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5诗词理解
一、选择题
1.(2020·天津和平·统考一模)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这首诗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B.颔联中的“割”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和雄伟挺拔的气势。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平静的心情和开阔的眼界。
D.诗人通过指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子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2.(2020·天津和平·统考二模)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了地理位置和季节,表现了塞下和内地收季风光大不相同。
B.“无留意”写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无留恋之意,描绘了秋天塞下寒风销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C.“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了将土们为国家戍守边疆的豪情壮志。
3.(2020·天津和平·统考三模)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兼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一会儿出现在水边,一会儿又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诗人矢志不渝地追求,强烈地感受到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4.(2021·天津和平·统考一模)下面对《游山西村》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首联表现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气象和农家尽其所有来款待客人的盛情。
B.颔联景中寓理,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生命力。
C.颈联描摹南宋农村的风俗画卷,体现了诗人对乡土乡民和古老风俗的喜爱之情。
D.尾联写诗人但愿今后能不时乘月访友,流露出诗人被罢归故里后的消极情绪。
5.(2021·天津和平·统考二模)下而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这首五言律诗是初唐诗人王绩的代表作,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B.“徙倚”是徘徊的意思,用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孤寂彷徨的心情。
C.颔联与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由近及远,以静衬动,搭配得恰到好处。
D.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6.(2022·天津和平·统考一模)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描写了北国明净如洗的秋天。从整首词来看,赏心悦目的秋景反倒烘托了下文国难家愁带来的悲哀。
B.“四面歌残终破楚”使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通过身与心的对比,抒发了作者不能像男儿一样为国奋斗的痛苦之情。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一句使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7.(2022·天津和平·统考二模)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是对偶句,先写“客路”再写“行舟”,开篇就流露出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思。
B.“潮平两岸阔”中“阔”字传神地表现了潮水涨满,江水与岸齐平的开阔景象。
C.颈联描写景物、节令,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的哲理。
D.尾联写作者想要借归雁传递家书,表达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8.(2022·天津和平·三模)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首句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将士们奏乐吃肉,营造了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C.“表现了诗人平静的心情”理解有误,应该是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故选C。
2.D
【详解】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为: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表现了守边将士们因为忧国思乡而产生的忧郁愤懑之情。本项“为国家戍守边疆的豪情壮志”赏析有误。故选D。
3.D
【详解】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首诗是一首秦地的民歌,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心情,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所以不是“叙事诗”。故选D。
4.D
【详解】D.“流露出诗人被罢归故里后的消极情绪”错误,尾联写诗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平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故选D。
5.C
【详解】C.“由近及远”有误,应为“由远及近”。故选C。
6.C
【详解】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意思是: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这一组三字短句,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词人的竞雄精神;本项中“抒发了作者不能像男儿一样为国奋斗的痛苦之情”理解错误;
故选C。
7.D
【详解】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运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淡淡的乡思愁绪。并未写诗人即将回到家乡,故该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D。
8.D
【详解】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斗志豪情。不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