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荆轲刺秦王》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04 15:01:14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哲思短章
竹 颂
当你漫步在竹林,听着风儿吹着竹叶的“沙沙”声,透过叶缝,柔和的光线照进来,光点四溢,这样的景,你会不会被感动?
竹,绿色主宰的植物,四季常青,她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绿衣少女,戴着竹叶帽,是那样健康美丽。
竹,充满活力的竹,我要歌颂你。
北方的竹,大多数是细细的,这样总会有些歪,但是绿色主宰着你,充满活力,仍然健康地生长着。春天,新的竹叶长出,郁郁葱葱;夏天,遮住刺眼的光,满眼是清新的绿; 秋天,树儿们落叶纷飞,金色一片,只有竹林里还一片茂盛;冬天,雪花飘飘,竹叶上的雪,盖住绿叶,风一吹,玉屑般的雪飞落下来,绿叶重新舞动小手。竹,一年四季,充满活力的绿。
竹,力争上游的竹,我要歌颂你。
当你还是嫩笋,就要迎接阳光,顶破坚硬的厚土,顶破一层层外衣;长大后,仍一节一节往上长,向往着云端的小鸟。看着节节高的你,让人多么羡慕。
竹,平凡的默默奉献的竹,我要歌颂你。
当你是嫩笋时,就被人摘下;青壮年时,被砍去造房、接水、修屋。筷子是你的身躯,竹筒饭是你的发明创造,到处都有你默默奉献的身影。竹,让人敬佩,竹一样的精神,更让人折服。
那个下肢瘫痪、经过千万磨难的女孩,奇迹般地站了起来;那大山里的孩子,一步一步攀登着高峰;那校园中辛勤工作的教师,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的年华……到处到处,都是“竹”的精神,“竹”的身影。像竹一样的人,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竹,竹的精神也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竹,我要高声歌颂你! 修身名句·贵和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赏读: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赏读: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山木》
赏读:君子间的交往就像水一样,淡而真纯,易于持久;小人之交却如酒一样,过于浓烈,容易伤人。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4.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
赏读:如果同心协力,一千个人就会发挥一千个人的力量;如果人心各异,一万个人就连一个人的力量都发挥不出来。 2.写作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3.审美视窗
易水壮士——荆轲
当楚国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号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公大臣纷纷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一世的秦王按宝剑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男儿,远远地盯着这颗填满暴虐计划的头颅……
明知是死地,你却蹈死不顾!狂风怒号,是为你壮行;易水扬波,是为你悲吟!你,荆卿,你这千古侠士,图藏七寸匕首,直闯虎穴龙潭,只求手刃暴君,不惧血溅秦廷!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在跨越生死的界限,美得深沉,美得悲壮!jiǎn wū jī zhèn yè cuì zhǐ chēn rú wǔ“以” “已” 已经 “决” “诀” 诀别 “见” “现” 出现 “淬” “焠” 焠火 惧怕 “震” “振” 凌辱 “凌” “陵” “卒” “猝” 突然 “反” “返” 返回 “还” “环” 环绕 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鼻涕 眼泪; 书信 信物; 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袒露一只臂膀; 表可能、能够、许可 可以用(它); 年长之人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 宫廷的侍卫; 称中医医生宽容,原谅; 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粗鄙的人; 卑鄙的人 动词,送给 动词,遗留; 放弃,动词; 动词,赠送; 武器,名词; 士兵、武士,名词; 军队,名词; 名词,战争 动词,图谋,筹划; 名词,地图; 动词,想,反复考虑  代词,你,你的; 判断动词,是; 副词,于是,就; 副词,却,竟然 动词,举起; 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动词,牵,拉; 动词,引导,率领 名词,士卒,士兵; 动词,死; 动词,终于; “卒”通“猝”,突然,仓猝 名词,次序; 动词,驻扎; 名词,在排列上次一等判断句 状语后置 被动句 定语后置 走上前; 出行前祭路神; 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穿上上朝的礼服 向北; 早晚; 像箕一样; 用匣子; 用厚礼使者 使……断了 使……闻,禀告; 活生生地 使……断; 以……为怪,认为奇怪; 以……为迟; 远地; 私心; 主旨归纳
文章主要叙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的完整过程,以时间及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反抗强暴、扶弱救国、勇敢沉着、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指津:作者不对主角作直接描写,而是借用别人对主角的介绍,或借用旁人对被描写主角的反应,或借用被描写主角周围事物的表现,或泼墨于与被描写主角有关的其他事物……其最终目的是间接表现主角。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活页规范训练]中第17题。1.文本审美
(1)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来写人物
如太子丹和荆轲,就是放在秦、燕矛盾冲突的背景上来表现的;写荆轲,又是通过他与太子丹的矛盾冲突来刻画的;最后,是通过与秦王的尖锐斗争来完成荆轲的性格塑造的。这些矛盾、冲突、斗争,都为人物的性格表现提供了空间,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紧张感。(2)生动传神的对话和神态描写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面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性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3)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神志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荆轲的机智勇敢。
(4)精彩的场面描写
作者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2.写作迁移
【角度一】 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王固然该刺,但荆轲的人品行为并不足取,他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刺客或侠士。唐代文豪柳宗元就写诗责备荆轲“愚蠢”,与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荆轲的盛赞形成鲜明对照。就在今天,很多人对荆轲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对他的印象也是一波三折……
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荆轲的认识。【示例】 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坠入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 我们不能用自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已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 【角度二】 《荆轲刺秦王》一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荆轲这一形象。
请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篇刻画人物形象的短文。(300字以内)【示例】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些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雕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的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来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样子十分可怕。
(摘自《全国微型小说精选》) 【漫漫古典情】
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宋·欧阳修《生查子》)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哀乐对比。
上片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明快的节奏;下片则情深调苦,表现了孤单寂寞的悲哀。以乐景反衬哀情,故哀情更为动人。词中正面描写弹筝的女子,而以英俊少年作侧面的陪衬,虚实相间,错综叙写。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如以“雁行”比筝柱,以“莺语”拟筝声,以“娇云”状远去的弹筝女子,以雨打芭蕉喻筝中的哀音,或明比,或暗喻,都增加了词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
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血气方刚时不会有这样的感悟。精钢百炼终能化为绕指柔。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早已荡然无存。当一个人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
