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测基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测基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6 09:3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测基础)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匍匐(pú) 繁衍(yǎn) 蟾蜍(chán) 茎(jìng) 忌讳(huì)
B.胚胎(pěi) 鲫鱼(jì) 雌性(cí) 癌(ái) 蓑衣(suō)
C.草莓(méi) 两栖(qī) 哺乳(pǔ) 肾(shèn) 销声匿迹(xiāo)
D.濒临(bīn) 低估(gū) 潜能(qián) 腺(xiàn) 悄然无声(qiǎo)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______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________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______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_________,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懂得 传语 注意 花香鸟语
B.知晓 喧闹 掌握 莺歌燕舞
C.掌握 警示 倾听 莺歌燕舞
D.注意 传语 懂得 花香鸟语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礼记 中庸》中讲“君子和而不流,”就是书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B.鸡年春晚筹备时间短,节目变动大,呈现出强烈的“定制”色彩:主旋律、流行、传统文化等各币必备元素杂糅,遭到网友的各种吐槽。
C.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中的“东方睡狮”睁开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并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徒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地球上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多年左右前形成的。
B.汽车实际上是造成所有空气污染(特别是城市中空气污染)、引起酸雨和全球温度上升的基本途径。
C.音乐家贝多芬,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关键在于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独特的震撼力。
D.这次展览会上,人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各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5.下面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与原文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 )(3分)
雁有合群性,喜集体行动,并且很守纪律,往往排成了行列,在空中一行行地飞过,_________。
①而他们的阵形,又像是写出来的字,所以又称“雁字”。
②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曾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句。
③苏东坡所谓“雁字一行书降霄”,而明代唐时升竟有咏“雁字”诗二十四首之多。
④好像是军队列阵形一般,因有雁阵之称。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人所接受。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选择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校团委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8分)
6.阅读下列材料,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4分)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南、北极冰川开始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岛国将被海水淹没。据预测,按现在的速度,21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水温升高将导致蓝藻过度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
7.阅读下列校团委对学生进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表,说说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4分)
二、阅读(4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大自然的语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的所有物候现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B.草木枯荣、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称其为物候。
C.文中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D.物候观测引用在农事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对于农业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9.下列诗句内容不能反映物候学知识的一项是( )(3分)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0.纵观全文,研究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意义?(8分)
(二)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33分)
父爱昼夜无眠
尤天成
①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音响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儿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您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
②第二天,我睡到下午四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说不定到哪儿玩小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儿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了,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惟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锐。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③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又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的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④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在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住处较远,他们用专车来接我。饭毕,他们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具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的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起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而丢你的脸,哪料这么巧……
⑤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⑥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并抱愧于父亲的。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于写作,竟从未留意过父亲的房间里有没有鼾声。
⑦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一千多块了。最后,父亲郑重地说:“我想帮你早点把放债还上。”
⑧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了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些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了儿女哟……
⑨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不放心地追了进来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了眼睛。
⑩“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①段画横线句子说“父亲不肯,说他没病”,联系全文看,父亲再三不肯去看病的原因有:一是怕花钱;二是怕影响工作而不能为儿子多出力。
B.文章第②段画横线句子写了“我”希望父亲白天不影响“我”睡觉的理由,吐露了生活的艰辛,表达了“我”对生活的埋怨和不满。
C.文章多处设有伏笔,如“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等,这些伏笔使情节的发展更合乎情理,不显得突兀。
D.文章第⑧段中递毛巾老大爷的话,是对父亲的侧面描写,既照应了前文,又更好地突出了父亲的形象。
12.文中的“我”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简要概括“我”这一人物形象。(10分)
13.赏析文章中画框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10分)
(1)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5分)
(2)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5分)
14.文章以“父爱昼夜无眠”为题,你是如何理解“昼夜无眠”这四个字的?(10分)
三、作文(50分)
1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欣赏,就是用眼睛去注视,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味……欣赏美景,它滋润你的心田;欣赏书籍,它增加你的内涵;欣赏他人,它提升你的能力;欣赏自己,它增强你的自信……
