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统摄全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统摄全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6 11:5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统摄全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坝上(节选)
李凤群
第一次跟父亲去坝上,是七岁,跟着父亲去卖蚕豆,父亲挑着两个布袋,出了房子,从田埂过去,经过一片芦苇荡,爬上地势高的坝上。说是坝,其实从他有记忆开始,它就是两块断垣。中间地带像掉了门牙的豁口,又像一个幽暗的洞穴,被某个发怒的妖怪一只大斧从中劈开。这个豁口因其深险而显得神秘而阴森,一脚踏空,就会掉下去。大人总是会用这个地方恫吓调皮的孩子:“不听话,送你到豁口去。”
步行十多分钟,才到达往上的坡面。直到听见风在耳边飕飕地响,视野开阔,高处到了!他有一种莫名的躁动,仿佛要去见大世面。站到大坝的高处,可以看见一望无垠的庄稼地,一座座屋顶。在更远的地方,有一个集镇。人们在那里采买煤油针线、拔牙贴药膏、看戏听庐剧……
随后几年,江水凶狠,豁口越来越大,两端用绳子牵着,中间放一只小划子,那一里多路,有时需要耗大半天。真难哪,最严重的一次,坝断水急,有经验的老船工都不敢过豁口。代销店里早没有了炒菜的盐,豁口隔绝,镇上的豆浆油条、绸缎棉袄显得更远了,每个人都忧心忡忡。恐惧把人的心吊在嗓子口,防汛的警报不顾早晚,令时间失去规律。
十一岁,唐松源被告知要到坝上修工事。“修好了坝出门就不用坐船了?”
“是的。”父亲肯定地说。
因为年纪还小,他的任务是从板结的河床上铲土,把排队的箩筐填满。此后的每一年,他都作为家庭重要成员参与堤坝水利建设。他舍得下力,他要自由进出,这个理念使他比他的父亲更显得老到和沉着。
前后七年,这条有着巨大缺口的大坝终于合拢在一起,严丝合缝,像自古以来从没断开过一样。自此,官方文件上出现“豁口大坝”四个字,概括了它的古往今来,现在,村子里的人果然可以撇开船,直接往镇里去。春天的时候,到农机站去买种子,夏天去买农药,冬天去村外走亲戚,或者看大戏。
渐渐地,“坝上”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它仅特指他们建成的那一个区域。“坝上”也成了一个象征:坝的这边是家乡,成了老地方,那边成了外面,成了可以沟通的远方。
奇怪的是,渐渐地长大,他却越来越觉得大坝不过如此,并不高,也并不宽。
有一年夏天,洪水逼近门槛,政府也在用大喇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庄稼已经被淹没,唯一可以玩的地方就是坝上。只有唐松源,完全没有一个遭受损失的人应该有的沉重和沮丧,相反,他的脸上亮晶晶,显得很平静。他回忆起自己挑过的每一筐泥土,脚底站着的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夯实命运的证明。他从来没有怀疑自己筑坝的意义。
但是,真正经历了第二场洪水暴发的时候,他开始想不通了。那是一九六四年夏天,大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漫过了门槛,村长带上全村连夜出逃。唐松源坐在自己修建的大坝上目睹这一切: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数不清的断枝残苗,以及被冲垮倒塌的房子里冲出来的锅碗瓢盆……灾民和坝外的人隔坝相望,不平之气在灾民之间弥漫,冬天辛辛苦苦地修坝,到头来就是保别人的平安?!
有一天,唐松源跟队长并肩去上工,冷不丁地,他开口了。这个问题他想了很久,没有想明白:“为什么我们年年出人出力,可是挡水坝没有建在我们村子前面?”
