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5 23: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童年的水墨画 》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染、碎、爽、拨”等 6 个生字,会写 11 个一类字,会写 13 个词语;读准多音字,重点比较“娘、粮、狼”等形近字,区别音、形、义,指导书写对称结构的“爽、碎、拨”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 通过借助插图、预测阅读、联系生活发挥想象阅读的方法,引导想象诗歌描写的溪边、江上、林中的画面,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理解难懂的句子,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
二、课时安排:
2 课时
三、重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写人物的活动,展现童年的孩子们快乐、自由自在、天真可爱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提出疑问。
齐读课题,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水墨画?水墨画有什么特点?水墨画在课文中指什么画面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写出生字的部首和音序。
1. 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拿不准的字看看生字表。
2. 同桌一人一个自然段读课文,遇到错误及时指出并改正。
3. 同桌互相指读课后的一类字和二类字,然后在书上写出生字的部首和音序。哪些字容易写错,仔细观察后在生字下面加三角符号,提醒自己注意。
多音字,查字典,并用不同的音分别组两个词。
4. 指导写“染、碎、爽、拨”字。“染”字的笔顺第五笔是竖弯钩,横要长,撇捺要舒展,三点水与“九”高矮一致。“碎”字两个人字捺变成点,第十三笔悬针竖,不能穿过“从”。“爽”是对称结构,笔顺是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竖撇、捺。 “拨”字右半边是“发”而不是“友”字。
5. 检查朗读词组、句子、段落。
( 1 )读准字音:垂柳、溪水、山溪、染绿、钓竿、扑腾、人影碎了、蹦跳、戏耍、拨动、浪花、水葫芦、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蘑菇
( 2 )观察下面的词组,有什么特点?
一双双小手 一阵水花 两排银牙 一身清清爽爽 一串串雨珠 一朵朵山花 一声欢叫 一个个斗笠
( 3 )自由句子朗读,读通顺,读准节奏,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垂柳 / 把溪水 / 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 / 像绿玉带一样 / 平静。
人影 / 给溪水 / 染绿了,钓竿上 / 立着一只红蜻蜒。
是哪个“水葫芦” / 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 / 只见一阵水花 / 两对银牙。
松树 / 刚洗过澡 / 一身清清爽爽 , 松针上 / 一串串雨珠 / 明明亮亮。
小蘑菇 / 钻出泥土 / 戴一顶斗笠 , 像一朵朵山花 / 在树下开放。
是谁 / 一声欢叫 / 把雨珠抖落 , 只见 / 松林里一个个斗笠 / 像蘑菇一样。
【设计说明: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能力之一。对容易写错的字,需要积累的词句进行必要的指导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思维,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树立积累的意识和习惯,教会孩子善于积累。朗读练习,为精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每一小节,用一个词组概括每一幅画面。
[ 儿童垂钓图、儿童戏水图(葫芦戏水图)、儿童戏林图 ]
【设计说明:概括全文内容不是三年级的训练重点,但是三年级要求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的内容。用词组的形式来概括,重在渗透“谁,干什么”概括的意识和方法。】
(六)问题交流:读了课文,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一帮。
预设:这篇课文有哪些不懂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查词典理解词语:染、清清爽爽、斗笠。
【设计说明: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不仅是探究学习的开端,而且是教学活动的主线。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
(七)学习语文园地
1. 学习“词句段运用”(一)
读一读,说说两组加点词语意思的不同。根据语境和查字典选择适合的意思。
熟:①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②跟“生”相对。③(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④加工制造或锻炼过的。⑤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⑥熟练。⑦程度深。
米饭没熟。选择②。 很熟的曲子。选⑥。
味道:①味。②趣味;情趣。③气味。
苹果的味道,选① 这本书越看越有味道,选②
2. 学习识字加油站
读一读,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 1 ) 自主认读,读准字音。
( 2 ) 借助插图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看到的画面。
( 3 ) 发现:这六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形声字,根据构字规律加强记忆和认知。
都与海洋有关,拓展交流自己读书了解到的有关海洋的知识。
(八)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说明:课堂总结是整堂课的画龙点睛之处,可以概括、归纳和深化课堂所学,将整堂课所学的知识系统 化,发现学得不深不透的地方,诱发学生温故知新,提出新的疑问,积极思维。】
第二课时
(一) 直接导入新课,听写生字“染、碎、腾、拨、爽”,同桌交换互查。
(二) 整体理解“童年的水墨画”这个词语。
1. 齐读课题
2. 从课题看,这首诗写了童年生活垂钓、戏水、戏林的快乐,为什么说是“童年的水墨画”?要理解水墨画这个词,就需要读通全文。赶快读一读吧。 三首诗写了哪几个地点的场景?边读边做标记。
三首诗分别写了溪边、江上和林中三个地点的场景。
3. 自由朗诵诗文,借助插图,说一说三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还有什么发现?
