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分题型分层汇编-02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2020·北京大兴·统考一模)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写出了词人虽仕途不顺,但豪情不减。上片描绘了出猎时的场面,“千骑卷平冈”一句展现了出猎的______气势。下片叙述出猎后的开怀畅饮,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写出了词人渴望能被委以重任,“西北望,射天狼”则表达了词人_________的决心。
2.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 “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本词中的“亲射虎,看孙郎”都是借“孙权”抒发情感。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两位词人各自抒发的内心情感。
(2020·北京·统考二模)阅读《望月怀远》和《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两首诗词都写了与思念的人共享一轮明月的美好画面。《望月怀远》中,诗人因这画面而生发了浓浓的相思,在结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情思缠绵;《水调歌头》中,词人领悟了人生如月、圆满难期的哲理后,以对此画面的憧憬作结,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境界阔大。
4.下列对两首诗词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通过动作和感受,具体描绘出“情人”因相思而深夜难眠的情景。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借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词人却因忧愁思念而难以入睡。
C.“情人怨遥夜”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看似是对自然景象的埋怨,实则是抒写诗人的思念之苦。
D.“还寝梦佳期”和“千里共婵娟”都写出了诗人对亲人远离的最终释怀,有豪迈奔放的风格。
(2021·北京大兴·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青年杜甫在【甲】诗中借“望”①______(填一个四字词语)的泰山,流露出誓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白头”的杜甫在【乙】诗中借“望”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表达了②______的复杂感情。
6.【甲】【乙】两诗中都出现了“鸟”的意象,请分别结合两首诗中画线句的内容,说说诗人借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2·北京大兴·统考一模)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破阵子·为陈同市甫赋壮词以寄之》全词虚实结合。首句写实,似醉非醉中“①________”的行为展现了作者想要重返战场的内心世界;然后由实转虚,先写军旅生活和点兵盛况,接着以马奔跑速度之快和弓弦声音之响从形声两个方面写出了②________,最后写行军用兵所取得的胜利成果;结句在写实中与首句呼应,深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全词既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也抒发了词人③________。
8.本词与《渔家傲·秋思》都对边地乐声进行了描写,请结合两首词,说说你从画线句描写的乐声中各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
(2022·北京大兴·统考二模)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本诗写诗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用动词“问”“过”“出”“入”“_______”,写出诗人出使的行踪。言事中又有写景,颔联借“征蓬”和“归雁”传达出诗人_______的内心感受,颈联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个人的情绪在_______的景象中已然消散,情感也随之升华。
10.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与画线诗句都勾勒出了大漠图景,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大漠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课内阅读
(2020·北京大兴·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乙】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甚于死者 重于泰山 无济于事 毁于一旦
B.由是则生 自以为是 唯利是图 实事求是
C.宫室之美 莫逆之交 不速之客 缓兵之计
D.得我而为之 得意洋洋 得天独厚 适得其反
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翻译: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理解:孟子强调“义”比生命更重要,所以行道之人不受“嗟来之食”,即使做损人利己的事就能避祸也不会去做。
【乙】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羞恶廉耻之心)。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只是有的人没有抵挡住诱惑,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丧失了这种本性。
13.上文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阅读【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舍生取义”在苏武和屈原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并结合社会热点说说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链接材料一】
卫律知武①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③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⑤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⑥不至,掘野鼠弆⑦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⑧,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选自《汉书 苏武传 》,有删改)
【链接材料二】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⑨?”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 者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屈原列传》,有删改)
注:①[武]苏武。 ②[白]禀报。 ③[北海]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④[羝(dī)]这里指公羊。 ⑤[羝乳]公羊生小羊。 ⑥[廪食]官方供给的粮食。 ⑦[弆(jǔ)]收藏。⑧[杖汉节牧羊]拄着代表汉廷的节杖放羊。 ⑨[醨(lí)]薄酒。 ⑩[察察]清洁貌。 [汶汶]玷污。
(2020·北京·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惩前毖后 惩一儆百
B.固不可彻 固若金汤 根深蒂固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不毛之地 轻于鸿毛
D.且焉置土石 本末倒置 置之度外
