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课 土地的誓言(教案)【2023春统编版七上语文精品备课】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8课 土地的誓言(教案)【2023春统编版七上语文精品备课】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6 09:2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品味景物描写,并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感受独特的抒情方式。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景物描写,并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感受独特的抒情方式。
2.体会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并嫁祸给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本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至此,日本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2.“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之后,一大批东北青年流亡到关内,他们在左翼文学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习惯上称他们为“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3.写作背景
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身在他乡,心在故乡,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
4.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品味景物描写,并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感受独特的抒情方式。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预习交流
1.作者介绍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20世纪30年代 “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等。
补充: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是改用谐音 “端木蕻良” 。
2.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誓言(shì) 碾压(niǎn) 挚痛(zhì) 胸膛(táng)
嗥鸣(háo) 山涧(jiàn) 高粱(liang) 斑斓(lán)
缠绕(chán) 亘古(ɡèn) 默契(qì) 谰语(lán)
田垄(lǒng) 埋葬(zàng) 镐头(ɡǎo) 土壤(rǎng)
丰饶(ráo) 污秽(huì) 耻辱(chǐ) 泛滥(làn)
理解词义
挚痛:诚恳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远古。
泛滥: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三、聆听一段誓言
1.寻找誓言
速读课文,寻找端木蕻良写誓言的句子。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2.朗读誓言
学生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
3.品读誓言
(1)根据这些誓言,你是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的?标题可以改为“土地的恋歌”吗?
土地的誓言,不是土地在宣誓,而作者面对故乡东北的土地发出的誓言。写热爱是为了写誓言蓄势、做铺垫。
(2)作者为什么会对土地,发出誓言,充满深情呢?这里的土地仅仅是土地吗?
土地不仅仅是土地,不仅仅是一片辽阔的原野,还是故乡,还是母亲,在这里土地象征了作者的故乡——九一八事变中,被日本军侵占的关东原野,也可指代祖国。
所以,当端木蕻良需要用一个人称代词指代“土地”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她”,而不是“它”。
四、走进一片土地
过渡:誓言是一种感情特别强烈的语言,如金石掷地有声,如巨浪惊涛澎湃,如果这篇文章只有这些誓言,这篇文章就变成了一首直抒胸臆的诗,或者一篇战斗的檄文,一张政治传单,一串空洞的口号,很显然,《土地的誓言》不是这样。除了有誓言,还有土地。
1.回忆“故土”
请跳读课文,找到作者集中描写土地的两处文字:
明确: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2.品读“土地”
(1)欣赏土地
在作者心中,这是一方 的土地,从文中 中可以读出来”的句式分享你的感受。
预设:
①多彩的土地。“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等语句;
②富饶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碾着新谷的场院”等语句;
③神秘的土地。“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等语句;
④热闹的土地。蒙古狗嗥鸣、白桦树呻吟,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等语句。
……(其他:生机勃勃、五彩斑斓、富庶、热闹、 神秘、空旷、无忧无虑、欢乐、幸福、和谐等均关键词均可)
(2)探究写法:探究这两段写景的语言表达在形式上的不同。
①为什么同一个人写同一片土地,却用了不同的形式呢?
明确:
同是写景,两段手法截然不同,一个意象铺陈,一个画面叠现。
端木蕻良想起家乡而热血喷涌、热情泛滥的时候,万千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就争先恐后地冒出来,挤出来,呈现在文章里,就是“意象铺陈”。当他的激情暂时过去,当他渐渐归于平静的时候,他想起的是一个生活的场景,一个个具体生活的画面,我们把这个方法叫着“画面叠现”。
②两段景物描写中,都有省略号,它的作用是否一样?
前一处表明大量事物的省略,列举大量富有东北特色的景物,毫无重复啰嗦之感,犹如电影镜头,给人目不暇接之感;后一处表明自己感受的省略,回忆故乡春秋季节的景色。
③两段文字在抒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相同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段文字都借景抒情,虽是间接抒情,却抒彩浓郁。第一段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深沉眷恋,排比句式,短句较多,因此,朗读时语调激昂,语速较快。第二段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回忆时深深地陶醉,朗读时语调舒缓,读出欣喜,读出陶醉。
(3)设计朗读:从两段写景的文字中选择一段设计朗读(包括重音、停顿、语速、语调、情感),小组展示。
五、体悟一份情感
过渡:故乡如此美好,但那是过去,现在在日寇统治下东北人民生活痛苦。
1.图片展示:东北人民的痛苦生活
2.重温誓言
对于沦陷十年之久的家乡,面对故乡的土地,面对被侵占的国土,端木蕻良发出了铿锵的誓言——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试读并说说从中读出了什么情感?
端木蕻良对故乡的热爱,是热烈的,是诚恳的,是深切的,更是痛苦的。这是一种想回而回不去的痛苦,这是一种想拯救而无能为力的痛苦。有家不能回的惆怅、故乡沦陷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这份又爱又痛又恨的感情,就是一种“挚痛的热爱”。这里是独白式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2)作者是如何直抒胸臆的?
①运用反复、排比与呼告等修辞: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而逐渐增强的气势,如“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等处。运用呼告的修辞发出坚强的誓言:“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②使用一反常态的的词语: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贬词褒用,表面意思是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更加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又如“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③变换多样的人称。课文对土地的称呼经历了“关东原野”-她-你这三个称呼的变化。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课文结尾对土地以“你”相称,运用“呼告”手法,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小结,过渡:通过对誓言的朗诵,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爱”。
3.拓展延伸
过渡:端木蕻良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1941年,“九·一八”十周年的时候,端木蕻良是这样说的;1996年,端木蕻良行将就木的时候,仍然是这样说的这样做的。正如他的妻子钟耀群所言:
这篇短文,与其说他是用笔写的,不如说是他胸腔里的热血喷出来的。这是一篇发誓要收回家乡失土、使侵略者看了发抖的檄文。时至今日,可以说,端木用笔实践了他的誓言,在他年老体弱,疾病不断缠身的时候,他仍孜孜不倦的耕耘在祖国的土地上。
这篇小文也可以作为端木一系列作品的注解。在他的绝笔散文《故乡永远是我的》一文中,端木蕻良反反复复地说——
故乡是不能选择的,只能爱。故乡永远是我的。
故乡是不能选择的,只能爱;如果有人侵略了我们的故乡,如果我们的故乡被占领被蹂躏,我们也是不能选择的,只能像端木一样,发出战斗的誓言并且战斗到底——
学生诵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
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

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六、再读一篇类文
端木蕻良曾在文集中说:“在人类的历史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土地。……土地传给我一种生命的固执。……我活着好像是专门为了写土地的历史而来。”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还有无数文人抒发对故土的热爱之情。请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体会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土地的深情。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课后作业
1.积累“读读写写”的字词。
2.阅读现代作家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并进行批注赏析。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意象铺陈
回忆故土 借景抒情
画面叠现
挚痛的爱
呼告人称
发出誓言 直抒胸臆
反常用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