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三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漫、涛”,会写“繁、灭”等6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词语。
2.学习《繁星(七一)》《繁星(一五九)》,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诗歌。
3.理解两首短诗的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和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星空图,导入新课。
天上繁星点点,照耀着辽阔的大地,宽广的大海,美丽的小花、小草。如诗,如歌,让我们走进冰心的《繁星》,一起感受诗歌中景色的美好和挚爱的力量吧!(出示课题),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短诗三首》。(板书:短诗三首)
2.(出示课文)看看课文,我们将要学习的三首短诗的诗题是什么?
预设:这三首诗歌的题目是一样的,都是以 “繁星”为题目。
点拨:繁星,就是指多而密的星星。读了这个题目,让我们感受到了夜晚的美好。冰心曾经这样说:“因着看泰戈尔的《飞鸟集》,而仿用他的形式,来收集我的零碎的思想。”这些思想关乎母爱、童心、大自然,这些思想如繁星般细小,却又散发光芒,所以每一首诗都以《繁星》为题。《繁星》出版于1923年,是冰心创作的第一部诗集,由164首短诗组成,并按序号编排。本课选用了其中的第71、第131、第159首短诗。
3.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作家、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
者》《樱花赞》,小说集《超人》等。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引入新课。随后引导学生关注诗题,解读诗题,顺势介绍冰心的诗集《繁星》,明确课文中诗题后序号的含义。然后简介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听《繁星(七一)》《繁星(一五九)》情境课文(诵读版),注意节奏和停顿。
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2)生自由读诗。
①生自由读诗,圈出生字新词。正确认读词语“藤萝、膝上”。
②师指名读诗,相机正音。注意根据“啊”的音变规律,读准字音。
提示:“啊”的读音要根据前一个字来定。“啊”遇到了“亲”,“亲”的韵母最后一个是“n”,“啊”就读成“na”。
③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分组展示朗读。
2.集中识字
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本课中有几个生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识记它们吧。
(1)请同学们借着拼音读一读这些字,想一想你们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方法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预设:归类识字、看图识字、字理识字、形声字识字等等。
(2)“漫”和“涛”都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氵”,与水有关。“漫”右边基本字“曼”的音节是mɑn, 所以读màn。组词:漫画、漫长。
出示诗句: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涛,左右结构,部首是“氵”,与水有关,本义指大波浪,读tāo 。组词:波涛、海涛。
出示课文句子: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设计意图:通过集中识字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同时为之后的问题探究作铺垫。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学习《繁星(七一)》,理解诗意,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探究活动
(1)理解诗歌内容。
师:这首短诗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预设:回忆。
师:说得真好,这首短诗就是在回忆往事。出示: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请你想一想,“漫灭”是什么意思?并想想“永不漫灭”可以换成什么词语?通过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漫灭”是磨灭,模糊不清,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回忆的刻骨铭心。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准确。在冰心的记忆中,她说有些事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遗忘,就是永不漫灭。那么,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诗人会和母亲做什么事?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板书:月明园中 藤萝叶下 母亲膝上)
月明的园中, 。
藤萝的叶下, 。
母亲的膝上, 。
预设1:月明的园中,诗人依偎在母亲身旁。
预设2:藤萝的叶下,诗人和母亲闻着藤萝的香气,一起在院子里乘凉。
预设3:母亲的膝上,诗人经常听母亲给自己讲故事,听母亲给她唱儿歌……
师:没错,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有母亲的陪伴是多么温馨幸福啊。
(2)感受诗歌情感。
师:请你再读读这首诗,说说从这一幅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童年生活是那样无忧无虑,那样美好。感觉作者很怀念自己的童年时光。
预设2:我还感受到了诗人母亲的慈爱。
师:是啊,在这样美丽自由的环境中,诗人被母爱紧紧围绕着,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所以这样美好的瞬间就成了诗人永不漫灭的回忆。让我们带着对童年的怀念、对母爱美好的回忆,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歌吧。(板书:对童年的怀念 对母爱美好的回忆)
(3)播放情境课文《繁星(七一)》跟读版。
(4)仿写。
师:你有没有难以忘怀的事情呢?想想当时的情景,请你仿照诗歌后面的画线部分的相同句式,再仿照写一写。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学生书写创作,同桌交流。指名朗读。
出示范例: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雨夜的窗前,
清浅的河边,
风筝的线上。
小结:这首诗作者用三组结构相同的短语,营造出具体的情境,一方面将回忆的场景具体化,另一方面为回忆的内容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诗人对童年的怀念和母亲的慈爱。
设计意图:将习得的特点落实到笔端,仿写现代诗,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激发他们对现代诗的喜爱之情。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自主朗读《繁星(一五九)》,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探究活动
过渡:读繁星(七一),让我们对冰心和母亲之间的往事有无尽的想象,从中感受到了她对母亲的依恋。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另一首描写母爱的短诗——《繁星(一五九)》。(板书:繁星(一五九))
(1)感知诗歌形式特点。
师:读一读这首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这首诗用了相同的句式,有多个词语重复。第一个重复出现的词语是“风雨”,第二个重复出现的词语是“躲”。
(2)理解诗意,感知诗歌情感。
师:重复出现的词,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预设1:两个“躲”都是躲避、躲藏的意思。
预设2:两个“风雨”的意思不一样。“天上的风雨”是指天气的变化。天上开始刮风下雨了,飞翔的小鸟就要飞回到自己的鸟巢中避雨;“心中的风雨”指的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就去寻求妈妈的帮助。(板书:天上的风雨 心中的风雨)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诗人巧用第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如同鸟儿躲在鸟巢避风雨一样,当儿女遇到挫折时,总要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首诗歌颂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3)联系生活,拓展想象。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是妈妈帮你解决的?