请根据你对上面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以“欣赏”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茎(jīng);B项,胚胎(pēi);C项,哺乳(bǔ)。
2.答案:D
解析:下文是“草长莺飞”,四字词语,并列结构,内容包括植物和动物,由此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在四个词语中与之结构一致,内容一致的是“花香鸟语”,“莺歌燕舞”没有植物,以此排除BC项;AD项的区别在于“懂得”与“注意”两个词语的运用。看搭配,“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人们理解的布谷鸟歌唱的内容,因此“懂得”与之搭配,“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是劳动人民根据生活经验“注意”到的,但还没有达到“懂得”的程度。故选D。
3.答案:C
解析:A项去掉“君子和而不流,”这句话中的逗号;B项“色彩”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D项不是问句,句末应该是句号。故答案为:C。
4.答案:C
解析:A.有误,语义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B.有误,“造成”与“基本途径”搭配不当,应改为“主要原因”或“主要因素”;C.正确;D.有误,动宾搭配不当,去掉“听到”。故选C。
5.答案:A
解析:通读语句,可知首句是④,“好像是军队列阵形一般”紧承前文“排成了行列,在空中一行行地飞过”。其次是②,列举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关“雁阵”的句子。再次是①,进一步说明雁阵的特点像是写出来的字。最后是③,列举苏东坡及明代唐时升等有关“雁字”的诗句。故选A。
6.答案:减缓海平面升高淹没陆地的速度,抑制水体污染引发的疾病。
解析:认真阅读材料一,可以看出材料一是分两个方面说明的,前三句话是一个方面,第四句话是另一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说明的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最终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岛国将被海水淹没。第二个方面说明的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最终会污染水体,引发疾病。据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是: 减缓海平面升高淹没陆地的速度,抑制水体污染引发的疾病。
7.答案: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开展宣传活动意义重大。
解析:认真观察“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表,可以看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低碳生活方式的分别占比为7.9%和24.2%,两者加到一起只要30%多一点,而对低碳生活方式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分别占比为59.2%和8.79%,两者加到一起竟达将近70%。由此可见大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很有必要开展宣传活动。
8.答案:A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的所有物候现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有误,联系第①段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的内容可知,并不是“所有物候现象”都“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故选A。
9.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诗句的理解。A.句意为: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体现的是梅雨季节的气候特征;
B.句意为: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体现的是秋天的大风起势迅猛;C.句意为: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体现的是地理位置不同,气温则不同,影响花期;D.句意为: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未反映物候学知识;故选D。
10.答案: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过第 段中“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的内容可概括为:可以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通过第 段中“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的内容可概括为: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通过第 段中“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的内容可概括为: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1.答案:B
解析:B. “表达了‘我’对生活的埋怨和不满。”有误。应为“表达了‘我’对父亲打鼾的埋怨和不满”。故选B。
12.答案:(1)孝顺(爱自己的父亲)。(2)勤奋(能吃苦、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不虚荣(很实在、阳光)。(4)理解父爱并努力回报。
解析: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根据“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儿心”得出:孝顺(爱自己的父亲);根据“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了”得出:勤奋(能吃苦、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根据“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并抱愧于父亲的。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于写作,竟从未留意过父亲的房间里有没有鼾声”得出:不虚荣(很实在、阳光);根据“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得出:理解父爱并努力回报。据此综述即可。
13.答案:(1)通过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没料到儿子会情绪激烈地指责自己时的惊讶,想说出委屈但又怕引起儿子不快只能将委屈憋在心里的无奈。 (2)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比作“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激和回报,深沉感人,将对父爱的颂扬推向高潮。
解析:赏析句子一般从描写方法,修辞方法,遣词造句等角度入手。根据(1)句中“父亲的脸红得即将崩溃”分析,采用神态描写,根据“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父亲的“脸”比喻成“柿子”。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即可。如:通过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没料到儿子会情绪激烈地指责自己时的惊讶,想说出委屈但又怕引起儿子不快只能将委屈憋在心里的无奈。或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父亲的惊讶,表达了想说出委屈但又怕引起儿子不快只能将委屈憋在心里的无奈的情感。(2)根据“犹如”一词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比作“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表达了……情感”的模式,写出表达效果即可。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父亲隆起的胸骨的模样,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激和回报,深沉感人,将对父爱的颂扬推向高潮。
14.答案:表面含义:父亲为了减轻我经济上的负担,为了让我能够好好休息,晚上到浴室帮别人擦背,白天就在浴室客座上躺一躺,白天和晚上都没有好好休息。 深层含义:父亲对儿子的爱永远没有停止,一直想办法尽其所能地给予(即使从农村来到城里,也想办法打工帮儿子还债)。
解析: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本文写“我”为了还房债,没日没夜地写文章赚稿费。而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说了他儿句,父亲没有说出实情。直到有一天,我去浴室洗澡时,发现了父亲。原来父亲晚上去做擦澡工,攒钱要为我还房债。表达了父亲对孩子最质朴深沉的爱,担心。据此可以得出“昼夜无眠”发的含义,表面含义:父亲为了减轻我经济上的负担,为了让我能够好好休息,晚上到浴室帮别人擦背,白天就在浴室客座上躺一躺,白天和晚上都没有好好休息。深层含义:表现父亲是一个感性而细心的人,因为他时刻在为儿子考虑。晚上去做擦澡工,攒钱要为我还房债,在“我”不知不觉的时候,父亲的爱为“我”遮挡了风雨,一切为孩子考虑,牺牲自己也毫不怜惜。
15.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话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所谓欣赏,就是指人们用审美的心理、用审美的眼光对客体进行细致入微地观赏和体味。欣赏美景,它滋润你的心田;欣赏书籍,它增加你的内涵;欣赏他人,它提升你的能力;欣赏自己,它增强你的自信.....此题写作范围很大,可谈人生、青春、生活,也可以谈环境与自然,乃至自己经历过的点点滴滴。要通过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产生独特积极的感受。学会欣赏是一种爱,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欣赏之中,世界才能充满爱!当然还有其他事物,如生活、生命等。这篇文章,或者谈欣赏的某个对象,或者谈对“欣赏”这个行为的看法。第二,构思选材。可以欣赏大自然:欢歌鸣叫的鸟儿,粲然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来去匆匆的河流,空旷与落寞的戈壁,令人怦然心跳的峭壁;可以欣赏人类几千年来的人文艺术:满怀崇敬地去欣赏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更重要的是让人学会欣赏人自身,因为欣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赏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面对众多的素材,我们要慧眼独具,从中筛选感受最深的,趣味最浓的。从小处入手,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彰显一个正能量的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