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诗经>二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查阅工具书,阅读《<诗经>二首》,完成下列任务。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 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 初年到 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 、 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 ”。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比、兴三种手法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二)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诵读指导:
第一章:全诗序曲,领起全篇,音调应舒缓平正,形成全诗的基调。“鸠”“洲”“逑”为韵脚,要拖长音,显示音调的回环和谐之美。
第二章:“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读时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应该语速慢一些,调子低一些,读出似有叹息的心事来。
第三章:写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一“友”一“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诵读指导:
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应该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之情,韵脚字“苍”“霜”“方”要读得饱满。
三处“所谓”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之情。因此,“所谓伊人”的语调要上扬,而最后的“宛”字要重读。
三处“溯洄从之”中的“溯洄”要读得低沉,“从之”要读得怅然,“道阻”停顿要较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且”要重读,读出痛心之感,“长”“跻”“右”,不仅要重读,语调还要上扬。
(三)理解诗意
1.关 雎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蒹葭
河畔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深秋白露凝结成了霜。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沙洲上。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她就站在河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又高险。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高地上。河畔芦苇长得非常繁茂,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她就站在河的另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二、探究案
阅读《关雎》,探究下列问题。
1.写君子追求淑女,为何以雎鸠鸟开头呢?
2.淑女和君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请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
3.诵读《关雎》,简要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关雎》为什么居于《诗经》之首?难道就因为它写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
5.你学习《关雎》之后受到了怎样的教化?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任找一个方面谈谈。
阅读《蒹葭》,探究下列问题。
6.以“蒹葭”起兴有何作用?
7.品味“宛”字的妙处。
8.《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9.“伊人”是否还可以代表更广泛的含义?
10.《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三、质疑案
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一)诗歌 西周 春秋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六义
二、探究案
1.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就像君子求得淑女,形象地传达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由此及彼的手法在《诗经》中叫作“兴”。两物之间又有相似性,叫作“比”。
2.淑女:文静美好、勤劳、理智慎重。
(1)“窈窕”写出了淑女的文静美好。
(2)“流”“采”“芼”三个动词描写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她是那样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由此可见她的勤劳。
(3)采荇的过程其实就是淑女择偶的过程:广泛交往——逐个了解——细心挑选。这一过程,足见淑女对待爱情的慎重理智。
君子:执着追求、尊重对方、为爱改变提升自己,情趣高雅。
(1)《关雎》写“君子”的动词有三:“求”“友”“乐”。由这一过程可见,男子对女子爱很深、求很切,求之不得时从不放弃。
(2)诗中男子“求之不得”时并未做出过激之事,只是“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就是“君子”的第二个特点--爱得尊重。
(3)“辗转反侧”后的“君子”苦思冥想,思考如何博得“淑女”的芳心——“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为了爱情,“君子”甘愿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高雅情趣。
其实,男子的行为改变是一面镜子,足以照出“淑女”情趣的高雅。
3.《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4.《关雎》能被编人《诗经》不在于写了一个爱情故事,而在于写了一个符合孔子“礼义”标准的爱情故事,这个标准便是“君子”和“淑女”,《关雎》是对“君子”和“淑女”这一标准的内涵的诗化解释、诗化表达。
5.要学做君子和淑女,加强自身的修养。
6.以“蒹葭”起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却不得的凄婉惆怅之情。
7.“宛”是“好像”“仿佛”的意思,这个字将实景、实情与幻觉、想象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景象,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的痴情,富有艺术感染力。
8. ①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②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9.理想、梦想、追求、功业、前途、胜境、福地……美好事物的象征。
10.相同点:(1)《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2)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3)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4)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1)《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2)《关雎》叙事线索明朗,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诗经>二首》同步分层练习(原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雎鸠(jū) 窈窕(yǎo)好逑(hào) 水中沚(zhǐ)
B.荇菜(xìng) 寤寐(wù)参差(cī) 水之涘(sì)
C.琴瑟(sè) 芼之(mào)溯洄(sù) 水中坻(dǐ)
D.乐之(lè) 未晞(xī)且跻(jì) 水之湄(méi)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在水之湄 B.求之不得
C.左右采之 D.溯洄从之
3.下列诗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2分)
A.左右流之 B.琴瑟友之
C.钟鼓乐之 D.蒹葭苍苍
