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高三(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3分)
1.(3分)下面是某公司总经理开业致辞的片段,五个句中词语使用不当的共有( )
今天,①我们隆重恭贺本公司正式开业。首先,②我谨代表公司全体人员,③向亲自莅临现场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公司从筹备到开业,有幸得到诸位的热情支持,④对此,我们感恩戴德。今后,我们将诚信守法经营,⑤鼎力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A.两处 B.三处 C.四处 D.五处
2.(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⑥④③⑤② C.④②③⑤①⑥ D.④⑤⑥③②①
3.(3分)小明经过刻苦努力,获得古诗文知识竞赛大奖,你对他表示祝贺,以下内容最合适的一项是( )
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4.(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极端功利主义是犬儒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在犬儒主义弥漫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还有不少人对他们的真话感兴趣,把他们当社会良心来尊敬。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看穿了和讨厌起说真话的人来,嘲笑和咒骂他们是用心不良的“臭公知”。
①他们说真话,无非也就是说出一些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又无法说穿的事情
②人们对假话、欺骗变得习以为常,既不相信,也不愤怒,抱定“难得糊涂”,只当没有这么回事
③大多数人都抱着“看穿”的生活态度
④少数坚持说真话的人仍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5.(3分)下列通信的用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给老师写信说:“敬颂教安。”
B.作家给编辑写信说:“顺颂编褀。”
C.孩子给父母写信说:“见面如晤。”
D.老张给同事写信说:“顺颂时绥。”
6.(3分)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浮游于水面的小鱼,会弄出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水纹,____,____,____,____。
①触岸而消散至无形
②扩展再扩展
③水纹由小而大④成圆形
A.④③②① B.④②③①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二.默写(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
7.(5分)按要求填空。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兰亭集序》)
(2)《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明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这两句话是“ , ”。
(3)《蜀道难》中,“ , ”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两种动物难以逾越表现蜀道之难。
三.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45分,每小题15分)
8.(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9.(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是作者
格非
①我们确切地知道,莎士比亚是《哈姆雷特》的作者,鲁迅是《狂人日记》的作者。从现代版权法所规定的文本所有权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看,这似乎毫无问题。按照一般看法,作者对于他所写出的作品具有毋庸置疑的所有权,负有完全的责任,并享有种种特权。作者是文本意义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文本意义的起源和终结。然而,鲁迅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前,冠以自己的名字,其合法性到底是什么?
②假如说鲁迅完全抄袭了一篇前人或同时代作家的作品,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这种行为的合法性当然会受到质疑。因此,某个人声称自己是一部作品的作者似乎必须有一个重要的保证,那就是作品的原创性,或者说独创性。我们不妨进一步追问,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得上独创或原创?或者说独创指的是修辞方法、情节、结构,还是语式和语态?它最终的底线又是什么呢?
③我们不妨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博尔赫斯当年写过一篇题为《两个做梦人的故事》的短篇小说。令人吃惊的是,作者完全抄录了《一干零一夜》中的某个故事,未作重大改动和扩展,只是在这篇小说的结尾处注上“采自《一千零一夜》第351夜”一行文字。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博尔赫斯违反了文学写作独创性的原则了呢?当然也许会有人辩护说,博尔赫斯尽管照录了《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细节,甚至文字,但作品传达出来的意图和意义与原作迥然不同,因此《两个做梦人的故事》依然可以看成是作者的独创。但问题似乎仍然没有解决。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文本而已,我们又何从知道作者的真实意图呢?即便我们通过作者的现身说法和传记资料知道作者的所谓意图,我们又怎么能保证作者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呢?比如作者会不会说谎?
④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由于“述史”和“演义”的传统,作者问题历来十分复杂。按照今天的一般观点,我们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其重要依据仅仅是胡应麟《庄岳委谈》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文字。如果按照现代版权观念来看,施耐庵也只能是作者之一。另外,我们知道,金圣叹曾对传说是施耐庵、罗贯中所作的《水浒传》再次进行了重要的删改;一方面,他将原书一百二十回删至七十回;另一方面,他还通过序言、读法和评点文字,对全书的人物、情节、写作方法和读者的阅读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他甚至还伪托施耐庵之名,为贯华堂所藏的古本《水浒传》杜撰了序言。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金圣叹也是《水浒传》的作者之一呢?
⑤福柯很早就注意到了文学中常见的作者主导观念与版权法以及文本所有权意识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是作者》一文中,福柯对作者概念进行了重要的甄别。他指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作者观念,作者观念并非永恒不变。所谓的作者实际上是被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所构建起来的,作者的形象和意义也必然随着时间、文化传统、话语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变异。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认为作者的形象也离不开读者的“虚构”和“想象”,在当今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读者之所以需要一个统一的、作为故事意义提供者的作者,一方面固然源于他们对财产所有权的根深蒂固的信仰,同时他们也相信,作者是文本意义的源泉、权威和中心,这包含在“作者写作(解释,提供),我们阅读(接受)”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中。另外,读者需要一个权威的统一作者也源于他们内心的恐惧,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一个文本的意义实际上是无限延展的,没有属于什么中心地位的固定意义等着我们去接受或消费,而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恐惧。福柯也曾经指出,作者是一个由于我们害怕意义增生而构想出来的意识形态想象,因为建立作者的权威性,实际上就是建立一个对意义的管理系统。“我们希望文本有一个统一的作者,因为统一的作者会以文本存在具体意义的观念来取悦我们。”
⑥作者问题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区域,任何简单性的处理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负面作用。对于某一个单独的文本而言,作者没有、也不会死亡。他也从来没有消失过。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看到,事实上“他”一直在那儿,不管这个作者有无名姓,是一个还是无数个,当我们在面对一幅作品时,这个文本背后的作者一直在试图影响我们,作者的幽灵时隐时现,不管文本采取何种叙事手段。
(1)第①段加点词“合法性”在文中具体指 。
(2)以下对“作者”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是文本意义的提供者。
B.“作者”其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C.“作者”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
D.“作者”是读者内心塑造出来的一个权威。
(3)第③段中,作者反驳了别人对博尔赫斯的辩护,与这个反驳逻辑一致的是
A.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B.迟到的正义就不是正义吗?
C.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D.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乎?
