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 说
概 述
新教材文学阅读(小说)梳理
教材 体系 人文主题 选文 任务目标
必修上 第一单元(青春激扬):关注国家命运前途,激发青春热情,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百合花》 《哦,香雪》 关注风格多样化的小说(“散文化小说”),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从文体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多层面体悟作品。
必修下 第六单元(观察与批判):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批判性地看待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 《祝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 《变形记(节选)》 ①进一步了解情节、人物、环境等小说要素,理解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②领略小说多变的叙事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把握虚构对于小说的意义。
③学会鉴赏小说描写(场面、人物)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小说中伏笔与照应、烘托与对比、写实与象征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教材体系 人文主题 选文 任务目标
选择性 必修上 第三单元(多样的文化):感受人类丰富多样的文化风貌,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复活(节选)》 《老人与海(节选)》 《百年孤独(节选)》 ①领略外国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感受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②侧重小说中人物的分析(分析心理描写、性格特征及典型意义),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探索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智慧。
③从主题、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感受小说多样的风格,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了解文学艺术手法的传承与创新。
新教材文学阅读(小说)梳理
教材体系 人文主题 选文 任务目标
选择性必修中 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思考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 侧重分析艺术形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从中获得感染,汲取精神力量,发扬革命传统。
选择性必修下 第二单元(时代镜像)关注现当代文化现象,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个性发展,拓展人生视野。 《阿Q正传(节选)》 《边城(节选)》 ①总结小说体裁的特征和赏析方法,能够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意蕴。
②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思考作品内涵,理解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追求与思想意义,探究作品所表现的近代以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变动轨迹。
③从语言锤炼的角度,尝试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
新教材文学阅读(小说)梳理
小 说
文 本 特 征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包含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
三要素的联系 人物活动构成情节,情节表现人物性格;
环境烘托人物性格,人物活动暗示环境;
情节暗示环境特点,环境推动情节发展。
三要素与主题 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服务于主题;人物活动表现主题,情节发展例证主题,环境描写突出主题。
读者
文本
鉴赏解读
2020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主观题汇总
全国Ⅰ卷 《越野滑雪》 8.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全国Ⅱ卷 《书匠》 (节选) 8.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9. 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全国Ⅲ卷 《记忆里的光》 8.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9.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新高考 Ⅰ卷 《建水记》 (节选) 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9.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新高考 Ⅱ卷 《大师》 (节选) 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9.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021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主观题汇总
新高考Ⅰ卷 《石门阵》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新高考Ⅱ卷 文本一:《放猖》 文本二:《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8.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全国甲卷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8.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9.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全国乙卷 《秦琼卖马》 8.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9.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2022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主观题汇总
新高考Ⅰ卷 《江上》 1.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2.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新高考Ⅱ卷 《到橘子林去》 1.“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2.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全国 甲卷 《支队政委》 1.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2.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全国 乙卷 《“九一八”致弟弟书》 1.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2.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江上》冯至(有删改)
考查点:艺术鉴赏、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及心理、改写效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22年新高考1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小说阅读的六大任务
揣摩人物形象 概括分析形象 赏析环境描写 概括环境特点
分析塑象手法 分析描写手法
分析形象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把握故事情节 概括情节内容 赏析语言特 分析语言艺术手法
分析情节作用 鉴赏语言特色
鉴赏叙事技巧
赏析构思技巧 赏析构思技巧及其作用
探究文本意蕴 理解标题意蕴
技法点拨
读懂小说“三步骤”
阅读示范
文本展示 技法演示
第一步,宏观入手,梳理小说情节
本小说虽然段落多,但思路清晰。第①—④段是开端:小龙告诉父亲,老董在《论语》一书的书皮修复的问题上跟省外专家的意见不同,并立下军令状。
文本展示 技法演示
第⑤— 段是发展:老董执着、全身心地投入染蓝实验。[第⑤—⑧段是发展一:父亲劝老董不要太过执着,老董仍然坚持原来的想法。第⑨— 段是发展二:老董专心在家做染蓝实验。
续表
文本展示 技法演示
第 — 段是发展三:老董带“我”去看秋,为修书而捡橡碗。第 段是高潮:老董把蓝绢染出来了,基本完美地将官刻品复制了出来。第 段是结局: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拒绝了图书馆的好意。
续表
文本展示 技法演示