预设1:我觉得妈妈就是我们躲避风雨最温暖的港湾。有一次突然下了很大的雨,我却没有带伞,当我站在校门口看到妈妈身影的时候,一种幸福的暖流涌上心间。
预设2: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妈妈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和我一起分析错题的原因,并教会我这样的题目应该怎样做,期末考试时我考了一个好成绩。我觉得有妈妈在,什么困难都能够战胜。
师:是啊,妈妈是我们永远的保护神。下面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带着对妈妈的爱,对母爱的歌颂,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板书:对母爱的歌颂)
(4)播放情境课文《繁星(一五九)》跟读版。
设计意图:在第一首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初步习得了体会现代诗情感的方法,再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这首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相信写字也可以写得棒棒的。现在我们来学写本课生字。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哪些字容易写错呢?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繁 漫 灭 藤 萝 膝
点拨:(1)“繁”“灭”“藤”“萝”,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繁”左上“每”的横折钩变成了横折,且不要超出竖折。“灭”的点、撇的起笔处分别对应横画的起笔和收笔处,撇、捺要舒展。“藤”最后一笔是点。“萝”第十笔横撇的撇尖超出“罒”左端。
(2)“漫”“膝”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膝”的最后一笔是点。
2.学生练写,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本课要求会写的有8个字,通过分析第一课时选取的“繁、漫、灭、藤、萝、膝”6个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明确书写笔顺,做到规范书写。生字教学归类分组,详略得当,具有效率。
五、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两首小诗,感受到了作者在月明的园中、藤萝叶下和母亲膝上永不漫灭的回忆:对童年的怀念、对母爱美好的回忆,还感受到了母爱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幸福和伟大。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繁星(一三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繁、漫、灭、藤、萝、膝”6个生字,注意书写格式。
2.课后作业:把你写的短诗深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表达对他们深情的爱意吧。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涛、躲”两个生字,学习《繁星(一三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能背诵诗歌。
2.理解短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理解短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背诵上节课学习的两首诗。
2.导入新知:上一节课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表达对母亲的爱,其实在冰心的散文《往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为什么作者对于海有着这样的深情,让我们走进《短诗三首》中《繁星(一三一)》。(板书:短诗三首 繁星(一三一))
设计意图:通过背诵诗歌,再一次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同时由对诗歌主题的回顾,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整体感知
(1)播放《繁星(一三一)》情境课文(诵读版),注意节奏和停顿。
繁星(一三一)
大海啊!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2)生自由读诗。
①生自由读诗,注意认读词语“波涛”。
点拨:都是三点水,和水有关,波涛就是指大波浪。
②师指名读诗,相机正音。注意根据“啊”的音变规律,读准字音。
提示:在诗歌中,“啊”的发音前一个字韵母中的最后一个字母读音的影响,让这个字母与“ɑ”相拼就可读出正确的读音,这里的“啊”就读作“yɑ”。
③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分组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同时教给学生“啊”的变音。
二、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学习《繁星(一三一)》, 再读诗歌,感受韵律,体会现代诗的特点。
2.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标出每一行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标好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在这首诗中,其中三行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光”“香”“响”,韵母都是
“ɑng”,因此这首诗押“ɑng”韵。
点拨:原来,诗句中藏着“ɑng”的韵脚呢,怪不得读起来朗朗上口。除了押韵,在句式上,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1:根据诗句开头的“哪一”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了相同的句式,也就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预设2:每句诗末尾都有“?”,语气相似。
师:没错,同学们真仔细。这首诗由连续的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式,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朗读时要读出反问语气,感情层层递进,逐步升华。(板书:排比 反问)
师:对比三首诗,你发现代诗歌有什么特点?