(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由于“述史”和“演义”的传统,导致了中国古典小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者。
B.《窦娥冤》沿用“东海孝妇”故事,所以关汉卿也是这一故事的作者。
C.作品公开以后,作者本人就丧失了对文本的解释权。
D.金圣叹也是《水浒传》的作者。
(5)第⑥段中“作者问题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区域”,不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作者”虽然在文本的背后,但一直在试图影响我们。
B.“作者”的观念是动态的,随时间、文化传统、话语形态的变化而变异。
C.“作者”的形象离不开读者的“虚构”和“想象”。
D.“作者”是一个由于读者害怕而构想出来的对意义的管理系统。
10.(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姐姐
张平
快过春节了,爸爸连着嘱咐了我两次,给乡下的姐姐写封信,一定要姐姐一家来城里过年。
这些年来,爸爸只要一提起远方的姐姐,就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无限的慈爱和眷念。老实说,我们姊妹几个,谁也不认为这是爸爸的偏心。
八一年爸爸被委任为学院的副院长时,终于给姐姐,一个在千里之外乡村生活,承担整个农村大家庭主妇和四个孩子的母亲的姐姐,申请了一个工作名额。欣喜万分的他,连夜给姐姐打了个长途电话,要求姐姐尽快把户口从农村迁回城市。
在电话那一头的姐姐,却哽咽道:“爸爸,女儿已经不是以往的女儿了。女儿的命运也不是只系在自己一个人身上了。爸爸这样做也许是为了对得起女儿。那么女儿呢,女儿也应该对得起儿女,对得起这个家庭。爸爸,人是有感情的……”
姐姐终于没有回来。
去年春节时,爸爸说啥也要让姐姐来一趟,还让我专门回去接姐姐。
来到山村,才发现姐姐的确不是当初的姐姐了。近四十岁的她,虽然神采奕奕,眼睛明亮,但脸上早已布满了细密的皱纹,背也有些佝偻了。
由于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没来得及和姐姐多说,我就躺下睡着了。一觉醒来,四周黑黝黝、静悄悄的,只有隔间房里还亮着灯,有人在说话,那是姐姐的声音。
“老三,看着你这一向的劲头,就知道你心里做事了。我还想着你不会那么好意思,谁知道你真能干出来!过去给你娶媳妇花了不到一千块,如今老七花了小两千。你觉得吃亏了不是?不愿在一块儿了,想分家,就提出来!用不着这么遮遮掩掩的。房子家具都现成,由你挑,由你拣。我说一个不字,就算我这嫂子不是人!……”
黑暗中,我吃惊地瞪着眼。怎么也没想到姐姐说话会这么泼辣,这么强硬,这么一点儿不讲方式!好像这不是她的小叔子,而是她的小儿子。
老三走的时候,已经很晚很晚了。静静的院子里,只有姐姐那刺啦剌啦的纳鞋底声,一下比一下发狠,响了好久好久。
农村人的婚事大都在春节办,姐姐也正忙着筹备小叔子老七的婚事。还有一件比这更急迫、更要紧的事情:姐姐要在老七娶亲前,把家分了!
瞅着眼前忙忙乱乱的情景,我既生姐姐的气,又替她焦虑。为什么不早把这个家分开!到现在了,看你又怎么分!就连四邻八舍的,也都替姐姐暗里捏着一把汗。
然而姐姐看上去好像一点儿不慌不乱。沉着脸,由着人们怎么说。
望着姐姐严肃的脸色,全家人谁也没过问什么。——直到了腊月二十二,事情才开始张罗起来。
这正是公公去世十周年的日子!
姐姐和几个妯娌,做了各式各样的食品。摆上了素席!姐姐把未过门的老七媳妇也请了来。
祭奠完毕,姐姐把全家召在一起。我暗里数了数,大小二十五口;还不算不在家的老二!
姐姐搬出一张桌子。从屋里抱出几大本厚厚的账簿,连同一个黑亮黑亮的木盒,全都摆在了桌子上。
姐姐态度自然,表情严肃,决无矫揉做作之感。口气好似拉家常,却分外感人!
“说啥呢,大家都知道,咱们要分家了。就是爹娘在世,迟早也是要分的。爹娘是在最苦的日子里不在了的,所以就应该常常记挂着他们。你们知道,爹娘为了几个儿子,没享过一天福,活活受了一辈子苦。娘犯病的时候,疼得把头在炕头上直撞,也舍不得喝一口药……”
眼泪从姐姐的眼里不住地流下来,屋子里一片唏嘘。小孩们也跟着呜呜直哭。
“嫂子,说这些干啥!”老三眼睛红红地嚷了一句。
“那就不说了。不说了,可我们总得记着。要不是政策好,咱这一家子怎么能有今天这气势!要不是大伙儿在苦水里泡过,知道兄弟情分的金贵,咱们家怎么能这样热热火火地一直过到今天!”
“有人说,今儿可不比过去了。没有钱的时候是亲兄弟,有了钱那可就是大仇人?!我说这是屁话!为了几个钱,连亲骨肉也不认了,这号人,连畜牲也不如!人要有良心,活着,哪能光顾自个!”
满屋里静悄悄的。弟兄几个默默地低着头,似乎都在想着自己的心事。
“前几天,我到大队跑了跑。大队的砖瓦厂要包出去,只怕没人干。我说,交给我家,我们包!大队长说,你们不是就要分家了?我说,家分了,人可没分!兄弟还是兄弟,放在一块儿还是一家人!”
一家子人,这会儿都睁圆了眼,眼巴巴地盯着姐姐。连我也听呆了,想不到姐姐想得这么长远,这么圆满!
“咱们的家分定了。这是几年来的账单,收入支出,我核对了好几遍。余下的钱和存折都在这个黑盒子里。大家好好算算,再好好想想。仔细考虑上两天咱们再分家……”
姐姐说完了的时候,一家人都还呆呆地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分家的时候,我一个人回城了。听人说,姐姐的家分得利索极了。老七成亲的那天,弟兄几个比以往更热火、更亲乎!
姐姐终于来信了。
姐姐说她今年一定来。还要带孩子来,姐夫也来。
姐姐说了,她从城里到乡下,已经二十多年了。这回她要好好看看,好好玩玩,再好好给姐夫看看病。舒舒服服地在这儿过个春节!
姐姐的语气,竟像个小孩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材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叙写姐姐一家人生活中的变化,折射出特定时代里的社会变革,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厚重感。
B.小说中父亲多次邀请姐姐回家来过年,既有对她独力支撑乡村大家庭的心疼和眷念,也有对她远嫁异地的愧疚和自责。
C.小说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来叙事写人,在亲切真实的口吻中展现姐姐的生活图景,主要是为了凸显她坎坷不幸的命运。
D.听到姐姐批评人不能“光顾自个”后,“弟兄几个默默地低着头”,从中可见姐姐的这番话给他们心里带来不小的震撼。
(2)小说塑造姐姐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首尾都写了与“姐姐”有关的信件,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15分)
11.(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秦良玉
①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②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③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会四城复,乃命良玉归。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围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罗汝才犯夔州。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夺汝才大纛,擒其渠副。贼势渐衰。
④当是时,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归,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良玉为置酒,语逊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妇人,受国思,谊应死,独恨与邵公同死耳。”逊之问故,良玉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瞰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已而捷春移营大昌,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与相应援。
⑤其年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张令急扼之,挫其锋。 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已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良玉乃叹息归。
⑥张献忠尽陷楚地,将复入蜀。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请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复上之巡按刘之勃,之勃许之,而无兵可发。十七年眷,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砬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⑦赞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节选自《明史 秦良玉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①为人饶胆智
②急公赴义有足多者
(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赋四诗旌其功
A.识别
B.发挥
C.旌旗
D.表彰
②捷春使按营垒
A.压制
B.按照
C.巡视
D.制止
(3)第⑥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
(4)把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
(5)对于秦良玉的建议,为何第④段“逊之深然之”,而第⑤段捷春“谢其计不用”?
