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能结合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课内生字。
2.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带有“绿”的诗词?
预设: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骆宾王《咏鹅》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宋·翁卷《乡村四月》
2.引入课题。
诗人艾青也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出示课题《绿》,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板书课题:绿)
设计意图:本版块以吟诵含有“绿”的诗词为引子,带领学生进入绿的意境,在旧知与新知、古诗与新诗中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包括《大堰河——我的保姆》《手推车》《北方》《向太阳》《我爱这土地》《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旷野》《土地》等。艾青是中国新诗界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作品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与出版,在世界享有声誉。智利诗人聂鲁达在回忆录中称艾青为“中国诗坛的泰斗”。
2.出示自读任务。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集中识字。
同学们,诗歌中的生字都能读准确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1)课件出示生字。
jǐ chā
拥挤 交叉
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叉”读“chā”,不要读成了“cā”。
(2)请同学们借着拼音读一读这些字,想一想你们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吗?
预设:加一加、看图识字等。
点拨:
①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识记“挤”。
挤:“扌+齐”,“扌”与动作有关,“齐”音节为“qi”。组词:拥挤、挤压。
出示课文句子: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同学们真棒!知识运用得真不错!
②看图识字识记“叉”。
chā
叉:“交叉”,出示交叉的图片和生字。顺口溜记“叉”字。“又”字多一点就是“叉”。
出示课文句子: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4.词语过关。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呢?
出示词语:
墨绿 嫩绿 集中 交叉 教练 指挥 整齐 节拍
5.引导:通过朗读这些生字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荷塘。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预设3:我仿佛看到了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地……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正确、流畅、声音洪亮。
师小结:孩子们,我们注意了相同句式的语调变化,越读就越有味道了。
设计意图:此版块主要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识记生字,通过形声字、看图识字这两种方法,逐步训练学生的识记能力。
三、问题探究
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学习诗歌第1、2节,通过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绿色的墨水瓶倒翻”的画面,感受诗句所写的奇特之处。
2.探究活动
(1)学习诗歌1—2节,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诗歌1—2节,哪些诗句写得奇特?奇特在哪里?
①学生交流,课件出示诗歌第1节。
句子1: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追问:想象奇特在哪里?
预设:墨水瓶倒翻了,绿色的墨水倾洒在天地间,到处都被染绿了,真是神奇的墨水瓶啊!
追问:到处都是绿色,想象一下,都有哪些地方变成绿色呢?
预设1:竹林都被染成了绿色。
预设2:公园也被染成了绿色。
引导:当这么多的绿色向你涌来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呈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1:我仿佛看到绿色追赶着我,包围着我,我感受到了植物的勃勃生机。
预设2:我仿佛看到不同的绿色在我身边展开,流动,变化,交叉,带动万物的欣欣向荣。
朗读: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诗歌第1节。
②学生交流,课件出示诗歌第2节。注意诗句中含有“绿”的词语,感受“绿”的丰富。
师引导:春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绿?分别是什么事物的绿呢?
预设1:春天给我们带来了墨绿和浅绿。柏树树叶是墨绿色的,刚发芽的柳树是浅绿的。
预设2:春天给我们带来了嫩绿和翠绿。刚出土的小草是嫩绿的,麦苗是翠绿的。
预设3:春天给我们带来了淡绿和粉绿。池塘的水是淡绿的,有些多肉是粉绿色的……(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师:只有这些绿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不只这些绿?
预设:从省略号可以看出。
点拨:这么多的绿,都悄悄地藏在省略号中,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除了这些绿色,你还见过其他不同的绿吗?
预设:荧光绿的鲜花、黄绿色的汽车、淡绿色的苹果。
师引导: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这么多的绿,在作者的眼里,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怎么理解“绿得发黑”?
预设:绿的程度深。
师:“出奇”是什么意思?
预设:特别、不平常。
师小结:同学们,你看,诗人先是罗列不同的绿,表现绿的色彩丰富,再用“发黑”“出奇”二词概括绿的整体形象。那么多绿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再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板书:色彩)
学生齐读第2节诗歌。
设计意图:《绿》这首诗歌,学生在品读时存在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以及出示插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从而理解诗人笔下的世界万物为什么都是绿色的原因。
四、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相信写字也可以写得棒棒的。现在我们来学写4个生字。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哪些字容易写错呢?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瓶、挤、叉、挥”
点拨:
(1)“瓶”左右等宽。“瓶”要注意右半边的笔顺,倒数第二笔是横折弯钩,最后一笔是点。
(2)“挤”书写时左窄右宽,“齐”的竖撇稍短,竖画正直,间距适中。
(3)独体字“叉”在书写时要注意找到重心点的位置。
(4)“挥”书写时左窄右宽,“车”横向笔画平行,下横宜长,竖画从中间垂直而下。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
点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字“瓶、挤、叉、挥”,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明确书写笔顺,做到规范书写。生字教学归类分组,教学仔细,具有效率。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品读了这首《绿》第1、2节,跟随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绿色,感受到绿色的奇妙与作者想象的奇特。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进入这首诗,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板书:想象的奇特)
六、布置作业
1.随堂作业:练写生字。
瓶、挤、叉、挥
2.课后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一、二节。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3.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教学难点】
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复习字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的生字朋友,一起来认读一下词语吧。(PPT出示词语)
墨绿 嫩绿 集中 交叉 教练 指挥 整齐 节拍
2.导入新知。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绿》。(板书课题:绿)
(2)师指名分节读诗。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知绿的美,感受不寻常的“绿”。
二、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自由朗读诗歌3—5节 ,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哪些句子想象奇特?