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把嘈杂的市声隔在另一个世界里。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 有一位在我少年时出家的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我家隔壁。静静修行。家中收拾、涮洗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相比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他们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徒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奔涌而出。静坐下边的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联——过度的劳心、劳力,满不在乎地透支青年时期的生命,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上,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由此完全可以追溯到他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 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病痛缠身。我们常说人赋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淮南王刘安说得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除了对生之规则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持抱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顺应的策略。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显然是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起而水涌.周而复始地使我们直接体验到生之规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
此时,应该看得清晰一些了吧。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ɡ) 戮没(lù)
B.偏袒(tǎn) 扼腕(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淬火(cù) 忤视(wǔ) 铁杵(wǔ) 拊心(fǔ)
D.创伤(chuānɡ)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
解析 A项“亢”读kànɡ;B项“懦”读nuò;C项“淬”读cuì,“杵”读chǔ。
答案 D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荆轲顾笑武阳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解析 D项①②没有,③只是,④回头。
答案 D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副词,是)
B.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连词,于是)
C.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我的,我们的)
D.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
解析 C项乃:你的,你们的。
答案 C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3分)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解析 B项为判断句,A、C、D三项都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①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②使工以药淬之 ③以次进 ④以故荆轲逐秦王 ⑤乃以手共搏之 ⑥侍医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 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⑧箕踞以骂曰
A.②③ B.①⑦
C.④⑤ D.⑥⑧
解析 ①⑦为表目的的连词,解释为“来”,②⑤⑥为介词,解释为“用、拿、把”等意,③意为“按”,介词,④介词“因为”,⑧连词“而”。
答案 B
6.默写名句。(3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
(2)前事不忘,________________。
(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后事之师 (3)亡羊而补牢 未为迟也
阅读与鉴赏(42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金币。
B.唯大王命之 唯:希望。
C.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次:先后顺序。
解析 A项币:礼品。
答案 A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代词,他,指荆轲。B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项①介词,向,对;②介词,在。D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
答案 A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2分)
A.①荆轲顾笑武阳       ②顾野有麦场
B.①既至秦 ②轲既取图奉之
C.①轲自知事不就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D.①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②佛印绝类弥勒
解析 D项①断,②极。A项两个“顾”,回头看。B项两个“既”,已经。C项两个“就”,完成。
答案 D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燕王确实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兵来抵抗大王,愿意将全国上下的人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臣服秦国的)诸侯的行列里,交纳赋税和听任差遣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只要能侍奉守护祖先的宗庙就行了。
(2)(秦王)于是拔出了剑来迎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段落,回答11~16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涂:修整。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指责。
C.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 事:侍奉。
D.赵襄子最怨智伯 怨:埋怨。
解析 D项怨:痛恨。
答案 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B.
C.
D.
解析 A项副词,“原来”;连词,“却”。B项都是介词,“替,给”。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用在动词前,“……的情况”;“所以”连在一起,“……的原因”。
答案 B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左右欲诛之 B.使形状不可知
C.漆其头以为饮器 D.士为知己者死
解析 A项左右:古,身边的侍卫;今,①大约,表概数,②表方位。B项形状:古,形体相貌;今,物体的样子。C项以为:古,以(之)为;今,认为。D项知己:志同道合、互相了解的人。古今义相同。
答案 D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豫让“义不二心”的一组是
(  )(2分)
①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②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③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遂伏剑自杀。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解析 ②是襄子的行为;③是襄子称赞豫让的话;⑤是豫让说襄子的话。均不能体现豫让的义。
答案 C
1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豫让以前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但他后来到智伯那里,得到了智伯特别的尊重和宠幸。因此他后来报知遇之恩。
B.豫让为了刺杀襄子,想尽了一切办法,并不惜把漆涂在自己身上,使肌肤肿烂,吞下炭墨使声音变得嘶哑,从而让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
C.豫让的屡次刺杀,使得襄子大怒并列举罪过指责他的行为是违背道义、自相矛盾的,从而导致豫让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只好自杀而死。
D.豫让虽然没有杀掉襄子,但他自杀的行为还是让人感动。自杀那天,赵国志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解析 C项“没有脸面活在世上”错,豫让是主动自杀以义报恩的。
答案 C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
(2)可是我选择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3)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侍奉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土地。赵襄子最痛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哎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知遇我,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身边的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避开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辨认不出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被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而且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选择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做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哎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做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愿!”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17.[对应考点链接]下面文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具体分析。(200字左右)(4分)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写的是“四叔”的书房,然而,实际上写的是“四叔”其人,作者通过他书房的陈设从侧面表现了这位封建礼教卫道士的性格特征。家中挂着朱拓的大“寿”字,挂着半幅“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对联,而自己却放声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为“谬种”,其虚伪可见一斑;连读书人必备的《康熙字典》也未必完全,可见他的不学无术;而完整的《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则表明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