(6)下文材料与上文《明史》的选材内容及写法有何不同?请推断其原因。
二月二十辛未,罗汝才掠信阳,寻陷光州。……石柱女帅秦良玉发兵援夔州,万元吉与之合。按天启元年,敌攻沈阳,诸将吴文杰、周敦吉等救之,石柱司秦邦屏先率兵渡河,诸营继进,邦屏战死。
三月,四川蔺贼奢崇明倡乱,遂据重庆府,已而复陷遵义,一方震惊。石柱宣抚司掌印女官秦良玉勤王,时敌厚遗秦氏,求其助兵,秦氏斩使留银,进兵围重庆。
夫沈阳战死,邦屏烈矣,抑男也。至良玉,不过一女子耳。昔围重庆,今援夔州,其忠勇不愈于须眉者哉!
(清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之二》)
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7分,每小题7分)
12.(7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秋晚归故居
(唐)李昌符
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
忽惊乡树出,渐识路人多。
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
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过。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古体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不是一首怀乡诗。
C.“马省曾行处”具有“老马识途”的意思。
D.“细径穿禾黍”写出作者回家的迫不及待。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平淡潇散
B.清新流畅
C.质朴沉郁
D.婉约凄切
(3)赏析颔联中“忽”“渐”二字的表达效果。
六.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13.(60分)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大历史实践中,原本出于非常美好的愿望,但在某些观念的指导下,却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高三(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3分)
1.(3分)下面是某公司总经理开业致辞的片段,五个句中词语使用不当的共有( )
今天,①我们隆重恭贺本公司正式开业。首先,②我谨代表公司全体人员,③向亲自莅临现场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公司从筹备到开业,有幸得到诸位的热情支持,④对此,我们感恩戴德。今后,我们将诚信守法经营,⑤鼎力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A.两处 B.三处 C.四处 D.五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词语含义,本题需要了解词语的性质,再结合语境分析。
【解答】①恭贺:恭敬地祝贺,使用对象是别人。此处是该公司总经理的开业致辞,应改为“庆祝”。
③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莅临”与“亲自”并用,语义重复,可删去“亲自”或将“亲自莅临”改为“亲临”。
④感恩戴德:对别人所给的恩德表示感激。在此语境中使用“感恩藏德”语义过重,可改为“心怀感激”。
⑤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此处的主语是“我们”,应改为“竭力”。
故选C。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2.(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⑥④③⑤② C.④②③⑤①⑥ D.④⑤⑥③②①
【分析】该题考查排序,高考能力层级为:E.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初步分层归类,再进行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
【解答】该段文字论述循环经济。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的一致性、语序的合理性、句与句之间的句意关系,第④句与横线前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应排在前面,第②句“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承接第④句,第⑤句的“最大”紧承第③句的“最小”,第⑥句的“也是”与第①句的“是”照应,应在第①句后面。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3.(3分)小明经过刻苦努力,获得古诗文知识竞赛大奖,你对他表示祝贺,以下内容最合适的一项是( )
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解答】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两句以高度夸张的语言,形容诗歌艺术强大的力量。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言其极有气势;诗成引起鬼神哭泣,言其感人肺腑。本是用来赞美李白的创作才华,而李白也确实有资格接受这一赞美,然却成为千古名句。后来人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的意思,称誉能产生震撼人心效果的文艺作品。
B.“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是指年少的时候才思敏捷多才多艺,向来志向远大气质不凡。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是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这句诗是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D.“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指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须途径;“知是行之成”指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整句话阐述了实践和认知的关系,知行合一,实践是认知的开始,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
根据题干“小明经过刻苦努力,获得古诗文知识竞赛大奖,你对他表示祝贺”可知这里是夸奖小明有聪明才智,有远大志向。B项最合适。
故选:B。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4.(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极端功利主义是犬儒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在犬儒主义弥漫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还有不少人对他们的真话感兴趣,把他们当社会良心来尊敬。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看穿了和讨厌起说真话的人来,嘲笑和咒骂他们是用心不良的“臭公知”。
①他们说真话,无非也就是说出一些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又无法说穿的事情
②人们对假话、欺骗变得习以为常,既不相信,也不愤怒,抱定“难得糊涂”,只当没有这么回事
③大多数人都抱着“看穿”的生活态度
④少数坚持说真话的人仍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分析】该题考查排序,高考能力层级为:E。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初步分层归类,再进行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
【解答】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极端功利主义”的认识。通读题中所给四个句子可知,②③说的是“看穿”,①④说的是“说真话”,所以②③和①④分别排在一起,根据“大多数”“少数”可知,②③在前,①④在后。排除A、B两项。②是对③的具体解释,所以③排在②的前面。排除C选项。
故选:D。
【点评】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5.(3分)下列通信的用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给老师写信说:“敬颂教安。”
B.作家给编辑写信说:“顺颂编褀。”
C.孩子给父母写信说:“见面如晤。”
D.老张给同事写信说:“顺颂时绥。”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解答】A.“敬颂教安”这是写给老师信函的结束语,祝老师安康的意思。使用正确。
B.“顺颂编祺”是祝对方工作愉快的致敬语,“编”代表对方是编辑身份。使用正确。
C.“见面如晤”错,孩子给父母写信,应该是“见字如晤”。
D.“顺颂时绥”是祝愿四时平安的致敬语。使用正确。
故选:C。
【点评】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6.(3分)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浮游于水面的小鱼,会弄出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水纹,____,____,____,____。
①触岸而消散至无形
②扩展再扩展
③水纹由小而大④成圆形
A.④③②① B.④②③①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解答】前句有“水纹”,与前句话题衔接,先说“水纹”,③放在句首,排除AB;接下来的几句话都以“水纹”作主语,先描绘形状,再由近及远,描绘水纹的扩展,最后消失,④②①排列在一起,排除C。
故选D。
【点评】排列句子内部的层次性:
多个句子的排序,为确保其快捷性和精确性,必须首先从大的方面把握其内部层次(粗排),然后再在同一层次内调整(细排)。如果标点符号已经明确地表明了层次,则更要牢牢抓住。
事理的逻辑性。无论叙事、状物还是说理,在行文时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过程中违背了这些事理逻辑,就必然会影响到语句的连贯性。
二.默写(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
7.(5分)按要求填空。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
(2)《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明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这两句话是“ 合抱之木 , 生于毫末 ”。
(3)《蜀道难》中,“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猿猱欲度愁攀援 ”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两种动物难以逾越表现蜀道之难。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
【解答】故答案为:
(1)亦足以畅叙幽情(重点字:畅)
(2)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重点字:抱)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重点字:攀)
【点评】《蜀道难》名句积累: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6.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三.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45分,每小题15分)
8.(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分析】论述类文本三步阅读法:
1.看标题,定文体,预想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先看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写法.