2.探究活动
(1)学习第3节诗歌。
①自由朗读第3节诗歌 ,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哪些句子想象奇特?你觉得哪些句子想象奇特?
预设1:“刮的风是绿的”这句很奇特。在生活中,我们是看不到风的颜色的。
预设2:“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这两句很奇特。因为我们知道,雨和水都是无色的。
预设3:“阳光也是绿的”这句很奇特。阳光本是金色的,在诗人眼中,却变成了绿色的。
点拨:是呀,为什么诗人眼中的风、雨、流水、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呢?请你发挥想象,什么情景,下风、雨、水、阳光这些事物会变成绿色的呢?
预设1:春风一吹,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说“刮的风是绿的”。
预设2:春雨滋润万物,使小草生根发芽,大地一片绿油油的,所以说“下的雨是绿的”。
预设3:两岸绿色的植被倒映在水中,流水也变成绿色的了。
预设4:阳光照射在碧绿的大地上,阳光也变成了绿色。
小结:在诗人眼中,春天的大自然整个空间都充满了绿色,以至于连无色的风、雨、清澈的流水、金色的阳光都变成了绿色的。这是诗人看到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后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感受。(板书:独特的感受)
②朗读第3节诗歌,说说这节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点拨:句式相同,用“动词 + 景物”的方式,诗人不仅写出了绿色的景物,还通过动词写出了绿色的范围广以及绿色的流动感和空间感,使得景物更美、更有活力了。
③请你把生机勃勃的感觉送进诗中,再美美地读一读这一小节吧!
④仿写引导。在诗人的眼里,整个大自然都是绿的。大胆想象,还有哪些景物也能变成绿的呢?请你模仿第三节诗歌的写法写一写。
是绿的,
是绿的,
是绿的,
也是绿的。
预设:流动的小溪;喧闹的操场;孩子的欢笑声;我的梦。
⑤分组交流,师生点评。
小结:那么多的绿,弥漫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像诗人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2)学习第4节诗歌。
课件出示第 4 小节。
师:在诗人的眼中,绿不仅是静态的颜色,更是动态的生命。同学们,请你自由读一读第4节诗歌,圈出动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从“集中”一词,我感受到所有的绿色从四面八方集中起来。
预设2:从“挤”一词,我感受到所有的绿色像一个个孩子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欢闹地挤在一起,写出了绿色的密集。
预设3:从“重叠”“交叉”中,我体会到植物生长十分茂盛,好像都融合在一起密不透风的样子。
预设4:作者连用4个动词,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让我感受到春天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思考:在生活中,你见到过诗中描述的这些绿色景象吗?
预设1:远处的山,湖边的树木,倒映在水中,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预设2:夏天,碧绿的荷叶挤在一起,十分茂盛。
预设3:森林中绿色的树叶重叠在一起,把天空封得严严实实。
预设4:叶片静静地交叉在一起,爬山虎不断往上爬着。
小结:生活中,挤挤挨挨的荷叶、层层叠叠的树叶,纵横交错的田野......大自然的绿色无处不在,是静态的美。而在这里,作者连用四个动词,把绿之动态美也描绘出来了。 男女生合作一起读一读第4节诗歌,读出“绿”的灵动美。
(3)学习第5节诗歌。
出示诗歌第5节,指名朗读。
师:同学们,读读第5节诗歌,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小草、麦苗、树叶……随风舞动,所有的绿都随风舞动。
预设2:所有的绿,不管它是深的、浅的、浓的、淡的;也不管它是什么事物,它们都听从风的指挥,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师点拨:看着这样的画面,想象一下,作者会有什么感受?
预设:在风的吹拂下,大自然中绿色的事物随风飘动,充满生机与活力。作者心中一定充满了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
4.播放课文《绿》(朗读版),引导学生读出“绿”的生机和灵动 。
师小结:作者正是将自己独特的感受传达给我们,又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思。此时诗人眼中的绿已不仅仅是绿,而是——生命的象征,是整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是希望。我想这是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信息——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和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如集中、交叉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涵。
三、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美美地品读了诗歌3—5节,感受到在作者艾青的眼中,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变成了绿色。这正是因为他独特的感受,他对充满希望的春天的热爱。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大自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与体悟!
四、拓展延伸
绿色代表了希望,代表了无限的生机。其实,写“绿”的作品有不少,今天,老师就请大家把课文和作家宗璞的《西湖漫笔》选段对比一下。
1.对比感受,谈话导入。
师: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填空。
默读《西湖漫笔》片段,借助表格,边读边思考:课文和选段有什么异同呢?
篇目
相同
不同
《绿》
《西湖漫笔》
2.根据表格,学生交流课文和选段的异同。
点拨:
相同之处:都写出了“绿”色的丰富和范围广,都体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不同之处:《绿》是诗歌,全诗没有写具体的景物,而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感受来写“绿”,而且想象很奇特。《西湖漫笔》是散文, 文段主要是通过描写作者看到的树木、小径上的青苔等实实在在的景物来写“绿”,画面感很强。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和认识,了解不同的诗人对“绿”的感受有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比较阅读中,通过图表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梳理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五、布置作业
1.随堂作业:抄写词语。
墨绿 嫩绿 集中 交叉 教练 指挥 整齐 节拍
2.课后作业:说一说你对春天和绿色的感受,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