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必考题测试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肿胀(zhàng) 正月(zhēng) 娴熟(xiáng)
B.间断(jiān) 分外(fèn) 染缸(rǎn)
C.敦厚(dūn) 焚化(fén) 翡翠(fěi)
2.下列二字词语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防卸 深重 倒霉 眨眼
B.沸腾 贺年 鞭炮 通霄
C.明媚 沉郁 挪移 采绘
D.燃放 挽回 耽搁 浪漫
3.选出没有语病的一个句子( )
A.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
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实验中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D.江南药业集团采取积极有效的节水措施,用水量由去年同期的四十吨下降为现在的十吨,下降了三倍。
4.下列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一文的作者是老舍,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称号。
B.《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C.《匆匆》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千万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
5.下面的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A.表示转折 B.表示意思的递进 C.表示声音延长 D.表示解释说明
6.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万象更新:变更
B.万不得已:万一
C.随心所欲:随时
7.下列节日按先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宵节 除夕 重阳节 清明节 春节 中秋节
B.除夕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中秋节 重阳节
C.除夕 元宵节 清明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D.除夕 春节 元宵节 重阳节 清明节 中秋节
二、填空题
8.认真拼读,准确书写。
腊八这天,人们把suàn( )瓣放到gāo cù( )里,封起来,为过年吃jiǎo( )子用。除夕真热闹,家家户户灯火tōng xiāo( )。大年初一,人们最重要的活动就是bǐ cǐ( )hè nián( )了。
9.补全本课出现的四字词语,并选词填空。
( )( )大笑 能( )善( ) 行( )积( )
别无( )( ) 两( )三( ) 随( )所( )
(1)台上的滑稽表演引得整个礼堂的人______________。
(2)藏戏艺人表演时______________,只要有观众就行。
10.查字典,完成练习。
“腻”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再查_______画,第六笔是_______。“腻”的解释有:①食品中油脂过多;②润泽细致;③腻烦,厌烦;④污垢。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这件艺术品做工精美细腻,真是举世无双。( )
(2)爸爸的血压有点儿高,医生建议他饮食要清淡,少吃油腻的食物。( )
(3)老哼这个小曲儿你不觉得腻吗?( )
11.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1)句中加点的词语都表示“__________”,体现了老铺的灯笼__________的特点。
(2)对在句段中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丰富 B.表达活泼 C.避免重复 D.加重语气
(3)根据具体语境,尝试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与“人头攒动”相近的意思。
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人头攒动,八达岭长城__________,南锣鼓巷__________,什刹海__________。
12.积累填空。
(1)古往今来,有不少描写节日的诗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个:描写寒食节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描写七夕节的诗句“_________,脉脉不得语”;描写中秋节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
(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描写了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寒食》一诗中的“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这一意思。
(3)中国的食物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如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______;过生日的时候吃面条,寓意______;过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寓意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①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②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3.请你在文中找出4个意思一样的词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4.元宵节指的是______(具体时间),这一天人们________,小孩子们________,大家还必须__________。
15.文段中作者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写出了元宵节灯多。
16.①句中的“又”表示_________,①②句此文段内容的________和________,从这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采用了________的段落结构。
17.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真有意思!古人也有描写中国传统佳节的诗句,我会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儿时趣事(节选)
叶永烈
儿时最快乐的日子,当然是过年。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喝过腊八粥,吃过祭灶神的关东糖,度过掸灰洗尘的扫房日,“年”就在眼前了。
过年的时候,最忙碌的要算父亲,他写得一手好字,亲友邻居都央求他写春联。我总是充当磨墨的角色。记得,那写春联的红纸上杂有星星点点的金箔,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父亲手执毛笔,在那一片红光、金光中,写下一个个遒劲的黑字:“江山千古秀,天地一家春。”“春至花如锦,风来竹自吟。”
除夕夜,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摆弄红萝卜。我把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红萝卜成了灯座。这样的从上到下一色全红的灯,要做二三十个。除夕夜,我把蜡烛一一点燃,放在每一间屋子的四角。听大人们说,这叫“岁灯”。
我还用小刀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红萝卜那黄芯,此时成了黄色的花蕊一般。然后,我把这一朵朵“红花”,撒在年夜饭的每一道菜上。据父母说,“红花”象征喜庆,给年夜饭添彩。
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那时候我的温州老家人口众多,宽敞的灶间砌着乒乓桌那般大的三眼灶。烧菜时,柴火在灶膛里燃烧,金黄色的火舌舔着黑色的锅底。三口大铁锅冒着热气。在一片火光、水汽和黑烟之中,灶神爷端坐在三眼灶上方,他的双眼一直像桂圆般睁着。据说,不管是谁,在厨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灶神的眼睛。
掌勺的厨师金伯伯有时从锅里夹起一块热乎乎的红烧肉塞进我的小嘴巴,总是用身体遮住我,以挡住灶神雪亮的目光……如此这般,我从小就对灶神望而生畏。
18.读选文,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岁灯:______________
