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包身工》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04 15:19:54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哲思短章
我和我的对话
站在镜子前,我见到另一个我,那是我的影,还是我的灵魂?不,那就是我自己。
镜子中的我像一个大法官,开始发问:“你是一个胆小的女孩,不是吗?”
我望着镜中的我,严肃地回答:“不,我是勇敢的。面对可望不可即的事情,我可以去尝试。凉灶前肚子空空的我,要第一次下厨做饭。一锅米,蒸出香喷喷的饭,一些青菜,炒出两个家常菜,和家人一起共享,多么惬意。我要做个勇敢的人。”镜子中的我,瞪大了眼睛,很不信任的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是一个不坚强的女孩,爱哭的人在困难面前总是站不起来。”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镜中的我,不加思量地反驳:“不,我是坚强的。在困难来临时,可能我会掉泪,但那只是一种发泄,最后我还是要面对的。困难会很快过去,挫折也会飘然逝去,当彩虹重新挂在蓝天上,我微笑着,我要做个坚强的人。”
镜子中的我,沉默着,只是注视着我,好像要从我这里知道什么。
我面色凝重地注视着镜子中的自己,更加坚定:“没错,我曾经胆小过,也曾经脆弱过,但,那已成历史,一段并不美丽的过去。现在的我,是一个成熟、勇敢、坚定的女孩。风来雨去,站在困难中的我,双腿不会再打颤;面对第一次的尝试,我会勇敢地挑战;我会笑着面对一切的一切,因为我已成熟了。”
询问式的对话已经结束了,镜子中的我露出了微笑,我也笑了,在这无言的笑意中,我们久久地对视着…… 修身名句·敦亲
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蓼莪》
赏读:意思是可怜的父母亲啊,生养我们子女受尽劳苦。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地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
2.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子·离娄上》
赏读:家庭一定是自己先破坏,别人才跟着破坏你的家庭。一个家庭遭到破坏,往往是由于家庭内部的不和睦才给他人以可乘之机。3.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列传》
赏读:贫穷时候的朋友们不能忘记,也不要遗弃共患难的妻子。意思就是真正的君子虽然发达了,但是仍然不会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不会忘记原来自己贫穷时候的事情。
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
赏读:一个懂得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一个懂得敬奉自己父母的人,就丝毫不敢怠慢别人的父母。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他“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赛金花》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作品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2.写作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在深入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便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渡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3.审美视窗
一代宗师——夏衍
1936年6月,您发表了被誉为中国报告文学典范的作品《包身工》,并立即获得巨大的社会反响。您是在艰难地、认真地进行大量调查、体验的基础之上,以惊人的透视力,对“包身工”所处的人间地狱作出了精确的判断,得出了深刻的认识,然后运用您特有的冷峻、锐利的笔锋,把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人最底层的生活,血泪斑斑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您让我们认识了“芦柴棒”,了解了“小福子”,知道了“呻吟着的每一个锭子上的中国冤魂”……
您在充满惊涛骇浪的20世纪中国文坛上奋战70载,以不知疲倦的独特品格、英勇善战的辉煌业绩,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戴,成为我国卓越的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文化战线领导人。您在85岁高龄时,依然把长达33万言的重要著作《懒寻旧梦录》献给了人民。
在您90岁生日之后,您对身后之事作了不同寻常的安排:把价值百万元的藏画,统统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条件是:不要奖金,不要奖状。因为您忘不了,是浙江父老用官费送您去日本求学。
把稀世珍宝《纳兰性德长卷》捐献给上海博物馆,条件依然如上。因为您忘不了,是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把您引上斗争的舞台。
把价值连城的珍贵集邮无偿地捐献给国家。
把自己的全部藏书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您,就是深受电影界景仰的一代宗师——夏衍。rú līn tīnɡ lán lǚ niù xiān wō pán ɡǔn chǎn kū zhuó 揩 楷 殴 呕 揪 楸 嗽 漱 谄 陷 蓬 篷 修养 休养 尽管 不管 常年 长年 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 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杀,叫人这里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这是作品主题的升华,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严正警告,对民族前途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念。指津:1.掌握具体解答方法
概括文章的思路一般可以分四步:
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的结构。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 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
第四步,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
2.运用常用答题模式
本文以×××为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应用:请你参考本处的提示,解答[活页规范训练]第12题。 1.文本审美
(1)结构安排恰当
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第一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第二部分是总结部分,着重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2)点面结合的方式来描写包身工的生活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来写。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细节和典型的事例。“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样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描述。但是,仅有这些,文章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又选取了一些典型的细节、人物,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还有“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细节。(3)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作者对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主要是叙述、描写,如起床时的情景,吃粥时的情景;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本质及结局则采用了议论、说明、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的运用,可以使本文线索更清晰、立意更明确,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2.写作迁移
