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引领学生欣赏历史上几幅著名的人物画作品,除了让学生了解中国人物画的表现方法、内容以及笔墨语言之外,更重要的是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精髓。本课分2课时,第一课时赏析以形写神和再现场景版块,第二课时赏析表达感受、隐喻现实和见证历史版块,这节课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欣赏过中国花鸟画,因此对中国画以及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并不陌生,也初步学会了如何赏析一幅中国画作品,比如了解作者及生平、画面内容、创作背景等,然而中国人物画与花鸟画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精髓也是本课的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画中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揣度,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演变、代表画家、代表作品、笔墨语言,以及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并能够自主赏析中国人物画;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画中主人公神情的分析探究,理解绘画传神写照的的艺术特色,运用对比、角色扮演等方法,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中国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我国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中国人物画的方法。
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平板、自主赏析的素材等。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情景式导入)
师:听说上周末我们班有同学过生日,请了很多同班同学去参加生日派对呀?哪些同学去参加了呀,谁来描述下当天派对的场景啊?
生:XX的生日派对特别棒,有的同学唱歌,还同学弹琴伴奏,我们还······
教师引出南唐有位大官也在家举行了派对,引导学生浏览《韩熙载夜宴图》。
并板书:中国人物画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并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
1. 初步感悟
学生描述画面内容,与自己参加的派对做比较。
板书:基本信息
2. 欣赏探究
活动:学生浏览书本,并思考:
1) 夜宴的各个场景、场景是以什么形式分隔的?
2) 作品的用笔、用色有何特点,属于哪一种表现方法?
3) 主人公韩熙载是画中的哪一位?他的表情如何?
师小结:场景:听乐-观舞-休憩-轻吹-告别;
构图:连环画的构图形式,场景之间以屏风、几案、桌凳、管弦乐器等自然分隔;
表现手法:《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工笔重彩作品;主人公韩熙载面对夜宴面不改色。
板书:表现手法、绘画特色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浏览书本,分析作品的基本内容,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探索和发现知识,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因学生理论知识和欣赏水平有限,教师设计的问题也是由浅入深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思考,同时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3. 深入剖析
活动:请学生模仿韩《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场景,其他学生观察人物不同的表情,并说一说自己参加派对时候的心情并模仿。
生:夜宴中大部分人陶醉于歌舞中,只有韩熙载例外。
师:这样一场欢歌达旦的宴会,宾客们乐此不疲,为什么韩熙载面不改色?你认为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观看《国宝档案》一段关于作品的视频。
生:韩熙载的内心很纠结
师板书作品内涵,并小结欣赏中国人物画的方法。
4. 自主赏析
师小结赏析一幅中国人物画的方法,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平板电脑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赏析《历代帝王图》、《泼墨仙人图》。
小组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其他小组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欣赏中国人物画的方法,这一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赏析一些作品,强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小组合作形式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高效的途径,也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更易探究出结果。
5. 课堂总结
师总结不论是工笔的画法,还是写意,中国人物画都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出来,这就是中国人物画的精髓—传神写照。
板书:--传神写照
6. 拓展提升
《韩熙载夜宴图》既有绘画价值,又有文物价值,请同学们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做一些探究,并写一篇研究性的小文章,在下一节课与同学们交流。
七、板书设计
中国人物画
--传神写照
作者、朝代:顾闳中,南唐
画面内容:韩熙载宴请宾客的场景
表现手法:工笔重彩,线条遒劲 赏析中国人物画的方法
笔墨语言:以线造型为主
作品内涵:韩熙载内心的真实写照
八、教学思考
本课教学以展示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绘画为主,整个教学流程流畅,首先,我创设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掌握欣赏人物画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自主赏析几幅中国人物画作品,加强学生习得的方法,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始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看、去说、去发现美术作品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对于中国古代人物画这部分内容,学生的认知是有限,因此我让学生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平板电脑,自主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学生基本能较全面地赏析中国人物画了,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