之比为____________,该时期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____段,图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______段。
(4)在一个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与之相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的活动决定于________作用。
21.(10分)科学家发现,甘蓝在开花前可以完成自交,若待花开放后再授粉就出现了自交不亲和现象,即与母本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相同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如图所示,S1、S2、S3为不同的基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甘蓝开花前对其进行人工授粉的操作流程为_____。
(2)据图分析,给基因型为S1S2的植株分别授以基因型为S1S3、S2S3的植株的花粉,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_____(填“相同”或“不同”)。将基因型分别为S1S3、S2S3的甘蓝植株进行正反交,子代的基因型共有_____种,分别为_____。
(3)已知在甘蓝植株中存在杂种优势,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得优良的杂种甘蓝种子?请写出基本的实验思路:_____。
22.(11分)某种二倍体野生植物的花瓣有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四种,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如下图所示)。研究人员将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红花,然后让F1进行自交得到F2。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亲本中紫花植株、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授粉前需要去掉_________植株的雄蕊。
(2)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3)研究人员用两种不同花色的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代植株有四种花色,则此亲代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子代中与亲本相同的两种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
23.(10分)某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昆虫的长翅和短翅由基因A、a控制,七彩体色和单体色由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有一对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科研人员用长翅七彩体色雌性昆虫与短翅单体色雄性昆虫进行交配,得到的F1全表现为长翅单体色,F1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F2约表现型及比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a)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2)亲本长翅七彩体色雌性昆虫与短翅单体色雄性昆虫的基因分别是______。若不考虑性别,F1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
(3)请设计一个杂交组合,只根据子代表型即可判断出子代性别:______。(只写出基因型即可)
24.(12分)下图为人类的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甲病是由A或a基因控制,乙病是由B或b基因控制。已知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不考虑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请回答:
(1)据图分析甲病的遗传方式属于___判断依据是___。
(2)Ⅲ-8的基因型为___,Ⅲ-9关于乙病的致病基因源自于第Ⅰ代中的_____号个体。
(3)若Ⅲ-8与Ⅲ-11结婚,生育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为___。
(4)甲病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Ⅲ-10与本地正常的男性结婚,则理论上婚后生一个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①次级卵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都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①错误;②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最终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②正确;③精子的形成需要经过变形过程,而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③正确;
④一个精原细胞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一个卵原细胞经复制后也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④错误;
⑤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也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⑤错误;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等大,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⑥正确。
故选C。
2.答案:A
解析:A.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均分,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有细胞质的均分,如第一极体形成第二 极体时细胞质均等分裂,A错误;
B、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l个卵细胞,三个极体,B正确;
C、精细胞变形成精子而卵细胞无变形过程,这是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不同之处, C正确;
D.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 D正确。
故选A。
3.答案:B
解析:A、雄蟋蟀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28+XO,所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可形成14个四分体, A错误; B、雌蟋蟀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28+XX,所以能找到染色体数目为30条的细胞;雄蟋蟀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28+XO,所以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能找到染色体数目为30条的细胞,B正确; C、雄蟋蟀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产生的配子中,含有一条X染色体:不含性染色体=1:1,所以蟋蟀的后代中,性别比例可能是1:1,C错误;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观察到雄蟋蟀的某细胞中有两条X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解析:A、由于子代小鼠是由两个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因此得到的子代都是雌性,A正确; B、小鼠有20对染色体,该方法繁殖产生的小鼠是由两个卵细胞结合形成的细胞发育形成的,因此其体细胞中有20对、40条染色体,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C正确; D、由于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都是不均等的,因此正常情况下,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大于初级卵母细胞四分之一的细胞质, D错误。
