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测能力)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粗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褶皱(zhě) 劫难(jié) 骨骼(gé)
B.遗骸(hái) 蟾蜍(yú) 撞击(zhuàng)
C.两栖(xī) 深渊(yuān) 鸟臀(tún)
D.追溯(suó) 衍射(yǎn) 溅到(iiàn)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端午时节,珠三角各地都会_________组织龙舟竞赛,广州市也会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邀请赛当日,竞赛河段封航,起点处的龙舟成队依次排列,等候比赛。一声锣响,早已_______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向终点飞驰。河岸上锣鼓喧天,人们___________,好不热闹!
A.因地制宜 迫在眉睫 拍手称快
B.因地制宜 迫不及待 欢声雷动
C.因人而异 迫在眉睫 欢声雷动
D.因人而异 迫不及待 拍手称快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B.—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C.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D.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妈妈说的羚羊是用一件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B.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掉以轻心。
C.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深沉的低吟。
D.大雁知道,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枪声。
5.填在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项是( )(2分)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_________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1)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2)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3)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4)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1)(3)(4)(2) B.(2)(1)(4)(3)
C.(2)(4)(3)(1) D.(3)(1)(4)(2)
综合性学习。(18分)
育英中学八年级(3)班最近要开展以“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后面小题。
6.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无疑是2016年的最热科技新闻之一。世界互联网大会是由中国倡导并举办的世界性互联网盛会,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让各国在合作中共赢。下面是大会的图标,请分条解说其含义。(6分)
7.请围绕“科技的发展”的主题,拟一则“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开篇词。(8分)
8.请根据上下句的内容和你对科技的理解,补写出横线处的语句。下面是主持人为“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拟写结束语。(4分)
科技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开辟前进的道路;科技是绮丽漂亮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为自己插上一对洁白宽大的翅膀,飞翔到自己的梦想之滨。
二、阅读(42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6分)
【材料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其内涵在人们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不断得以强化与拓展,并逐渐脱离具体的自然场景,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
譬如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认为此种说法源于古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报秋”曾经是一种宫廷仪式。《梦粱录》卷四记载,当时都城临安皇宫内种植了梧桐树,立秋日,太史官身着华服,手持朝笏,到了立秋交节的时辰,抑扬顿挫地高声奏报“秋来了!”,在震荡的声波中,“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甚是应景。南宋布衣诗人刘翰久居临安,写下《立秋》一首,其中有句云:“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梧桐有灵性,能“悟秋”并知时令。
物候符号也受到作家的喜爱,是传统诗词歌赋、话本小说创作的重要资源。在作家个体创作意识与集体情感共振的过程中,节气的物候审美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高度凝练的文化审美符号。比如,雨水甫至,________,触动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惊喜:霜降一过,漫山的枫叶便如火焰一般点燃了深秋的绚烂,引发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选自袁瑾《物候有节律,苒苒其华》光明日报2022年03月14日)
9.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并指出有何异同。(6分)
10.分析两则材料第2小节都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6分)
11.请你根据语境,在材料二空白处补写一句话。(4分)
(二)文学文本阅读。(26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大汗淋漓,衬衣全都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这首不朽诗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对于一切美好,竭尽全力地追求之后即使得不到也会释怀和心安,也依然会由衷地欣赏和赞美。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2.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不同人对枣树的做法和态度。(6分)
①路过的人们望枣兴叹,无可奈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品味语言。(6分)
(1)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赏析加粗词语)
1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的理解。(6分)
15.有人说,第②段写人们看到枣树的表现已经足够表达出对于它的渴望,就没有必要再写第③段年轻小后生用石子扔枣的情节了,你同意吗?为什么?(8分)
三、作文(5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②)自拟题目;③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中“蟾蜍(yú)”应为“蟾蜍(chú)”;C项中“两栖(xī)”应为“两栖(qī)”;D项中“追溯(suó)”应为“追溯(sù)”。故选A。
