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十四课·
驿 路 梨 花
初中语文(部编)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01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略读, 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梨花”的含义及文章的立意。
2.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学习本文设置悬念、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运用间接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过程与方法
在略读中把握主要内容,边读边思考,画出疑难的地方,合作交流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新课导入
古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写道: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它的大意是:预知来年寒食节,朝祭北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处处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古诗表达了诗人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后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句诗写了篇文章《驿路梨花》,他想要通过“驿路梨花”表达怎样的情感?我们一起来探究。
作者名片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文化大革命”后,党中央重新发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曾随军在云南生活多年,有感于这里的纯朴民风和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写下了与此相关的人和事。
2.雷锋精神
雷锋(1940—1962),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的孩子,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 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向前。
字词学习
竹篾( ) 喷香( ) 撵走( )
麂子( ) 修葺( ) 菌子( )
驿路( )
miè
qì
pèn
niǎn
●
●
●
●
◆生难字
●
jǐ
●
●
jùn
yì
◆词语集注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文中指过往行人走的道路。
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损失。文中指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整体感知
1.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姑娘。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本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3.请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焦急的赶路之时,发现了梨树林中的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36段):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第37段):热情赞美雷锋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质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发扬光大。
复述课文
1.请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上个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十多年前、前几年等。
2.请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复述主要内容。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来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3.请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我们”路过这里住宿,瑶族老人来送大米,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4.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记叙顺序的特点。
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而中间又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故事,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课文研读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险,暗示了翻山的困难,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惊喜做铺垫。
2.文章第4、6两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主要描写了梨花盛开和飘落的美丽景象,表现出梨花林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创设出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同时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以自然环境之美烘托出屋主人的美好心灵。
3.课文第9—11段对小茅屋内部的环境、陈设做了详细的介绍,作用是什么?
详细描写小屋内部的环境、陈设,同时也是虚写人物,从侧面间接表现了茅屋主人的热情、细心、周到,以及乐于助人的品质。
4.文章如何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感激的心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5.课文第22—24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几段主要写瑶族老人讲述自己发现茅屋的经过,交代了老人来茅屋送粮食的原因,以及“屋主”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的事,从侧面突出了梨花乐于助人的美好形象。
6.课文第33—36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作用是什么?
十多年前,一队解放军困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到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间避风雨的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和妹妹常常照料这间小茅屋。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表现了解放军、哈尼族姑娘乐于助人的形象、品质,歌颂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7.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做好事的时间
我和老余 给屋顶加草,将排水沟挖深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给屋顶加草,将排水沟挖深 尽力补上,方便,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一群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屋 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品析语句
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并试着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这是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引用诗句,使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姑娘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疑难探究
1.说一说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为什么?
本文写了三个悬念和两次误会。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却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2.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些悬念和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误会是“我们”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以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作用: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的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3.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做标题?
本文主要是通过间接描写从侧面表现梨花姑娘的形象的。
一是通过自然景物描写衬托哈尼族小姑娘梨花。文中多次描写梨花,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赞美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
4.文中的人物梨花并没有出场,但其形象却突出鲜明。请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刻画梨花姑娘的。
二是通过其他人物侧面烘托。首先通过瑶族老人讲述自己发现茅屋的经历,从侧面突出了梨花学雷锋做好事、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接着通过梨花的妹妹,讲述了十多年前一队解放军战士在此砍树割草盖茅屋的事,揭示了梨花学雷锋的缘起。
1.巧设悬念。
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同时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特色
2.巧用插叙。
本文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从“我”和老余第一天傍晚投宿写到第二天早晨,其间运用插叙两次追溯往事: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哈尼族姑娘帮助过路人;二是借梨花妹妹之口讲解放军建造茅屋及梨花照料小茅屋。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既丰富了情节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又使全文波澜起伏,结构紧凑,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3.间接描写。
文中的人物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并没有出场,但其形象却突出鲜明,作者巧妙地通过写景、写物、写其他人,间接突出表现其美好的形象。
课堂小结
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结构梳理
雷锋精神助人为乐
发现小茅屋
驿路梨花
猜测小茅屋主人
感动、赞美
瑶族老人
哈尼族姑娘
解放军
课后作业
1.学习本文设置悬念、运用插叙和间接描写的手法写一件事。
2.课外搜集背诵有关梨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