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新闻两篇》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04 15:18:42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哲思短章
美丽新世界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透过万物的世界,我们可以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在阳光的世界里闪烁。丝丝纤细的身躯,照射到世间的万物。我唤醒沉睡的百灵,我抚开柔嫰的花苞,我摧毁一切罪恶,我照亮每个阴暗的角落。我触到大地的每一寸肌肤,真实而丰腴,与太阳同生,随月亮休憩。我在彩蝶的世界里翩跹。片片艳丽的行装,在花海中流连,偶尔飞过丛林,飞过城市,停驻的地点,因我的到来增添灵动的色彩。梦中仿佛听到庄周梦呓,是我梦中变成了他,还是他梦中出现了我?
我在雨雪的世界里飘落。我的裙裾飘过之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抖扇迎风,扇上鹅毛化成片片飞雪,拥吻大地,覆盖庄稼。隔着深深浅浅的土地,我为下面冬眠的生灵奏上一曲催眠曲。飞在塞外,让枯竭的树枝绽开朵朵玉洁的梨花。敲奏河面,我为丝雨,融入江河,融入大海。我在唐诗宋词里行走。行行长长短短的诗句,化作清愁扇扇,喜悦点点。豪迈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壮志如饥餐胡虏肉,笑谈渇饮匈奴血;离愁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灵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欣赏了诗人们丰富的感彩,一首首诗,一篇篇词,无一不将人带回古代,带回战场,带回每首诗词中隽永的画面、深沉的情感。 修身名句·持节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赏读:说明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活得有价值;如果为私利奔忙,或无所作为,就比鸿毛还轻,活得无价值。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赏读: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着。这一典故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操,用以比喻宁愿为了正义高尚的事业而献身,不愿屈从失节而苟全。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
赏读: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赏读: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这句话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2.写作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由此写了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 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文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3.审美视窗
冷峻视角——罗森塔尔
你,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你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了生者的心,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你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使《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你,就是罗森塔尔!4.相关知识
新闻
(1)新闻(消息)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新闻的特点:
①真:新闻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新闻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新闻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新闻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4)新闻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题、副标题)。
②导语: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结语: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dǎo bó suō zhuàn yú diāo è lǚ zhǔ 颠 巅 撰 馔 墟 嘘 嘘 栉震动 振动 日前 目前 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婆娑,舞姿飘逸优美。树木枝叶茂密,遮蔽了阳光。 提示 ①6月30日下午4:30 ②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③晚7:45 ④交接仪式上中英易帜 ⑤0:40指津:解答此类题需要:①审清题干,明确回答方向。②新闻作品的语言是用来叙述事件、表现形象、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的,所以,在确定具体答题角度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a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b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c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d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本题型在具体答题时往往是举例分析题,所以可用“明确分析方向+举例”的格式回答。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活页规范训练]中第12题。1.文本审美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将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真实地向读者报道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况,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内涵。(2)结构层层递进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英方的活动为线索,以港督告别仪式开头,在子夜易帜时高扬,又以“不列颠尼亚”号离去作结,起伏跌宕,制造出层层递进的结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双线展开,情、景、事融为一体
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如报道的第4、5自然段直接写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历史记录,紧接着后面的内容是以参观者的视觉来突出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气氛恐怖、沉重、压抑。在此两条线索紧密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更真实深刻地揭示主题。(2)对照手法的运用
例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与“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
另外本文还首尾照应,结尾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与开篇相照应。2.写作迁移
【角度一】 按小组,从下面提供的内容中任选一项,在课外进行采访练习,并任选一项内容,写一篇新闻报道。
①采访校长,了解学校一些基本情况。
②采访本校一位学有所长的同学,了解他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示例】 大课间活动时间,校园里生气勃勃、异彩纷呈。在运动场地有限的南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得如此有声有色,校领导和体育组的老师们是怎么做的呢?带着疑问,小记者们采访了张淑贞副校长。
小记者:请问张副校长,我们学校的运动场地这么小,学校是怎么安排全校学生的大课间活动的?
