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朱自清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凤凰传奇
《荷塘月色》由凤凰传奇的御用音乐人张超一手打造,创作灵感来源于朱自清先生的同名散文,这首歌曲很有人文气质,并带有浓浓的中国古典风。
朱自清 1898/11/22-1948/8/12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籍贯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抗战胜利后,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了扶植政策。国民政府在美国支持下,任用前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为军事顾问,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
当时国内饱受战争摧残,百业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美国政府援助了一些面粉和生活用品,但是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以及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一些行为,让中国人觉得备受侮辱。 不少文人为了展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直接拒绝美国的一切施舍物资,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1948年6月8日,朱自清、金岳霖、吴晗等北平各大学教授百余人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 。
朱自清因为长期的饮食不规律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吴晗回忆当年征集签名的情形时说:“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一点就要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朱自清的儿子朱乔森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虽然他的胃病已经发展到极其严重的地步,签名的前几天体重已减到38.8公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在宣言上签了名。他宁可每天两顿粗粮,并且带着一身重病,拼着命多写文章,才能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毅然拒绝了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他的散文最为出色,其主题有览胜记游、书怀抒情等。
出版时间 作品名
1928年 《背影》
1930年 《春》
1934年 《欧游杂记》
1936年 《你我》
1943年 《匆匆》
1944年 《伦敦杂记》
朱自清的散文善于融情入景,用古诗词入文,《荷塘月色》就是典例
写作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此时朱自清先生处于极度苦闷的时期。他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看到很多革命同志堕落,对现实非常不满,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
他的妻子陈竹隐女士曾说:“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可见他当时心情的苦闷。
1、围绕荷塘,作者都写了哪些内容?
念荷塘:
第一段:游荷塘的缘由和时间。
去荷塘:
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走在小路上的感受。
观荷塘: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
第七、八、九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踱回家门。
1、围绕荷塘,作者都写了哪些内容?
2、文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变化历程?
请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来回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寻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得宁静)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失宁静)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再寻宁静)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再失宁静)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又寻宁静)
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 (又失宁静)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全文的?
出家门
观荷塘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忆采莲
踱小路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明线:行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自然风月
给人心灵的抚慰
1、作者描写月下荷塘,写了哪些景物?
赏析第四段:月下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2、作者是如何描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与
流水的?试作赏析。
赏析第四段:月下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修辞: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的大而圆,也写出了荷花挺立的姿态和灵动飘逸的风姿,化静为动。
运用叠词:“田田”形象地突出了圆圆的荷叶挤挤挨挨的特点,与“曲曲折折”一同使用,音韵和谐,富有节奏美。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修辞:赋予荷花人的情态,“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羞涩”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的娇美姿态,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修辞:将荷花比做明珠、星星和美人,分别描绘了月光笼罩下荷花的光泽、明亮、净美。
博喻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2)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全方位,多角度描写,起到加强语意,增添气势的作用,使读者印象深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使用了通感(移觉)修辞:
用“渺茫的歌声”形容荷香,用听觉来写嗅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都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这样描写形象而又新奇,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1)突然映入眼帘的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2)鸟抛软语丸丸落。
(3)风来花底鸟语香。
(4)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通感也叫移觉、联觉,是把一种感觉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写法。通感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分为比喻的通感和形容的通感。
(视觉转为听觉)
(听觉转为视觉)
(听觉转为嗅觉)
(视觉转为嗅觉和味觉)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比喻修辞:“波痕”形象写出微风吹过荷塘,叶花颤动形成的起伏;“像闪电般”写出了荷波传递之迅速。
运用拟人修辞:“肩并肩”形象写出了荷叶的繁密状态。
以动衬静:叶子与花“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传过荷塘的那边”,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也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运用拟人修辞:“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另一说,不指寂然无声,而是指深含情感)。作者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月下荷塘
叠词、比喻
拟人、博喻
通感
比喻、拟人
以动衬静
拟人
静
动
幽雅宁静 风姿绰约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动静结合
月色是比较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
作者是如何来表现月色之美的?
赏析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月光
月影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运用比喻修辞:
以“流水”比喻月光,化静为动,使月光有了流动感。
荷叶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月光和水汽交融乳白的颜色和牛奶的质感。
“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写出了月光的轻盈。
“酣眠”比喻月光朗照,
“小睡”比喻月光朦胧。“小睡也别有风味”是说月色的朦胧也别有一番情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朦胧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使用比喻修辞:“峭楞楞如鬼一般”写出阴影的阴森可怖。
使用拟人修辞:“像是画在荷叶上”写大自然仿佛有无形的手在荷叶上描绘“倩影”,写出了荷叶上的月影之美 。
使用通感修辞:“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转为听觉,也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光影交织、和谐优美的特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写出了月光的一泻无余,轻柔,有流动感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写出了雾的轻柔、动态,迷朦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笼着轻纱的梦
写出了月色下荷叶荷花的纯洁素淡,轻柔弥漫
描写
修辞
炼字
比喻
拟人
化静为动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通感
塘上月色
朦胧轻盈 和谐绰约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呢?
阅读思考
月下散步的经历。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本文文眼)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根据第3段,当时因现实让他不自由,让他做不想做的事,说不想说的话,从而表现他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歌德说:“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他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1、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
(但相隔数月,与“这几天”在时间上不符)
3、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2、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4、有人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李国平
苦闷彷徨与寂寞 吴周文
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程 翔
有浓浓的哀愁 姚效先
不消沉,无哀愁 吴海发
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公生,荆棘遍地,偶尔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免来,人称荒岛。
岛辉《荷塘夕照明一一怀念朱自清先生》
十点半的地铁
李健
原唱:刘锦泽
词:于歌
曲:刘锦泽
十点半的地铁
这是我唯一不失眠的地方
沉重的 烫手的
在这里 都可以暂时放放
等到了站 下了车
余下的路 还有好长
不去想 管它呢
让风 吹在我脸上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 .....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朱自清《哪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朱自清《一封信》
武仲谦与朱自清
“你问我现在怎么不爱笑了,我现在怎么笑得起来呢?”
——朱自清《笑的历史》
直到1925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里,有明文规定,堕胎是犯法的, 除了罚款,还要坐牢。
朱自清在再婚前,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写下了《给亡妇》,来纪念先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