15.结合上下文内容,对下面语句的进一步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理解:寒来暑往季节交替,愚公一家开始折返回家。这句话写出了移山进程之快,表现出愚公一家干劲十足。
【乙】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理解:这是智叟讥笑、阻止愚公移山的语句。智叟认为愚公不可能完成移山任务,他不理解愚公的坚定执着。
【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理解:愚公认为自己的子孙繁衍不断,但山不会加大增高,移山任务终将完成。这体现了愚公超越一般人的见识。
16.愚公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谈谈这种精神是如何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链接材料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链接材料二】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在太行之巅修建了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解决当地干旱缺水的问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始修建红旗渠这一水利工程。太行山绵延陡峭,在山腰修建沟渠本就十分困难,加上每延伸8000米才允许垂直高度降低1米的施工要求,使得修建过程难上加难。修渠民工从峭壁高耸的山顶,腰系大绳,下到山腰,再用荡秋千的方法到达渠线,在坚硬的石英岩构成的悬崖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落后等困难。修渠民工凭着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最终削平了1250座山头,开凿了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最终完成了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2022·北京大兴·统考二模)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
17.古代汉语中的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没有区别的一组是( )
A.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B.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
C.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D.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像人世间之外的人。
理解:桃花源里的人因为与人世隔绝已久,所以男女的穿戴都和人世间的人不一样。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里的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听到渔人诉说外面的事情,为自己不知道外界发生的变化而感叹惋惜。
【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理解:渔人离开时,桃花源里的人特意嘱咐渔人不要把这里的事情对外面的人说,说明桃花源的人不希望被外边的人打扰。
三、对比阅读
(2021·北京大兴·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各题。
文段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取材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文段二
故彰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①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②。“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③,悟衷散赏④。
(取材于吴均《与施从事书》)
文段三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⑤。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⑥,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⑦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⑧之登于山。……噫!以兹丘之胜,致之镐地⑨,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而我独喜得之,书于石,所以⑩贺兹丘之遭 也。
(取材于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 ①企水:口渴思饮。②春罗被径:春草覆盖着小路。③荡累颐物: 消除疲劳,怡养性情。④悟衷散赏:心有所悟,自由欣赏。⑤鱼梁:拦水的石堰,中留缺口,可供捕鱼。⑥突怒偃蹇(yǎnjiǎn):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⑦嵚(qīn)然:山石高耸突出的样子。⑧罴(pí):棕熊。⑨镐地:地名。在今西安市西南。⑩所以:用来……的。 遭:遇合,运气。
19.读懂文言语句,要学会关照语境,善于“邻里相推”。例如,文段二中“孤峰入汉”,“汉”在这里指“天河”,即“银河”,“入汉”就是直达天河的意思。据此,请你说说“绝壁干天”中“干天”的意思。
20.阅读文段一,从下列【甲】【乙】两种说法中任选一处,先做出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再结合原文语句说明理由。
【甲】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再现了山川美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判断:
理由:
【乙】作者虽然向往和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结交,但他也无法欣赏景物中的乐趣,因而颇有遗憾之意。
判断:
理由:
2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在中国文人笔下颇有意蕴。阅读三个文段,我们不难发现,景语多为相似,情语同中有异:三段文字通过描绘山水美景都抒发了①____之情;而文段二②“______,______”两句更礼赞了山水的作用;文段三则以山水自喻,借助描述小丘这被遗弃的美好风景,凸显了他③____的情趣。
(2022·北京大兴·统考一模)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甲】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乙】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而取义 难舍难分 同舍生皆被绮绣 屋舍俨然
B.何不为也 俱为一体 中轩敞者为舱 鲜为人知
C.得之则生 安得广厦千万间 卖炭得钱何所营 各得其所
D.行道之人 何陋之有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不毛之地
2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者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这句话表明人人都有恻隐之心,而圣贤之人的修养是能保持这种善良的本性不丧失。
【乙】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翻译: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理解:这句话对“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的心理作了几种推测,这样的做法,与他们之前“乡为身死而不受”的态度相差甚远。
24.阅读链接材料,说说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论述的观点在钱金玉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亲友尼①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②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③。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中弹而亡。
