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二模分题型分层汇编-11对比文言文阅读
一、对比阅读
(2020·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团,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丙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诫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名:出名)
B.惟吾德馨(馨:德行美好)
C.然后能自反也(反:同“返”,返回)
D.学学半(学:教导)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扶苏以数谏故
B.其此之谓乎/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皆以美于徐公/所欲有甚于生者
D.不知其善也/其如土石何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A.如今在齐国这片广阔千里的土地上,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妇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认为大王偏私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
B.如今在齐国这片广阔千里的土地上,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周围的宫妇们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
C.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周围的宫妇们没有不认为大王偏私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
D.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官妇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段选文皆用类比。甲文以名山灵水类比“不陋”之室,乙文以“嘉肴”类比“至道”,丙文用个人小事类比国家大事。
B.三段选文主旨鲜明。甲文极言“陋室因境幽而不陋”;乙文层层推导出“教学相长”的观点;丙文推己及人,点明“王之蔽甚矣”。
C.三段选文皆善用修辞。甲文多用对偶,语句工整,音韵和谐;乙文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加强论证;丙文连用两组排比,增强了气势。
D.三段选文结尾用不同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甲文用反向句收束,引人深思;乙文以感叹句作结,语气强烈;丙文用肯定句直陈观点,一针见血。
(2020·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丙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5.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B.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
C.学学半 学:学习
D.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给予,赠送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非学无以广才 盖以诱敌
B.不知其善也 其如土石何
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中峨冠而多髯者
D.无奔走之劳矣 何陋之有
7.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A.过分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险恶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B.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险恶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C.过分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D.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8.对上面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则选文均与学习相关。它们分别围绕“修身治学的道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展开论述。
B.三则选文均逻辑严密。甲文正反论证,前后相承;乙文由两个角度展开论证,思维辩证;丙文通过对比揭示道理,鲜明有力。
C.三则选文均运用对偶。甲文使静、学、才、志的联系更紧密;乙文形成铺排强化说理效果;丙文突出太学生衣食无忧的境况。
D.三则选文结尾均含感叹意味。甲文突显时光蹉跎的无奈;乙文暗含从前代经典中发现佐证的欣喜;丙文显示不容置辩的力量。
(2020·四川成都·统考二模)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丙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夏水襄陵(襄:漫上) B.春和景明(景:景物)
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D.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飞漱其间 其喜洋洋者矣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鹏之徙于南冥也
C.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D.全石以为底 以君为长者
11.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A.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制度,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B.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把属于我的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情。
C.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制度,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把属于我的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情。
D.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12.下列对甲、乙、丙三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真实再现了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的特点。
B.选段乙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
C.选段丙第二小节中作者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鱼影,借助太阳光照射下映于石上的鱼影衬托水的清澈。
D.甲、乙、丙三段文字在写景过程中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而且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020·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丙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年与时驰 驰:飞驰 B.见往事耳 见:了解
C.无冻馁之患矣 馁:气馁 D.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行/已而之细柳军 B.蒙辞以军中多务/祭以尉首
C.诸生学于太学/万钟于我何加焉 D.问而不告/相委而去
15.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A.(我)坐在大房子里吟诵诗歌,没有东奔西走那么劳累了。
B.(他们)坐在大房子里读诗歌练书法,没有奔走的劳苦了。
C.(我)坐在高大的房屋下诵读经书,不用奔走得那么劳累了。
D.(他们)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
16.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认为学习能增长人的才干,乙文认为学习能更好地做好分内的工作,丙文认为学习必须要有优越的学习条件。