2.抓关键,作连线,初步理清思路 预想之后,须快速浏览全文,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画龙点睛的句子.将这些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3.水落石出,梳理思路,确定观点.
【解答】(1)B项原文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因此“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的说法是错误的.C项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D项“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说法有误,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需选择.
(2)A项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B项“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原文是说因为“熟悉”.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恰恰相反.
(3)B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原则,更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
答案:
(1)A
(2)C
(3)B
【点评】“理清要点,概括重组”方法:
1.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9.(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是作者
格非
①我们确切地知道,莎士比亚是《哈姆雷特》的作者,鲁迅是《狂人日记》的作者。从现代版权法所规定的文本所有权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看,这似乎毫无问题。按照一般看法,作者对于他所写出的作品具有毋庸置疑的所有权,负有完全的责任,并享有种种特权。作者是文本意义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文本意义的起源和终结。然而,鲁迅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前,冠以自己的名字,其合法性到底是什么?
②假如说鲁迅完全抄袭了一篇前人或同时代作家的作品,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这种行为的合法性当然会受到质疑。因此,某个人声称自己是一部作品的作者似乎必须有一个重要的保证,那就是作品的原创性,或者说独创性。我们不妨进一步追问,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得上独创或原创?或者说独创指的是修辞方法、情节、结构,还是语式和语态?它最终的底线又是什么呢?
③我们不妨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博尔赫斯当年写过一篇题为《两个做梦人的故事》的短篇小说。令人吃惊的是,作者完全抄录了《一干零一夜》中的某个故事,未作重大改动和扩展,只是在这篇小说的结尾处注上“采自《一千零一夜》第351夜”一行文字。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博尔赫斯违反了文学写作独创性的原则了呢?当然也许会有人辩护说,博尔赫斯尽管照录了《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细节,甚至文字,但作品传达出来的意图和意义与原作迥然不同,因此《两个做梦人的故事》依然可以看成是作者的独创。但问题似乎仍然没有解决。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文本而已,我们又何从知道作者的真实意图呢?即便我们通过作者的现身说法和传记资料知道作者的所谓意图,我们又怎么能保证作者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呢?比如作者会不会说谎?
④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由于“述史”和“演义”的传统,作者问题历来十分复杂。按照今天的一般观点,我们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其重要依据仅仅是胡应麟《庄岳委谈》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文字。如果按照现代版权观念来看,施耐庵也只能是作者之一。另外,我们知道,金圣叹曾对传说是施耐庵、罗贯中所作的《水浒传》再次进行了重要的删改;一方面,他将原书一百二十回删至七十回;另一方面,他还通过序言、读法和评点文字,对全书的人物、情节、写作方法和读者的阅读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他甚至还伪托施耐庵之名,为贯华堂所藏的古本《水浒传》杜撰了序言。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金圣叹也是《水浒传》的作者之一呢?
⑤福柯很早就注意到了文学中常见的作者主导观念与版权法以及文本所有权意识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是作者》一文中,福柯对作者概念进行了重要的甄别。他指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作者观念,作者观念并非永恒不变。所谓的作者实际上是被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所构建起来的,作者的形象和意义也必然随着时间、文化传统、话语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变异。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认为作者的形象也离不开读者的“虚构”和“想象”,在当今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读者之所以需要一个统一的、作为故事意义提供者的作者,一方面固然源于他们对财产所有权的根深蒂固的信仰,同时他们也相信,作者是文本意义的源泉、权威和中心,这包含在“作者写作(解释,提供),我们阅读(接受)”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中。另外,读者需要一个权威的统一作者也源于他们内心的恐惧,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一个文本的意义实际上是无限延展的,没有属于什么中心地位的固定意义等着我们去接受或消费,而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恐惧。福柯也曾经指出,作者是一个由于我们害怕意义增生而构想出来的意识形态想象,因为建立作者的权威性,实际上就是建立一个对意义的管理系统。“我们希望文本有一个统一的作者,因为统一的作者会以文本存在具体意义的观念来取悦我们。”
⑥作者问题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区域,任何简单性的处理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负面作用。对于某一个单独的文本而言,作者没有、也不会死亡。他也从来没有消失过。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看到,事实上“他”一直在那儿,不管这个作者有无名姓,是一个还是无数个,当我们在面对一幅作品时,这个文本背后的作者一直在试图影响我们,作者的幽灵时隐时现,不管文本采取何种叙事手段。
(1)第①段加点词“合法性”在文中具体指 现代版权法所规定的文本所有权 。
(2)以下对“作者”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A.“作者”是文本意义的提供者。
B.“作者”其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C.“作者”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
D.“作者”是读者内心塑造出来的一个权威。
(3)第③段中,作者反驳了别人对博尔赫斯的辩护,与这个反驳逻辑一致的是 C
A.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B.迟到的正义就不是正义吗?
C.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D.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乎?