注:①尼:阻止。②趣(cù):同“促”,催促。③勖(xù):勉励。
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盛大 抗击敌人 2.示例:“亲射虎,看孙郎”写出苏轼决心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体现了作者的狂放和豪兴。“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出辛弃疾对孙权的热情赞颂,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表达他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千骑卷平冈”一句,写随从之多,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词人自己。词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盛大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用典的名句,作者想象了得到朝廷重用之后,会极尽全力,为国杀敌。作者用豪迈的语言表现了渴望抗击敌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塑造了一个力挽雕弓射杀天狼的英雄形象,太守为回报百姓的盛情要像孙权那样挽弓射虎,直接表达了词人要像孙权那样建功立业的感情。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典故是: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也能看出作者对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批判。
3. 示例:①与思念的人(写“情人”“爱人”“亲人”等均可)梦里相见 ②乐观豁达 4.D
【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1)《望月怀远》尾联翻译: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故这首诗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希望在梦里和思念的人相见的愿望。2)《水调歌头》这首词里,作者和弟弟分散两地,非常思念,但是在词的结尾,他理解了人的悲欢离合是难免的道理,结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结尾又祝福天下人能够团圆、长久,放下个人的痛苦,祝福天下人,也祝福了自己,看出他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千里共婵娟”写出了诗人对亲人远离的最终释怀,有豪迈奔放的风格,但是“还寝梦佳期”写的是希望在梦里和思念的人见面,是一种怅惘和失意,并没有写出诗人对亲人远离的最终释怀和豪迈奔放的风格,故选D。
5. 答案示例:①雄伟壮丽(巍峨神秀/雄奇壮观) ②忧伤国事、感时伤世、思念家人和悲己 6.答案示例:【甲】诗中“决眦入归鸟”写出了诗人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看见飞鸟归林。这句诗蕴藏着诗人对雄伟壮丽的泰山(祖国山河)的热爱。【乙】诗中“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觉得心惊不已。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分析】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
第一空:“泰山”又名东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结合泰山的面积、海拔和题干要求可知,应填一个形容泰山高大、壮丽的词,如“雄伟壮丽、巍峨神秀、雄奇壮观”等。
第二空:《春望》的“望”:是对春日长安凄惨破败,饱含着兴衰感慨,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蕴含着伤时、忧国、念家、悲己的复杂情感。
6.甲诗中“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乙诗中“恨别鸟惊心”鸟无恨而惊心,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恨别”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这句诗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点睛】译文
望岳
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春望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7. 挑灯看剑 行军作战的疾风迅雷之势(战争的激烈) 壮志难酬的感慨(悲愤) 8.“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写乐器演奏出的塞外歌曲,我从这乐声中读出了词人渴望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悲壮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写边地传来的悠悠羌笛之声,我从这乐声中读出了征人思乡的愁情。
【解析】7.第一空:首句意为: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首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深夜情景。夜深人静,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宝剑是作者征战沙场时的武器。作者于醉中挑灯看剑,表现了作者强烈的重返战场,建功立业的愿望。故应填“挑灯看剑”。
第二空:下片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激烈场面,马奔跑速度之快和弓弦声音之响。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前一句为形,后一句为声,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表现了行军作战的疾风迅雷之势,体现了战斗的激烈。
第三空:末句“可怜白发生”回到现实,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现实中的作者已是白发渐生,再也无法重回疆场,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了,从而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悲愤)。
8.考查比较阅读。
五十弦翻塞外声: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塞外声:指悲壮粗狂的军乐。联系下片中作者对战斗场面的描写“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作者的人生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知,从这悲壮粗狂的军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悲壮之情。
羌管悠悠霜满地: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联系后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知,将士们常年征战,久别家乡。饮下一杯浊酒,不由想到远方的家乡。再加此时的悠悠羌笛,遍地寒霜,这种思乡之情就更加的强烈。所以从悠悠的羌笛声里,可以感受到将士们思乡的愁情。