B.选文都有劝学的主旨。甲文以父亲的身份循循善诱,勉励儿子立志向学;乙文孙权以领导的身份结合自己的体会开导下属重视学习;丙文以长者的口吻,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鼓励后学认识到治学的艰辛,发奋学习。
C.选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甲文用静心治学广才对比淫慢险躁悲守穷庐,乙文用吕蒙就学前的“吴下阿蒙”对比就学后才略令人刮目相待,丙文用太学生学习的优越对比作者学习的艰苦。
D.选文语言很有特点。甲文语言智慧理性、简练谨严,富含哲理;乙文语言简约凝练,用对话刻画人物,揭示主题;丙文用排比手法,语言形象,很有说服力。
(2021·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投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乙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适成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靳。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乏。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自劳军 劳:慰问
B.改容式车 式:同“轼”,扶轼
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次:军队驻扎
D.失期,法皆斩 法:按照法律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且至 且秦灭韩亡
B.天子为动 故不为苟得也
C.未知其死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苏 乃石性坚重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A.如今我们这些人诚心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了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B.如今如果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C.如今如果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了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D.如今凭借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问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声的。
20.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是人物传记。甲文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上的事,乙文记叙了陈涉、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以及他们提出的起义策略。
B.两文都善于运用语言描写米刻画人物。甲文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体现了周亚夫军纪严明、令出如山的真将军形象。乙文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陈胜过人的胆识和气魄,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C.两文语言生动简练。甲文用“介胃之士”“持兵揖”等词语,符合人物身份; 乙文连用四个“死”字,并不让人感到啰嗦,反而吏能鲜圳体现人物特点。
D.两文写人叙事各有特色。甲文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善于运用对比、衬托凸显人物特点;乙文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2021·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使……坚固,巩固
B.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C.牺牲玉帛 牺牲:放弃,舍弃
D.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2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呼尔而与之
B.其乡人曰 其真无马邪
C.肉食者谋之 前人之述备矣
D.必以分人 以君为长者
2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庄公说:“太大小小的罪状,(我)虽然不能(——)观察,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B.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观察,也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C.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件件)明察,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D.庄公说: “大大尔小的罪状,(我),即使不能(件件)明察,也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2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都写到战争。甲文论述了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乙文叙述了战争的时间、对象以及战前的准备情况。
B.两段选文均体现民心的重要性。甲文有力阐述了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人和”,乙文通过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表明战争需取信于民。
C.两段选文皆含对比。甲文以“天下顺之”对比“亲戚畔之”,彰显“得道”之效;乙文于问答间尽显乡人与庄公见识之高低。
D.两段选文语言简明。甲文“战必胜矣”中仅用“必”一词就凸显取胜的信心,乙文以一“鄙”字就表达了曹刿对权贵的蔑视。
(2021·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隙、缺口
B.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D.不可久居 居:停留
2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飞漱其间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
B.①全石以为底 ②士卒多为用者
C.①潭西南而望 ②朝而往
D.①乃记之而去 ②介胄之士不拜
2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A.高大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极为悲凉,婉转而长久。
B.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C.高大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引来其它动物的啼叫,声音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动物啼叫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D.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引来其它动物的啼叫,声音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动物啼叫的回声,极为悲凉,婉转而长久。
2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先总后分,思路清晰。作者先写三峡总体形势,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景象。
B.甲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第③段中用“素”形容湍急的水流,符合春天江水的特点;用“绿”形容潭水,既写出潭水之深,又写出潭水之静。
C.乙文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文章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D.乙文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如第④段中,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的独特风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依然洒脱自如、无欲无求的思想感情。
