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苏仙区多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联考语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苏仙区多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联考语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6 11:5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的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做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者,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不敢前,须如蝟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材料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戏剧。
C.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D.“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所以中国诗不可能向史诗方向发展。
B.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中国文学大体定型于《三百篇》时代,作为正统类型的抒情诗,除了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还对绘画、建筑等产生影响。
D.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3.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最能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B.《庖丁解牛》为教诲的寓言,没有故事。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D.《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隔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她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她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她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她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她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他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注]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她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她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已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呢,唱道:“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零零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注】老拱:泛指普通百姓。
文本二:
我懂得他(金心异)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委婉了一点,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鲁镇环境的描写,突出了单四嫂子生活的艰难,为下文写单四嫂子痛失爱子做铺垫。
B.宝儿生病,单四嫂子不是直接找医生,而是通过求签、许愿、吃单方,由此可见单四嫂子的愚昧与困顿。
C.单四嫂子对宝儿的病心急如焚,但是何小仙却含糊、马虎应付了事,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何小仙的无情。
D.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鲁镇夜晚的寂静,形成呼应,突出了一切波澜均会回归寂静的主题。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四嫂子的儿子小宝死于何小仙的“仙方”,与鲁迅另一篇《药》中华老栓的儿子华小栓死于吃“人血馒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充分揭示了封建迷信害死人的罪恶。
B.何小仙说“这是火克金”,讲的是中医“五行相克”的医学理论,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讲的“奇奇怪怪的药引”一样,都是子虚乌有、骗人的理论。
C.王九妈、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红鼻子老拱等人物,与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九斤老太”“小尼姑”“白胡子”一样,都是形象又通俗的称呼,让读者感觉亲切真实。
D.单四嫂子儿子生病,却向何小仙讨“仙方”,体现了她的愚昧、无知;而《祝福》中的祥林嫂却想用“捐门槛”的方式获得参与祭祀的资格,也是如此。两篇小说都通过人物揭露了封建礼教和迷信吃人的本质。
8.结合文本二,分析鲁迅小说集《呐喊》命名的缘由。
9.《明天》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名篇。假如针对这部作品写一篇文学短评,结合文本二,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评论?请写出评论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先时,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与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文帝初,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乃使豫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儁并护鲜卑。自高柳以东,濊貊以西,鲜卑数十部,比能、弥加、素利割地统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仇敌,互相攻伐。素利违盟,出马千匹与官,为比能所攻,求救于豫。豫恐遂相兼并,为害滋深,宜救善讨恶,示信众狄。单将锐卒,深入虏庭,胡人众多,钞军前后,断截归路。豫乃进军,去虏十余里结屯营,多聚牛马粪然之,从他道引去。胡见烟火不绝,以为尚在,去,行数十里乃知之。追豫到马城,围之十重,豫密严,使司马建旌旗,鸣鼓吹,将步骑从南门出,胡人皆属目往赴之。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
景初末,增邑三百。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外胡闻其威名,相率来献。州界宁肃,百姓怀之。征为卫尉。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豫书答曰:“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固称疾笃。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节选自《三国志·卷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B.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C.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D.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狄,原指古代的狄族,战国以后,代指匈奴及鲜卑等长期在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与下文“胡人”所指相近。