红花:______________
19.“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小时候期盼过年的急迫心情。
B.这句话包含了儿时的童趣。
C.因为算不准到“年”还有几天,所以要扳着手指头算。
D.因为过年是最快乐的日子,所以“我”盼望着“年”早点到来。
20.选文围绕“趣”写了哪几件事?请你用简短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是如何处理材料详略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通过记叙了过年时发生的几件事,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面表达
23.习作与表达。
题目:美丽的___________
提示与要求:小朋友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丽。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呢?先想一想,在写一写。
注意: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在选择有代表性的一处或几处景色来表现这个季节的特点,请按一定的顺序写。
参考答案:
1.C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学生需要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能够准确辨别和识记。
A答案:应是娴(xián)熟;
B答案:应是间(jiàn)断。
2.D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字形。
A.防卸——防御
B.通霄——通宵
C.采绘——彩绘
3.A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B答案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应在“社会发展”后面加上“的需求”。
C答案语序颠倒,应是“非常受学生欢迎”。
D答案搭配不当,倍数只能增加不能下降,可以改成“下降了四分之三”。
所以选A答案。
4.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理解。
A. 正确
B.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C. 《匆匆》告诉我们告诉我们时间易逝,要把握时光,力求上进,不虚度光阴。
5.D
【详解】考查破折号的作用。此句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是对前面“玩意儿”的解释说明。
6.A
【详解】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A答案:万象更新意思是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B答案:万不得已意思是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万:形容程度深。
C答案: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跟随。
7.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生活常识的识记、运用能力。需要运用平时积累的生活常识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根据不同节日的时间加以判断。
除夕:农历腊月最后1天是除夕。除夕是指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又称为年三十。
春节: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元宵节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一般是每年的公历4月5日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中秋节: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
重阳节: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
因此不同节日的正确顺序为: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
8. 蒜 高醋 饺 通宵 彼此 贺年
【详解】这道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书写时注意:“蒜”是上下结构,下面的两个“示”要写得紧凑些;“醋”的左边“酉”字里面有横。
9. 哄 堂 歌 舞 善 德 所 求 面 刀 心 欲 哄堂大笑 别无所求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补全词语,对词语的空缺部分进行仔细分析,所填内容要符合词组的完整性,不要写错别字,要注意平时对词组的积累。同时根据语境的含义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填空,注意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语境的含义即可。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别无所求:意思是形容除了眼前的要求之外,没有其他请求。
10. 月 9 一 ② ① ③
【详解】这道题考查查字典和理解字义的能力。“腻”的左半部分“月”是常见的部首,右半部分“贰”在数笔画数的时候注意“长横”的下面有两个“短横”。根据“腻”的笔顺规则可知,第六笔是横。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第(1)题,这里形容的是艺术品,赞美它做工细致,只有“润泽细致”符合;第(2)题,这里形容的是食物,并且与“清淡”相对应,因此选择解释①恰当;第(3)题,从“老哼”可以看出次数多,联系生活实际可知,次数多了可能会厌烦,因此选择解释③恰当。
11. 全部 整齐统一 D 熙熙攘攘 人山人海 人流如潮
【详解】(1)这道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作答时,要反复朗读句子,给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归结一个共同的释义,这个释义可以是这三个词语中最普遍、最通俗的一个,也可以用其他的同义词来代替。这几个词语说明不同的老铺所悬挂的灯笼具有各自统一的特点。
(2)这道题考查对词语作用的理解。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可以使表达更加丰富,语言更加富于变化,避免了使用同一词语产生的枯燥,但没有加重语气的效果,因此选D。
(3)这道题考查近义词。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进行作答,也可以上网或利用工具书查找。
人头攒动:形容人很多,拥挤着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其程度不如人山人海高。
12. 寒食东风御柳斜 盈盈一水间 不知秋思落谁家 轻烟散入五侯家 年年有余 福寿绵长 团圆美好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歌赋的识记。
(1)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全文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全文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文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本题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全文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其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3)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象征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
过生日的时候吃面条,寓意福寿绵长。象征福多寿高。
过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寓意团圆美好。象征着家庭的圆满、人们的团聚,也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 一律 清一色 都是 通通 14. 正月十五 张灯结彩 燃放花炮 吃元宵 15. 数量多 种类多 16. 再一个(前面已经有一个高潮) 开头 结尾 总分总 1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解析】13.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一律”的意思是都是一个样子。“清一色”的意思是比喻全部由一种成分构成或全部一个样子。“都是”表示全部都是这样。“通通”的意思是全部。故这四个词语意思相同。