(2021·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9.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日光下澈 澈:穿透
C.佁然不动 佁然:愉快的样子
D.与余舟一芥 芥:比喻微小
3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记之而去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以其境过清 以塞忠谏之路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相与步于中庭 所欲有甚于生者
31.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时,月光照进窗户,(我)高兴地起身出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态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的神色凄凉,觉得这里寒气透骨,寂静而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我)问他们的姓氏,(对方回答)是金陵人,在此地招待客人。
32.对上面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文皆为记游之作。甲文记承天寺漫步赏月之夜,乙文记小石潭所见游鱼与潭上景物,丙文记夜赏西湖雪景之行。
B.三文写景笔法别致。甲文以积水喻月光空灵澄澈,乙文以鱼儿活动突显潭水清澈纯净,丙文用简笔勾勒苍茫雪景。
C.三文用词精妙。甲文一个“遂”字点出二人趣味相投,乙文“斗折蛇行”写出逶迤曲折之状,丙文以量词捕捉景物特点。
D.三文情景交融。甲文月夜的境界也喻示作者心境,乙文用小鱼自在对比自己的落寞,丙文以冰雪世界映射作者精神追求。
(2021·四川成都·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甲、乙、丙三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噬,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 户:门
B.仿佛若有光 仿佛:好像
C.悄枪幽邃 邃:深
D.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3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心乐之
B.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
C.武陵人捕鱼为业 全石以为底
D.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3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A.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B.潭中的鱼可能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向下照到清澈的水面,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C.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向下照到清澈的水面,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D.潭中的鱼可能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36.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则选文都描写了美景。甲文描写了桃林的绚丽明艳,乙文描绘了小石潭的静谧清幽,丙文描写了月色的澄澈空明。
B.三则选文中都有作者的“心境”。甲文是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乙文有被贬后的落寞失意,丙文则是寂寞中有洒脱。
C.三则选文都用词精妙传神。甲文“忽逢”二字写出渔人内心的惊喜,乙文“斗折蛇行”写出溪流的逶迤曲折,丙文“空明”写出月色的澄澈。
D.三则选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甲文先叙事,再写景;乙文先写景,后叙事,再以议论点明中心主旨;丙文则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2021·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B.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C.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开始。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痛心、遗憾。
3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之妾畏臣 水陆草木之花 B.皆以美于徐公 能以径寸之木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其此之谓乎 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A.皇宫和丞相府中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批评、赞扬,不应标准不同。
B.皇宫和丞相府中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相同。
C.皇宫和丞相府中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处罚、晋升,批评、赞扬,不应标准相同。
D.皇宫和丞相府中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
4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均劝君主“广开言路”,方法各异。甲文邹忌以“比美”趣事对比齐王“之蔽”,委婉劝谏;乙文诸葛亮分析蜀国形势后,直接提出建议。
B.两文都写臣子忠君爱国,又个性鲜明。甲文邹忌勇于劝谏,善于劝谏,有勇有谋;乙文诸葛亮循循善诱、不卑不亢,既是长辈,同时也不失臣子身份。
C.两文均说理有力,但写法不同。甲文设喻说理,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推及治国之道;乙文寓情于理,提建议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D.两文均语言质朴,又各具特色。甲文以一“善”字写威王接受意见,其欣然纳谏之态跃然纸上,可见朴实的语言也能生动形象;乙多次提及“先帝”“陛下”,既无华丽词藻,也没引用典故,恳切忠贞,感人至深。
(2022·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高妙
C.是日更定矣 是:这
D.客此 客:客居
4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为天下唱
B.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云归而岩穴暝
D.问其姓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4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B.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C.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D.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4.下面表格中,对两文理解和分析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选文 所叙之事 所描之景 所寓之情 点睛之笔
甲 ①月夜寻友游承天寺 ②幽静迷人,似真似幻 ③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④“乐”
乙 ⑤雪夜约友游湖心亭 ⑥寂静空旷,色彩明丽 ⑦看雪的愉悦,淡淡的故国之思 ⑧“痴”
A.①⑤ B.②⑥ C.③⑦ D.④⑧
(2022·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5.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进亦忧:在朝廷做官 B.休祲降于天:不祥
C.天下缟素:穿白色的丧服 D.长跪而谢之:道歉
4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安陵君其许寡人
B.休祲降于天/万钟于我何加焉
C.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聂政之刺韩傀也
47.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行为,为什么呢?
C.我曾经追随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行为,为什么呢?
