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天水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2-26 21:1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水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学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0年11月1日到12月10日,我国进行了第七次人口普查,对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为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提供了准确的统计信息。下列关于第七次人口普查甘肃省部分数据的叙述中,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A.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24年 B.男女性别比例为102:100
C.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为21.71% D.14岁及以下的人口比例为16.10%
2.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3.对于一个种群,某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种群密度越大,种群受该因素的影响就越大,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某些因素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
①食物 ②天敌 ③地震 ④火灾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A.①②
4.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5.以下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低时,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可忽略
B.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鱼产量
C.种群密度越大,其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
D.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量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6.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
7.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
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8.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B.图乙为“S”形曲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图甲为“J”形曲线,每年以不一样的倍数增长
9.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10.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1.247(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组成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B.依据其年龄组成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
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提高
D.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
11.鼠类繁殖次数多,孕期短,产仔率高,性成熟快,数量能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常对农业生产酿成巨大灾害。某生物实验小组调查了某地小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并绘制了如下曲线(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鼠种群数量达到段时,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段小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环境阻力逐渐增大
C.若气候严重干旱,则小鼠的种群数量可能出现C段的变化
D.若要防治鼠害,则在小鼠种群数量达到前防治最佳
12.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13.如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图2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
B.图1中5-15年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D.图2曲线Y中C点的值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
14.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1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斗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1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和植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17.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
A.荒漠 B.苔原 C.草原 D.森林
18.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19.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20.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21.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22.群落中的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B.考拉树栖生活是其与森林环境及其他森林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
C.食性与栖息地完全相同的两种生物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相同
D.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23.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可称为生态位。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放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研究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绘制了下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d越小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越激烈
B.b越大说明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D.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24.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生活的生物有所不同,下列关于陆地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且存在季节性变化
B.森林生物群落中,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则生活在林下
C.草本植物与乔木、灌木竞争中处于劣势,热带雨林中没有草本植物
D.群落中不同物种占据的生态位不尽相同,可使环境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
25.下列关于不同类型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生物群落可以分为更具体的群落类型,如热带雨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等
B.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空气流通不畅,很多树木在春季叶没有完全展开前就开花,且多数是虫媒花
C.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D.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
26.希腊陆龟是爬行动物,性情较活跃,喜爬动,摄食植物的花、果实、茎叶等,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请推测希腊陆龟最可能生活的生物群落是( )