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再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措施;“因人而异”的意思是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第一个空应填写“因地制宜”,故排除C、D两项。“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而“迫不及待”是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结合句意可知第二个空应填写表示比赛前的心情的词语,所以应填写“迫不及待”,故排除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A项使用错误,“生长”一词后面的省略号应改为分号。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比如问号的运用要注意是不是表示疑问语气,如果有疑问词,但不表示疑问语句,就不是疑问句。
4.答案:C
解析:A.语序不当,应改为“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B.“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合逻辑,应调查换。D.把“声”去掉。故选C。
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排列语序的能力。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注意语段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文段开头提到“判断力和鉴赏力”,(3)句中的“这种能力”与其衔接,所以(3)为首句;(1)句就(3)句中的“灵魂的品质”展开论述,应该放在(3)的后面;(2)句中的“这个标准”指的就是(4)句中的“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所以(2)句应该放在(4)句的后面。故选D。
6.答案:①整体是“互”字的变形图案,象征互联网的合作共赢;②上下两笔是汉字的书法,象征中国的文化;③中间是五彩的圆环,象征会议的大信息量。
解析: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先仔细观察徽标整体构图,注重细节(外形、色彩);再由徽标主题特点联想构图要素的象征义、寓意;最后用准确、简明、平实、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述。从整个画面构图来看,它是汉字“互”的艺术变形,它契合了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宗旨:“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让各国在合作中共赢”;再分开看,上下两笔代表汉字的书法,象征了中国深厚的文化艺术;中间是一个彩色的圆环,它契合了互联网的特点:信息量大,高效快捷。
7.答案:示例: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从古至今,科学巨匠们为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江山代有才人出,时代的车轮已滚滚驶向21世纪。新世纪的人们并不逊于古人,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已迫不及待地等待我们来发布了。下面,我们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
解析:考查拟写开场白的能力。拟写时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做到中心明确,有针对性;语言要生动,要有现场感,要能够吸引观众,调动观众情绪。开场白的基本模式是:称呼+活动的目的意义+过渡语。比如: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到了21世纪的今天,科技的竞争成了各行各业竞争的重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准。大家期待已久的科技成果发布会即将拉开帷幕,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现场。
8.答案:示例:科技犹如一个新奇的宇宙,为人类打开一扇扇神奇之门
解析:考查仿句能力。仿写有三个要求:修辞相同,结构相似,内容相关。本题仿写的对象是“科技”,修辞是比喻,结构是“科技如同(是)……,让(为)我们……”。比如:科技是一片璀璨的夜空,为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9.答案:材料一说明了物候、物候学(或只答物候);材料二说明了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或物候符号)。相同:都介绍了物候相关的内容;不同:材料一介绍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二介绍物候符号与文化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内容概括及相同点的概括:根据【材料一】结尾段“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可知,本则材料主要说明了物候、物候学;根据【材料二】首段“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其内涵在人们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不断得以强化与拓展,并逐渐脱离具体的自然场景,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可知,本则材料主要说明了物候符号;据此可知两则材料都介绍了物候相关的内容;不同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等语句可知,材料一介绍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根据【材料二】首段“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第三段“物候符号也受到作家的喜爱,是传统诗词歌赋、话本小说创作的重要资源”等语句可知,材料二介绍物候符号与文化的关系。据此概括不同点即可。
10.答案:都主要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材料一举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具体说明了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材料二举了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的例子,说明了物候成为文化符号代代相传。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可知,列举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本段“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即“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譬如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认为此种说法源于古诗……《梦粱录》卷四记载……南宋布衣诗人刘翰久居临安,写下《立秋》一首,其中有句云:‘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可知,列举了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的事例,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首段“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的内容,即“物候成为文化符号代代相传”。据此可知都主要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1.答案:如:绵绵的春雨便如甘露一般滋润了初春的娇嫩。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联系横线处后文“霜降一过,漫山的枫叶便如火焰一般点燃了深秋的绚烂,引发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可知,横线处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再进行仿写。
