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6 19: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9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2020·天津河西·统考一模)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离间)
B.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C.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D.登轼而望之(轼:车前的横木)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至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1自然段写曹刿在长勺之战前的言行,表现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D.选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2020·天津河西·统考二模)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小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本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翅膀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酣:尽兴地喝酒
D.佳木秀而繁阴 秀:茂盛
5.下面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写山写水,写泉写路,形神兼备。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C.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D.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
(2020春·天津河西·九年级统考学业考试)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回答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B.连月不开(天气放晴)
C.则有去国怀乡(国家) D.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8.朗读下面句子,语意停顿明显有误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吾/谁与归
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B.选文中间两段,所写的景象特点截然不同,却都写了游人的“览物之情”,而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都是相同的。
C.选文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D.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2021春·天津河西·九年级统考学业考试)阅读《出师表》选文,回答下面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资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本布衣 布衣:平民百姓。
B.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奔走效劳。
C.攘除奸凶 攘除:排除,铲除。
D.察纳雅言 雅言:文雅的言语。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感激
C.先帝知臣谨慎 D.陛下亦宜自谋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师表》是诸蔼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2021·天津河西·统考一模)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回答各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B.杂然相许 许:答应
C.寒暑易节 易:更替
D.固不可彻 彻:改变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帝感其诚
D.无陇断焉
15.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的“高万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太行、王屋二山很高。
B.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饱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2021·天津河西·统考二模)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问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以为妙绝
B.而不知人之乐 起坐而喧哗者
C.颓然乎其间者 其间千二百里
D.醉翁之意不在酒 辍耕之垄上
17.下面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见渔人,乃大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先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作者被贬滁州,为了忘记现实的痛苦,纵情山水,借酒消愁,与山中的智仙一起修建了美丽的醉翁亭。
C.第②段写了早晚晴阴变化,又写四时不同的景物,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沉浸在美景变化之中的愉悦之情。
D.文末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达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2022·天津河西·统考一模)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间:参与。 B.小大之狱 狱:监狱。
C.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D.既克,公问其故 既既:已经。
2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限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2022·天津河西·统考一模)阅读下面《小石潭记》的内容,回答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西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澈:穿透
D.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23.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深冷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B.文章内容情景交融,而景中传情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
C.文章第二自然段采用特写镜头写游鱼,是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潭水的澄澈透明。
D.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实难相容,明显是作者写作上的一大失误。
(2022·天津河西·二模)阅读《大道之行也》一文,回答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 大道(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B.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
2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独子其子 B.选贤与能
C.男有分,女有归 D.故外户而不闭
2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A 2.D 3.A
【分析】1.A.“间”的意思是参与;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穷尽了。正确的停顿应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有误,“夫”在这里是发语词,引起下文的议论,并不是“大丈夫”的意思,应该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
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4.A 5.B 6.C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A.句意: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的。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故选A。
5.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A.“……也”表判断,判断句式;
B.省略句式;
C.“……也”表判断,判断句式;
D.“……者,……也”表判断,判断句式;
故选B。
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颓然”的意思是醉醺醺的样子,而非“颓废的样子”,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表现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表达其“与民同乐”的情怀,并非“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故选C。
【点睛】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7.C 8.A 9.B
【解析】7.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 “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指的是“国都”,不是“国家”。故选C。
8.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古仁人”是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不是能句读的。故答案为A。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选文中间两段,所写的景象特点截然不同,写了游人的“览物之情”都是“以物喜,以己悲”的,而选文第4段所写的“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游人”和“古仁人”的理念是不同的。故选项B的说法是错误的。
【点睛】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被贬到偏远地方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处于偏远地区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0.D 11.D 12.C
【分析】10.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D。“察纳雅言”的意思是: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故选D。
11.考查对古今差异词的理解。
A.卑鄙:古义指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为贬义词,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B.感激:古义指感奋激发;今义指因为别人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有好感。
C.谨慎:古义指严谨而慎重;今义指细心慎重。
D.自谋:都是指自己谋求、谋划。
故选D。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的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刘备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13.B 14.C 15.B
【分析】13.考查文言实词的正确理解。B.错误。“杂然相许”意思是:大家纷纷表示赞成。许,赞同。故选B。
14.考查通假字的识记。
A.通“返”,往返;
B.通“慧”,聪明;
C.指诚心,不是通假字;
D.通“垄”,高地;
故选C。
15.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B.“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错误。“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并不是反对移山,只是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借以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以及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由此分析妻子献疑,不是反对愚公,而是担心他。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6.C 17.A 18.B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前句句意为: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绝”:断。后句句意为:认为绝妙到了极点;“绝”:极。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前句句意为: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连词,表转折。后句句意为: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而”:连词,表并列。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前句句意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间”:中间。后句句意为:这间 有一千二百里。“间”:中间。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D.前句句意为: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之”:结构助词,的。后句句意为: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动词,去,往。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故选C。
1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文言文的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倒装句。例句属判断句。A.句意: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者也句,是判断句;B.句意:(桃花源人)看到那个捕鱼的人,感到很吃惊。省略句。C.句意: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倒装句;D.句意:我将长久地被内行人耻笑,属于被动句;故选A。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辨析能力。本题为选择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各个选项的要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内容,判断正误即可。B.说法错误,欧阳修没有跟智仙一起建醉翁亭,只是命名为醉翁亭。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①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②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③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④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19.B 20.C 21.D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小大之狱”的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案件。狱:案件。不是“监狱”。故选B。
20.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牺牲:古义是祭祀时用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今义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B.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
C.战:古义和今义都是“作战”的意思。
D.再:古义是第二次。今义是表示重复或继续,又。
故选C。
2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在曹刿心目中,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而不是“士兵的勇猛无限”。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22.A 23.C 24.D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为: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不是“西面”的意思;
故选A。
23.A.句意为:(我们)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省略主语“我们”;
B.句意为:(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省略主语“小溪”;
D.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我)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省略主语“我”;
故选C。
24.本题考查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分析。
D.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可见作者寄情山水,对山水的喜爱之情;后面又写“悄怆幽邃”,是把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因此“一‘乐’一‘忧’实难相容,明显是作者写作上的一大失误”是错误的;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们)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我)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25.D 26.B 27.C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D.“是谓大同”的意思是:这叫做理想社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不是“大家一样”。故选D。
26.A.“不独子其子”的“子”指儿女,现在指儿子;B.“选贤与能”的“选”是选择,与今义相同;C.“男有分,女有归”的“归”是女子出嫁,今义是返回;D.“故外户而不闭”的“户”指门,今义是人家;住户;故选B。
2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天下为公”的意思是:在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不是选项中所说的“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在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推举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叫做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