这个问题,一定有许多人问起,可是没人像他这么礼貌客气,否则队长不会亲切地蹲下来,还递根烟给他,耐心地对他说:“在哪里筑坝,这是科学,不是感情。我们村的堤坝地基不牢,就算加高筑厚,到头来也不一定管事。小唐,你是聪明人,你能想得通。”
二十二岁,唐松源结婚。他和妻子是上一个冬天在坝上共事时认识的,他们一个手铲,一个肩挑,完美地配合了一整个冬天。又过了几年,上面派来了工程师和技术员,在靠近江水的弯道处,他们又参与修建了一个节制闸。农民们虽然懵懵懂懂,但边干边学。闸口完工时,唐松源总算知道这家伙是用来控制水流量、调节水位的水工建筑物。它既可以防洪,也可以排涝。第一次泄洪的时候,形成瀑布一样壮观的水流,人们站在旁边又喊又叫。闸口“坝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它自己也成了一个标志。现在,以“闸南”和“闸北”为分界线,“豁口”是过去,“闸口”是现代化。
建造这个闸口的时候,唐松源受过一次伤,他的左脚大拇指感染后因为浸泡过久而坏死,最后不得不整个切掉。如果当时当回事请假去就医,坏死本可避免,可他大意了。宣传干事写文章说他怕耽误工期而隐瞒了伤情,他想辩解,可是他又不喜欢扫宣传干事的兴,最后,默认了。
新建好的闸口因其宽阔和雄伟,一度成了年轻人聚焦的地方。在镇照相馆的橱窗里,挂得最多的除了孩子们站在油菜花地里的照片,就是情侣们拘谨地站在闸口桥墩上,仰望着镜头的照片。
1.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小说题目“坝上”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翡翠烟嘴
吴若增
蔡四爷回来了,带回了翡翠烟嘴。那烟嘴确是个好东西。葱绿般的透亮;里边的纹路儿,有山、有水、有人家;更奇的是那烟嘴上还有四个大牙印儿。据说,那是明太祖朱元璋咬下的。
消息不久便传开了,八村四屯无不要一睹为快。慢慢地,四爷的翡翠烟嘴竟也就成了村宝。
后来,一位爷回来了。他在城里当了多年的银行会计,见多识广,地头休息的时候,就数他的话多,什么城里的汽车呀,楼房呀,公园呀,饭馆呀……这已经让许多人感到不得劲儿了。更可气的是,他居然敢于当众胡说四爷那烟嘴儿是假的!
“假的?”蔡四爷先是一惊,但似乎又很快镇静下来。他上前一把抢过烟袋,往怀里猛地一揣,冲老会计恨恨地“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人们许久没有说话,望望四爷,再望望被晾在那儿的老会计。老会计忽然觉得自找没趣。头脑发晕,腿脚无力,呆呆地站在那里……那事过去以后,老会计心术不正的说法立即被全村人接受,从此竟真的没人愿意搭理他了。
幸好蔡四爷毕竟是个好心肠的人。一天,他提着一小筐灰菜,来到了老会计的家,说:“老哥,掺点这个吃吧,那点粮食哪够呢。”
老会计感激不尽,懊悔地说:“四哥,这叫我怎么说才好呢……”
第二天,又是工间休息的时候,老会计忽然掏出个老花镜,对着那烟嘴儿就照了起来。四爷想起他前些天讲过的话,眼里突地又露出了愠怒之色。
谁知就在这个时候,老会计却叫起来:“哎呀,四哥,您这真是翡翠烟嘴呀!来来来,我再细看看!”
蔡四爷愣了,人们也不禁一齐过头来看。
只见老会计远瞧瞧,近看看,猛地一拍大腿,失声叫道:“哎呀呀,我这一细看啊,嘿,还真是一个上好的翡翠烟嘴呢!”人们都露出了惊喜之色,四爷的眼睛也亮了起来。
再后来,蔡庄来了一位省文物公司的老张师傅,说是蔡庄一带有许多古器流落民间,要来这里公价收购。
末了,老张师傅要走了。这时,有人说话了:“嗳,老张师傅,您看见四爷的翡翠烟嘴了么?”不等老张师傅说话,老会计急忙出来阻拦:“嗨,别看啦,他不会卖给你的。”大队支书说:“这样吧,去见识见识也行。”
见这么多的人骤然光顾,四爷不禁一惊,但他马上明白了,对老张师傅笑着说:“哎呀,你咋又来啦?俺不是说了么,怕你看到眼睛里去抠不出来呢!”支书走上前来求情:“四爷,您就给他看看,反正您不卖给他就是了嘛。”
这时,老会计又插话了:“四爷,我看还是别拿出来。干他们这行的,那嘴滑快着呢。回头不卖给他,他回去一张扬,保不准往后还有大麻烦。”
四爷听了,连连点头:“对!对!就是这么回事!”
恰在这时,一个小伙子眼尖,猛地瞅见了别在四爷怀里的烟袋,一把就抽了出来。还未等四爷反应过来,转身就递给了张师傅。
四爷略有几分不悦:“看就看吧。先跟你说好了,你也不用给价,俺死活不卖!”
无比珍贵的翡翠烟嘴终于落在文物专家的手里了。人们都挤上去,好像从未见过似的。老会计忽然热心起来:“怎么样?没见过吧?可别看花了眼!”