D.我尝试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48.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的爱国主题鲜明。甲段“古仁人”忧国忧民之心常在;乙段唐雎终不辱国家使命。
B.选段的表达方式各异。甲段发议论抒政治情怀;乙段借语言描写塑人物形象。
C.选段皆运用对比。甲段将迁客骚人览物的悲与喜对比;乙段将秦王和唐雎形象对比。
D.选段句式各具特色。甲段“用对语诉情怀,世以为奇”;乙段运用排比,气势恢宏。
(2022·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 奔:奔跑
B.良多趣味 良:甚,很
C.望峰息心 息:平息
D.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
5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飞漱其间 安陵君其许寡人
B.春冬之时 小大之狱
C.蝉则千转不穷 入则无法家拂士
D.不以疾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51.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在高处远处伸展。
B.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在高处远处伸展。
C.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D.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2.下列句子中甲文与乙文所写景物的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022·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节选自《孙权劝学》)
乙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5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权谓吕蒙日 谓:告诉
B.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辞别
C.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D.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5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伤先帝之明
B.蒙乃始就学 乃不知有汉
C.臣之妻私臣 公将鼓之
D.皆以美于徐公 所欲有甚于生者
55.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A.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成为学官吗!但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
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学官吗!只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
C.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学官吗!只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
D.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成为学官吗!但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
56.对上面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内容与规劝相关。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以便掌管政务;邹忌劝齐王不可相信近臣以免上当。
B.两文人物形象传神。孙权是既关心臣下又不失威严的君主;邹忌是善于思考、巧言进谏的大臣。
C.两文均表现人物“善劝”。孙权以己为例进行劝导,无可辩驳;邹忌由琐事推及国事,以小见大。
D.两文写法各有特色。甲文记事简练,以一句话写劝说结果;乙文说理有力,层层排比富有气势。
(2022·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陈涉世家》)
5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B.吾欲人劳军 劳:慰劳
C.改容式车 容:表情
D.若为佣耕 若:如果
5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且至 且焉置土石
B.天子为动 士卒多为用者
C.佣者笑而应曰 而伯乐不常有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悉以咨之
5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A.陈涉年轻时,曾经雇佣了别人一起耕地,(一次)他停止耕作田埂上的地。
B.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受雇佣耕地,(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C.陈涉年轻时,经历了雇佣别人一起耕地,(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D.陈涉年轻时,经历同别人一道受雇佣拼地,(一次)他停止耕作田埂上的地。
6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皆长于记人。甲文重点勾勒出治军严明的“真将军”周亚夫,乙文形象刻画了不甘现状、少有大志的陈涉。
B.两段选文均以对话展开内容。甲文在天子至营前后的对话中交代了劳军经过,乙文以陈涉与佣者的交流表现了人物鲜明个性。
C.两段选文写法巧妙。甲文以霸上及棘门军戒备松弛对比凸显细柳军守备森严,乙文用佣者目光短浅鲜明地衬托出陈涉志向远大。
D.两段选文语言简练。甲文只用“被”“锐”等字就展现出细柳军严阵以待之势,乙文仅以“笑”字就写出佣者对陈涉的宽解安慰。
61.(2022·四川成都·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乙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
B.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披甲戴盔
C.天下苦秦久矣 苦:苦于
D.又间令吴广 间:间杂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百姓多闻其贤 其此之谓乎
B.已而之细柳军 辍耕之垄上
C.佣者笑而应日 舍生而取义者
D.固以怪之矣 以君为长者
(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A.陈胜吴广竟然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不如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B.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与其等死,不如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C.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死在国都不是更好吗?”
D.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4)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两文皆塑造了鲜明的形象:甲文中周亚夫是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乙文中陈涉是出身卑微却心怀大志的英雄。
B.两文均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甲文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塑造周亚夫;乙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陈胜。
C.两文皆流露了司马迁的情感:乙文列入“世家”暗含作者称道之意;甲文以“称善者久之”结尾隐含赞赏之情。
D.两文选材均详略合宜:甲文详写细柳军营兵士严守军纪表现周亚夫的治军严明;乙文详写陈胜的谋划彰显其洞察时局,才能卓越。
62.(2022·四川成都·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乙】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辞
B.孰若孤 孰:谁
C.改容式车 式:同“试”,尝试
D.今齐地方千里 方:方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 皆以美于徐公
B.蒙乃始就学 乃不知有汉
C.成礼而去 朝而往
D.称善者久之 王之蔽甚矣
(3)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A.我难道想让你治理儒家经典当博士吗!但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B.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C.我难道想让他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但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D.我难道想让你治理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篇文段均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塑造了孙权亲近关心部下的人主形象;乙文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明的将军形象;丙文描绘了邹忌心系国家的人臣形象。
B.三篇文段均表现了君臣相处的智慧。甲文君主用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劝服部下;乙文君主贤明,对将领的冒犯包容且欣赏;丙文臣子借类比说理,成功劝谏君主。