(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D
A.由于“述史”和“演义”的传统,导致了中国古典小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者。
B.《窦娥冤》沿用“东海孝妇”故事,所以关汉卿也是这一故事的作者。
C.作品公开以后,作者本人就丧失了对文本的解释权。
D.金圣叹也是《水浒传》的作者。
(5)第⑥段中“作者问题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区域”,不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B
A.“作者”虽然在文本的背后,但一直在试图影响我们。
B.“作者”的观念是动态的,随时间、文化传统、话语形态的变化而变异。
C.“作者”的形象离不开读者的“虚构”和“想象”。
D.“作者”是一个由于读者害怕而构想出来的对意义的管理系统。
【分析】(1)本题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找出词语所在语境,然后整合相关信息,从而得出答案。
(2)本题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分析文章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判断。
(4)本题考查根据文本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其次理解选项句子的意思,看其是否和材料的观点一致。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解答】(1)相关信息在第①段,由“从现代版权法所规定的文本所有权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看,这似乎毫无问题。按照一般看法,作者对于他所写出的作品具有毋庸置疑的所有权,负有完全的责任,并享有种种特权。作者是文本意义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文本意义的起源和终结”可知,这里的“合法性”是指“现代版权法所规定的文本所有权”。
(2)B.“其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错误,由第⑥段“对于某一个单独的文本而言,作者没有、也不会死亡。他也从来没有消失过。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看到,事实上‘他’一直在那儿,不管这个作者有无名姓,是一个还是无数个,当我们在面对一幅作品时,这个文本背后的作者一直在试图影响我们,作者的幽灵时隐时现,不管文本采取何种叙事手段”可知,作者一直都在。
(3)C.“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意思是个人认为的未必就是对的,很可能是想当然、主观臆断。由“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文本而已,我们又何从知道作者的真实意图呢?即便我们通过作者的现身说法和传记资料知道作者的所谓意图,我们又怎么能保证作者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呢?比如作者会不会说谎?”可知作者认为并不能肯定《两个做梦人的故事》是作者的独创,因为问题似乎仍然没有解决,归根到底,一切都是“你以为”。
(4)A.“导致了中国古典小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者”无法推导出来,文中第④段说的是“由于‘述史’和‘演义’的传统,作者问题历来十分复杂”,“复杂”不等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者”。
B.“所以关汉卿也是这一故事的作者”无法推导出来,文中第②段说“假如说鲁迅完全抄袭了一篇前人或同时代作家的作品,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这种行为的合法性当然会受到质疑。因此,某个人声称自己是一部作品的作者似乎必须有一个重要的保证,那就是作品的原创性,或者说独创性”,“东海孝妇”是沿用的故事,所以不能说关汉卿是这一故事的作者。
C.“作者本人就丧失了对文本的解释权”无法推导出来,文中第①段说的是“作者对于他所写出的作品具有毋庸置疑的所有权,负有完全的责任,并享有种种特权。作者是文本意义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文本意义的起源和终结”,可见没有丧失解释权。
D.“金圣叹也是《水浒传》的作者”可以推导出来,由第④段“如果按照现代版权观念来看,施耐庵也只能是作者之一。另外,我们知道,金圣叹曾对传说是施耐庵、罗贯中所作的《水浒传》再次进行了重要的删改;一方面,他将原书一百二十回删至七十回;另一方面,他还通过序言、读法和评点文字,对全书的人物、情节、写作方法和读者的阅读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他甚至还伪托施耐庵之名,为贯华堂所藏的古本《水浒传》杜撰了序言。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金圣叹也是《水浒传》的作者之一呢”可知,按照文中的说法,金圣叹也是《水浒传》的作者。
故选:D。
(5)“悖论“是说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
B.“动态”和“随时间、文化传统、话语形态的变化而变异”二者是一致的,不存在对立关系,所以不能支持这一判断。
故选:B。
答案:
(1)现代版权法所规定的文本所有权
(2)B
(3)C
(4)D
(5)B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0.(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姐姐
张平
快过春节了,爸爸连着嘱咐了我两次,给乡下的姐姐写封信,一定要姐姐一家来城里过年。
这些年来,爸爸只要一提起远方的姐姐,就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无限的慈爱和眷念。老实说,我们姊妹几个,谁也不认为这是爸爸的偏心。
八一年爸爸被委任为学院的副院长时,终于给姐姐,一个在千里之外乡村生活,承担整个农村大家庭主妇和四个孩子的母亲的姐姐,申请了一个工作名额。欣喜万分的他,连夜给姐姐打了个长途电话,要求姐姐尽快把户口从农村迁回城市。
在电话那一头的姐姐,却哽咽道:“爸爸,女儿已经不是以往的女儿了。女儿的命运也不是只系在自己一个人身上了。爸爸这样做也许是为了对得起女儿。那么女儿呢,女儿也应该对得起儿女,对得起这个家庭。爸爸,人是有感情的……”
姐姐终于没有回来。
去年春节时,爸爸说啥也要让姐姐来一趟,还让我专门回去接姐姐。
来到山村,才发现姐姐的确不是当初的姐姐了。近四十岁的她,虽然神采奕奕,眼睛明亮,但脸上早已布满了细密的皱纹,背也有些佝偻了。
由于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没来得及和姐姐多说,我就躺下睡着了。一觉醒来,四周黑黝黝、静悄悄的,只有隔间房里还亮着灯,有人在说话,那是姐姐的声音。
“老三,看着你这一向的劲头,就知道你心里做事了。我还想着你不会那么好意思,谁知道你真能干出来!过去给你娶媳妇花了不到一千块,如今老七花了小两千。你觉得吃亏了不是?不愿在一块儿了,想分家,就提出来!用不着这么遮遮掩掩的。房子家具都现成,由你挑,由你拣。我说一个不字,就算我这嫂子不是人!……”
黑暗中,我吃惊地瞪着眼。怎么也没想到姐姐说话会这么泼辣,这么强硬,这么一点儿不讲方式!好像这不是她的小叔子,而是她的小儿子。
老三走的时候,已经很晚很晚了。静静的院子里,只有姐姐那刺啦剌啦的纳鞋底声,一下比一下发狠,响了好久好久。
农村人的婚事大都在春节办,姐姐也正忙着筹备小叔子老七的婚事。还有一件比这更急迫、更要紧的事情:姐姐要在老七娶亲前,把家分了!
瞅着眼前忙忙乱乱的情景,我既生姐姐的气,又替她焦虑。为什么不早把这个家分开!到现在了,看你又怎么分!就连四邻八舍的,也都替姐姐暗里捏着一把汗。
然而姐姐看上去好像一点儿不慌不乱。沉着脸,由着人们怎么说。
望着姐姐严肃的脸色,全家人谁也没过问什么。——直到了腊月二十二,事情才开始张罗起来。
这正是公公去世十周年的日子!
姐姐和几个妯娌,做了各式各样的食品。摆上了素席!姐姐把未过门的老七媳妇也请了来。
祭奠完毕,姐姐把全家召在一起。我暗里数了数,大小二十五口;还不算不在家的老二!
姐姐搬出一张桌子。从屋里抱出几大本厚厚的账簿,连同一个黑亮黑亮的木盒,全都摆在了桌子上。
姐姐态度自然,表情严肃,决无矫揉做作之感。口气好似拉家常,却分外感人!
“说啥呢,大家都知道,咱们要分家了。就是爹娘在世,迟早也是要分的。爹娘是在最苦的日子里不在了的,所以就应该常常记挂着他们。你们知道,爹娘为了几个儿子,没享过一天福,活活受了一辈子苦。娘犯病的时候,疼得把头在炕头上直撞,也舍不得喝一口药……”
眼泪从姐姐的眼里不住地流下来,屋子里一片唏嘘。小孩们也跟着呜呜直哭。
“嫂子,说这些干啥!”老三眼睛红红地嚷了一句。
“那就不说了。不说了,可我们总得记着。要不是政策好,咱这一家子怎么能有今天这气势!要不是大伙儿在苦水里泡过,知道兄弟情分的金贵,咱们家怎么能这样热热火火地一直过到今天!”
“有人说,今儿可不比过去了。没有钱的时候是亲兄弟,有了钱那可就是大仇人?!我说这是屁话!为了几个钱,连亲骨肉也不认了,这号人,连畜牲也不如!人要有良心,活着,哪能光顾自个!”