14.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段“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可知,元宵节指的是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看花灯,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大家还必须吃元宵。
15.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文章主要讲了花灯的形状与种类,有玻璃的、牛角的、彩绘故事得等形状,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种类。
16.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段可知,“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句中的“又”表示再一次,①②句此文段内容的总起句和总结句,这个片段先总写了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接着具体介绍了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最后总写元宵节是个美好快乐的日子。因此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17.考查诗词名句的识记和积累。
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描写中国传统佳节的诗句有: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七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8. 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除夕夜放在每一间屋子的四角。 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 19.C 20.写春联、做“岁灯”和“红花”、祭灶神。 21.详细写做“岁灯”和“红花”是因为这是作者亲自做的,印象最深,详写祭灶神是因为作者对灶神望而生畏,略写的“写春联”是父亲做的事,这样写可以体现“儿时趣事”这一中心思想,重点突出。 22.这几件事写出了儿时过年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
由文中“我把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红萝卜成了灯座。这样的从上到下一色全红的灯,要做二三十个。除夕夜,我把蜡烛一一点燃,放在每一间屋子的四角。听大人们说,这叫“岁灯”。”可知,岁灯在文中指的是: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除夕夜放在每一间屋子的四角。
由文中“我还用小刀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可知,红花在文中指的是: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
19.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从“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中的“扳着手指头,盘算”等词体会到了作者期盼过年的迫切心情,作者在儿时,特别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是小时最快乐的日子,包含了儿时的童趣,所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父亲手执毛笔,在那一片红光、金光中,写下一个个道劲的黑字:‘江山千古秀,天地一家春。’春至花如锦,风来竹自吟。”可知,写了父亲写春联的事;
结合“我把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红萝卜成了灯座。这样的从上到下一色全红的灯,要做二三十个。”“我还用小刀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可知,写了我做岁灯和做红花的事;
结合“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可知,写了我们祭灶神的事。
所以选文围绕“趣”写了三件事,分别是:写春联、做岁灯和做红花的事、祭灶神。
21.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赏析。
根据短文的内容可知,详写的是:做岁灯和做红花的事、祭灶神;略写的事是:写春联。作者详细写了做“岁灯”和“红花”的经过,是因为除夕夜,分配给作者的任务是摆弄红萝。因为是作者亲手所做,所以印象深刻。同时作者详写烧菜“祭灶神”,是因为作者对“灶神”的敬畏;略写的“写春联”是父亲做的事,所以作者没有进行详细描述。因为作者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儿时趣事”,这样详略得当,突出了“儿时趣事”这一主题。
22.本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通过详写作者儿时做“岁灯”和“红花”和祭灶神两件事,可以看出作者难忘过年时的快乐日子,表达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3.范文:
美丽的冬季
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春日生机勃勃,夏日烈日当空,秋日果实累累,而冬天则白雪皑皑,满眼圣洁。我最喜欢冬天雪天的壮丽景色,一切事物都在过滤,都在升华当中,都在安适的睡着,就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冬天的雪天,天地共色,万籁俱寂,大地万物都好像在静静地观赏雪仙子跳着妙曼的舞姿,悄悄地降临人间。看她们有时在空中飘飘洒洒,像轻歌曼舞又像漫步云端,羞涩的袅袅降落;有时它们又像舞动的青春,伴着欢快的音乐沸沸扬扬;有时又像驰骋沙场的士兵,紧密急促,疯狂豪迈,如万马奔腾,呼啸而来。
不久,我们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来到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般的王国。那清香的松,白雪的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感觉。走近那片树林,来冬弥漫,雾散之后,立刻出现一幅奇景,那青松的针叶上,盖着厚厚的白霜,像是一束洁白的秋菊;那落叶乔木的枝条上裹着雪,宛如一株株白玉雕成的树,垂柳在空中飘荡,散落着雪花,灌木从成了白色的珊瑚从,千姿百态,令人扑朔迷离,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林间小路两旁,又细又高的柳枝,不时地晃动着身体,似乎要把身上的雪全部都要晃掉。可是它却怎么都晃不完。暮色苍茫,万籁寂静,只听得见雪花不断往下落,山川,田野,村庄,全笼罩在白茫的大雪之中。望着周围,一切事物都披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衣,安静极了,一切都在冬眠。
冬天过后就会迎来春天,地上洁白的雪沐浴着阳光,是享受最后一刻的欢乐。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审题立意:
题目要求写半命题作文,围绕喜欢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选择喜欢的季节补充为题目即可。
选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作文,想想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它有什么景色特别吸引你,让你着迷。
构思指导:
开头: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或者开门见山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季节。
正文:在写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时,需要运用富有修饰性的语言,描述一处或几处特色景象的动静之美,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将景物写得很活泼,富有趣味,同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烘托出所属季节的整体场景和氛围。
结尾:可以表达自己对这个季节的感情,语言要真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