大家笑起来:“嗨,老会计,你今儿个是咋的啦?咋话这么多?”
然而,老会计却好似兴犹未尽,拍着老张师傅的肩膀,无限感慨地说:“您可别闹了笑话,一头栽在这儿呀!唉,那年我就办了那么一回丢人现眼的事:一开头,我愣没认出这是一件宝贝来,我还说什么假的呢。回头怎么着,不光四爷恼我,全村人都恼我呢!”
“怎么?”老张师傅忽然一怔,抬头看了老会计一眼。
“哈哈哈……”围观的人们都笑了。
老张师傅重新低下头去,继续端详那托在掌上的烟嘴。
“嘿嘿嘿……怎么样?看出门道来了么?”老会计眯缝起双眼,津津叨叨。
终于,老张师傅说话了:“嗯……嗯……我十五岁开始跟着师傅干这行,四十年来走南闯北,什么样的奇珍古宝我都见过,可您这烟嘴……嘿嘿……我还是头一遭见呢。瞧这料子、这颜色、这纹路……真是绝啦!”
“噢呀!”人们一声惊叹,表现出了无比满足的喜色。银行老会计似乎更加高兴,翘起了大拇指,说:“有眼力!”
忽然,有人想起了什么,对老张师傅说:“嗳,您给开开价儿看,眼下它能值多少钱?”
老张师傅略一沉吟,然后决绝地说:“价……可不好开。无价之宝!无价之宝啊!”
“噢呀!”人们止不住又是一阵惊叹。
老张师傅呵呵地笑了一阵儿,忽然好似又想到了什么,一边将烟袋还给蔡四爷,一边拉着他说:“四爷,您过来一下,我有句要紧的话跟您说。”
在柴草垛后,老张师傅见没人跟来,便凑近四爷的耳边,轻声然而也是恳切地叮嘱:“四爷,您这宝贝,往后任是什么外地人来,您也别把它拿给人看啦!千万!千万!……”
(摘编自一诊《小说选段》)
2.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简析小说题目“翡翠烟嘴”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亮的距离
伊塔洛 卡尔维诺
据说,从前月亮离地球很近,是海潮一点一点把它推向远方的:月亮在地球上引起的海潮使地球渐渐失去了自身的能量。那时月亮就在我们头顶上,其大无比;而海潮呢,月亮压低时就涨潮。海潮高高的,月亮只差一丁点就要被海水浸泡湿了,顶多也就差几米吧。难道我们就没有想过到月亮上去吗?只需划着小船到月亮下面,支上一架木梯就能爬上月亮。
月亮离地球最近的那一点是金礁湾。我们划着舢板,到达那个海域。船上有我、武贺德船长和他的妻子、我的表弟等人。那几夜,海面极其平静,银光闪闪,如同一池水银。
我们的工作是这样进行的:我们在船上带了一架木梯,一个人扶着梯子,另一个则爬上去,还有人划桨,把船划到月下,站在梯子顶部最高一层横栏上平衡直立,只要伸出胳膊,正好可以够到月亮。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徒手登月。在这种登月的跳跃中表现超群的是我的表弟。他像是要翻跟头一样,低头蜷身,靠手撑月面的反弹力腾空而起。我们从船上看他在空中翻跳起来,真像要用双手擎起月亮这个巨球。直到他落到我们上方,大家才能把他拉回到船上。
在金礁湾的那些夜晚,我们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快活,就好像脑壳里面不是大脑,而是一条鱼,一条受月亮吸引而浮上来的鱼。我们唱着,叫着,耍着。船长的妻子弹竖琴,琴声甜美,悦耳动听。
每个月,地球的这个卫星刚一离开金礁湾,我的表弟就进入沉闷无言的境地,只有到月亮接近时他才快活起来。然而,他能从一开始就知道月亮的轨道在变化吗?我们谁也没有对此有过疑问。也许只有他在朦胧中知道些什么,预感到将要告别月亮。
那夜肯定是有些不正常:海面很柔和,好像月亮的磁力不再发生作用了。连月光也不同于其他满月之时,好像在黑色夜幕中变得更浓了。在月亮上面玩耍的其他水手发现了正在发生的情况,向小船投来惊慌的目光。他们不约而同地叫出声来:“月亮远离地球而去了!”喊声未落,月亮上露出了我的表弟,他并不惊慌,而是像以往一样翻个跟头,在月亮和地球之间停顿了一会儿,其他水手都和他一样翻个跟头,相互抓住形成一团,一起向地球引力区前进,扑通一声落入海里。
一同在月亮上的还有我和武贺德夫人,我爬到引力区,想伸手过去让她抓住,但我头顶到海面的距离不再是先前那么近了,天空像个无底深渊,只有星星越来越多,这使我陷入无比惊恐和头晕目眩之中,我不能动弹。就在那时,武贺德夫人和我留到了月亮上。