【角度一】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来写。请借鉴《包身工》“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一个放学场景片段,300字左右。【示例】
放学场景描写
“嘟!!!”随着一声嘹亮的汽车喇叭声,“校外汽车夺路战”正式拉开了序幕!就在校门大开的一瞬间,一队队学生夺门而出,他们拥挤着,飞奔着!脸上带着快乐的笑容,沉重的书包也阻挡不了他们轻快的脚步。
父母们在汽车里也坐不住了,他们蜂拥而至,一时间“宝贝!”“女儿!”飘满了整条街道。一看到父母,大家当然如投林之乳燕,脚底生风,飞扑到他们身边,甜蜜温馨的气氛顿时在空气中荡漾开来。
有些父母没有看到熟悉的身影,你看他们有的手搭凉棚,两只眼睛像探照灯般来回扫视;有的扯开嗓子,直呼孩子的姓名;有的干脆一头扎进人群,在茫茫人海中来个“千里大搜寻”。待人都上车后,都傻了眼,原本窄窄的道路,此刻已更加不堪重负,汽车排满了整条街道,一时间,刚刚的静谧无影无踪,喇叭声、咒骂声充斥着街道。(面)
我和石佳豪骑自行车在车海中“遨游”。我们如两叶小舟,在大海中左摇右晃,随时都有可能被旁边的汽车猛浪掀翻。好不容易左突右冲,杀出一条20米的血道,我们又傻了眼:前方的街道上,汽车组成了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汽车更是停得横七竖八,这下子硬突也行不通了,我们只能调转车头,另寻他路。(点)【角度二】 请以“《包身工》读后感”为题,写一篇文章。
【示例】 《包身工》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烈的社会意义,作者的笔法很冷峻,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评论。特别是结尾那句话:“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夏衍就是想通过事实向人们昭示:人类社会最终是向前发展的,任何违背人性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给无情地碾碎!
现在回过头看看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不错,中国奴隶早已觉醒,这缕缕冤魂早已凝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是这股力量,使得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在中国已经不复存在!如今我们看这篇文章除了愤怒,还可以滋生一种庆幸。是啊,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可以将《包身工》放进文学作品集里,将它当成一篇文章去欣赏,可以去同情包身工,可以去谴责日本人;但是我们更要“以史为鉴,以知兴衰”。要深刻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这是我们用一百多年的耻辱换来的结论。面对落后,愤怒与憎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必须自食其力,必须强大起来。一个国家应该这样,一个人也应该这样,因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 【漫漫古典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或者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 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大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籽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籽,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3分)
A.衍生(yǎn)  裸体(luǒ)  蹒跚(pán shān) 游说(shuì)
B.拎着(līn) 饲养(sì) 惺忪(xīnɡ sōnɡ) 水门汀(dīnɡ)
C.怜悯(mǐn) 虐待(nüè) 惩戒(chěnɡ) 皮辊(ɡǔn)
D.缜密(shèn) 弄堂(nònɡ) 骷髅(kū lóu) 包身契(qì)
解析 B项“汀”应读tīnɡ;C项“惩”音同“乘”,应读chénɡ;D项“缜”应读zhěn,“弄堂”的“弄”应读lònɡ。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横七竖八 蠕动 儒子牛 蜂涌而至
B.生死由天 嘈杂 执拗  不假思索
C.血肉之驱 见机 反射  生杀予夺
D.步履蹒跚 声吟 欧打  草煎人命
解析 A项“儒子牛”应该为“孺子牛”,“蜂涌而至”应该为“蜂拥而至”;C项“血肉之驱”应该为“血肉之躯”;D项“声吟”应该为“呻吟”,“欧打”应该为“殴打”,“草煎人命”应该为“草菅人命”。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B.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C.“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解析 C项为借代,A、B、D项为比喻。
答案 C
4.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进入高中,妈妈爸爸就各司其职,妈妈督促我的学习,爸爸负责我的生活,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所以我更喜欢爸爸。
B.“基地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屡屡制造恐怖事件,威胁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其头目本·拉登更是罪行累累,堪称“天字第一号”恐怖分子。
C.章子怡、徐静蕾、赵薇、周迅几位青年女演员现在是影视圈炙手可热的人物。
D.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人购买私家车的热情蔚然成风,国产汽车生产厂家竞相降价销售,竞争已达白热化。
解析 A项“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指做法恰恰相反,从文意看不属于这种情况。C项“炙手可热”指手一挨近就感到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与语境不符。D项“蔚然成风”与“热情”搭配不当。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在第十个记者节即将来临之际,《丹阳日报》社本着开门办报、服务读者、打造品牌、提升影响,举办记者节暨首届读者节系列庆祝活动。
B.在教育问题上,网民的留言多集中在农村教育上,包括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待遇太低、人才流失严重、地方政府不执行中央编制政策等。
C.沈纯德认为,不仅在比赛中服用兴奋剂破坏了竞赛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对运动员自身的身体健康也将带来极大的伤害,同时更严重破坏了田径运动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D.“飞人”刘翔以13秒34的战绩,延续着复出后的奇迹,一举夺得十一届全运会110米栏冠军,同时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三夺110米栏冠军的第一人。
解析 A项“本着”缺宾语,可加“宗旨”。C项“不仅”移到“破坏”的前面。D项“首个”与“第一人”重复。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9题。