故选:D。
5.答案:B
解析:设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为A、a,由于豌豆是严格的自交,故隐性植株aa上自交后代全是隐性性状;玉米是自由交配,隐性植株aa上可以接受自身花粉a,也可以接受来自AA的花粉A,故隐性植株上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故选B。
6.答案:A
解析:A、桶中的小球代表配子,可能代表精子,也可能代表卵细胞,A正确;
B、甲同学的实验中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因此其只能模拟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
C、甲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共有3种,即DD、Dd和dd,C错误;
D、乙同学的模拟过程涉及两对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D错误。
故选A。
7.答案:D
解析: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若控制黑色和长翅的纯合子致死,则F2中的黄色长翅的份数应为4而非2,且黄色残翅和黑色长翅中也应该有致死的个体,故子二代不符合题目所示2:3:3:1的表现,A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若为配子致死,则应为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即F1产生的具有受精能力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应相同,B错误; C、若为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则子二代存在的基因型为6种,分别为1AAbb2Aabb、1aaBB、2aaBb、2AaBb、1aab,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9=1/3C错误; D、若为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则F2中黄色长翅个体基因型为AaBb,黑色残翅基因型为aabb,由于AB配子死亡,所以后代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aabb=l:l:1,分别对应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
B、控制红眼和白眼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
C、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白眼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C正确;
D、摩尔根果蝇眼色杂交实验中,F2白眼雄果蝇的产生是由于F1母本提供了白眼基因,D错误。
故选D。
9.答案:B
解析:A、根据分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都含3H,A正确;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有0或1条X染色体带有3H标记,B错误;C、一个精细胞中可能有1条含3H的Y染色体,C正确;D、由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标记的DNA分子将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两极,因此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精细胞可能是2、3、4个,因此两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6个,D正确。故选:B。
10.答案:D
解析:雌性杂合玳瑁猫的基因型为XBXb,其中一条高度螺旋化,这条X染色体均处于失活状态,故该遗传机制的目的是使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近乎相等的表达水平,A正确;若X染色体有两条或多条时,只有一条可以正常表达,所以推测其他生物存在雄性X染色体基因高表达或者雌性两条X染色体基因均处于低表达的遗传机制,B正确;雄性玳瑁猫若出现,其基因型为XBXbY,说明雌猫减数分裂发生异常,故推测其发生了染色体变异,C正确;推测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XX的雌猫中有2个或3个巴氏小体,D错误。
11.答案:D
解析:假设控制果蝇灰体与黄体的基因用B、b表示,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题干信息,亲本是灰体雌蝇和黄体雄蝇,子代雌蝇中灰体︰黄体=1︰1,雄蝇中灰体︰黄体=1︰1,无论灰体和黄体谁是显性性状,均可以出现此结果,故无法判断显隐性,A正确;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灰体为显性,子代雄蝇中灰体︰黄体=1︰1,则亲本灰体雌蝇基因型为XBXb,黄体雄蝇基因型为XbY,两者杂交后代♀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B正确;若黄体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后代雌性均为黄体,雄性均为灰体,不符合题意,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bb、Bb,则后代可以出现♀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所以若黄体为显性,则基因一定只位于常染色体上,C正确;若灰体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灰体雌蝇基因型为XBXb,黄体雄蝇基因型为XbY,两者杂交后代♀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Bb、bb,杂交后代可以出现♀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所以若灰体为显性,基因无论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均符合题意,D错误。
12.答案:D
解析:b+b+表现正常,bb表现秃发,杂合子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而在女性中表现正常。一对夫妇中,丈夫秃发(b_),妻子正常(b+_),生育一秃发儿子(b_)和一正常女儿(b+_),由此不能确定亲本的基因型,丈夫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妻子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
解:A、根据题意不能确定丈夫和妻子的基因型,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亲本的基因型,因此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也不能确定,秃发儿子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正常女儿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B错误;