4.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起兴手法的一项是 ( )(2分)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我们学过的《关雎》就属“国风”。
B.《诗经》中的诗歌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
C.《诗经》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D.《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6.默写。(18分)
(1) ,君子好逑。
(2)悠哉悠哉, 。
(3)文静而又善良的姑娘是好的配偶,《关雎》一诗中的“ , ”就是佐证。
(4)《关雎》是一首优美的恋歌,开头两句“ , ”为下文抒发爱意创造了意境。
(5) ,在水一方。
(6)蒹葭采采, 。
(7)成语“秋水伊人”出自《蒹葭》中的诗句“ , ”。
(8)“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所写的是一些事物、一种情境,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情致。
(9)古诗常常会成为现代歌词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比如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就化用了《蒹葭》中的“ , ”这两句诗。
(10)歌曲《在水一方》中有这样的句子:“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它对应的《诗经》中的诗句是:“ , 。 , 。”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8分)
(1)琴瑟友之 琴瑟:
(2)钟鼓乐之 乐:
(3)窈窕淑女 窈窕:
(4)左右芼之 芼:
(5)白露未晞 晞:
(6)在水之涘 涘:
(7)蒹葭萋萋 萋萋:
(8)溯游从之 溯游: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把君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举例分析。(3分)
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以下是某小组诵读《蒹葭》的讨论记录,请你找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关注点 相关内容
节奏 A.《蒹葭》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读起来朗朗上口。
基调 B.全诗描写主人公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伊人却可望而不可即,充满怅惘之情。
配乐 C.本诗表达了诗人绵远悠长的思念,所以配乐不宜欢快跳跃。
配图 D.应该选择疏落的芦苇形单影只,在秋风中摇曳的画面,才能凸显诗歌中的“苍苍”“萋萋”和“采采”。
2.讨论时有同学提出,《蒹葭》的三章内容多有重复,只需要选择一章诵读,即可表现出主人公的情感,你认为呢 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3分)
3.小文查阅史料发现,原始时期先民就已有水上捕捞、争相竞渡等民间活动。如果将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放入《诗经》,你认为放入【A.风 B.雅 C.颂】三个部分中的哪个部分最合适 请选择并分析理由。(3分)
三、素养提升
【学科素养·文化自信】学习本课后,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读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0分)
(1)[读诗句,说成语]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4分)
①“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
解释:
②“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成语:
解释:
(2)[读名句,说启示]《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为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名句,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分)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释义:做事无不有个好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
答:
(3)[读诗句,猜人名]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喜欢从《诗经》中取名字。请根据下面的诗句说出历史上以此取名的人物与其身份。(2分)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经·小雅·楚茨》)
“孔明”:完备周详,庄重而有条不紊。
答:
(4)[读诗歌,谈感悟]通过这次阅读《诗经》的活动,你感受到这部诗集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答:
第12课 《<诗经>二首》同步分层练习(解析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雎鸠(jū) 窈窕(yǎo)好逑(hào) 水中沚(zhǐ)
B.荇菜(xìng) 寤寐(wù)参差(cī) 水之涘(sì)
C.琴瑟(sè) 芼之(mào)溯洄(sù) 水中坻(dǐ)
D.乐之(lè) 未晞(xī)且跻(jì) 水之湄(méi)
【答案】B
【解析】A.“好”应读“hǎo”。C.“坻”应读“chí”。D.“跻”应读“jī”。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在水之湄 B.求之不得
C.左右采之 D.溯洄从之
【答案】A
【解析】 A项的“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其他三项的“之”均为代词。
3.下列诗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2分)
A.左右流之 B.琴瑟友之
C.钟鼓乐之 D.蒹葭苍苍
【答案】D
【解析】A.左右,名词用作状语,在左右两边。B.琴瑟,名词用作动词,弹琴鼓瑟。C.钟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4.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起兴手法的一项是 ( )(2分)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起兴手法的辨识。起兴是《诗经》主要的写作手法之一。起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A.以河洲上关关鸣叫的雎鸠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B.以水中左右漂荡的荇菜引出君子欲求淑女的渴慕之心。D.以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歌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5.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我们学过的《关雎》就属“国风”。
B.《诗经》中的诗歌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
C.《诗经》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D.《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答案】C
【解析】《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6.默写。(18分)
(1) ,君子好逑。
(2)悠哉悠哉, 。
(3)文静而又善良的姑娘是好的配偶,《关雎》一诗中的“ , ”就是佐证。
(4)《关雎》是一首优美的恋歌,开头两句“ , ”为下文抒发爱意创造了意境。
(5) ,在水一方。
(6)蒹葭采采, 。
(7)成语“秋水伊人”出自《蒹葭》中的诗句“ , ”。
(8)“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所写的是一些事物、一种情境,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情致。
(9)古诗常常会成为现代歌词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比如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就化用了《蒹葭》中的“ , ”这两句诗。