漫长的一个月开始了,月亮缓缓地围绕着地球转动,在这个悬在空中的星球上,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熟悉的海岸,而是其深无比的汪洋大海、炽热的火山砾形成的荒漠、冰川覆盖的陆地……月球毫不间断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我只是在想念地球,是地球使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而非他人;而站在这个远离地球的地方,我自己似乎不是原来的我,我渴望回归地球,担心会失去它。
月亮完成了它围绕地球一周的旋转,我们又再度回到金礁湾上方。当我认出这个熟悉的海湾时,真是惊恐万状:即使我作出了最悲观的预想,也没料到它会因距离加大而变小到如此地步。我的伙伴们在那一湾水面上又划船过来了,他们没有带梯子,因为实在是用不上了;就在此时,一条船开始伸出一支长长的竿子。要竖起它来需要非常缓慢的操作,因为竹竿很细,操作中的抖动会使它折断。这种操作要有很大力气,而且要技艺精湛,才能使所有的重力垂直,不让小船倾斜失衡。
看啊!这竹竿的顶尖果真触到月球了!我们眼见它探过来,戳到月球表面,并且停顿了片刻。我认出来了,是我的表弟,只能是我的表弟!月亮就在竹竿上,仿佛是在靠他支撑保持平衡。我们发现,他施展出这种才干绝无任何其他目的,甚至可以说是要把月亮推开,把它送上更远的运行轨道。这就是他,他不会接受违背月球的本性、行程和意愿的观念,如果月球现在要远离地球而去,他是在享受这种远离,如同当初享受它的临近一样。
面对这一切,我们该作何反应?武贺德夫人选择留在月亮上面,她并没有向竹竿迈近一步,只是举起竖琴,拨动起琴弦来。而我太想念地球了,竹竿刚一触到月球,我就跳上去抓住了它,立刻感受到一种回归地球的命令对自然力量的控制。我顺着竹竿爬到某一点就不再需要用任何气力,便被地球吸引着头朝下跌落,竹竿折断了,我也落入海中。
回归地球是甜美的,重返祖国是幸福的,但我却为远离月球而痛苦。现在,月亮变成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远远的银盘,而只要天空中有月亮出现,我的目光就投向它,每逢月圆就沉浸其中。
(有删改)
3.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小说题目“月亮的距离”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来
〔葡萄牙〕洛扎
灰色的门开了。老大娘那张衰老而忧愁的面孔出现在他眼前。
“你来了,我的孩子。”
她的拥抱是忧郁的。
熟悉的走廊半明半暗,有个笨重的挂衣架,是既熟悉,又陌生。对于久别重逢的事物,这种情况是常有的。
“倒是进来呀,我的孩子!”
老大娘的声调听起来,如同她的面色和拥抱一样的悲伤。
他看到油漆布上熟悉的图案,心一下子抽紧了。房子里的气味依然如故:一股类似水果的香味儿。过去,他多次回味过这种气味,可如今,闻到了,甚至并不感到愉快。
通向他从前住过的那个房间的门微微地开着,自打那时候起,好像已经有几个世纪过去了。
他站在门口,仔细端详着他昔日的住处。在这里,有过他童年的幻想;在这里,他曾为青年们的反抗思潮所笼罩;在这里,曾经历过多多少少读书的不眠之夜。这个住处曾是他眼泪和秘密的见证人。一切如故。干净的地板、绣着野兽的地毯、咖啡色的木床、床头桌上的小灯,还有烟灰缸和书架。
他突然想起他从书架上拿下自己心爱的书去烧掉的情景。他想起了母亲惊慌失色的脸和抱着书到厨房大炉子去的父亲。
可是,原来一切都是徒劳的。他仍然被一群穿制服的人带走了。
“你不要稍微休息一下吗?”
老大娘那低沉而悲伤的声音使他战栗了一下。
“不,不要。”
他觉得,她的脸就像一面镜子,他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脸上似乎写道:“你这样消瘦,简直不像你本人了。你年龄虽不大,却已经老态毕露了。你的眼睛里已充满了痛苦和仇恨。两手浮肿。衣服又脏又破。可怜的孩子……”
他没有进屋,又顺着走廊往前走。他在父母的卧室门前驻下脚步。他已经知道父母不在人世了,是从老大娘凄凉的拥抱和悲切的脸色上猜到的。
“这些事是怎样发生的?”
