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6 09:1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涉及到的常用文言词语。
——(重点)
2.分析孙权语言,体会孙权的规劝艺术。
——(难点)
3. 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
编者介绍
司马光
(1019-1086)
文学常识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反对王安石变法。后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后任尚书左仆射(yè)(即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不久辞世,谥号文正。
《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故命名为《资治通鉴》。对《资治通鉴》的称誉,评价:“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作品介绍
文学常识
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
以年代为线索,以年、月、日顺序记述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编写体例。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史书体例:
纪传体(人物立传)、国别体(国家)、断代史(时间短,朝代不连续)、通史(贯穿多个朝代)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代表作有(孔子)《春秋》、(左丘明)《左传》、(司马光)《资治通鉴》等。
编年体:
编年体:《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是指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二十四史”及其它史书,大多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班固的《汉书》。
纪传体: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代表作品有《史记》《资治通鉴》。
通史: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的史书体例。汉朝东汉时期班固作《汉书》,首创其例。此后大部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都属断代史性质之史书。二十四史中大部分都是断代史。
断代史:
前四史:二十四史的前四本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朗读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朗读课文
qīnɡ

shú
gèng
整体感知
1. 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
孙权
吕蒙
鲁肃
2.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人物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及与他们位置相同的人物。
与孙权处于同一历史地位的人物是刘备、曹操。他们分别是吴、蜀、魏的君主或实际“掌门人”,是三国时代的“三雄”。
与吕蒙处于同一历史地位的人物是蜀国的张飞、关羽等,他们都是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将才。早期的吕蒙与张飞相似,都是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后期的吕蒙智勇双全,鲁肃死后,吕蒙曾掌管东吴军事,在此期间,曾设计收复荆州,连一代英雄关羽也因此成了他的手下败将。
与鲁肃处于同一历史地位的人物是诸葛亮、周瑜。他们都是三国时代的帅才。鲁肃以轻财好施、学识渊博著称,是吴蜀联盟的缔造者和维护者,是三足鼎立之势最终形成的缔造者之一,是一位拥有大智慧的忠厚之人。他曾于周瑜、诸葛亮联手火烧赤壁。
疏通文意

活动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借助课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用笔圈画出疑难字词。
翻译全文
2、小组合作:
①释疑答难。
②按照课文内容分配角色,小组四人分为旁白、吕蒙、孙权、鲁肃四角色,翻译相关语段。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从前,当初
孙权劝学
鼓励,劝勉
对……说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当道,当权
掌管政事
推托
事务
副词。“怎么,难道”
古时王侯的自称
研究儒家经典
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只,只是
粗略地阅读
通“耶”,“吗”
历史
“罢了”,表限止语气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国家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谁比得上
“所字结构”。收获(名词)
于是,就
从事
到,等到
经过
议论国家大事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泛指吴地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读书人
泛指多日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事情
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
连词,表顺承
译文: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另外试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了。
翻译全文
初,权/谓吕蒙曰:
“ 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黑字——旁白;红字——孙权;绿字:鲁肃;蓝字——吕蒙
文言知识积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古代王侯的自称
对朋友辈的敬称
三个称谓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三个语气词
邪:表反问语气,同“耶”,可译为“吗”
耳:语气词,可译为“罢了”
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古今异义

古义:只,只是;
今义:但是。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博士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古今异义

古义:另,另外;
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三个一词多义

卿今当涂掌事( )
但当涉猎( )

见往事耳(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动词,掌管
动词,了解
(动词,知晓)
动词,应当
一词多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 )
自以为大有所益
介词,用
(与“为”组词,可译为“认为”)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与蒙论议”
本句省略主语“鲁肃”,应为“鲁肃与蒙论议”。
二、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知识积累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泛指学识浅薄的人。
两个成语
课文研读