(10)歌曲《在水一方》中有这样的句子:“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它对应的《诗经》中的诗句是:“ , 。 , 。”
【答案】(1)窈窕淑女 (2)辗转反侧 (3)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4)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5)所谓伊人 (6)白露未已 (7)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8)白露为霜 宛在水中央 (9)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10)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8分)
(1)琴瑟友之 琴瑟:
(2)钟鼓乐之 乐:
(3)窈窕淑女 窈窕:
(4)左右芼之 芼:
(5)白露未晞 晞:
(6)在水之涘 涘:
(7)蒹葭萋萋 萋萋:
(8)溯游从之 溯游:
【答案】((1)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3)文静美好的样子
(4)挑选 (5)干 (6)水边 (7)茂盛的样子 (8)顺流而下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把君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答案】C
【解析】这两句表现了君子超凡的才艺和优雅的品格,而不是表现窈窕淑女的。
2.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举例分析。(3分)
【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就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关雎》主要运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善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开头以起兴开篇,借眼前的景物起兴,由雎鸠鸟的和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表现对美好善良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情景交融,统领全诗。
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案】《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过分,即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即所谓“哀而不伤”。(1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以下是某小组诵读《蒹葭》的讨论记录,请你找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关注点 相关内容
节奏 A.《蒹葭》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读起来朗朗上口。
基调 B.全诗描写主人公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伊人却可望而不可即,充满怅惘之情。
配乐 C.本诗表达了诗人绵远悠长的思念,所以配乐不宜欢快跳跃。
配图 D.应该选择疏落的芦苇形单影只,在秋风中摇曳的画面,才能凸显诗歌中的“苍苍”“萋萋”和“采采”。
【答案】D
【解析】 “苍苍”“萋萋”和“采采”都形容茂盛的样子。故D项“应该选择疏落的芦苇形单影只”理解不正确。
2.讨论时有同学提出,《蒹葭》的三章内容多有重复,只需要选择一章诵读,即可表现出主人公的情感,你认为呢 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案】我认为三章不重复。这首诗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1分)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1分)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使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首先,要指出“重章叠句”手法,或分析内容结构具有反复的特点。其次要根据诗歌内容,理解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如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显示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深情、执着。
3.小文查阅史料发现,原始时期先民就已有水上捕捞、争相竞渡等民间活动。如果将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放入《诗经》,你认为放入【A.风 B.雅 C.颂】三个部分中的哪个部分最合适 请选择并分析理由。(3分)
【答案】选A。理由:《诗经》中“风”是各地的民歌,主要反映的是各地百姓从事农桑、采集等活动的情景。而赛龙舟活动作为一项民间活动,恰好符合“风”的要求,所以放入“风”最合适。(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经》内容。“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根据音乐的性质不同进行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有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三、素养提升
【学科素养·文化自信】学习本课后,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读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0分)
(1)[读诗句,说成语]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4分)
①“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
解释:
②“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成语:
解释:
【答案】①成语:孔武有力 解释:勇武而有力量。
②成语:投桃报李 解释:别人给我送来桃,我送给别人李子做回礼。比喻友好交往,礼尚往来。
【解析】两个成语都耳熟能详,稍加分辨即可提取,解释的时候应注意其本义和引申义。
(2)[读名句,说启示]《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为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名句,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分)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释义:做事无不有个好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
答:
【答案】(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解析】根据诗句的释义稍加扩展可以写出启示。
(3)[读诗句,猜人名]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喜欢从《诗经》中取名字。请根据下面的诗句说出历史上以此取名的人物与其身份。(2分)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经·小雅·楚茨》)
“孔明”:完备周详,庄重而有条不紊。
答:
【答案】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解析】抓住“孔明”二字,能马上联想到诸葛亮,调动积累即可轻松作答。
(4)[读诗歌,谈感悟]通过这次阅读《诗经》的活动,你感受到这部诗集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答:
【答案】(示例)《诗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而且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对前三题的总结,第(1)题反映的是《诗经》对中国语言的影响,(2)(3)题反映的是《诗经》对中国文学和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据此做出归纳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
新知导入
