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哲思短章
心灵的轻松
刘湛秋
生命是一个人自己的不可转让的专利。
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消费的过程。在时间面前,最伟大的人也无逆转之力;我们无法买进,也无法售出;我们只有选择、利用。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惜时间,就是最佳地运用时间。由于我这种意识的强烈萌生,我越来越吝啬地消费我自己。
我试图选择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提倡并创作轻诗歌。我所说的轻并非纯粹的游戏人生和享乐,而是追求心灵的轻松和自由,过自我宽松的日子。而这种感觉会导致行为的选择更富有人性和潇洒。一个人自己活得很累,会使你周围的人和社会也感到很累。如果说,我能有益于他人和群体,就是因为我能释放出这种轻松的气息,使别人和我有缘相聚(无论多么短暂)都能感到快乐。
只有轻松才能使人不虚此生,才能使整个世界变得和谐。
对于我们这群黄土地的子孙来说,古老的文明、漫长的历史已使我们背负够重的了,复杂的现实和人际关系使我们体验够累的了。我愿意以轻对重,以轻对累。对我自己,无论处于佳境还是不幸,我都能寻找到自我轻松,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劣境所苦。对周围群体,当我出现在他们面前,能带给他们所需要的轻松,从而增添或缓解他们生活中的喜悦和痛楚。
当然,这也是我在非常窄小天地里的一个愿望,为社会、世俗所囿的我,深知——追求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方面,也许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修身名句·爱国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赏读: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福之后才享福。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赏读: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赏读: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赏读: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意思是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与自由的荣光!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2.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背景为“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党军队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3.审美视窗
文坛巨匠——鲁迅
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衰的突变;本可有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却生在了一个社会骤变的时代;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救国的道路;本可抖抖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本可……
再多的“本可”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就可成就一座高峰。
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您是第一个从“铁屋子”中醒来的人。“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也许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您却没有在无路可走的面前低头。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您自愿做那第一个开拓者,您开始“呐喊”,您要用自己的心来唤醒每一个昏睡的人,要用自己的笔,挑起整个民族的脊梁!
您,做到了。人们看到了“新文学”中那个奔走呼喊的身影,看到了“语丝”里那盏长燃不灭的灯——您点燃了文学革命之火,照亮了国人民主革命之路!
您也曾“彷徨”过。面对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您只能借“狂人”之口啜泣;面对那一个个身处水深火热却还怡然自乐的“阿Q”,您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面对一个个成了反动者枪下亡魂的仁人志士,您独自一人在深夜里黯然神伤……虽有“彷徨”,但您从未放弃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您就是真的猛士,骨头最硬的中国人,在沉默中爆发的“地火”,任何困难在您面前都会被熔化。
您虽然已经逝去,但您所代表的“民族魂”必将延续不衰;您的无畏的精神,必将被人们星火传承;您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真情,必将感动每一个后人;您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必将指引一代代人不断向前!àn cuán xù zì dàn dànɡ hái lìn pū dié ào chóu chú 绰绰 悼 掉 辑 缉 揖 骸 骇 赅 惮 掸 殚 例句:①会场里________出雷鸣般的掌声。
②甲型H1N1流感最初发现于2009年3月,在墨西哥________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爆发 暴发记念 纪念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用赋诗写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悲愤和不满。 长歌,引吭高歌,引申为写诗和文章。当,当做。 性情暴烈,倔强,不服管教。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了愤怒的程度。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刘和珍的沉痛悼念,深刻地揭露并愤怒地斥责了反动派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下劣;热烈地颂扬了爱国青年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并热情地激励革命者更加有力地战斗,更加奋勇地前进。提示 (3)“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是一句无比愤激的话。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鲁迅先生的周围,重压在心头,而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人们的卑劣行径,“尤使我觉得悲哀”。一个人在悲愤到极点的时候反而会说不出话来,所以必须“出离愤怒”,写文章来悼念死者,把自己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这个“非人间”,让反动统治者们对“我”的苦痛去“快意”吧,“我”将以此作为“祭品”,奉献在烈士的灵前。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实质是感情无比深沉的表达方式。 ②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③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我们可以先点击句中运用修辞之处,然后再表述句子的含意)④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活页规范训练]中第13题。1.文本审美
(1)多种表述,融为一体
本文采用了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叙事简练,清楚地写出了刘和珍思想性格的特点和壮烈牺牲的情景;议论深刻,有力地揭露出反动派的反动本质,总结了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抒情强烈,颂扬了烈士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悲愤之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交错,融于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2)运用警句,加深内涵
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句话,启示人们要不畏艰险,敢于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敢战斗。又如,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生动贴切地化抽象为具体,指出徒手请愿只能招致无谓的牺牲。告诫人们一定要以暴力革命来代替请愿这一类的斗争方式。这里寄寓了鲁迅沉痛的珍惜之情和谆谆教诲之意。警策的语言具有凝练性、概括性和含蓄性,意味深长,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启发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充沛。2.写作迁移
