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木兰诗》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1.分析木兰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感受人物的魅力。
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分析木兰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感受人物的魅力。(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重点)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难点)
第2课时(共2课时)
◆活动一、品析形象
1.学生齐背(读)全诗。
2.结合文句,品析木兰形象。
要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木兰诗》讲述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中木兰的形象也充满了传奇色彩。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点勾画相关语句,说一说你心中的木兰形象。
明确: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她作为一名女子,在家庭、国家危难之时,能承担起家庭和国家的责任,不顾传统观念的约束,乔装打扮,义无反顾地替父从军。她的家国情怀,她的勇敢担当让人称奇。)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
(她作为女子,却英勇善战、矫健勇敢,还立下赫赫战功,她虽是女儿身却胜似男儿,让人敬佩称奇。)
④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思念亲人
(她虽然立了大功,却辞官不就,只想回到故乡,享受家庭的欢乐,体现出她不爱功名、热爱田园生活、至情至性的品质和特点。)
⑤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她从军十余年,居然能巧妙掩饰女儿身份,不被发现,且同男子一样上阵杀敌。她的聪明、机智、谨慎让人称奇。)
3.引导概括木兰形象
她是一个巾帼英雄——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她是一个普通女孩——孝顺父母、热爱劳动、敏感多情、精明干练、美爱爱生活。
师小结: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聪明机警又热爱和平,女儿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活动二、探究写法
引导语:木兰不仅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英雄,还是一位淳朴的劳动女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美女性形象。诗歌是如何刻画出木兰这种传奇形象的?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家中 (愿代父征)——详写
途中 (辞家而去)——详写
战场 (十年征战)——略写
朝堂 (建功受封)——略写
家中 (亲人团聚)——详写
(1)详写女儿情态:
①木兰采买鞍马一事,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既写木兰的繁忙,也呈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木兰;
②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一幅“少女思亲图”呼之欲出;
③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叠唱,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一朝团圆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写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一段,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2)略写英雄气概:
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简洁,十年征战,只用六句话就交代完了。
详略处理的用意:
①丰富了形象,木兰不是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也不是娇滴滴的“崔莺莺”,而是娇柔刚健相济的女性,使木兰的女儿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真实动人。
②突显主题,赞美了她的忠孝品质,寄托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冷淡及远离,表现作者思想倾向。
2.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
诗歌的第1、2、6段对木兰的心理、神态、行为、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刻画出木兰孝顺、勤劳、有担当而又温柔、娇羞的女儿形象。
3.多种修辞的穿插运用。
诗歌的第3、4段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奔赴战场的勇敢、军营的艰苦、战斗的激烈,生动表现出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
◆活动三、品味语言
引导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是艺术中的精品,《木兰诗》之所以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再读诗歌,根据提示,体会诗歌语言的北方民歌特点,并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品析。
提示:
(1)可从选择的事物(意象)来品评。
(2)可从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的效果来品评。
(3)可以从运用民歌写法(设问、铺排、复沓、对偶)的作用来品评。
1.选取的事物:
明确:选取了“黄河”“胡骑”“戎机”“关山”“朔气”“金柝”“铁衣”等富有北方特点和战争特点的事物,写出了北方景物的粗犷、雄浑、有气魄的特点和有关战争事物的刚健、豪迈的特点,体现出北方民歌刚健豪迈的语言特点。
2.修辞手法:
(1)“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层次分明地铺陈出木兰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情形,语言十分灵活和简洁。
问: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突出战事紧迫。②表现出木兰的精明干练。③表明木兰对从军的重视。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分别运用夸张,对偶,互文、对偶。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练,字字千金。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点拨:顶真,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起头。顶真,又称“联珠”。
表达效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4)“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运用诙谐俏皮的比喻的修辞手法,解答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奥秘,使故事在欢快喜庆的气氛中结束,语言诙谐、幽默。
3.民歌的手法:
(1)“问女何所思……女亦无所忆……从此替爷征”,运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生动地刻画了木兰的心理,口语化的问答使语言质朴清新,体现了民歌特色。
(2)“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复沓的表现手法,通过两个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的诗句,渲染出悲壮的气氛,语言生动,富于变化。
点拨:复沓又叫复唱、复叠、重章叠句 ,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并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问:这句话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明木兰出征的路线,突出了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以及宿营地点的荒凉;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的夜间环境的烘托中,揭示出木兰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的女儿情怀,刻画了一位鲜活的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赴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爷娘闻女来……对镜帖花黄”,运用铺排(铺陈和排比)的手法,生动描绘出家人和木兰重逢后的行为、情态,渲染了欢快的场景和欢乐气氛。语言质朴、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的铺写,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
师小结:《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的排比等等。既保留了民歌的形式,也很好地体现了北方民歌刚健质朴的语言风格。
◆活动四、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说说你知道的其他巾帼英雄,与同学交流。
示例: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
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樊梨花】 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秋瑾】近代革命家、作家。浙江绍兴人,别号鉴湖女侠。生于福建,曾随父旅居台湾、湖南。庚子事变之后思想剧变,决计献身革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留学,次年七月,加入同盟会。她经常登坛演讲,鼓吹革命,又学习射击和制造炸药,准备日后进行武装斗争,成为激进的革命活动家。 后参与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先期发动,失败牺牲。13日,秋瑾在绍兴被捕,15日,从容就义。1913年,孙中山曾到杭州秋瑾墓致祭,题赠“巾帼英雄"匾额。
2.质疑探究:对本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全班讨论解决问题。
(1)师生梳理归纳,学生可能提到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①北方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谓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⑥为什么木兰从军十多年没有被发现是一名女子?
(2)课后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一周后上交一份读书报告。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课外延读民歌《敕勒歌》《采桑度》,感受民歌的特点。
3.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
4.小练笔:请你以花木兰的角度,抒写自己的从军经历与感受。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愿代父征——辞家而去——十年征战——建功受封——亲人团聚
英雄气——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爱国
女儿情——孝顺父母、热爱劳动、敏感多情、精明干练、美爱爱生活——爱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