预设:《繁星(七一)》和《繁星(一五九)》中的诗句,有的句式相同,有的句式不相同,格式不一;《繁星(一三一)》诗句中,有的诗句押韵,有的不押韵,韵律相对自由。
点拨:朗读时注意反问语气,句尾上扬,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读诗歌,找韵脚,感受诗歌的韵律,再结合上一节课学习的诗歌,体会现代诗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学习《繁星(一三一)》,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探究活动
(1)感受反问句的语气。
师:你能不能把诗中的三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呢?
预设:
哪一颗星没有光?——所有的星都有星光。(板书:星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所有的花都有花香。(板书:花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在我所有的思潮里都有大海波涛的清响。(板书:思潮 清响)
(2)理解关键词语。
师: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思潮”什么意思。
预设: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问,一次又一次地想,这就是思潮。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圈画批注,思考冰心想借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说说是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预设1:我从感叹句感受到冰心对大海的爱。
预设2:我从最后一个反问句感受到冰心对大海深沉的爱。
预设3:诗人把自己和大海的关系比作花和花香、星和星光,说明大海对诗人很重要。
(4)探究诗人喜欢大海的原因。
师:诗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海呢?请看一组资料。
“我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经常有关于海的描写。”——《冰心自传》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往事》
师:从这些资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冰心会这样爱海呢?
预设1:我感受到大海对作者非常重要,大海是作者写作的灵感源泉,她非常喜欢大海。
预设2:因为作者从小就生活在海边,大海边有她很多的回忆。
点拨:原来冰心与大海有着那么深的渊源,难怪她要借诗歌表达自己对大海的热爱。(板书:对大海的热爱)
师:让我们带着对大海的热爱,再一次美美地朗读这首诗吧。
(5)播放情境课文《繁星(一三一)》跟读版,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起伏的思潮。
(6)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
小结:海在冰心的笔下是有生命的,有着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海是冰心的朋友,与她形影相依。这是由于冰心自小生活在海边,对海非常熟悉,也源于冰心“爱的哲学”将宽广、博爱的海作为精神的寄托。
(三)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熟读成诵,仿写诗句。
2.探究活动
(1)过渡: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难怪她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大海。谁来读一读 指名朗读诗歌。
师:她的思潮里总是有大海波涛的清响。填空读。
大海啊!
哪一颗
哪一朵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 有
(2)根据诗句横线处内容和格式,仿写诗歌。
师:你有没有感情最深的地方?哪里的什么景物牵动了你的心绪?请你根据本节课学的这首小诗写一写你对那个地方的感受。
预设:
草原啊!
哪一株小草没有绿色?
那一颗露珠不闪亮?
哪一次我的思念里
没有骏马驰骋的混响?
(3)生仿写诗句。师巡视指导。
(4)分享仿写的诗歌。
(5)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诗人向大海倾诉的情感,依托连续三个反问句,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喷薄而出。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朗读三个反问句,理解其内在的统一性,明白在诗人眼中,她对大海的情感就如星星发光、花吐芬芳那么天经地义、自然而然。在此基础上,适时补充诗人写海的其它作品,以及冰心和海的渊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深沉情感的由来。最后熟读成诵、进行仿写达成本节课教学教学目标。
三、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冰心的诗中不仅有浓浓的母爱,对自己童年生活、成长的回望,这节课我们通过《繁星(一三一)》这首诗,还感受到了冰心对大自然的热爱,并跟随作者敞开自己的心扉学习了表达。如果打开诗集《繁星》,继续走进冰心爱的世界,你一定会收获更多。
四、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相信写字也可以写得棒棒的。现在我们来学写本课其余的生字。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涛、躲
点拨:“涛”“躲”是左右结构,“涛”右边“寿”的撇贴着竖中线的右侧起笔,向左下格延展,穿插于三点水的下方。“躲”右上角“朵”的第二笔是横折弯。
2.学生练写,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本课选取的“涛”“躲”两个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明确书写笔顺,做到规范书写。生字教学归类分组,详略得当,具有效率。
五、拓展延伸
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冰心的《纸船》这首现代诗吧。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推荐阅读欣赏一下冰心的其他小诗,并摘抄喜欢的诗歌。
设计意图:拓展现代诗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眼界,为接下来的综合性学习做好铺垫。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繁星(一三一)》。
2.课后作业:(二选一)
(1)阅读冰心诗集《繁星 ·春水》。
(2)收集优美的童诗,摘抄自己喜欢的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