【角度一】 刘和珍作为北京女师大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在国家危亡时刻毅然挺身而出,投身到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中,代表了旧中国大学生的形象。
而21世纪很多的大学生却不思进取,终日流连于网吧,追求高消费和另类生活方式,淡薄了甚至忘记了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精神。
下面请结合课文和现实,谈一谈你的看法和观点,字数不超过300字。【示例】 刘和珍等广大青年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苦苦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从五卅风暴到三一八喋血,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刑场上的婚礼,从北伐前线到二万五千里长征,无数青年在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中浴血冲杀,成为为中国而死的“真的猛士”。
90年过去了,由五四运动开启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基本内涵的伟大事业已经汇成波澜壮阔的滚滚洪流。广大青年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奋斗不息,才能创造壮丽青春,成就精彩人生。【角度二】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的融为一体,有的交错结合,相互为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文章波澜起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与感染力,极鲜明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请模仿本文巧妙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示例】 当我一次次地忆及往事,我无法把你的身影抹去;当我夜半醒来,我无法不为自己的无知而自责;当我远远地看见你时,我根本没有勇气上前和你打个招呼。也许你不能谅解我,就连我自己也一样无法谅解自己。忏悔在我心中已积得太多了,我这样表达出来,也许你根本就无从知道,但我也真心地希望你能够谅解我。你使我备受谴责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诚信的重要。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回到从前,让一切重来。【漫漫古典情】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欧阳修《蝶恋花》)这首词意境深远。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尤其是结句,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
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像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身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只因为我们都在大雾里放肆地走过。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选自《铁凝人生小品》)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山阿(ē) 浸渍(zī) 长歌当哭(dànɡ)
B.绯红(fēi) 尸骸(hái) 面面相觑(qù)
C.干练(ɡān) 喋血(dié) 殒身不恤(yùn)
D.寥落(liáo) 菲薄(fěi) 从容不迫(cōnɡ)
解析 A项“浸渍”的“渍”读“zì”;C项“干练”的“干”读“ɡàn”,“殒身不恤”的“殒”读“yǔn”;D项“从容不迫”的“从”读“cónɡ”。
答案 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踌躇 造化 和霭 依稀
B.淋漓 流言 编辑 惨淡
C.洗涤 喋血 诧异 廖落
D.屠戳 噩耗 黯然 羽翼
解析 A项“和霭”应为“和蔼”;C项“廖落”应为“寥落”;D项“屠戳”应为“屠戮”。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面文句横线上的词语,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________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________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________如是之从容。
A.竟至 竟会 竟会 B.竟会 竟至 竟能
C.竟能 竟会 竟至 D.竟至 竟能 竟会
解析 “竟至”指竟然至于,竟然达到,程度比“竟会”重。“竟能”指竟然能够,出乎意料,暗含赞赏。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人类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B.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记者发现,包里尽管揣着数张银行卡,但不少市民对银行业务收费标准并不清楚,有些人“被扣费”后才恍然大悟。
D.近日有消息称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开展一次大规模降薪,其降幅达到整体工资的30%,有些甚至下调了一倍。
解析 A项句式杂糅。“据”“表明”保留一个,“的原因”和“由……引起的”保留一个。C项语序不当。“尽管”应放在“包里”的前面。D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开展”缺少必要照应词语(“缺少宾语中心词”),降幅不应使用倍数表示。
答案 B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争取是一种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选择是一种选择 ②“要”是一种选择 ③有比争取更重要的选择时 ④“不要”也是一种选择 ⑤放弃选择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⑥退让也是一种选择
A.②④③⑥①⑤ B.⑥③⑤②④①
C.③⑥②④①⑤ D.①⑥③②④⑤
解析 两个分号,意味着三个并列分句,分别是“争取”与“退让”,“要”与“不要”,“选择”与“放弃选择”。其中第③句应放在“争取”与“退让”之间。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6.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反映了怎样的观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民在为正义而斗争的过程中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取得一点成果。这里也包含着对以往斗争和斗争方式是否正确的思考。
7.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6分)
(1)“无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庸俗的小市民。(2)走狗文人如陈西滢之流。
8.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结合原文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对“徒手请愿”是不赞同的。作者明确指出,“三一八”徒手请愿,死伤的爱国学生“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而“街市依旧太平”,正反映出“请愿”“流血”并没有震撼卖国政府和唤醒民众。
9.讲讲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潜的诗的意图。(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引用《挽歌》诗句的意图:刘和珍等青年的殉难虽没有在广大民众中引起反响,但她们死得其所,其殒身不恤的精神将与巍巍高山同在。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忆刘半农君
鲁 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的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注】 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至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0.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②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11.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12.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②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③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④“五四”退潮以后,刘半农思想发生变化,这是两人疏远的最根本的原因。
13.[对应考点链接]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