满屋里静悄悄的。弟兄几个默默地低着头,似乎都在想着自己的心事。
“前几天,我到大队跑了跑。大队的砖瓦厂要包出去,只怕没人干。我说,交给我家,我们包!大队长说,你们不是就要分家了?我说,家分了,人可没分!兄弟还是兄弟,放在一块儿还是一家人!”
一家子人,这会儿都睁圆了眼,眼巴巴地盯着姐姐。连我也听呆了,想不到姐姐想得这么长远,这么圆满!
“咱们的家分定了。这是几年来的账单,收入支出,我核对了好几遍。余下的钱和存折都在这个黑盒子里。大家好好算算,再好好想想。仔细考虑上两天咱们再分家……”
姐姐说完了的时候,一家人都还呆呆地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分家的时候,我一个人回城了。听人说,姐姐的家分得利索极了。老七成亲的那天,弟兄几个比以往更热火、更亲乎!
姐姐终于来信了。
姐姐说她今年一定来。还要带孩子来,姐夫也来。
姐姐说了,她从城里到乡下,已经二十多年了。这回她要好好看看,好好玩玩,再好好给姐夫看看病。舒舒服服地在这儿过个春节!
姐姐的语气,竟像个小孩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说题材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叙写姐姐一家人生活中的变化,折射出特定时代里的社会变革,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厚重感。
B.小说中父亲多次邀请姐姐回家来过年,既有对她独力支撑乡村大家庭的心疼和眷念,也有对她远嫁异地的愧疚和自责。
C.小说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来叙事写人,在亲切真实的口吻中展现姐姐的生活图景,主要是为了凸显她坎坷不幸的命运。
D.听到姐姐批评人不能“光顾自个”后,“弟兄几个默默地低着头”,从中可见姐姐的这番话给他们心里带来不小的震撼。
(2)小说塑造姐姐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首尾都写了与“姐姐”有关的信件,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从文本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概括语段的内容,然后考虑和其它四要素的关系,从结构(情节)谈作用,尽量考虑突出人物性格和主题。
【解答】(1)C.“主要是为了凸显她坎坷不幸的命运”是对文章主题的误读,小说虽有关于姐姐生活中不幸的叙述,但更多的是展现她能够吃苦耐劳,坚强刚毅的品质,以及对命运的不屈与抗争。
故选:C。
(2)文中关于姐姐的正面描写有外貌描写,“近四十岁的她,虽然神采奕奕,眼睛明亮,但脸上早已布满了细密的皱纹,背也有些佝偻了”,姐姐还不到四十岁,却已是满脸皱纹,背也佝偻了,简单的外貌描写暗示了姐姐二十年来人生的不易。
还有语言描写,如分家时姐姐那段话,“说啥呢,大家都知道,咱们要分家了。就是爹娘在世,迟早也是要分的。爹娘是在最苦的日子里不在了的,所以就应该常常记挂着他们。你们知道,爹娘为了几个儿子,没享过一天福,活活受了一辈子苦。娘犯病的时候,疼得把头在炕头上直撞,也舍不得喝一口药……”“有人说,今儿可不比过去了。没有钱的时候是亲兄弟,有了钱那可就是大仇人?!我说这是屁话!为了几个钱,连亲骨肉也不认了,这号人,连畜牲也不如!人要有良心,活着,哪能光顾自个!”,这些话语体现了姐姐对这个家的热爱,对亲情的重视;还有“前几天,我到大队跑了跑。大队的砖瓦厂要包出去,只怕没人干。我说,交给我家,我们包!大队长说,你们不是就要分家了?我说,家分了,人可没分!兄弟还是兄弟,放在一块儿还是一家人!”,这段话写出姐姐对这个家的规划。这些语言描写表现了姐姐对家庭的热爱与担当。
文中的细节描写真实而感人,如在和老三谈过之后,“老三走的时候,已经很晚很晚了。静静的院子里,只有姐姐那刺啦剌啦的纳鞋底声,一下比一下发狠,响了好久好久”,纳鞋底的声音“一下比一下发狠”表明姐姐心里有气,她气这个老三心里有了想法,要分家,对小叔子的自私感到失望与气愤。
为了塑造姐姐的形象,文中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把分家放在了春节前,“直到了腊月二十二,事情才开始跟罗起来。这正是公公去世十周年的日子!”,姐姐特意在春节前分家,还选在了公公去世十周年的日子,就是为了让这一大家子人感受到他们是来自同一个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亲情,即使分了家,这血脉、这亲情是割不断的。这样借助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性格,在春节前忙乱情景下主持分家,表现她深谋远虑、重视情义的性格特征。
(3)关于信件,文章开头这样写到,“快过春节了,爸爸连着嘱咐了我两次,给乡下的姐姐写封信,一定要姐姐一家来城里过年”,“连着嘱咐”“两次”,表明爸爸对姐姐这件事很重视,自然引出了文章的主人公——姐姐,这样开头切入自然;姐姐是个什么样的人?爸爸为何如此重视姐姐?为何姐姐到了乡下?这样的开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结尾写了姐姐的来信,“姐姐说了,她从城里到乡下,已经二十多年了。这回她要好好看看,好好玩玩,再好好给姐夫看看病。舒舒服服地在这儿过个春节!”,三个“好好”有放下重担的轻松和愉悦,姐姐的语气中还有孩子般的天真,“姐姐的语气,竟像个小孩一样!”,这封信展现了姐姐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文章中间部分写姐姐分家时那一派大家长的气派相比,这封信中的姐姐更像是个撒娇的女儿,这样写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以以姐姐来信告知过年回来团聚收束,照应了开头爸爸要“我”给姐姐写信让她回来过春节,两封信形成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而这两封信中间,是“我”去看望姐姐,亲眼看到姐姐主持商议分家的情景,姐姐虽然在农村过得不易,但却把这个二十多人的大家庭经营的很好,兄弟之间和睦友爱,即使分了家也没有隔断亲情,这都离不开姐姐的功劳。③小说首尾围绕信件组织相关内容,前后照应,中间通过“我”的见闻叙述姐姐商议分家等内容,行文严谨而又富有变化。
答案:
(1)C
(2)①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反映人物变化、揭示人物情感,表现她对家庭的热爱与担当。
②运用细节(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心理,如和小叔子夜谈后发狠纳鞋底,暗示她对小叔子的自私感到失望与气愤。
③借助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性格,在春节前忙乱情景下主持分家,表现她深谋远虑、重视情义的性格特征。
(3)①小说以父亲让“我”给乡村的姐姐写信开篇,引出对姐姐故事的叙述,切入自然,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②小说以姐姐来信告知过年回来团聚收束,展现姐姐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语气天真,丰富人物形象。
③小说首尾围绕信件组织相关内容,前后照应,中间通过“我”的见闻叙述姐姐商议分家等内容,行文严谨而又富有变化。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15分)
11.(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秦良玉
①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②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③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会四城复,乃命良玉归。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围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罗汝才犯夔州。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夺汝才大纛,擒其渠副。贼势渐衰。
④当是时,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归,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良玉为置酒,语逊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妇人,受国思,谊应死,独恨与邵公同死耳。”逊之问故,良玉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瞰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已而捷春移营大昌,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与相应援。
⑤其年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张令急扼之,挫其锋。 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已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良玉乃叹息归。
⑥张献忠尽陷楚地,将复入蜀。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请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复上之巡按刘之勃,之勃许之,而无兵可发。十七年眷,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砬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⑦赞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节选自《明史 秦良玉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①为人饶胆智 多,多有
②急公赴义有足多者 称赞,赞扬
(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赋四诗旌其功 D
A.识别
B.发挥
C.旌旗
D.表彰
②捷春使按营垒 C
A.压制
B.按照
C.巡视
D.制止
(3)第⑥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
(4)把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
(5)对于秦良玉的建议,为何第④段“逊之深然之”,而第⑤段捷春“谢其计不用”?