9. 逢 飘零 雄浑壮阔 10.《白》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本诗两句通过描绘了出使边塞的雄奇壮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内心孤寂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运用动词“问”“过”“出”“入”“逢”写出了诗人的出使行踪;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为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飘零之感;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人把自己的飘零孤寂的情绪巧妙地消散在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情感也随之升华。
10.本题考查结合诗句赏析作者情感。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意为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也为下文送武判官归京展现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
本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为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情绪与天涯飘零的悲壮情怀。据此作答。
11.C 12.乙 13.示例:苏武被流放,仍手持节杖,不背叛汉朝,他的不屈正是“舍生取义”的体现;屈原被放逐,投江而死,保持清白,他的高洁正是“舍生取义”的体现。这种思想在当今仍有意义,紧要关头,需要我们顾全大局、舍己为人。如“新冠”疫情来临,医护人员不顾安危,勇于奉献,驰援武汉就是对“舍生取义”最好的诠释。
【分析】11.A.比/比/对/在;
B.代词,某种办法/对/起强调作用,宾语前置的标志/真实的,正确的;
C.助词,的;
D.同“德”恩惠,感激/称心如意/得到,具有/得到;
故选C。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即使做损人利己的事就能避祸也不会去做”是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的理解,所以甲项理解有误;故选乙。
13.本题考查综合理解表达。
苏武:“终不可胁”“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苏武坚决不投降,被流放,仍手持节杖,不背叛汉朝,他的“义”是对国家的忠诚,即使面对死亡,也坚守这份忠诚,这是他“舍生取义”的表现;
屈原:“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的“义”是对清白和高洁品质的坚守,“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为了保持这份清白与高洁,他不惜舍弃生命,正是“舍生取义”的体现。
结合社会热点谈,观点扣住文本,表述清楚即可。如,“新冠”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广大医护人员等置个人生死而不顾,选择勇敢逆行,他们的行动就是“舍生取义”的体现。
【点睛】《鱼我所欲也》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链接材料一参考译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愿意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于是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人认为这很神奇,就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被流放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于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掉落了。
链接材料二参考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为搅浑泥水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14.D 15.甲 16.示例一:宋濂面对读书难、从师难、请教难等诸多困难,借书抄书天寒不怠计日以还,百里从师色恭礼至,最终学有所获,体现了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林县人民面临施工困难、粮食不足、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建成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也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的体现。
示例二:宋濂面对读书难、从师难、请教难等诸多困难,借书抄书天寒不怠计日以还,百里从师色恭礼至,最终学有所获;林县人民面临施工困难、粮食不足、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建成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他们都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的体现。
【解析】14.考查常见词语的含义。
A.惩,苦于/警戒/惩罚;
B.固,顽固/坚固/稳固;
C.毛,草木/草木/大雁的毛;
D.置,放/放/放;
故选D。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甲. “愚公一家开始折返回家”翻译有误,应译为:才往返一次;“这句话写出了移山进程之快,表现出愚公一家干劲十足”理解有误,应为:这句话说明运土石路程遥远,费时费力,从侧面写出移山之难。
16.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示例一:宋濂面对求书难,用借书和抄书的方法来克服。即使天气严寒,仍不放松抄书。面对求师难,他不惜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面对求教难,他用求知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获得了老师的认可。宋濂遇到困难,不退缩,坚持学习终有所获;林县人民不仅仅面临山势陡峭,施工艰难的情况,还面临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落后等困难,他们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干劲十足,凭着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终于修成红旗渠。他们不怕困难的态度,迎难而上的勇气,攻坚克难的实干,正是愚公精神的体现。
参考翻译: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送东阳马生序》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17.B 18.丙
【解析】17.A.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行为恶劣;
B.怡然:古今意思相同,愉快的样子。盗窃,古今意思相同,偷盗;
C.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
D.无论:古义,不必说,更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敌国:古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今义,敌对的国家;
故选B。
18.【甲】翻译:悉如外人: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理解:“男女的穿戴都和人世间的人不一样”错误。应是男女的穿戴都和人世间的人一样;
【乙】理解:“为自己不知道外界发生的变化而感叹惋惜”错误。是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故选【丙】。
【点睛】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9.直插云霄 20.答案示例一:
【甲】
判断:√
理由:原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描绘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突显了有生命气息的山川美景。与【甲】句表述相符,所以【甲】正确。
答案示例二:
【乙】
判断:X