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预设:第一首诗写了垂柳、山溪、蜻蜓、鱼儿、儿童垂钓。
第二首诗写了鸭群、儿童戏水。
第三首诗写了松树、雨珠、蘑菇、儿童。
这三首诗就是三个画面,三个画面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儿童,都有水,而且题目就是写童年。
这三首诗还有一个共同点:都和水有关系,第一首写的是溪水,第二首呢?写江水,第三首呢?写雨水。清绿的山溪、清纯的儿童、清爽的松林,清新的雨水,这三首诗的整幅画面就像一幅国画—水墨画,有什么特点?清新,淡雅。
你明白“水墨画”的意思了吗?
小结:我们怎样理解“童年的水墨画”这个词语的?
①联系上下文,整体阅读。②联系生活,联想想象。③看插图,对应文本。④抓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三) 精读细批,理解难懂的句子
1. 学习《溪 边》
( 1 )让我们走进“儿童垂钓图”。下面自由朗诵,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哪些句子不懂,标出来,跟大家讨论交流。
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预设 1 :有的同学喜欢第一句。说,这句话把垂柳当作人,把山溪比作绿玉,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的绿和平静。这是静态的描写。你看,这位同学 借助理解比喻句读懂了这句话。
预设 2 :还有的同学说 -- 我从“立着、扑腾、碎了、蹦跳着”这些动词,我们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快乐。
( 2 )结合课文插图,联系生活 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
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
( 3 )小结方法:
你看,这位同学通过抓住动词,联系生活场景,想象画面,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
( 4 )方法自主运用
预设 3 :有的同学提出了疑问,说“溪水给人影染绿了”是什么意思呢?
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句子,可以这样说“溪水把人影染绿了,人影被溪水染绿了”。溪水是绿色的呀,所以人影也变成绿色的了。但作者却反着说,溪水 是被人影染绿的,突出了溪水因为这些孩子们,才变得更加生动,“染”字形象地写出了人和溪水之间的相互感染作 用,融入了作者的喜爱的情感呀。
这首诗押的韵是“ ing(eng) ” , 读的时候舒缓一些,给人感觉静谧的情调。
2. 下面我们再来交流一下第二 幅童年水墨画吧 --- 儿童戏水图。
( 1 )讨论交流难懂的句子
预设 1 :有的同学提出:“”是哪个水葫芦钻入水中?是什么意思?
方法指导:整体阅读这首诗,联系第一句、第二句和“两排银牙”来理解。借助图片, “水葫芦”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匍匐于水面。
( 2 )结合插图和自己的想象,说一说看到的画面 .
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 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多快乐的童年生活呀。
( 3 )这首诗押的韵是“ ua ( a )”开口度大,声音响亮,表达欢乐的心情。
3. 学习《林中》
( 1 )这首诗有的同学提出“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什么意思?
联系上文“欢叫”我们知道有人。再联系上文“蘑菇带着斗笠钻出泥土”在这里谁带着斗笠呢?
借助上一首诗“水葫芦”的意思,我们也可以推断出“斗笠”指的孩子们。这样孩子带着斗笠的样子就像蘑菇的形象了。
( 2 )你看我们通过联系上文、了解句子的修辞手法理解了句子的意思。
( 3 )结合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
( 4 )这首诗押的韵是“ ang ”开口大,声音洪亮,表达欢了的心情。感情朗读。
【设计说明:三个 小节的教学分四个 层次,先是自主感情朗读,初步体会诗的画面;接着以自主交流讨论,教师随机点拨的方式理解难懂的句子;然后总结梳理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最后结合课文插图和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到的画面,进行感情朗读展示。按照认识—实践 --- 总结 --- 表达四环节来设计。】
(四)总结全文,理解难懂的句子有哪些方法?
①联系生活,联想、想象;②联系上下文,整体阅读;③抓住关键词、动词;④了解句子的修辞手法;⑤借助插图,对应文本
我们发现理解难懂句子的意思,跟理解词语的方法相同之处很多。
【设计说明:一篇课文或一个知识点学习完后,要进行梳理总结,将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认识,助于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自觉运用。】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1. 联系生活,联想、想象。
2. 联系上下文,整体阅读。
3. 抓住关键词、动词。
4. 了解句子的修辞手法。
5. 借助插图,对应文本。
6. 抓住景物特点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