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9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课外阅读
(2020·天津和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①焉,曰:“愿以境内累②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③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④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①往先:指先前往表达心意。先,致意,问候。②累(lèi):烦劳。③笥(sì):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④涂:泥。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庄子持竿不顾( )(2)吾闻楚有神龟( )
2.翻译文中画线句。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3.这则故事中“神龟”的两种存在状态是什么?庄子以此为喻的目的是什么?
(2020·天津和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①也,收租税,而平原君②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③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④,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史记·康颇商相如列传》)
[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②平原君:赵王的弟弟,时为赵相。③用事者:管事的人;④治国赋:主管全国赋税。
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君安得有此富乎? ( )
(2)岂轻于天下邪( )
5.翻译文中画线句。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6.请分别从赵奢、平原君和赵王的角度概括赵国“民富而府库实”的因素。
(2020·天津和平·统考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兼通数经。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①,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释】①差(chài):同“瘥”,病痊愈。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无何弃去( ) (2)属使勿逐( )
8.翻译文中画线句。
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9.华佗如何治愈郡守的病?请根据原文简要叙述。
(2021·天津和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①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②,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节选自《晋书·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从子:侄子。②重牛心炙:把烤熟的牛心肉作为最高贵的食物。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羲之辄开仓振贷 辄:____________
(2)尝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集:____________
11.翻译文画线的句子。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12.王羲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021·天津和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殷仲堪①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碗盘③,外无馀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每语子弟云:“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⑥其本! 尔曹⑦其存之!”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殷仲堪: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任荆州刺史。刺史,州郡最高军政长官。②水俭:因水灾而年成不好。③五碗盘:古代南方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形制较小。④率物:率人,为人表率。⑤真素:真诚无饰:质朴。⑥捐:抛弃。⑦尔曹:你们。
1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外无馀肴( ) (2) 每语子弟云( )
1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15.《世说新语》中“德行”篇,用来记录社会士族阶层认为值得学习的、可以作为准则的言行。结合文意分析殷仲堪有哪些“德行”。
(2022·天津和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①,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②四川都指挥司照磨③,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④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⑤,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⑥矣。
(选自宋源《送天台陈庭学序》)
【注释】①中书左司掾:官名。②擢:提升。③指挥司照磨:指挥司的属官,主管文书。④眺:游览。⑤以例自免归:依照惯例辞官归家。⑥侈:大,多。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屡从大将北征( )
(2)诗人文士游跳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
17.翻译文中画线句。
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
18.从选文来看,“其诗益工”的原因有哪些?
(2022·天津和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郭橐驼①,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②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④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⑤也,能顺木之天⑥,以致其性⑦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⑧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⑨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⑩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注释】①橐驼(tuó tuó):骆驼,这里指驼背。②为:从事,经营。③取养:雇用。④实:动词,结果实。⑤孳(zī):繁殖。⑥天:指自然规律。⑦性:本性。⑧筑:捣土。⑨莳(shí)学栽种。⑩抑耗:抑制、损耗。
1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早实以蕃( ) (2)去不复顾( )
20.翻译文中画线句。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21.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郭橐驼种树的秘决?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具体是如何做的。
