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6 08:5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
检测范围:第二单元 满分:100分
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2.仅仅一到两年,王安石便将各项新法颁布天下,弄手忙脚乱,造成了“天下汹汹”的混乱局面。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
A.王安石的固执、主观 B.反对派的势力强大
C.变法的推进过于急躁 D.变法措施不得民心
3.契丹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中期处在农业和畜牧业并举的阶段;晚期以后,农业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变化缘于契丹国建立以来( )
A.实行分区治理的国策 B.民族文化的庚续传承
C.全方位接受汉族文化 D.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
4.看完《水浒传》之后,有人替“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打孢不平,并为他设计了多种方案,来对抗欲霸其妻的高衙内。根据宋朝的制度,指出下列哪一种方案是最不可能买现的( )
A.向掌管监察的御史台告状 B.向负责军务的枢密院申诉
C.发动禁军部下反抗朝廷 D.凭高超功夫制服高衙内
5.宋代稻田耕作水平不断提高,如在禾苗生长过程中排水晒田使稻根扎深,利用冬灌杀死害虫等。这些措施反映了宋代(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土地制度的演变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革
6.《东京梦华录》记载:在汴京,街面店铺、作坊、旅馆、五十余炉的饼铺、二三层楼的酒家与住宅、寺宇杂然并见。这说明宋代商业发展( )
A.改变了重农传统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不再受时间限制 D.打破了市坊界限
7.岳飞规定,“行师动众,如有践踏农田、妨碍农事,或与民众交易价格不公者,都以军法处置”。这表明“岳家军”打胜仗的原因之一是( )
A.统治者反抗侵略决心坚定 B.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C.将士们对侵略者深恶痛绝 D.朝廷国力强盛,防备森严
8.下表所示为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至于长安宝货药肆,咸丰衍于南方之物” [唐]高彦休《唐阙史》
“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北宋]李靓《寄上富枢密书》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十七” [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A.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B.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C.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D.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9.宋代民间编印出售图书的书坊,往往将说书人的底本作为话本出版。这促成了小说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据此可知,当时( )
A.书坊是文化传播的管理机构 B.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
C.商业行为助推市民文化发展 D.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
10.“至元初时,立总制院……掌浮图氏(佛教)之教,兼治吐蕃之事。”材料中“总制院”的设置表明( )
A.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 B.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C.元加强对西域军政事务的管理 D.元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11.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
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12.下图所示内容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 )
A.戏剧种类多样 B.日常礼仪复杂
C.士人尚文读经 D.市民生活丰富
13.《资治通鉴》内容偏重政治史,多次着墨政治贤明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作者还根据才能,把历代君主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该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北宋经济实力 B.传承中国科技文化
C.缓和国内民族矛盾 D.提供国家治理参考
14.元朝有众多的海外贸易港口和细密的管理规章,使运载货物更多,来往更便捷。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对外贸易繁盛
C.科学技术发达 D.军事实力强大
15.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出现并推广之后,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编印,学术得到广泛传播。这说明活字印刷术( )
A.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B.完全取代雕版印刷术
C.推动宋代文化的繁荣 D.发明于唐成熟于宋代
二、阅读理解(55分)
16.实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体验民族之情】
材料一:唐朝加强对室韦、眛羯、回纥、南诏等
民族的管理,分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官衔,任用这些民族的人到长安做官;效仿汉朝与边疆部族进行通婚,最有名的“和亲”公主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恢复对西域的统治,再一次疏通丝绸之路,开通“参天可汗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管理边疆民族的措施。(2分)
【触及民族战争】
材料二:膻渊之盟签订后,宋辽维持了白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
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贵族官员皆以学习汉文化为荣……为元代杂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民族史纲要》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榷场”“互市”是怎样的场所。概括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4 分)
【感悟民族交融】
材料三: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畏兀儿、蒙、汉等民族逐步交融,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唐时期……陶瓷业亦相当发达,全国有二十多个著名窑址。广东的潮州窑是其中之一,烧制出大量的陶瓷器,是当时外销的主要物品……沿海主要
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唐代以前经中亚达西方,有一条“丝绸之路”。唐时期,由于战火,这条通道受到影响……陆路运输已能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发展海上航线,成为迫切要求。
——摘编自林家劲《唐代广州与南海的交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发展“海上航线”的原因。(4分)
材料二: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颇足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2)材料二表明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持怎样的态度 宋朝政府是如何管理“市舶之利”的 (3分)
材料三: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3)材料三体现了元朝陆上交通的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宋元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对今天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何借鉴。(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科举制,为政府公
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定基础。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1)材料一中唐朝“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是什么制度 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材料二:为了制造改革的舆论,在一片富国强兵的呼唤声中,宋朝日益被描述成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
但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而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事权的分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被描述成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以宰相权力的变化为例,说明宋代是如何分割“事权”的。(3分)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书省的地位及“地方设行中书省”起到的作用。(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4分)
19.某著名学者曾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教育之变】
材料一:
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晋到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及主要原因。(4分)
【科技之巅】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4分)
【城市之美】
材料三: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宋代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城市生活的状况,指出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的关系。(4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该学者向往宋朝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4分)
参考答案
1.D 2.C 3.D 4.C 5.C 6.D 7.B 8.B 9.C 10.C 11.A 12.D 13.D 14.B 15.C
16.答:(1)措施: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和亲。
(2)场所:“榷场”“互市”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贸易场所。(2分)政治格局:民族政权并立,民族间交融加强。(2分)
(3)原因:元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4)做法: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17.答:(1)原因:经济发展急需拓宽外贸通道;陆上丝绸之路的局限;造船业日益发达。
(2)态度:宋朝政府重视和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做法: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知识,说说元朝时期海上交通有怎样的发展。特点:元朝在陆上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与元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
(4)借鉴:要保持开放的对外政策,注重对外友好往来,坚持合作共赢。
18.答:(1)制度:三省六部制。影响: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原因:为改革制造舆论。说明: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立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3)地位:全国行政中枢。作用: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4)根本出发点:巩固封建统治。启示:政治制度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以推动社会进步。
19.答:(1)变化: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原因:科举制创立并发展;政府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2)观点: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史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
(3)状况:城市生活丰富,现代化程度高。关系: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生活的丰富发展;城市生活的丰
富多彩是经济发展的表现。
(4)原因:社会经济发达;文人士大夫地位高;文化科技繁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