他觉得自己的话仿佛是从远方传来的另一个人的声音。
“自从你被抓走以后,你妈妈伤心得生了重病。后来,你爸爸又被抓走了。你妈妈经受不住,去世了……就是在这里,在自己房间里。她直到断气的时候,还一直想念着你……不久我又知道,你爸爸也死了。假如你妈妈能指望着你回来,她可能会活下来的……”
他从母亲去世的那个房间门旁走过,没有去开门。他无意识地走进餐室。餐室里还是那些椅子。这个是母亲的座位,那个是父亲的,而他自己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的。从那时起,过去了多少个岁月呀?
“他们把你抓走已经六年了……”老大娘的话音中满含着凄凉和悲伤。
六年了。不,不,这简直不是六个年头!难道六个年头能表明人的整个一生,它像一个充满苦难和仇恨的深渊,将现在与过去隔开吗?
周围的一切都干干净净,一切都明明亮亮,一切都井然有条。这又有什么用呢?
客厅里朝他袭来一股寒气。但阳光已经照进窗口,他看见了母亲爱之不舍的那株菩提树。沙发、小桌子、安乐椅、彩色帷幔,还有竖式钢琴!这一切终于把他给等到了。甚至那把银制的裁纸刀也摆在写字台上,这一切把他等来了,为的是给他带来更大的痛苦。
母亲刺绣的时候通常是坐在这张安乐椅上的。那里是父亲的座位。这只烟灰缸上还放过父亲的烟斗。但见灯火发黄,炽热地烧着。
到处都像是一些往日生活的布景,它们保持着死亡的凄凉情景。这里仿佛是一座早就被演员们遗弃的舞台。
他走到竖式钢琴跟前,揭起带长穗的丝织琴罩,然后掀开了琴盖。
他梦想过这个客厅和这柔和的钢琴声。当他伏在牢房的硬木板上时,他梦想过;当他受刑时,他梦想过;当死神向他伸出双手时,他也梦想过。
现在,已经死去的人都在望着他:死去的父母,死去的同志和全世界死去的一切人。
他的前额上已满是冷汗。他坐在钢琴旁,双手垂在膝上,凝神注视着照片。
往昔在哪里了结?今天又从哪里开始?
走廊上传来了老大娘沙沙的脚步声。
他举起一只手,犹豫忐忑的和音随手而起。琴声在往日生活的布景中间颤动着。他的双手沉重地落在琴键上。杂乱的琴声像死亡的呻吟般腾空而起……
他的头伏在双手上。一阵嚎啕声撕破了四周的宁静。
(有删改)
4.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小说题目《归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参考答案:
1.①“坝上”指主人公家乡原来那个豁口的新称谓,也指后来的“闸口”,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童年时经过豁口、修筑堤坝、历经两次洪水和修建闸口等情节,每一个情节都和“坝上”相关;③文章最后借“‘豁口’是过去,‘闸口’是现代化”,表达了对乡村变化的赞美之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2.①翡翠烟嘴是蔡四的宝物,更是全村人的宝物,是本文故事的核心所在;②全文以翡翠烟嘴作为行文线索,巧用时间串连情节,讲述了有关翡翠烟嘴的一系列事件,使小说情节脉络清晰,结构更为集中紧凑;③以“宝物”开头,引起急切期待,结尾以老张师傅关于翡翠烟嘴的耳边叮咛收束,既暗中点明真相,又呼应题目,深化主题。
3.①概括了小说的主体内容、核心情节,以双重含义来统辖情节与主题。a.“月亮的距离”指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它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b.揭示主题。“月亮的距离”也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象征人们追求理想但却无法抛弃自己拥有的现实而难以真正实现美好理想的主题。②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从“我们”登上月亮、留在月亮到最后离开月亮,小说一直在围绕“月亮的距离”展开叙述,情节紧凑,思路清晰。
4.①本文截取了“他”作为革命青年被当局逮捕入狱六年后回到家里这一典型情节片段。②小说以“归来”为线索,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他”归家时的所见所感,其间插叙了“他”被捕前的家庭情况和被捕后的家庭变故。③小说最后以“他”的“嚎啕声”戛然而止,结尾留白韵味悠长,引发读者对他“归来”之后命运的深思,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