C.三个文段均运用了正面描写刻画人物。甲文通过语言正面表现孙权的善劝;乙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正面刻画周亚夫的刚正;丙文通过语言表现齐威王的广开言路。
D.三篇文段均用词精准,语言有力度。甲文“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表现说话者语气强硬;乙文“敬劳将军”,一个“敬”表现出汉文帝的欣赏;丙文“王之蔽甚矣”,一个“甚”表现出王受蒙蔽之严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有误,句意为:然后才能反省。反:反省、反思。
故选C。
2.考查一词多义。
A.来/因为;
B.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
C.比/比;
D.代词/加强反问语气;
故选C。
3.考查句子翻译的判断。
D.此句重点词有:“地:土地。方:方圆。左右:身边的近臣。私:偏爱。”句意: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
故选D。
4.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有误,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丙】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5.C 6.A 7.D 8.A
【分析】5.本题考查词语释义。C.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故选C。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来\连词,来;
B.代词,它的\加强反问语气;
C.表修饰,无实义\表并列,不译;
D.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故选A。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淫慢,放纵懈怠。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治,修养。故译为: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故选D。
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与主旨的理解。A.根据丙文中的“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可知这一则选文强调的是专心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故这三则分别围绕“修身治学的道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专心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展开论述。选A。
【点睛】译文:
甲: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乙: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 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丙: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9.B 10.D 11.D 12.A
【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项,景,古今异义词,日光。故选B。
10.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两岸的山峰/表推测;
B.助词,定语后置标志/用于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
C.有时/或许,也许;
D.都表示当作,作为;
故选D。
11.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制,规模;属,通“嘱”,嘱托、嘱咐;予,我;作文,写文章;以,用来,连词;记,记述。整句可翻译为: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故选D。
12.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句话是本文的主旨,阐述作者的“忧乐”观,表现了作者胸怀天下,拥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体现了作者的爱国爱民思想。这是作者的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体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
C. “正面写水,侧面写鱼”表述错误。选段丙第二小节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正面写鱼,侧面写水,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D.乙文在描写景物时没有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乙文描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而或”一句扩展意境,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写出了“登斯楼也”的心境:“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运用了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的写法。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乙
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丙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13.C 14.B 15.D 16.A
【解析】13.C.有误,句意为:没有冻饿的忧虑。馁:饥饿。故选C。
14.A.之:的,助词/到,动词;
B.以:用,介词/用,介词;
C.于:在,介词/对,介词;
D.而:表转折,却、但,连词/表顺接,连词,可不译;
故选B。
15.翻译时注意重点词:而,表修饰。劳,辛劳,劳苦。句意为:(他们)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故选D。
16.A.有误,丙文主要谈的是学习的成效应取决于是否专心,而不是学习条件是否优越。故选A。
【点睛】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丙】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17.C 18.D 19.B 20.D
【分析】17.C.句意: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次,编次。故选C。
18.A.副词,将要\连词,况且;
B.介词,被\动词,做;
C.代词,他\表示祈使语气;
D.表判断,是\表判断,是;
故选D。
19.诚,如果。诈,假装。唱,同“倡”倡导,发起。宜,应该。应,响应。故译为:如今如果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应的。故选B。
20.D.“甲文的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人物”有误,主要运用侧面描写刻画人物。“乙文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有误,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故选D。
【点睛】译文:
甲: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接。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
21.C 22.D 23.C 24.C
【分析】2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C.句意为: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牺牲:祭祀用的全体纯色牲畜。
故选C。
22.本题考查理解一词多义。
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B.前:代词,他的/副词,加强诘问语气;
C.之:代词,代这件事/助词,的;
D.以:均为介词,可译为“把”;
故选D。
23.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
狱:案件;察:明察;虽:虽然。
A.“狱”“察”翻译错误;
B.“察”“虽”翻译错误;
D.“狱”“虽”翻译错误;
故选C。
24.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C.乙文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这里说“乡人与庄公见识之高低”有误。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25.B 26.C 27.B 28.D
【分析】2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B.句意为“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了”,“溯”的意思是“逆流而上”,所以“顺流而下”表述有误;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A.代词,代指山峰/表加强祈使语气;
B.动词,作为/介词,被;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D.代词,代指当时的情景/助词,的;
故选C。
27.本题考查理解翻译句子。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句可译为:
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A.“高猿”应翻译为“高处的猿猴”,“哀转久绝”应翻译为“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本项翻译有误;
