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9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2020·天津南开·统考一模)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礼
C.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D.得志,与民由之 由:由于,因为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富贵不能淫
C.贫贱不能移 D.威武不能屈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景春提出观点时使用了一个对偶句,而孟子则针锋相对,同样用一个对偶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景春的不屑和鄙视。
C.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2020·天津南开·统考二模)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国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出一言以复(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B.穷冬烈风(穷:极)
C.犹幸预君子之列(预:参与)
D.缀公卿之后(缀:装饰,点缀)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尝趋百里外 B.援疑质理
C.色愈恭,礼愈至 D.四支僵劲不能动
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目前。“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
B.第②段里连用了“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写出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生动传神。
C.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求书之难、求师之难和生活之苦。求书之难,这是由于“先达德隆望尊”造成的困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D.位列公卿,皇帝恩宠,四海称名,可以说是功名成就了,而作者却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2021·天津南开·统考一模)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B.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遍:方便,便利
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D.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夫战,勇气也。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了长勺之战的经过。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B.在第③段中,曹刿论述了战争的取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C.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D.鲁庄公作为一名君王,资质平庸无奇,是一位昏君。鲁庄公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说明了庄公政治见识的鄙陋,战后又询问曹刿取胜原因,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轻率。
(2021·天津南开·统考二模)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嵁:不平的岩石
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澈:穿透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邃:凄凉,凄清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水尤清冽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1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是探幽的结果,而“水尤清冽”则写出了对小潭的第一印象,是初看:“尤”进一步地突出了水之清冽,作者心头之乐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B.“参差”是形容繁衍伸展开来的枝蔓长短不齐,“披拂”是形容枝条在微风中轻柔地飘曳,这里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动态。
C.“空游无所依”,从字面看并未提及水,但我们已能充分感受到潭水的清澄纯净。
D.作者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及近,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2021·天津南开·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烨然若神人 猛浪若奔
B.穷冬烈风 复前行,欲穷其林
C.足肤皲裂而不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4.把“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翻译成现代汉语。
1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眼前。
B.本文通过多次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C.作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D.担心别人诋毁他“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这是作者自我反省的表露,是坦诚率真的表现。
(2022·天津南开·统考一模)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下列各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亲贤臣,远小人
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择其善者而从之
D.一鼓作气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公将战,曹刿请见
18.下面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选文通过鲁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2022·天津南开·统考模拟预测)阅读《醉翁亭记》,回答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9.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B.野芳发而幽香 野芳:山野的芬芳。
C.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D.树林阴翳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20.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腰白玉之环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1.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惜墨如金,首句“环滁皆山也”就写尽了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今人叹服。
B.选文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做到了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C.在太守看来,滁人的自在出游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乐”是表像,“醉”是根本。
(2022·天津南开·二模)阅读《陋室铭》《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 D.可以调素琴 素湍绿潭
23.下面各句中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何陋之有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醉翁之意不在酒
2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C.《爱莲说》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作者善于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使之相得益彰。
D.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B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句意: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循。故选D。
2.本题考查使动用法。
A.焉:怎么,哪里。非使动用法;
B.淫:使……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C.移:使……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D.屈:使……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用一个对偶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理解有误。孟子在反驳景春的观点时,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意为: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故选B。
【点睛】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4.D 5.D 6.C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为:追随在公卿之后。“缀”这里意为“跟随”。
故选D。
5.本题考查通假字现象。
ABC都不是通假字,D项中“支”同“肢”,意思是肢体。故选D。
6.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分析。
C.结合文中“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可知,造成作者求书难的原因是家境贫穷。故C项“求书之难,这是由于‘先达德隆望尊’造成的困难”理解错误,且作者是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7.B 8.C 9.D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 句意: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B. 句意: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C. 句意: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福:赐福,保佑;
D. 句意: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既:已经;
故选B。
8.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A. 句意: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牺牲,古义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是:舍弃,为坚持信仰而死、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B. 句意: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以,古义是:可,可以。以,凭借。今义是:能够(表示能力);
C. 句意:作战,靠的是勇气。勇气:靠的是勇气;
D. 句意: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再,古义是:第二次。今义是: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故选C。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D有误,鲁庄公作为一名君王,虽然资质平庸无奇,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鲁庄公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说明鲁庄公虽然昏庸无知,但能够虚心的向曹刿请教,战后又询问曹刿取胜原因,暴露了他在军事上没有远见的才能;
故选D。
【点睛】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0.D 11.B 12.D
【分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注释。
D.原句意思是: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深远;
故选D。
1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
A.句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B.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C.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D.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故选B。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作者先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小石潭和周围的景色;
故选D。
【点睛】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3.A 14.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或译为: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15.B
【解析】13.考查一词多义。
A.像/像;
B.深/完、尽;
C.表转折/表顺接;
D.每天/太阳;
故选A。
14.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余,我;缊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略无,一点不。
15.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B项表述错误。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主要写了自己借书之难,求师之难,生活条件之难。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日有廪稍之供”云云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通过对比,人们很清楚地看出当今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几个方面,都比作者当年的求学条件优越得多,但却业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个选择句式又加一个反诘句式,强调指出:关键就在于这些太学生既不勤奋又不刻苦。由此可知通过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自己是否勤奋,所以B错误。
【点睛】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16.C 17.D 18.A
【解析】1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 信:实情/信用;
B.远:深远/远离;
C. 从:跟随/跟随。
D.作:鼓起/做。
故选C。
17.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A.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牢;
B.古义: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指祭祀或祭拜用品;今义:指为坚持信仰而死、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C.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D.都是“请求”的意思;
故选D。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理解不正确。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详写了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略写了战争过程。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9.B 20.C 21.D
【解析】19.B.句意: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野芳,野花。
故选B。
20.考查文言词语用法。例句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A.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B.无特殊现象,时机,时候;
C.名词作动词,腰佩;
D.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故选C。
21.D.“‘乐’是表像,‘醉’是根本”有误,应为:“醉”是表像,“乐”是根本。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22.C 23.C 24.B
【解析】2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A.鲜:少/鲜艳;B.清:清芬/(水)清澈;C.斯:这/这;D.素:不加装饰/白色;故选C。
23.考查虚词的用法。“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故选C。
2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文章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陋室的主人以古代贤人自况,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陋室”不陋是因陋室的主人品德高尚。选项“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