有一首歌叫《在水一方》,从它被邓丽君第一次演唱以来,到现在还一直被传唱;有一句话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都出自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学经典——《诗经》。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邓丽君演唱的由《蒹葭》改写的当代抒情歌曲。
点击播放歌曲邓丽君《在水一方》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诗经》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2
第二课时
蒹 葭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诗大序》中称“诗六义”)
知识链接
赋、比、兴 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比、兴三种手法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知识链接
2.《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
《秦风》
芦苇
1.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
预习检测
蒹 葭 伊人 溯 洄 宛 萋 萋 未晞
湄 跻 坻 涘 沚
wǎn
sù huí
qī qī
xī
méi
jī
sì
zhǐ
yī
jiān jiā
Chí
3、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预习检测
朗读指导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点我放课文朗读
听读课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停顿
以二、二拍为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朗读指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应该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之情,韵脚字“苍”“霜”“方”要读得饱满。
三处“所谓”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之情。因此,“所谓伊人”的语调要上扬,而最后的“宛”字要重读。
三处“溯洄从之”中的“溯洄”要读得低沉,“从之”要读得怅然,“道阻”停顿要较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且”要重读,读出痛心之感,“长”“跻”“右”,不仅要重读,语调还要上扬。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齐诵诗歌
(一)轻声朗读,整体感知
(1)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乙: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丙: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思考:同学们,听完朗读,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重章叠句
(二)学生齐读,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魅力。
齐诵诗歌
全班齐读注意情感
析读诗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茂盛的样子。
那人,指所爱的人。
译文
河畔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深秋白露凝结成了霜。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赏析
以“蒹葭”起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却不得的凄婉惆怅之情。
析读诗文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
艰险。
顺流而下。
译文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赏析
叙写追求“伊人”的道路艰难而漫长,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因不能见到心上人而焦虑、忧愁的心情。
析读诗文
品味“宛”字的妙处。
“宛”是“好像”“仿佛”的意思,这个字将实景、实情与幻觉、想象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景象,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的痴情,富有艺术感染力。
析读诗文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茂盛的样子。
干。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路)高而陡。
译文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她就站在河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又高险。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赏析
前四句表现了伊人难寻。
景物描写: 营造了秋天凄清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道路之难走反衬了主人公思念之切。
反衬
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渺,更写出了与“伊人”因水相隔的痛苦和无奈。
析读诗文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茂盛鲜明的样子。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水边。
向右迂曲。
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繁茂,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她就站在河的另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析读诗文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
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暗示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暗示“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析读诗文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沚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央
表现出了主人公寻觅“伊人”的重重困难和想见“伊人”的急切心情。
(一)古今异义
1.道阻且长
古义:艰险;今义:阻挡,阻碍。
2.道阻且右
古义:弯曲;今义:方位词,跟“左”相对。
3.蒹葭苍苍
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头发灰白或苍茫的意思。
知识积累
(二)一词多义
右:左右采之
道阻且右
(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形容词,弯曲)
知识积累
1、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蒹葭
苍苍
萋萋
采采
凄凉清冷
寂寞感伤
白露
为霜
未晞
未已
朝露结融
时间发展
景物描写作用:点明时令、环境,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渲染了浓烈的凄清寂寞气氛,衬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合作探究
水之方
水之湄
水之涘
可望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道阻长
道阻跻
道阻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沚
不可即
主人公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2、这首诗怎样写人的?
伊人
合作探究
3、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痴情青年的形象。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4、《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①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②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合作探究
5、“伊人”是否还可以代表更广泛的含义?