C、若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基因型相同,则均为b+b,据此不能确定父母的基因型,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丈夫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妻子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若bb×b+b→后代中女儿是秃发的概率为50%;若bb×b+b+→后代中女儿是秃发的概率为0;若b+b×b+b→后代中女儿是秃发的概率为25%;若b+b×b+b+→后代中女儿是秃发的概率为0,D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解析:基因A、a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正常情况下,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只有2种,即ABC和abc或ABc和abC,B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为 AaBbCc,C错误;不考虑染色体互换,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C︰abc︰ABc︰abC=1︰1︰1︰1,其自交后代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1︰2︰2︰1︰4︰1︰2︰2︰1,D错误。
14.答案:C
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杂交组合一亲本为ZaW(雌)和ZAZA(雄),且短口器为隐性性
状,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雌蝴蝶性染色体为ZW,为异型;雄蝴蝶性染色体为ZZ,为同型,B正
确;
C、根据分析可知,控制蝴蝶的口器长短的基因只存在于Z染色体上,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杂交组合一亲本为ZaW(雌)和ZAZA(雄),其F1代为ZAW(雌)、ZAZa(雄)。则F2代基因型为ZAW(雌长口器)、ZaW(雌短口器)、ZAZa(雄长口器)、ZAZA(雄长口器)。故杂交组合一的F2中短口器只出现在雌性个体中,D正确。
故选:C。
15.答案:BD
解析:A、图2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所以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6条,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CD是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的二倍,即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6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B、细胞一分为二时,染色体被平均分向两个子细胞,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所以DE和GH段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细胞一分为二,B正确;C、FG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该过程中可发生非同源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C错误;D、若图表2示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则该时期没有同源染色体,对应曲线图的HI段,D正确。故选:BD。
16.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及综合运用能力。由题目所给信息,开红花个体杂交,子代出现开白花个体,推出M2对M3为显性;基因型相同的开紫花个体杂交,子代出现开紫花和开红花或开紫花和开白花个体且比例接近2:1,推出M1对M2、M1对M3为显性,M1M1致死,综上所述,三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M1>M2>M3,A错误。自然界中该植物与花色相关的基因型有3(纯合子)+3(杂合子)-1(M1M1纯合致死)=5种,B错误。开紫花个体的基因型有M1M2和M1M3,开红花个体的基因型有M2M2和M2M3,开紫花个体与开红花个体的杂交组合有M1M2和M2M2、M1M2和M2M3、M1M3和M2M2、M1M3和M2M3四种,其中M1M2和M2M2、M1M2和M2M3、M1M3和M2M2杂交后代出现开紫花和开红花两种类型且比例为1:1,C、D正确。
17.答案:CD
解析:豌豆的测交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传粉,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无论F1作父本还是作母本,其测交后代均有四种基因型,则F1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B正确;正常情况下,F1测交,后代中AaBb︰Aabb︰aaBb︰aabb=1︰1︰1︰1,而F1作父本时该比例为1︰2︰2︰2,由此可知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花粉有50%不能参与受精,但是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D错误。
18.答案:ABC
解析:亲本分别为粗眼、细眼,F1全为细眼,说明细眼(F)对粗眼(f)为显性;亲本均为刚毛,子代出现截毛,说明刚毛(D)对截毛(d)为显性。F1中眼型的表现与性别无关,而刚毛与截毛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结合题干信息“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可知,控制果蝇眼型的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刚毛与截毛的基因(D、d)位于性染色体上。等位基因D、d位于性染色体上有两种可能情况,即仅位于X染色体上或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若等位基因Dd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雄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XDY),子代雌果蝇的表现型比例也不会出现2:1,故等位基因D、d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A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若要子代雄果蝇均为刚毛,雌果蝇出现截毛,则亲本雄果蝇和雌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ffX-YD和FFXDXd,再根据子代雌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ffXDYD:ffXdYD=1:2,B正确。亲本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1中果蝇的基因型包括:FfXDYD、FfXdYD、FfXDXD、FfXDXd、FfXdXd,若FfXdYD与FfXdXd杂交,则后代中雄性均为刚毛,雌性均为截毛,C正确。F1中细眼刚毛雄蝇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FfXDYD、1/2 FfXdYD,细眼截毛雌蝇的基因型为FfXdXd,二者随机交配,子代出现纯合子的概率=(1/2)×(1/4)=1/8,D错误。
19.答案:ABC
解析:单尾和双尾杂交,后代单尾较多,说明单尾对双尾为显性,单尾与三尾杂交,后代都是单尾,说明单尾对三尾为显性,A项正确;正反交的结果相同,说明决定金鱼尾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项正确;单尾×双尾组合后代出现了少量的双尾,说明单尾亲本可能有杂合子,C项正确;仅根据以上信息,不能判断金鱼尾型性状是否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也可以,D项错误。
20.答案:(1)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E
(2)后;1:1:0;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
(3)EF;CE
(4)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纺锤丝