12.答案:②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咒骂枣树。③“我”和朋友爬崖寻枣,悻悻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极括,答题思路:不同人对枣树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态度,伤照示例。(1)结合第三段“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旁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若那枣树咒骂”可极括: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咒驾枣树。(2)结合第五段“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村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体悻离开”可概括:我和朋友攀崖摘枣,结果悻悴离开。
13.答案:(1)运用排比的手法,突出了枣树果实的诱人和难以获得,表现了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心情。
(2)“悻悻”形容失意的样子,这里生动地写出了“我”和朋友费尽力气爬上石崖,枣树近在眼前却又摘不到的惋惜、失落和不甘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宽析。(1)修辞赏析思路:判断修辞手法——分析作用——感情。修辞手法判断。“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这三句话句式相似,可判渐运用了排比修辞。作用分析。“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突出了枣树果实的诱人,“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则突出了枣树位置刁钻,难以获得,人们非常失望。感情。枣树诱人却难以获得,给人们带来了可望却又不可及的失望心情。(2)词语赏析思路:本义—一语境义——效果——感情,本义。“悻悴”是怨恨、失意的意思。语境义。结合第五段可知,这里指我和朋友绕了七八里山路,终于接近了枣树,却还是无法靠近到搞下枣子,内心失意、不甘。效果。故“悻悻”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朋友费尽力气爬上石崖,枣树近在眼前却又不能摘到的惋惜、失落和不甘的心情。
14.答案:枣树身处逆境不畏艰难,顽强地结出又大又多的枣子,这些枣唤醒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让人尽全力追求,这就像诗的境界。枣树给人带来心灵的启迪:追求不到要释然,面对美好事物要学会欣赏,这是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明并深化了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1)结合第一段“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峙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儿地生了一棵枣树”“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可知,枣树生长环境极其感劣,但是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枣树结出硕大的果子,展现了枣树的顽强、美好的形象,展现枣树对美好的追求,它的形象和经历如同一首诗那么美好。(2)结合第二段“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可知,枣树让许多人向往,固然是因为枣子的硕大、饱满,更是因为其生长的位置,在这样恶劣环境中长出的硕大的枣子更是能够吸引人们的向往、追求,这些枣唤醒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让人尽全力追求。(3)结合第六段“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可知,作者对枣树的态度有了变化,从前没有得到枣子感到悻悴,后来却不再悻悴,因为作者从枣树身上有所感悟,枣树带给作者心灵上的启地,升华了人们的情感。(4)结合第七段“这首不朽诗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对于一切美好,竭尽全力地追求之后即使得不到也会释怀和心安,也依然会由衷地欣赏和赞美”可知,作者感悟到的道理是:面对美好的事物学会欣赏,而不是占有,追求不到也要释然,这是浪漫的情怀美学的境界。(5)从结构上看,这句话结束了这段经历,总结全文,内容上,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悟,点明并深化主题。
15.答案:不同意,①年轻后生打枣已经不是停留在望的地步,他付出了行动,但是依旧无法获得,这更能体现获得枣的艰难,也能表现出枣的诱人。②为下文写“我”和朋友爬崖寻枣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作用。(1)结合第二段“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可知,第二段写出了乡下、城里不同人们看到枣子的相问表现:希望能够获得这些枣子,进而侧面突出了会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2)结合第三段“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力过人,他普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和第五段“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可知,正是因为枣子如此诱人,小后生才会去用石子打枣,我和朋友才会绕七八里路攀山去捕枣子,故这一段为下文写后生们打枣和我们攀崖搞枣做了铺垫。
16.答案:
做一粒坚强的种子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间的更迭总是匆匆。已是深冬,树叶落尽,蜷缩在角落的残叶被北风吹得沙沙作响,几片晶莹的雪花,在空中悠然翻飞,似乎想找个好去处。有落在青色屋檐上的,有飘到行人肩膀上的,这些都不如留在那白里透红,芬芳馥郁的梅花上,当雪的素白与花的殷红相互映衬,才当真是人间绝色。
母亲不愿辜负这般美景,拉我一同出来欣赏,我却有些心不在焉。学习的艰辛让我苦不堪言, 成堆的作业和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让我发愁。茫茫的路一眼望不到头,就像我的未来。伸出手来,一阵凉意,我连声抱怨,只想赶紧回家。亲不说话,只是拉着我往前走。脚下“咯吱咯吱”的声响好像在讲述我内心的烦躁。
这时,一阵无名的芳香传来,随着花香,我们走到一株梅花前。不能说它兀,但可以说它孤独。整个小区,只有这一树梅花绽放。在略显苍白的绿化带旁,它开得是那样红火,那样决然。雪下得很大,遮住了所有残败,也盖住了所有芳华。只有这凌寒的梅花,傲然挺立,那身影,颇有一种强者之姿。红亮的花瓣上,还有细碎的雪,透亮晶莹,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坚强。
我忍不住想伸手摘下一朵,细细欣赏。
母亲吸时伸手制止了我。母亲似乎猜透了我的心思,说:“你看,在这下雪的寒冬,其他植物都枯败了,而梅花却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开出了最灿烂的花,这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啊!”听了母亲的话,又看着眼前生机盎然的梅花,我收回了想要折枝的手。瑟瑟寒风,我身着棉衣,还冷得发抖。而这小小梅花,却坚强挺立,傲然于天地间,真是让人钦佩!
母亲拍了拍我的肩,笑着说:“小小梅花 ,都拥有这么大的能量,更何况人呢?学习道路虽然漫长艰难,只要坚强面对,就能开出最美的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这个道理。 ”
我边听边望着梅花,有些出神。刺骨的寒风从远处飞奔而来,拂走了梅花上的积雪。被冰雪磨砺过的梅花,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迷人。余晖点点,撒在梅花上,也照映在我和母亲的脸上。
我与母亲一同走在了回家的路上。与来时不同,我的脚步已经不再沉重,因为我的内心,已经种下一粒种子, 一粒像梅花一样的种子,一粒名叫坚强的种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