理想、梦想、追求、功业、前途、胜境、福地……美好事物的象征。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切地期盼和追寻着美好,也许这种追寻最终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和希望足以。
合作探究
6、《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2)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3)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4)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
(1)《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2)《关雎》叙事线索明朗,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课后思考与探究
运用相同的句式,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课后思考与探究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水鸟比兴,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来比喻男子追求淑女,也由此兴起写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荇菜的流动不定比喻淑女的难求;以时而左、时而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蒹葭》一诗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均以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引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求。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课后思考与探究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伊人”的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
诗歌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通过诗中主人公不停地追寻伊人的过程,可以间接反映出伊人的美丽动人。“伊人”虽音容体貌均无,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故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课后思考与探究
【示例】《诗经》是以四言句式为主,比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句式是自然形成的,节奏以二二之顿挫为主。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课后思考与探究
喜欢。因为这个翻译既简洁流畅,又顺口押韵,好理解、好记忆,朗朗上口。
五、下面是对《关雎》第一章的一种翻译,你喜欢吗?为什么?另选一章,试着翻译成白话诗。
雎鸠鸟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余冠英《诗经选译》)
示例: 关 雎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课后思考与探究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课堂小结
本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形象,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犀(hùxī),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国风·卫风·淇奥》:有匪(同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周南·关雎·序》: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通“涧”),幽幽南山。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名篇名句: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1.选出对《秦风·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 )
A.《秦风·蒹葭》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巩固国家、惋惜招引隐居贤士不得,或认为这是首写追求所爱而不及惆怅与苦闷的。
B.“宛在水中央”中一个“宛”字,写出了诗人追寻思慕的人儿,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愈加思慕的情状。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写一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表明了时间的延续,造成了语义上的往复推进。
D.《秦风·蒹葭》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明显。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对《秦风·兼葭》所表现主题的回应。
【解析】C.“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表述错误。“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写一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造成了语义上的往复推进;
C
课堂检测
2.下面对《蒹葭》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解析】D.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望惆怅之情,不是“绝望”。
D
课堂检测
3. 对《蒹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咏,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C.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D.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可望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解析】D.“可望不可即的绝望情绪”错误,是一直追寻却不可得的迷惘惆怅之情。
D
蒹
葭
反复咏叹
在水一方
伊人难求
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板书设计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有一首歌叫《在水一方》,从它被邓丽君第一次演唱以来,到现在还一直被传唱;有一句话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都出自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学经典——《诗经》。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邓丽君演唱的由《蒹葭》改写的当代抒情歌曲。
(板书:蒹葭)
二、初读诗文,指导朗读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要求: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诵读指导:
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应该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之情,韵脚字“苍”“霜”“方”要读得饱满。
三处“所谓”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之情。因此,“所谓伊人”的语调要上扬,而最后的“宛”字要重读。
三处“溯洄从之”中的“溯洄”要读得低沉,“从之”要读得怅然,“道阻”停顿要较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且”要重读,读出痛心之感,“长”“跻”“右”,不仅要重读,语调还要上扬。
三、析读诗文,品词赏句
1.第一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重点词语: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深秋白露凝结成了霜。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赏析:以“蒹葭”起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却不得的凄婉惆怅之情。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重点词语:
溯洄:逆流而上。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赏析:叙写追求“伊人”的道路艰难而漫长,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因不能见到心上人而焦虑、忧愁的心情。
设问:品味“宛”字的妙处。
预设:“宛”是“好像”“仿佛”的意思,这个字将实景、实情与幻觉、想象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景象,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的痴情,富有艺术感染力。
2.第二章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重点词语: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译文: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她就站在河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又高险。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赏析: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景物描写:营造了秋天凄清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道阻且跻”——道路之难走反衬了主人公思念之切。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渺,更写出了与“伊人”因水相隔的痛苦和无奈。
3.第三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重点词语: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非常繁茂,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她就站在河的另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整体赏析: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暗示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暗示“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道阻且长(跻)(右)”“宛在水中央(坻)(沚)”表现出了主人公寻觅“伊人”的重重困难和想见“伊人”的急切心情。
四、深入探究,深悟诗情
1.《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预设: ①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②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2.“伊人”是否还可以代表更广泛的含义?
预设:理想、梦想、追求、功业、前途、胜境、福地……美好事物的象征。
师小结: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切地期盼和追寻着美好,也许这种追寻最终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和希望足以。
3.《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预设:
相同点:(1)《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2)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3)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4)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1)《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2)《关雎》叙事线索明朗,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课堂小结:本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形象,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