(2022·天津和平·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文忠,字思本,太祖姊子也。李伯升①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人告贼势盛,宜少驻以俟大军。文忠曰:“彼众而骄,我少而锐,以锐遇骄,必克之矣。”诘朝②会战,文忠横槊③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以精骑围文忠数重。文忠纵骑驰突,所向皆披靡。
【注释】①李伯升:元末明初人,张士诚军重要将领。②诘朝:天亮的时候。③槊:古代兵器。
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去新城十里而军 军:________(2)宜少驻以俟大军 俟:_________
2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众而骄,我少而锐,以锐遇骄,必克之矣。
2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李文忠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1)回头,回头看 (2)听说 2.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3.“神龟”的两种存在状态是死后“藏之庙堂之上”(或:死为留骨而贵)和“曳尾于涂中”(或: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以此为喻一方面拒绝了楚王的要求,一方面表明自己追求自由的心志。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庄子持竿不顾”翻译为“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顾”意思是“回头看”。“吾闻楚有神龟”翻译为“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闻”意思是“听说”。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句中“往矣”意思是“走吧”,“曳”意思是“拖,拽”,“涂”意思是“泥”。据此翻译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通读文章,可以搜集到神龟的两种生存状态,一是“死为留骨而贵”,即“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一是“生而曳尾涂中”,即“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这里庄子用神龟作喻,意思是表明自己要像神龟一样过平淡、自由的生活,言外之意也就是拒绝了楚王的要求。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
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 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4. (1)怎么,哪里 (2)轻视,看轻 5.平原君认为(他)贤明,向王说这件事。(“言之于王”译为“把这件事陈述给王听”亦可。) 6.赵奢奉公执法,不避权贵;平原君知错就改,识才荐才;赵王量才用人。
【解析】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安,一词多义,表反诘,怎么、哪里。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轻。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以为,认为。言,介绍。之,代词,他。于,向。“言之于王”是倒装句式,翻译时调整顺序为“于王言之”。
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可知赵奢奉公执法,不避权贵。根据“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可知平原君知错就改,识才荐才。根据“王用之治国赋”可知赵王量才用人。
【点睛】译文:
赵奢是赵国田部的征收田赋的小官,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治了他们的罪,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人。平原君非常恼怒,准备杀了赵奢。赵奢说道:“你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臣而不遵守国法,国家的法律尊严就会削弱。 国家法律的尊严削弱,国家的力量就会受到削弱,国家的力量受到削弱敌国就会入侵,敌国入侵就没有赵国存在了,您哪里能够得到这样的富贵呢?凭着你的尊贵地位,(如果您)奉公守法,那么全国上下就会向您看齐,全国上下奉公守法那么国家强盛,国家强盛那么赵国就巩固,但您身为赵国的亲族,怎么能轻视天下(百姓)呢?”平原君认为赵奢很贤能,就把他举荐给了赵王,赵王任用他管理国家税收,国家税收非常顺利,百姓富裕,国家府库充实。
7. (1)离开 (2)同“嘱”,嘱咐 8.郡守嗔怪愤怒到极点之后,吐出好几升黑血而痊愈。 9.华佗首先判断郡守盛怒之后可以痊愈,于是就接受了邵守很多东西却不做医治,离开时还留书信痛骂郡守,以这样的方式激怒郡守,治愈了他的病。
【解析】7.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属”是通假字,同“嘱”,嘱咐;“去”是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8.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嗔(嗔怪)、恚(愤怒)、愈(痊愈)”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的“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这样的方法来激怒郡守,使之吐血而痊愈。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样。
10. 辄,就。 集,集会、聚集。 11.羲之小的时候不善于说话,人们并不认为他奇特。 12.不慕荣利,朝廷多次召他做官他都拒绝了。关爱百姓,饥荒之年不但开仓赈灾还上书请朝廷给百姓减轻赋役。有高雅的志趣,结交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文士。
【分析】1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辄,本义,就。集,一词多义,集会、聚焦。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讷,语言迟钝。于,对。未,没有。奇,认为……奇特。之,他。
12.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可知朝廷多次召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他是一个不慕荣利的人。根据“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可知在饥荒之年,他会开仓赈灾,还会上书请求朝廷减轻赋役,他是一个关爱百姓的人。根据“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可知孙绰、李充等人都是名士,志趣高雅,他与这些人“同好”,他也是一个有着高雅志趣的人。
【点睛】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之处。十三岁时,曾去参见周顗,周顗仔细观察后,认为他很奇特。当时很兴吃牛心炙,座中客人都还没吃,周顗割了先给王羲之吃,于是开始知名。王羲之年轻时便已经拥有美好的声誉,朝廷高官都爱惜他的才能和器量,多次征召他担任侍中、吏部尚书,他都没去就任。扬州刺史殷浩向来很器重王羲之,劝说他让他接受任命。当时赶上东土(王羲之治理管辖的地方)这个地方闹饥荒,王羲之便开仓赈灾。然而,朝廷赋税和徭役非常繁重,吴地的会稽更是严重,王羲之经常(向皇帝)上书据理力争,事情大多被皇帝采纳了。会稽郡有美好的山水,知名之士大都住在这里,孙绰、李充等人都凭文辞称冠于世,一起在浙东筑室定居,与王羲之志趣相同。王羲之曾经和那些与他志趣相同的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宴饮集会,王羲之自己为此作序,来表达自己的志趣。
