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20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20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7 16:1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观察幅漫画中
你能解读出什么历史内容?
名称:《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
communist paradise——共产主义者天堂
第20课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本课结构

苏联
发展、改革与解体
材料: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苏联的社会情况
材料: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苏联的社会情况。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个人崇拜严重
材料: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
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经济:
(1)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2)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材料:赫鲁晓夫的新政策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奶牛……羊的数量增长了1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也兴旺起来了。“1959 ~ 1965年,个人所饲养的奶牛占国家总头数的比重42% ~ 55%,猪占31% ~37% ,羊占20% ~22%。”城市市场供应丰富了。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材料: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材料:(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济和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苏联兴亡史论》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的成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3)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依然失调。
(2)改革决策者好大喜功,对苏联国情认知不够;
1956年2月14日——2月25日,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召开。会议闭幕的当天深夜,赫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谴责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犯下的罪行,抨击了农业政策的错误和军事指挥上的无能。会议之后,苏联全面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运动。
——张树华著《俄罗斯之路三十年》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放教条思想的束缚、努力寻求适合本国实际的建设道路有积极意义
没有对斯大林功过作全面科学分析,也造成了苏联国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混乱,留下严重后遗症。
勃列日涅夫时期也是苏联改革的有利时机。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化在加速发展,出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西方国家特别希望通过加强与苏联的经济联系,帮助苏联解决经济难题,从而软化苏联,阻止苏联的扩张势头;在苏联国内,继续进行改革,勃列日涅夫无须承担冲击斯大林的风险,而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自主意识提高,知识分子队伍扩大,都是有利于改革的社会基础。
“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内容:
评价:
(1)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执政后期迷信专断;
(2)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从我担任新职务开始,我就认识到除非创造出有利的国际环境,否则就不能进行重大改革。我们需要消除压力,而这些压力来自我国参与军备竞赛、卷入世界各地的冲突,同时还需要清除阻碍新世界之路的冷战残余。我们需要同时做这两件事情。要寻找旨在带来国际关系变革的解决办法,而这样的变革刻不容缓。这将成为我国政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孤独相伴:戈尔巴乔夫回忆录》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阿富汗和波兰面临着地缘政治的挑战。对苏联摇摇欲坠的经济体制起着支撑的硬通货收入体系,因美国发起的经济战而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并且处于混乱之中。戈尔巴乔夫所面临的经济状况经受不了美国高科技国防建设的冲击……当他开始为苏联这只航船掌舵时,关国政府高级官员们正在努力扩大美围的优势。"许多人认为苏联社会无法变革是因为领导人囚循守旧,戈尔巴乔夫的上台,给了人们以新的希望。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材料: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开始改革。首先从经济改革入手,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改革只是对原来的体制进行某些修补,并未触及要害,但因触动了官僚利益集团而遭到抵制和反对。改革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苏联社会对改革态度冷漠。
——刘金质:《冷战史》
苏联的解体
材料:戈尔巴乔夫没有对共产党作为苏联社会的指导者的角色提出挑战,但他显然开始了一些限制权力垄断的变革。(戈尔巴乔夫)发动的宪法和政治变革大大地放松了党的专断的控制。放宽中央专制控制使这个国家长期以来被压制的紧张的民族关系凸显出来。
——《现代世界史》
材料:“美国之音”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称,“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寓有掠夺性的帝国”,“我们必须设法在苏联和它的卫星国的人民和他们统治者之间挑起不和,以制造苏联和它卫星国内部不稳定局势”,“我们必须在苏联挖制的傀儡国中煽起民族主义的火焰”。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试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经济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政治改革上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苏共的政治威望受到沉重打击
西方“和平演变”攻势的进行

东欧
社会主义
建设、改革和剧变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国家 内容 结果 局限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其他国家
政治: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经济: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①促进经济发展
②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政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经济: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外交:独立制定外交政策
“布拉格之春”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曾取得显著成效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最早)
实质: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976年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年
1956年
1966年
1978年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过渡时期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意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每一个时代都有社会冲突、经济问题、政治动荡、战争和文化变迁,但是20世纪必定会被列入有史以来最为残酷惨烈和混乱迷惘的时期之一……现代世界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各部分是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而政治事件和环境变迁也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而且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和宗教之间的交互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就此而言,无疑大家都同处于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又远不是同质性的。但是在物质层面之外,价值理念上却歧异丛生。谁也不想屈居他人之下,谁也不想服从于一个国际组织,甚至谁也不想在一个整齐划一的全球文明中丧失自己的生活方式。
合作探究
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不是代表社会主义的失败?
要辩证地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发展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2.对比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需要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高度关注民生,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民生;
3.对领导人的评价要客观,逐步破除个人崇拜,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4.坚持党的领导和统筹。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