课文研读
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理清课文思路。
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呈现的三组镜头:
(点拨:谁 + 做什么)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刘备很快又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为增强东吴实力,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本文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1.请结合背景说说孙权为何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劝说成功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2.吕蒙学习的效果如何?文章是如何表现的?
3.请结合内容说说三个人物各有何特点。
请结合背景说说孙权为何劝吕蒙学习。
一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当时三国鼎立局面刚刚形成,东吴局势不稳定,国家需要能文能武的将领;二是吕蒙更好履职的需要。吕蒙长于带兵打仗,但差于文治,又“当涂掌事”,为更好履职,便“不可不学”。
试分析,孙权是如何达成规劝的目的的?
感悟语言
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点拨:语气、语调、语速以及理由、观点的传达。
助读资料(一)
故事中人物的简介
1.孙权:三国时吴国君主,有雄才,善用兵,亲贤士。对话时的年龄为28岁。
2.吕蒙:三国时吴国大将。16岁即入军营,以胆气著称,战功卓著,但颇为轻狂。赤壁之战后"拜偏将军,领寻阳令"。对话时的年龄为32岁。
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A:用双重否定句,语气坚决,指出学习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对他十分关心,寄予厚望,体现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蒙辞以军中多务
一劝不成
面对孙权的劝说,吕蒙一开始的反应是“辞以军中多务”。结合历史背景,试写吕蒙“辞”的语言,探究吕蒙“辞”的心理。
资料链接:
吕蒙家境极贫寒,早年随姐夫邓当参军,追随孙策,因果敢有胆颇受重用。而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掌江东大权,吕蒙战功赫赫,渐受重用。孙权欲抬举吕蒙,但吕蒙乃一介武夫出身,文才谋略尚不能服众,孙权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才有了这番“劝学”的谈话。
吕蒙是如何推辞的?请你来扩写:
示例:
听完孙权的话,吕蒙心下不以为然:凭这一腔热血,我也曾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读书那是谋士的事,我哪是那块料呢?于是便行礼道:“主公此言甚是,但是主公您看呐,我军中事务繁多,整天鞍马劳动,忙前忙后,实在是没有时间来学习啊!再说我斗大的字不识几箩筐,只会习武带兵,别到时候没学到知识,反被兵士取笑。”
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B:运用反问,含有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解的不悦和责备之意。同时强调学习的方法和劝学的目的。表明学习要求是粗略地阅读,降低了学习的标准,以此消除吕蒙的学习顾虑。
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句末用感叹号是对强烈反问语气的强化,面对吕蒙以事务繁忙推脱,孙权既用降低学习标准打消他的顾虑,又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达自己的要求不可改变。
孙权二劝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本句末尾的“耳”字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耳”强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表明学习要求是除了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之外,再没有其他要求。一个“耳”字,消除吕蒙的顾虑,舒缓之前对话的强烈语气,体现出孙权作为统治者心胸宽广和高超的劝说技巧。
C:孙权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使吕蒙无法推辞;循循善诱,言辞恳切,指出学习有很大好处,体现了孙权对吕蒙关心爱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助读资料(二)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①,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②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③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注释:①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
②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 ③勉勗( xù ):勉励。
孙权现身说法,让吕蒙读什么书呢?
课文研读
孙权的“劝学”最终还是促使吕蒙开始学习。谈一谈孙权的“劝”有何高明之处?
掌事应学习
(谈学习的必要性)
多务亦可学
(谈学习的可能性)
现身说益处
(谈学习的可能性和益处)
循循善诱
言辞恳切
吕蒙学得如呢?请你在原文中找出能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句子。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
三国时吴国大将,能文能武,周瑜赞为“鲁肃忠烈,临事不苟(鲁肃忠诚刚正,遇到事情不慌乱马虎。 )”。对话时的年龄为38岁。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助读资料(三)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鲁肃与吕蒙的这番对话,发生在如下的情景中: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赞叹,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结果,吕蒙的学识有了惊人的进步。“大惊”及感叹语气的句子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讶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吕蒙轻松打趣,巧妙接应,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颇为自得自豪。又照应了鲁肃的感叹。
二人的对话轻松,互相打趣,表现二人的真实性请和融洽关系。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从侧面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语重心长)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不悦)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自豪)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出语气
指出学习的必要性,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点明目的,责备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吃惊,赞叹
自豪
总结形象

孙权
吕蒙
鲁肃
对部下要求严格、循循善诱、有耐心、平易近人、好学等。
敬才爱才、真诚忠厚、讲礼节。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有幽默感等。
请结合内容说说三个人物各有何特点。
概括
主题

概括主题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并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开卷有益。
②劝人要讲究策略。
③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④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知错就改。
⑤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⑥不能因事情的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⑦抓紧时间,勤奋学习。
写法探究

1.记事简洁,剪裁精当。
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此外,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简洁,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
2.正面记言,侧面烘托。
本文的对话言简义丰,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外,还通过鲁肃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
3.以对话表现人物。
4.对比。(吕蒙的巨大进步)
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冰心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达·芬奇
拓展延伸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自信自得)
(吃惊赞叹)
托词不学:军中多务
听从劝告:乃使就学
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
力陈必要:不可不学
现身说法:大有所益




板书
孙权劝学
(坚决关心)
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熟记文言词语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