(6)下文材料与上文《明史》的选材内容及写法有何不同?请推断其原因。
二月二十辛未,罗汝才掠信阳,寻陷光州。……石柱女帅秦良玉发兵援夔州,万元吉与之合。按天启元年,敌攻沈阳,诸将吴文杰、周敦吉等救之,石柱司秦邦屏先率兵渡河,诸营继进,邦屏战死。
三月,四川蔺贼奢崇明倡乱,遂据重庆府,已而复陷遵义,一方震惊。石柱宣抚司掌印女官秦良玉勤王,时敌厚遗秦氏,求其助兵,秦氏斩使留银,进兵围重庆。
夫沈阳战死,邦屏烈矣,抑男也。至良玉,不过一女子耳。昔围重庆,今援夔州,其忠勇不愈于须眉者哉!
(清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之二》)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句意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辨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句意进行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断句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句意,联系关键词进行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信息,从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选材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链接材料,再联系原文相关信息分析。
【解答】(1)①句意:秦良玉为人富有胆略和智谋。饶:多,多有。
②句意:她纾解国难、奔赴道义的精神值得赞扬。多:称赞,赞扬。
(2)①句意:写了四首诗来表彰她的功绩。旌:表彰。
故选D。
②句意:邵捷春让他巡察各军营。按:巡视。
故选C。
(3)句意:我凭着一个弱女子的身份,承受国家恩典二十多年,现在不幸到了这种地步,怎敢在晚年事奉逆贼呢!“二十年”是“蒙国恩”的具体时间,联系紧密,不能断开;“不幸”与“至此”是主谓关系,“至此”是动宾短语,之间不能断开。
(4)“会”,恰逢、正赶上;“为……所”,被;“殪”,杀;“趋”,前往;“克”,成功;“部”,统率;“略尽”,几乎全都牺牲。译文:恰逢张令被贼人所杀,秦良玉急忙(赶忙)前去营救,却没有成功,转而战斗,又再次被打败了,她所统帅的三万将士几乎全都牺牲(被杀死)了。
(5)先看第④段:分析内容,结合“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可知,开门见山表明邵公不知兵法,自己恐怕要与之共亡。引起逊之的注意力和疑问;“贼据山巅,俯瞰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接着表明具体原因,邵公失去了地利。敌人在高处容易攻击邵公手下张令,张令被打败了就会连累自己,导致自己无法去援助邵公,所以会共亡。
分析表达效果,秦良玉这段话首先开门见山,直陈厉害,引起陆逊之的注意;再具体说明原因,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
再看第⑤段:分析背景,指出原因,结合“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可知,背景严峻,秦良玉大败,损失惨重,要求联合攻敌;结合“捷春见嗣昌与已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可知,邵公因为杨督师与自己观点不同,缺少粮草,力求自保,所以拒绝了秦良玉建议。
(6)材料中“石柱宣抚司掌印女官秦良玉勤王,时敌厚遗秦氏,求其助兵,秦氏斩使留银,进兵围重庆”有“秦良玉斩使留银”的情节,文字简略,没有详细叙述事件过程,而是从侧面、概括介绍。《明史》没有该情节。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明史》是历史体裁,对事件的真实性要求较高,作为传记,对于传主人物形象有所损伤,所以没有选用,这也符合史书传记的写法。
材料中的评论部分“夫沈阳战死,邦屏烈矣,抑男也。至良玉,不过一女子耳。昔围重庆,今援夔州,其忠勇不愈于须眉者哉”把秦良玉与秦邦屏的牺牲作比较,对秦良玉不吝赞美之词;而《明史》最后的“赞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把秦良玉与手握军权的将军们作对比,有明显的批判和讽刺的作用,这点也符合史书劝善惩恶的功能。
答案:
(1)①多,多有 ②称赞,赞扬
(2)①D ②C
(3)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
(4)恰逢张令被贼人所杀,秦良玉急忙(赶忙)前去营救,却没有成功,转而战斗,又再次被打败了,她所统帅的三万将士几乎全都牺牲(被杀死)了。
(5)第④段的建议,开门见山表明邵公不知兵法,自己恐怕要与之共亡。引起逊之的注意力和疑问。//接着表明具体原因,邵公失去了地利。敌人在高处容易攻击邵公手下张令,张令被打败了就会连累自己,导致自己无法去援助邵公,所以会共亡。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有逻辑,有交流技巧,因而有说服力。
第二次,第⑤段建议时,背景严峻,秦良玉大败,损失惨重,要求联合攻敌。而邵公因为杨督师与自己观点不同,缺少粮草,力求自保,所以拒绝了秦良玉建议。
(6)①材料与上文选材内容有不同之处,秦良玉斩使留银。写法上比较简略、概括,采用侧面描写法。《明史》为历史体裁,正史,要求准确、真实,该事件未必光彩,也未经核实,所以没有选用。
②材料最后的评论,通过与秦邦屏的牺牲比较,衬托、赞美秦良玉忠勇精神不亚于男性。而《明史》还有劝善惩恶功效,最后的评论还讽刺、批判了当时贪生怕死、畏缩不前的将士。
参考译文:
①秦良玉,四川忠州人,嫁给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明万历二十七年,马千乘带领三千人马跟随明朝官军征伐播州,秦良玉另外带领五百精兵携带军粮跟随出征。第二年的正月二日,贼军乘明朝官军举行宴会时,夜袭明军。秦良玉夫妇首先打败贼军的偷袭,并且追击到贼军老巢,连续攻破七座寨子,将贼军打得大败。他们的战功位居南川路首位。平息贼乱后,秦良玉没有向朝廷请功。后来,马千乘被辖区内的民众诬告,病死在云阳监狱中,秦良玉继任了丈夫的职务。
②秦良玉为人富有胆略和智谋,擅长骑马射箭,并且通晓诗文,风度沉静文雅。但是她管制部下却十分严格,每当行军发令,全军肃静严整。她所率领的军队号称“白杆兵”,令远近的敌军都十分忌惮。
③崇祯三年,永平等四座城池失守。秦良玉奉诏率军救援皇上,拿出家财作为军饷。崇祯皇帝为她颁发褒奖的诏书,在紫禁城平台召见她,赏赐她彩币羊酒,并写了四首诗来表彰她的功绩。当时恰逢四城收复,皇上就让秦良玉回川。崇祯七年二月,贼兵攻破夔州,包围了太平,秦良玉军队一到,贼兵就撤围了。崇祯十三年,罗汝才进犯夔州。秦良玉将罗汝才在马家寨截杀,杀掉罗军六百人,追击打败了罗军,夺下罗汝才军中大旗,活捉了他的副首领。至此贼军的势力逐渐衰微。