解析:(1)图甲ABC段表示分裂间期,该时期的主要特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在有丝分裂中期时,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清晰,因此一般选择有丝分裂中期(DE)观察染色体形态。
(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线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之比为1:0:1.该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
(3)乙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图甲中的EF段。
(4)在一个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和染色体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有关,高尔基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为染色体复制,染色体的移动提供能量,故在一个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与之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纺锤丝牵拉这染色体移动,染色体的活动决定于纺锤丝的作用。
21.答案:(1)花蕾期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2)相同;3;S1S2、S1S3、S2S3
(3)首先让甘蓝在花蕾期完成自花受粉,获得纯合子,再让不同基因型的纯合子进行杂交,即可得到需要的杂种甘蓝种子
解析:(1)在甘蓝开花前对其进行人工授粉的操作流程为花蕾期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2)根据题干信息,甘蓝存在自交不亲和现象,S1S2个体产生S1、S2两种基因型的卵细胞,S1S3个体产生S1、S3两种基因型的精子,且S1基因型的精子不能使S1S2个体受精,故给基因型为S1S2的植株授以基因型为S1S3的植株的花粉,只能产生基因型为S1S3和S2S3的子代;同理给基因型为S1S2的植株授以基因型为S2S3的植株的花粉,S2基因型的精子不能使S1S2个体受精,也是只能产生基因型为S1S3和S2S3的子代。将基因型分别为S1S3、S2S3的甘蓝植株进行正反交,若S2S3作母本,则产生基因型为S1S2和S2S3的子代;若S2S3作母本,则产生基因型为S1S2和S1S3的子代。故将基因型分别为S1S3、S2S3的甘蓝植株进行正反交,子代的基因型共有3种,分别为S1S2、S1S3、S2S3。
(3)由题意可知,甘蓝在开花前可以完成自交,故可以让甘蓝在花蕾期完成自花受粉,获得纯合子,再让不同基因型的纯合子进行杂交,即可得到需要的杂种甘蓝种子。
22.答案:(1)AAbb、aaBB;紫花
(2)AaBb;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4:3:6:3
(3)aaBb×AaBb;白色:红色=2:1
解析:(1)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红花,即aa__×A_bb→A_Bb,所以亲本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紫花植株为AAbb;亲本紫花植株为母本,授粉前需要去掉紫花植株的雄蕊。
(2)亲本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紫花植株为AAbb,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得到的F2中,F2中紫色(A_bb):红色(A_Bb):粉红色(A_BB):白色(aa__)的比例为(3/4×1/4):(3/4×2/4):(3/4×1/4):1/4=3:6:3:4。
(3)根据题意可知,用两种不同花色的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代植株有四种花色(白色基因型为aa__,紫色为A_bb,红色为A_Bb粉红色为A_BB),根据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型可知,双亲中必须均存在B基因和基因,并目均至少含有一个基因,因此只能用白色花中的aaBb与AaBb进行杂交,即亲代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子代中与亲本相同的两种花色的基因型分别为aa_ _和A_Bb,即白色:红色=1/2:(1/2×2/4)=2:1。
23.(1)答案:常;F2中七彩体色昆虫全部为雌性,说明基因B(b)位于性染色体上;由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
解析:长翅七彩体色雌性昆虫与短翅单体色雄性昆虫进行杂交,F1全为长翅单体色,说明长翅、单体色均为显性性状。由图中信息可知,F1雌雄个体交配所得到的F2中,长翅与短翅的个体在雌性和雄性个体中的数目之比均为3∶1,且F2中七彩体色昆虫全部为雌性﹐说明基因B(b)位于性染色体上;由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说明控制长翅与短翅的基因(A和a )位于常染色体上。
(2)答案:AAXbXb、aaXBYB;长翅单体色:长翅七彩体色:短翅单体色:短翅七彩体色=9:3:3:1
解析:分析题图:长翅单体色∶短翅单体色∶长翅七彩体色∶短翅七彩体色=9∶3∶3∶1。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七彩体全是雌性,说明控制七彩体和单体色的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上,F1全为长翅单体色,后代出现短翅七彩体色,说明单体色和长翅都为显性。则亲本长翅七彩体色雌性昆虫与短翅单体色雄性昆虫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B。
(3)答案:XbXb×XBYb
解析:若杂交组合为XbXb×XBYb,则后代雄性皆为七彩体色,雌性皆为单体色;若杂交组合为XbXb×XbYB,则后代雄性皆为单体色,雌性皆为七彩体色,此两种组合可根据子代表现型判断出子代性别。
24.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Ⅰ-1、Ⅰ-2号个体无甲病,而他们的女儿4号患有甲病或Ⅱ-5、Ⅱ-6号个体无甲病,而他们的女儿9号患有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2)aaXBXB或aaXBXb;1
(3)1/24
(4)1/33
解析:(1)Ⅰ-1、Ⅰ-2号个体无甲病,而他们的女儿4号患有甲病或Ⅱ-5、Ⅱ-6号个体无甲病,而他们的女儿9号患有甲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Ⅱ-3、Ⅱ-4号个体无乙病,但Ⅱ-7号个体有病,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已知甲、乙中有一种病为伴性遗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Ⅲ-8的父亲正常、母亲患甲病,但有一个不患甲病患乙病的哥哥(或弟弟),说明Ⅱ-3和Ⅱ-4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和aaXBXb,Ⅲ- 8患甲病不患乙病,则Ⅲ-8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XB (1/2) 或aaxBXb (1/2)。Ⅲ- 7 关于乙病的致病基因源自于Ⅱ-5和Ⅱ-6,Ⅱ-5的致病基因源自于第Ⅰ代中的1号个体。
(3)Ⅲ- 8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XB (1/2))或aaXBXb (1/2),Ⅲ- 11号的基因型为1/3AAXBY或2/3AaXBY。 所以Ⅲ- 8与Ⅲ- 11结婚生育一个患甲病子女的概率为2/3×1/2= 1/3,不患甲病为1-1/3=2/3;患乙病儿子的概率为1/2×1/4= 1/8,同患两病的概率为1/24。
(4)对甲病来说Ⅲ- 10是1/3AA,2/3Aa。根据某地区人群中的该病发病率为 1%即aa= 1%,则a=1/10,A=9/10,则AA=81/100,Aa=18/100,则正常的男性为Aa的概率等于18/100÷(1- 1%)=2/11,则Ⅲ- 10和该男性结婚后生育一个患甲病的孩子的概率是2/3×2/11×1/4=1/3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