C.“高猿”应翻译为“高处的猿猴”,“属引”应翻译为“声音连续不断”,所以本项表述有误;
D.“属引”应翻译为“声音连续不断”,“哀转久绝”应翻译为“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本项有误;
故选B。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D.由乙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应为“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内心孤独凄凉的心境”,“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依然洒脱自如、无欲无求的思想感情”表述有误;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三峡》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小石潭记》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29.C 30.A 31.B 32.D
【分析】2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C.句意: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的样子。故选C。
30.本题考查字词用法及意义。
A.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B.以:连词,因为/连词,导致;
C.焉:副词,哪里/助词,不译;
D.于:介词,在/介词,比;
故选A。
3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A.户:这里指堂屋的门;单扇的门。选项中翻译为窗户是不对的;
C.凄神寒骨的意思是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选项中指我的神色是不对的;
D.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选项中翻译错误;
故选B。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甲文中作者的心境比较复杂,有欣赏美景的愉悦、闲适之情,还有被贬之后的抑郁悲凉之情。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丙】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33.B 34.C 35.A 36.C
【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仿佛”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意思。“若”是好像的意思。此句译为“隐隐约约的,好象有光”。
故选B。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的是竹林外的水声,像人身上所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B.“乃”,竟然/于是;
C.“为”都是当作的意思;
D.“以”,连词,表修饰/因为。
故选C。
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是“大约”的意思,据此可排除BD;“日光下澈”指阳光直照到水底,“澈”通“彻”,透的意思。据此可排除D。
故选A。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乙文先写景,后叙事,再以议论点明中心主旨”分析错误。乙文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没有议论的手法。
故选C。
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乙】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7.C 38.A 39.D 40.A
【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
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
A.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B.句意: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闻:使……听到;
C.句意: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了。开张:扩大;
D.句意: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痛恨:痛心、遗憾;
故选C。
38.本题考查虚词含义。
A.之:助词,的/助词,的;
B.以:动词,认为/动词,用;
C.其:代词,他们/表推测,大概;
D.所:与“以”连用,表示原因/名词,处所\地方;
故选A。
3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重点词:陟,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否,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不宜异同,不应标准不同;
这句话正确翻译为:皇宫和丞相府中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
故选D。
4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A .甲文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由自身受妻妾客的蒙蔽,联想到“王之蔽甚矣”属于,类比的手法,来劝谏齐威王广泛的听取建议;并非“甲文邹忌以‘比美’趣事对比齐王‘之蔽’,委婉劝谏”;故选A。
【点睛】甲译文: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41.B 42.C 43.A 44.C
【解析】41.B.句意: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故选B。
42.A.做,行\介词,向;
B.介词,在\介词,比;
C.两项都是“表示顺接关系”;
D.代词,他\表选择。
故选C。
43.本题考查文言词句的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交横:交错纵横;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大概是”。
此句的意思是“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故选A。
44.④不正确。《记承天寺夜游》的点睛之笔是“闲人”,而不是“乐”,表达自己清闲、悠闲和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就在其中。
⑤不正确。“雪夜约友游湖心亭”表述有误。从“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是一个人前往,没有和友人相约。
⑥不正确。《湖心亭看雪》描写的景并没有明丽的色彩。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章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景色的色彩主要是白色。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45.B 46.C 47.A 48.C
【解析】4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B.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休:吉祥。
故选B。
4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代词,他的/表示祈使语气,一定;
B.介词,从/介词,对;
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
D.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C。
4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语句中的“尝”是“曾经”,“求”是“探求”,“或”是“或许”。据此可排除BCD三项。
故选A。
4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从甲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可知,甲段将“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思想进行对比,并不是“将迁客骚人览物的悲与喜对比”。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49.A 50.B 51.D 52.D
【解析】49.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错误,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故选A。
50.考查对多义词的辨析。
A.代词,指代怪柏(柏树)/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可要”;
B.都是助词,的;
C.连词,就,便/连词,表假设,如果;
D.动词,认为/介词,凭借;
故选B。
51.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要词语有:负,凭借;势,地势;竞,争着;轩邈,往高处远处伸展。整句的意思是: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故选D。
52.考查比较阅读和内容理解。
D.不一致,“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凄凉气氛;“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山蝉儿高唱,山猿长啼,描写山间的声音,勾勒出一支美妙动人的乐曲。以动衬静,用声音来衬托山林的寂静;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