④在这时,督师杨嗣昌把贼军都赶进四川。四川巡抚邵捷春率令二万弱军驻守重庆,所依靠的只有秦良玉和张令的两支军队。当时绵州知州陆逊之被罢官在家,邵捷春让他巡察各军营,他看到秦良玉军队严整,心中赞叹。良玉为陆逊之设宴,对他说:“邵公不懂用兵。我一向受国家恩典,按道义应该为国而死,只是遗憾要跟邵公一起死了。”陆逊之询问缘故,秦良玉说:“邵公把我军调至近旁,距离他所驻的重庆只有三四十里,却派张令驻守在黄泥洼,太不占地利。贼军占据山顶,俯视我军营。如果贼军铁骑自上而下进击,张令必败。张令失败就会波及到我,我再败了,还能解救重庆的危急吗?况且杨督师是在嫁祸四川,不论笨人还是智者都是知道的。邵公不在这时候抢占山高险要之处,让贼军不敢靠近我们,却被动地设置防务,这是自取失败的策略啊。”陆逊之非常赞同。不久,邵捷春将驻地转移到大昌,监军万元吉也进驻巫山,两地互相声援。
⑤这一年十月,张献忠接连打败官军,秦良玉会同张令紧急迎击,挫败了张军的锐气。不幸张令被贼军杀死,秦良玉赶赴救助没有成功,辗转战斗又被打败,所率三万人几乎覆灭。秦良玉于是单枪匹马去见邵捷春,请求说:“局势危急了,把我的士兵全征调起来,可以得到二万人。我自己出一半的军饷,另一半请官府提供,这样的话还能够对付贼军。”邵捷春看到杨嗣昌与自己不合,官仓中又没有现粮,谢绝了秦良玉的计策没有采纳。秦良玉只能叹息而回。
⑥张献忠完全占有了楚地,将要再进四川。秦良玉绘制了全四川的地理形势图,呈给巡抚陈士奇,请求增兵把守十三座关隘,陈士奇没有采纳。她又把地图呈给巡按刘之勃,刘之勃赞同她,但没有军队可以调拨。崇祯十七年春天,张献忠长途进军攻打夔州。秦良玉赶往救援,寡不敌众,军队溃败。等到整个四川都被攻占,秦良玉慷慨激昂地对大家说:“我凭着一个弱女子的身份,承受国家恩典二十多年,现在不幸到了这种地步,怎敢在晚年事奉逆贼呢!”她把部下全都召集起来,规定说:“有谁敢降顺贼人,满门抄斩,绝不宽恕!”于是分派士兵把守四边。贼军招抚所有的土司,唯独没有敢到石砫去的。后来张献忠死去,秦良玉最后寿终正寝。
⑦赞评说:秦良玉只是一个乡村女人,却能够率领士兵,自带军粮,辗转战斗,她纾解国难、奔赴道义的精神值得赞扬。那些手握军权的将军大人们,却临阵观望,畏缩不前,跟秦良玉相比,能不感到羞愧吗!
【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7分,每小题7分)
12.(7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秋晚归故居
(唐)李昌符
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
忽惊乡树出,渐识路人多。
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
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过。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古体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不是一首怀乡诗。
C.“马省曾行处”具有“老马识途”的意思。
D.“细径穿禾黍”写出作者回家的迫不及待。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C
A.平淡潇散
B.清新流畅
C.质朴沉郁
D.婉约凄切
(3)赏析颔联中“忽”“渐”二字的表达效果。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风格的综合赏析能力。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诗歌的炼字。炼字题的答题步骤:①点出手法。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④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还要关注结构上的作用。
【解答】(1)D.“‘细径穿禾黍’写出作者回家的迫不及待”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细细的小径之中穿插着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不是作者迫不及待地从田地里穿过,而是从田地间小路穿行而过时,看到小路久无人走,禾黍蔓生,感到有些苍凉寂寞。
故选D。
(2)A.本诗是一首写自己归乡之诗,诗人在诗歌中蕴含了深切的思乡之情,故而“平淡潇散”显然不符合。
B.诗歌中描写景物“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展现出家乡景物的萧条,并非“清新”之景。
C.本诗语言质朴,蕴含了思归的迫切心情,归乡时故人不相识的深沉感慨,故而“质朴沉郁”正确。
D.诗歌中固然也有些伤感,但终究是回到自己思念的家乡,是喜悦惆怅交织,而“凄切”一词太过,不符合本诗特点。
故选C。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忽然惊讶的看到家乡的树出现在眼前,渐渐的发现认识的路人多了起来。
“忽”字是作者突然发现“乡树”出现在眼前的惊喜之情,随着这一标志,作者真切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回到了乡里,正在一步步归乡。
“渐”字则生动地写出作者的脚步逐渐回到了家乡,曾识的风景显现在眼前,认识的路人逐渐增多的情景,对“乡树”与“路人”的“惊”“识”,流露出作者喜悦逐渐增强的心情,从侧面体现出循序渐进步步加深的喜悦之情。
答案:
(1)D
(2)C
(3)“忽”写出作者“惊喜”之情,离家已久,忽然发现眼前呈现旧时熟识的风景,让他感到自己正在回到家乡。
“渐”写出作者步步加深的喜悦之情,随着距离家乡越来越近,认识的路人越来越多,作者心中归乡的喜悦也逐步加深。
这两个字用“乡树”“路人”侧面写出作者归乡时微妙细腻的心理感受,生动形象,把归乡的喜悦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六.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13.(60分)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大历史实践中,原本出于非常美好的愿望,但在某些观念的指导下,却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我们需要思考,遇到过哪些情况,原本出于非常美好的愿望,在某些观念的指导下,却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还要探究这其中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我们选科时,本来是想要选将来更好就业的专业,但结果毕业时发现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个专业可能早就不吃香了。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当初选科时指导思想带有局限性,因为外界形势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总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