13. 肴:鱼肉等荤菜(或:菜肴) 语:告诉 14.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登上高枝(指做宫)就丢弃了根本呢! 15.勤俭节约:每餐只有很少的饭菜,掉落的饭粒要捡起来吃掉。质朴真率:捡起饭粒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真性情的表现。为官而不忘本:教育子弟要不能忘记根本。
【分析】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肴,本义,鱼肉等荤菜(或:菜肴)。语,一词多义,告诉。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士,读书人。之,的。焉得,怎么能。捐,丢弃。本,根本。
15.考查分析人物性格。根据“常五碗盘,外无馀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可知他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根据“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可知他的天性就是朴素,所以才会很自然的捡起饭粒吃掉,可知他是一个质朴直率的人。根据他教育子弟“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尔曹其存之”可知他是一个重视子女教育,教育他们不要忘记根本的人。
【点睛】译文: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16. 跟随、跟从 处所、地方 17.他游览之后必定抒发感受写成诗歌,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 18.丰富的历史人文精神滋养,广为游历,勤于创作。
【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屡次随从大将北征。从:跟随、跟从;
(2)句意为: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所:处所、地方。
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既:以后。必:一定。发:抒发。以:来。变:变迁。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和“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可知,广为游历,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精神的滋养;(或行万里路,有丰富的生活来源)
根据“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可知,勤于创作。(或勤于练笔)
【点睛】参考译文:
天台人士陈庭学,会写诗。他从做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19. (1)多 (2)回头,回头看 20.其他种植树木的人即使是偷偷观察,效仿羡慕,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2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顺着树木的本性认真种植,种植之后不过多干预。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果实结得又早又多。蕃:多。
(2)句意为:离开后就不必再回头去看顾它了。顾:回头看。
20.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句中重点词有:者,……的人 ;虽,即使;窥,偷偷地;莫,没有;如,比得上。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郭橐驼种树的秘决。因为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郭橐驼认为应该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其自由生长,不要频繁打扰。
【点睛】参考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原先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偻病,后背高高隆起,俯伏着走路,好象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呼他“驼”。橐骆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豪绅人家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以及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迎请雇用他。看橐骆所种植的树木,或者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赶上他。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一般说来,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培育子女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象把它丢弃一样,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不受破坏,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特殊本领;我只是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并没有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特殊本领。”
22. 驻军,驻扎 等,等待。 23.对方士兵众多且傲慢,我方士兵少恒锐气正盛,用我们锐气正盛的军队对抗傲慢的军队,一定会攻克对方。 24.面对势盛的敌军,从容分析敌我士气特点,准确预测战争结果——沉着、冷静,富有作战经验;虽被敌方精骑重围、仍能纵骑驰突,所向皆披靡——勇猛。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去新城十里而军”的句意是: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驻军。军:驻军,驻扎。
(2)“宜少驻以俟大军”的句意是:应该稍微停驻一下,以等待大军到来。俟:等到。
2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彼(他们)、骄(骄傲)、锐(精锐,锐敏)、克(战胜,攻克)”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4.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叙写的事件分析概括作答。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李文忠在驰兵救援时,面对敌方势盛的二十万大军,别人劝他稍事休息等待援军,但他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特点——“彼众而骄,我少而锐,以锐遇骄,必克之矣”,并预测了“必克之”的结果,可见他是一个善于分析、沉着冷静,富有作战经验之人;在战斗中,“敌以精骑围文忠数重。文忠纵骑驰突,所向皆披靡”表现了他是一个身先士卒、勇猛无畏之人。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李文忠,字思本,是太祖姐姐的儿子。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军队进攻新城。李文忠前往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驻军。胡德济派遣人告诉他叛军(山贼)声势大、气势盛,应该稍微停驻一下,以等待大军到来。李文忠说:“他们人多就会骄傲自大,我们人少但锐敏,用锐敏之军迎战骄傲之军,我们一定能战胜他们。”天亮的时候展开会战,李文忠横执长矛带领数十铁甲骑兵,从高处飞奔而下,冲击敌人中坚力量。敌人用精锐的骑兵重重包围李文忠,李文忠骑着马奔驰冲突,所到之处敌军大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