理由:原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不但流露出对谢灵运的钦慕之情,而且表达出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更传达出“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与【乙】句中“他无法欣赏景物中的乐趣,因而颇有遗憾之意”意思不同。所以【乙】句表达错误。 21. 对自然美景(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 信足荡累颐物 悟衷散赏 高洁、清雅
【分析】19.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的意思是山峰直插云霄,高峰直达天河。据此分析,“干天”是“直插云霄”的意思。
2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两题任选一个,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首先判断正误,然后写出理由。
甲根据“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分析,应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其意思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两句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与甲句表述相符,所以甲正确。
乙根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意思“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分析,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与乙句中“他无法欣赏景物中的乐趣,因而颇有遗憾之意”意思不同。所以乙句表达错误。
2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及情感的把握。
第一空考查抒发的情感。文段一: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文段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同时对名利鄙弃淡漠的心境,心中愉悦,消除烦恼。文段三: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气,洗涤天地间万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态,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借以寻求人生真谛,聊以自慰。据此概括为:三段文字通过描绘山水美景都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第二、三空:根据“更礼赞了山水的作用”分析,应是“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恰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两句话告诉人们在清纯奇丽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内心中的忧愁苦累都会被洗涤一清,陶冶了性情,舒展了心胸。尤其当终日为俗务杂念所缠绕时,一旦面对自然的山水,就更能感受到心灵的净化。
第四空:根据“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而我独喜得之,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而唯独我得到它了而高兴,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分析,文段三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气,洗涤天地间万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态,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借以寻求人生真谛,这山水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据此得出:高洁、清雅、幽静等。
【点睛】参考译文:
文段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文段二:故鄣县往东三十五里,有座青山,山峰直插云霄,高峰直达天河;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竞飞;喝水的猿猴,手臂相接,探头水面。秋露变为霜,春草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恰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
文段三: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镐地,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而唯独我得到它了而高兴,(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22.C 23.甲 24.答案示例:钱金玉在休假时,主动参战;战中坚守一线,身受重伤仍不肯避难,最终以身殉国,体现了孟子在文中所论述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A.舍弃/舍弃/屋舍/屋舍;
B.做/是/是/被;
C.得到/得到/得到/得到;
D.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词,不译/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和内容理解。
根据句意“不仅贤者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联系前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有善良的品性,而没有丢失他们。所以“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理解有误;
故选甲。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分析甲文,由“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论述的观点为:舍生取义。今天的意思指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分析链接材料,由“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可知,钱金玉尚在休假期间,听闻国家有难,便主动参战;再由“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和“‘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中弹而亡”可知,钱金玉奔赴战争前线,坚守于此,身受重伤仍不愿躲避,最终舍身殉国,这正是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体现。
【点睛】参考译文: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链接材料
钱金玉担任松江千总,性格刚烈果敢,崇尚廉洁。道光壬寅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休假探亲,听到消息马上打点行装返回。他的亲戚朋友劝阻他说:“现在军情如此紧急,是福是祸都不知道。你还在休假,上司又没有下公文让你回去,你为什么这样急着去呢?”钱金玉没有听从。(钱金玉)赶到吴淞,镇守西炮台,与部下同吃同睡,奋力抵抗相互勉励。后来东炮台被攻陷,炮弹都集中打向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战斗,浴血奋战好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也丝毫不后退。保卫他的士兵哭着对他说:“您家有老母需要供养,不能死啊。”钱金玉笑着谢绝说:“哪有拿着国家的俸禄而不赴国难的道理?不要为我的母亲考虑!”不一会,钱金玉中弹身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