B.节,即符节,代表朝廷重臣。《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中的“节”与文中的“节”意思一致。
C.邑,封地,君主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分封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卿、大夫家族有统治权和世袭权。
D.漏尽,指刻漏已尽,表夜深或天将晓。与“漏断”意相同,苏轼有“漏断人初静”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豫宽仁爱人,宽恕当死囚徒。他在群盗被前太守判处死刑之后,安慰劝告死囚,指明悔过自新之路后遣散了他们,郡内从此安宁无事。
B.田豫智勇双全,成功突围杀敌。他在北狄内乱时,独自率军深入虏庭,被围马城时,设计迷惑敌人,最后出其不意,杀敌无数。
C.田豫居功不骄,坚决称病请辞。他以威名治边有功,得到重用,但他认为年过七十还不告老请辞,就是罪人,以此表明辞职的决心。
D.田豫清俭廉洁,家贫不贪钱物。他将获得的赏赐分给将士们,将胡狄私下的馈赠,全都登记上交,从不私带回家,得到一致认可。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仇敌,互相攻伐。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14.田豫为什么出兵救助素利?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杨花落
杨巨源
北斗南回春物老,红英落尽绿尚早。
韶风澹荡无所依,偏惜垂杨作春好。
此时可怜杨柳花,萦盈艳曳满人家。
人家女儿出罗幕,静扫玉庭待花落。
宝环纤手捧更飞,翠羽轻裾承不著。
历历瑶琴舞态陈,霏【注】红拂黛怜玉人。
东园桃李芳已歇,独有杨花娇暮春。
【注】霏,飞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跳过初春、仲春,直指春暮花稀,逼近题意,再引出春风、垂杨,却还没有触及杨花,看似开门见山,却又琵琶半遮。
B.以“满人家”三字引出下文,拓开境界,自然引出美丽的少女,在漫舞的杨花中静待花落。花与人相互映衬,环境优美。
C.杨花在瑶琴前舞态分明,姿势纷呈,飞过红妆,掠过黛眉。由人戏花到花戏人,由少女怜花到花怜少女,两相交融,情感愈为浓烈。
D.一个“娇”字,再次以人拟花,虚实相生。没有上文少女戏花,“娇”字意境就不复存在;没有花戏少女,“娇”字神态就无从说起。
16.为了突出杨花的可爱,诗中有多处衬托,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谈到,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一定要先获得知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表达的意思相似并成为后世儒生修身养德的座右铭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不仅要知人,也要自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____,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受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________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返璞归真 随遇而安
B.无拘无束 矫揉造作 随波逐流
C.行云流水 矫揉造作 随遇而安
D.无拘无束 返璞归真 随波逐流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B.但他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
C.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D.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 ① ,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 ② ,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 ③ 。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十二章》)
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③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④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四章》)
⑤今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五石之瓠》)
⑥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
诸子百家散文,虽产生于两千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此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做出辨析或阐释。阅读上面6个课文中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7页 共10页 ◎ 第8页 共10页
【参考答案】
1.C 2.C 3.A 4.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国诗偏向抒情发展、长篇诗不发达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角度分析原因:①民族早慧,又受儒教化“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不发达;②中国人处处能妥协的特点避免了冲突和挣扎,与悲剧精神不合;③中国社会开化较早,需要“无为而治”的圣人,而他们不适宜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 5.不矛盾。①朱光潜的观点是就诗的发展形式而言的,强调中国诗是偏向抒情诗的方向发展的,没有史诗和戏剧(或悲剧);②闻一多的观点是就诗的内容而言的,强调中国诗到北宋时已将可能的调子都唱完了,诗的内容已经没有了新意。
6.B 7.B 8.①希望能够打破封建社会窒息的黑暗,唤醒人们摧毁“铁屋子”;②慰藉那些反封建斗士,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③不让青年被感染到自己的痛苦寂寞;④感受到人间有读者,有人理解自己,感到喜悦。 9.(1)从人物形象角度看,单四嫂子虽然贫困、勤劳,但是愚昧、麻木,属于“铁屋子”中“昏睡”的人群。
(2)从人物形象比较看,单四嫂子与《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都是封建社会里最底层劳动妇女的代表,作者对她们,“哀其不幸”。
(3)从小说内容看,单四嫂子的“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失望、绝望中蕴含希望。
(4)从小说标题看,标题意蕴深厚,引人思考。
10.D 11.B 12.A 13.(1)田豫认为(如果)戎狄各部落结为一体,对中原不利。于是先设计离间他们,使他们自相成为仇敌,互相攻杀。
(2)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14.不愿看到各部兼并坐大,怕威胁中原;取信向朝廷投诚者,瓦解各部联盟。最终重创敌军,救助成功。
15.D 16.(1)反衬:①用红稀绿少的暮春反衬垂杨弄春;②用桃李消歇反衬杨花繁茂。(2)正衬:①以韶风爱花正衬,情意绵绵、跌宕有致的和风衬托了杨花满天,萦回摇曳,回转飘拂;②以少女戏花正衬,用少女的娇憨欢快、轻松自在衬托杨花的轻盈缥缈。
17.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18.C 19.D 20.B
21.①其实就是靛蓝
②不能溶于水
③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 22.①把靛蓝用水稀释,②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③再加入米酒或酒糟,④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⑤最后捞出晾晒。
23.略
答案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