A.湿地生物群落 B.草原生物群落 C.森林生物群落 D.荒漠生物群落
27.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28.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29.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历史上曾水草丰茂、森林茂密,后因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变成了树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荒原,如今塞罕坝人又在茫茫荒原上营造起了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如图是塞罕坝漫甸地区的群落演替过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塞罕坝漫甸地区由“沙地→草原→稀树草原”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稀树草原群落在过度放牧等人为干扰条件下,可能会退化为沙地
C.人工造林加快了塞罕坝漫甸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
D.只要时间允许,稀树草原群落一定会演替为森林群落
30.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所有云杉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四种林莺在云杉林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
C.觅食部位不同减弱了四种林莺的种间竞争
D.标记重捕法是生态学家在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每空2分,共12分)有机质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草履虫。某实验小组为了调查A、B、C3个湖区的水体污染程度,从A、B、C3个湖区中各取水样100mL,分别置于3只含等量的相同浓度葡萄糖溶液的烧杯中培养,并每天定时利用显微镜进行计数,以统计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显微镜下对草履虫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关键工具是__________。与第9d相比,第12d对B区草履虫取样计数时要适当__________(填“增大”或“降低”)稀释倍数。
(2)根据图中数据分析,__________区的水体污染更严重,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培养到16d后,A、B、C3个湖区的草履虫数量都急剧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若草履虫第一代的种群数量为,第N代为,每一代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10%,则理论上第t代种群数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每空2分,共12分)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丁香 0.124 1
油松 0.125 0.834 1
刺槐 0.148 0.761 0.884 1
(1)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
(2)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在阳坡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存在差别,它们常呈现__________分布。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在地上和地下均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被称为群落的__________。处于林下层的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33.(每空2分,共16分)学习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蚜虫与共生菌
蚜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昆虫,以吸食植物韧皮部汁液为食。蚜虫体内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蚜虫的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共生菌具有为蚜虫提供营养、消化植物组织等功能,从而影响蚜虫的寄主利用范围。
蚜虫体内共生菌分为原生和次级共生菌两大类,研究表明,原生共生菌布氏菌与蚜虫建立共生关系已有约1.5亿年历史,是蚜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布氏菌外,蚜虫体内还携带有多种次级共生菌,次级共生菌虽然不是蚜虫存活和繁殖所必需的,但是与宿主蚜虫的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原生和次级共生菌在宿主内长期共存,对宿主蚜虫的生物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
共生菌在蚜虫与植物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韧皮部汁液营养不平衡,其中许多必需氨基酸的浓度都很低,常常低于氨基酸总浓度的20%。布氏菌能合成蚜虫不能从植物汁液中获得但又是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从而扩大蚜虫可利用的寄主植物范围。并且布氏菌可以像线粒体一样,为其宿主昆虫提供能源(如,等)。次级共生菌能改变宿主蚜虫的寄主范围,但是这种现象受共生菌和蚜虫基因型的影响。例如,次级共生菌R提高了豌豆蚜利用首蓿的能力,但没有提高其对野豌豆的利用能力;并且R只能提高蚜虫部分基因型对首蓿的利用能力。
蚜虫种群中普遍携带有共生菌,蚜虫为共生菌提供生活场所和养分,共生菌为宿主合成必需的营养或共同抵抗外来压力。目前对单种共生菌的功能作用研究较多,因此阐明共生茵种问关系将是研究蚜虫与共生菌相互关系的发展方向。
材料二: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取食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但对甘薯、马铃薯、麻类及田菁等均不取食。东亚飞蝗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在正常情况下,成虫羽化后平均7天左右即可交配,雌虫一生可交配20~25次,交配后4~7天即可产卵在土下,深度约为4~6厘米。当土壤含水量低于5%或高于25%时,产卵数量显著降低,当表层土含盐量高于1.2%时则无卵的分布。
雌虫就算不交配,也能进行孤雌生殖,即雌性不经过交配就可以直接产卵,卵也可以孵化和正常发育,繁殖力惊人。一只雌蝗虫一生可以产400-600枚卵,卵在地下越冬。到了第二年四、五月份,卵孵化为蝗蝻(蝗虫的若虫),蝗蝻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四次蜕皮,最终完成翅膀的发育羽化为成虫。
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外骨骼不能生长,需要进行蜕皮。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对若虫新壳的泌成、硬化和皮肤中蛋白质的合成等有促进作用,蝗虫通过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促前胸腺激素。
(1)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蚜虫的移动速率很小,所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蚜虫与布氏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促前胸腺激素作用于蝗虫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该腺体分泌蜕皮激素。可见,蜕皮激素的分泌是一种__________调节。
(3)依据本题材料,提出两条防治蝗虫的方法和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学参考答案
1~5A DACA 6~10 BDABB 11~15 DBCAB 16~20 CAADC
21~25 ACACB 26~30 DADDC
31.(1)血细胞计数板 增大 (2)A A区草履虫最早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且种群数量最大值最大
(3)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有害代谢产物不断积累 (4)
32.(1)次生演替 (2)油松和刺槐 镶嵌 光照(阳光)
(3)垂直结果 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叶绿体颗粒大等
33.(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随机取样 (生物)群落 蚜虫为布氏菌提供生活场所和养分,布氏菌为宿主合成必需的营养或共同抵抗外来压力 (2)前胸腺
(3)兴修水利;改变发生地的植被,因地制宜种植飞蝗不食的作物;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改变飞蝗发生地的土壤条件;施加蜕皮激素受体抑制剂或促前胸腺激素受体抑制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