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考试这样考
题型一 声音的产生
角度1: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
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A. B. C. D.
A.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水花四溅
D.周围的击掌声会惊动鱼缸中的金鱼
角度2:声音产生的原因
2.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马上就听不到铃声了,这是因为( )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太用力了 C.手使车铃停止了振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角度3:声源
3.关于声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物体都是声源 B.只有固体才是声源
C.空气不可能是声源 D.只有振动的物体才是声源
题型二 声音的传播
角度1: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
4.下列实验活动,能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的是( )
A.观察蟋蟀翅膀在摩擦振动时,能听到清脆的声音
B.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些纸片在纸盆上,看到纸片不断跳动
C.雨天先看到闪电,几秒钟后才听到远处的雷声
D.把一个收音机用塑料袋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声音
角度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5.下列实验能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B. C. D.
A.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 D.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角度3:声波
6.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随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题型三 声音传播快慢
7.小钢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击打铁管,小钢先后听到两次响声,由表可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v(m · s-')
空气(15 ℃) 340 海水(25 ℃) 1531
空气(25 ℃)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 1324 铝(棒) 5000
蒸馏水(25 ℃) 1497 铁(棒) 5200
知 ( )
A.先听到的是由空气传来的响声 B.先听到的是由铁管传来的响声
C.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铁中传播得快 D.一个是原声,另一个回声
题型四 学科综合
8.下列有关“鸟语花香”这一成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鲜花很香的感觉形成于鼻 B.鸟鸣声是气流的运动使绷紧的鸣膜振动产生的
C.听觉和嗅觉的感受器是相同的 D.人和动物对“花香”的敏感程度是一样的
题型五 拓展创新
9.小明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
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选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3)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回答下列问题:
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
A.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B.不能听到声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C.既不能听到声音,也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②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 。
能力提升训练
1.用力敲铜锣,铜锣发出声音,停止敲击,铜锣余音未止,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了,手
开始有点麻的感觉,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余音未止”是回声的现象 B.有余音说明停止敲击,铜锣仍在振动
C.手感到“麻”与锣鼓振动无关 D.锣声消失了,是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
2.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为了使人耳能分清先后两个声音,时
间间隔应大于0.1秒,据此,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
A.大于34米 B.小于34米 C.大于17米 D.小于17米
参考答案
考试这样考
1.C 2.C 3.D 4.D 5.A 6.B 7.B 8.B
9.(1)物体发声时在振动;(2)转换法;(3)①B; ②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能力提升训练
1.B 2.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