张副校长:我们学校运动场地很小,学校体育组的老师们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计划,让同学们分批轮流在大操场上活动,并有组织地开展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比如踢毽子、跳绳等。
小记者:请问张副校长,接下来即将开展的每天长跑1 000米,学校又将如何安排呢?张副校长: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采取“分时段,分批次,多形式”的方法来解决。将每天的锻炼量分散在几个时间段,并将跑步与跳绳、踢毽子等锻炼耐力的运动项目交替进行。同时我们也将建议家长利用在家的时间督促孩子加强体育锻炼,选择安全的方式锻炼孩子的体能。【角度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结尾处景物描写“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口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与第一自然段相呼应。这是运用了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
请以“家”为话题,运用首尾照应的写法,写出一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示例】 《我爱我家》开头:我们家就像一个调色盘,盘子里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外公是红色,妈妈是绿色,爸爸是紫色,我是橙色。我们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儿。
结尾:我爱我家,我爱我家的调色盘调出的颜色。这些颜色,画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美丽图画。 【漫漫古典情】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宋·晏几道《鹧鸪天》)此词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浩叹。
表面上有埋怨杜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词之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致,但内容还有曲折,特别是结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淹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 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降落(jiànɡ)   撤离(chè)   停泊(pō)
B.凝重(níng) 接载(zǎi) 序幕(xù)
C.旗帜(zhì) 移交(jiāo) 仪式(yí)
D.撰写(zhuàn) 瞩目(zhù) 绞刑(jiǎo)
解析 A项“泊”应读“bó”;B项“载”应读“zài”;D项“瞩”应读“zhǔ”。
答案 C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掩应 噩梦 沼泽 婆娑起舞
B.废墟 惨状 颠倒 毛骨悚然
C.明媚 纳粹 易帜 引人瞩目
D.凋谢 嘻笑 惊惧 绿树成阴
解析 A项“掩应”应为“掩映”,C项“引人瞩目”应为“引人注目”;D项“嘻笑”应为“嬉笑” 。
答案 B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B.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C.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D.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解析 A项“和”前不应加顿号,B项引号应改为书名号,C项顿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对于谷歌未经合法授权擅自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的行为,引起了中国作家们的强烈不满,为此,谷歌首次公开道歉。
B.有着“打工皇帝”之称的唐骏,也许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一位“打假斗士”弄得身败名裂,可想而知,在唐骏的心目中,方舟子不知道有多么可恶。
C.2010年世博会之所以在上海举行,是由于这座城市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中小企业要在世博会中大展拳脚,就得看清门前的市场环境。
D.“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解析 A项成分残缺,由于句首的状语淹没了主语,导致谓语“引起”缺失了陈述的对象;C项句式杂糅,改为“由……决定”,或去掉“由于”;D项搭配不当,“价值观念的提高”不搭配,应改为“价值观念的改变”。
答案 B
5.选出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3分)
①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②当时,她在想什么呢?③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④他们表情木然。⑤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⑥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②①④⑤⑥
C.④⑤①③②⑥ D.④⑤①②③⑥
解析 语序排列需要正确的逻辑思路,这一段文字的主体是对一个姑娘的描写,⑤句应是主体的起始句,但它的开头是一个转折连词,所以必须把④句放在整个语段的开头位置。③句是对她的情态的描写,②句则是看到这种情态所引发的联想。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9题。
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③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④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
⑤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⑥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6.选文第①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因为调换后的词语顺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7.选文第②段中“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请分析:这个镜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是殖民统治的象征,“巨幅紫荆花图案”是特区政府的象征,“背景”一语双关,明指背后的景物,暗指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这样写,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欢乐、振奋的感情。
8.选文第④段中“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一句交代了有关的背景材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④段交代了历史背景。文章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9.“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从语言方面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含意是:英国曾经强占中国领土,开始殖民统治,港督府是英国殖民统治的象征,现在港督乘船离开香港,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这句话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一语双关,点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没有讽刺挖苦,没有痛骂,但在平实的语言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10~13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①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 ①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0.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分析运用顺叙的方式写作的好处。通过阅读文章可以看出,运用顺叙,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突出新闻事件的连贯性。另外,“特别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具有现场感。
答案 ①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②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11.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看似十分困难、几乎不可能的事情,那些博士、记者、警察合作完成了,此时,柯利蒂大夫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分析时一般可以考虑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在本题中,客观因素是这件事情特别难,医生做不到;主观因素是“你们”这些人协调、配合、努力,获得青霉素并及时送到了医院。
答案 在当时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稀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并及时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
12.[对应考点链接]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的能力。这段文字叙述的是救命的药及时送来了。文段的语言生动,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答案 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
13.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及探究能力。本题要求我们分析报道的社会价值,这就要着眼全文。这篇报道叙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在众人的帮助下得救的故事,考虑到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故更有其深远的社会意义。众人克服种种困难,运来青霉素,救治小女孩,这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了社会的大爱,当然也蕴涵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道理。在战争年代,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鲜血、死亡,这篇报道,让人们对人性、爱萌发了非同一般的渴盼,让人们透过鲜血、硝烟、死亡,看到了人性温情、伟大的一面,增强了当时的美国人民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答案 ①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②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③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