①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②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③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6.加点的“饲养”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饲养”的本义是喂养动物,用在这里,说明资本家将包身工当做会讲话的牲口,役使她们以牟取暴利。
7.说说对第①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资本家对包身工的残忍役使,使作者联想到了“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包身工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牟取暴利的却是资本家!这一类比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8.第②段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它们起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对比,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9.第③段的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说说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想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日前,武汉市劳动部门在劳动监察过程中发现,一家私营企业长期使用不满14岁的儿童在企业做工,这些孩子每天早晨六点上班,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有时工作时间更长,还没有工休日。
8月27日,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也在一家日资企业——上海景条公司发现了相同情况,一次查出该公司使用童工逾10名,14岁的孙贵月从7月26日至8月25日,加班加点工作达87.5小时!除此之外,劳动监察部门还查出该公司违法用工的其他情况:经政府批准使用的劳动力仅有35人,而公司非法招用的有300多人;员工工资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且员工工资每月只发一半。
面对这些非法用工企业,武汉、上海市的劳动监察部门均明确表示:绝不容许现代“包身工”在该市存在,政府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包身工”并不只出现在武汉、上海,近年来在河南、山西、湖南、北京等地均有出现。
今年7月,北京和安徽的一家劳务输出公司联手,将自己的同胞卖出了国门,到新加坡做了一次“包身工”。行前劳务输出公司向打工者保证,在新加坡每人月薪800新加坡元,技术工不少于1 200新加坡元。17名打工者向合肥公司交了2 500元人民币的报名费、1.2万元人民币的杂费和2万元人民币的押金后,踏上了南下出国就业的旅途。他们没想到,在新加坡迎接他们的中国籍工头,在与他们签订了用工合同后,就开始恶狠狠地威胁说:“你们谁不在这里好好干,不死也要脱层皮!”每天按8小时工作制付薪,工作时间却是11小时;许诺中的4人一间空调房,成了8个人挤在一起的集装箱;荤素搭配的营养配餐,成了类似面糊糊的饭。强烈要求回国的打工者,最终只得到40新加坡元的工钱。
非法劳务黑市须整治,据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沦为国内“包身工”的打工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等醒悟过来时,已身陷“囹圄”,不仅身上分文皆无,证件被扣,而且失去人身自由。
今年4月,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大浪乡村民周某就在石家庄市火车站前的劳务黑市上被骗。那天他在那里找工作,一个老板声称需要“拌猪饲料”的员工,日工资20元。第二天周某与其他7个打工者却被老板送到了距定州市15公里左右的一个砖窑,成了该砖窑30多个“包身工”中的一员。他们被逼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外逃的员工追回后均惨遭毒打。5月20日晚,周某侥幸逃脱,后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帮助下,才将其他员工解救出来。
5月2日,河南省辉县警方从该县常村镇“黑窑”里也解救出了40名打工者,他们大都是从郑州市二马路附近的劳务黑市上被骗去的。这些打工者没日没夜地工作,不仅没有工资,有的还被打成重伤,或不明不白地“失踪”。
“包身工”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心慈手软”,甚至在发展和保护地方经济的借口下,不对用工企业进行有效的劳动执法监察,对地方企业出现的“包身工”现象处理不及时,有的甚至听之任之,有的甚至为非法用工者开脱。
“包身工”的出现是近年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盲目外出打工以及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管理的结果,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生,不仅严重违反了《劳动法》,侵害了打工者的权益,而且诱发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当地形象。目前这种违法用工行为已经在各地蔓延,各地政府、工会、劳动和公安部门虽然进行了多次打击,也解救了大批的“包身工”,但收效甚微。
为此,笔者呼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发生在身边的“包身工”事件,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劳动法》等法规法律的宣传,增强打工者和用人者的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大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的力度,消除“包身工”滋生的温床和土壤;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对以身试法者决不姑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0.这篇文章中的“包身工”始终加着引号,联系文章,说说为什么。(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中所说的“包身工”本质上是一种非法用工行为,虽然和夏衍笔下的“包身工”在遭遇上有相似的地方,但还不完全等同于旧社会的“包身工”。所以作者虽然借用了这一称呼,但还要加一个引号,以示区别。
11.从文章所列举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现代“包身工”有哪些不幸的遭遇?(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劳动时间长、工资低、生活条件差、有的没有人身自由、经常挨打、工作条件恶劣。
12.[对应考点链接]本文是以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以时间和地点为线索,选取了发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相关事件进行报道。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13.你认为现代“包身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消除现代“包身工”的现象?(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打工者法制观念不强,个别雇工者非法用工,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监管。②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打工者和用人者的法制观念,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