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小说的线索,从人物角度看是“老董” ,从事件角度看是“修书” 。
第二步,微观研判,勾画批注,分析形象(这里主要讲人物形象)和环境
1.形象(这里主要讲人物形象)。
续表
文本展示 技法演示
我们可以通过文本中的直接描写(如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和间接描写(如他人的评述等)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如:
续表
文本展示 技法演示
第④段、第⑧段的关键处,能表现出老董是一个坚持行业规矩、执着、恪守职业操守的人。第 段的关键处,能表现出老董是一个学识渊博、勤奋、自信的人。第 段、第 段的关键处,能表现出老董是一个生活俭朴的人。
续表
文本展示 技法演示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第 段、第 段的关键处,能表现出老董是一个怀旧、感恩的人。第 段的关键处,能表现出老董是一个勤于工作、善于传道的人。
第 段的关键处,能表现出老董是一个修书精益求精的人。第 段的关键处,能表现出老董是一个心态平和、无私的人。结论:
续表
真题体验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 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 “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C
[解析] “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牵强附会。文中写小松鼠“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是为了烘托老董非常珍视“橡碗”的心情。
2.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案]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解析] 要紧扣画线句子中的重要词句,适当联系全文来分析作答。画线句子有对老董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此时他已经找到了染蓝绢的办法,面对自己经常来的橡树林,感慨颇多。回忆了刚到南京时老师傅们对自己的引领,这里有对自己职业起步时的怀想,也流露出了对前辈的怀念。结合“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加上“静静地”“肃穆”“喃喃说”等词分析可知,表达了老董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3. 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案]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
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解析] 解答此题,主要结合老董的语言、行动和别人对他的评述来分析概括。
老董坚持不能破坏古籍原貌,不怕得罪专家,可见其不畏权威,坚持行规;父亲认为老董曾经得罪过领导,能有现在的工作不易,问他“为了一本书,值得吗”,老董斩钉截铁地回答“值得”,可见其恪守职业操守;为了把蓝绢染出来,老董在家里反复做实验,大费周折,最终才找到染蓝绢的方法,可见其在工作上精益求精。
必备课 综合性客观题
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
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
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
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只要我们能够抓好内容和艺术特色这两点,去全面读文,关注细节,就可以速解这种题目。
题型 综合选择题
1.综合选择题怎么考?————————————
小说的综合选择题的题干一般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其选项共性特点一般是“内容+特色”。
表现在选项设置上,即每个选项往往采用“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或“为什么这样写”的方式命制,即显性表述(写了什么)+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选项命制方式。显性表述大多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转述,有利于解题时定位信息区间;而隐性表达则大多是关于艺术特色与主旨的理解分析,命题人常在隐性表达方面设置错误。
选
择
题
“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侧重基本内容的理解)
“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侧重艺术表达的鉴赏)
(一)先读题——有的放矢,把握读文顺序
合理的顺序应该是先题后文,即带着选项中提到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的问题去读文。
(二)再读文——分层梳理,带着3个问题厘清层意
第一步:快速阅读将文章分层
依据小说的情节安排或结构顺序将文章合理分层,以便把握文章整体思路,厘清行文的来龙去脉,这有利于定位答题区间。
第二步:带着3个问题去逐层细读
明确小说所写内容。
把握技巧,分析效果,鉴赏特色。
分析文字后面的意图所在。
写了什么
怎样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三步解题
(1)标注敏感点
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就是题干要求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2)找准对应点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3)落实设误点
根据“知识性(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分析鉴赏(手法)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设误类型 解读说明
特点概括不当 人物特点、环境特点等概括不当
技巧判定分析不当 写人技巧、叙事技巧、环境描写技巧等判定分析不当
作用分析不当 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作用分析不当
事实陈述混乱 张冠李戴、颠倒顺序、无中生有等
语言理解不当 含义理解不当、风格分析不当
情感主题分析不当 思想情感分析不当、主题意图分析不当
小说选择题常见设误类型
必备课 综合性客观题
设误点1 词句
释义 词句设误是指选项曲解某一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典型例题 试题选项 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原文信息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比对分析 “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理解错误。文中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是为了讽刺那些大员不恤民生、只知享乐,使他们与大禹等人的埋头苦干、一心为民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
设误点2 情节
释义 情节设误是指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或颠倒情节的顺序。
典型例题 试题选项 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原文信息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
典型例题 原文信息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比对分析 “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错误。从文章可知,二姐等人直到电影结束都在心安理得地大谈家事,始终没有弄明白“有声电影”,也没有完成思想意识的“转变”。
续表
设误点3 人物形象
释义 人物形象设误是指选项对人物形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错误解说。
典型例题 试题选项 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原文信息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比对分析 “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的一部分”理解有误。结合文章倒数第三段“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可知,小女孩的形象并非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而是真实存在于微纪元中。
设误点4 环境
释义 环境设误指选项对环境的特点、作用及描写的手法等进行错误分析。
典型例题 试题选项 小说中有关“凤凰墩”的一段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
原文信息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城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比对分析 “细腻鲜活,生动传神”不恰当,特别是“细腻”二字,文中的描写极其简略,根本谈不上“细腻”。“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错,本文只是微型小说,“凤凰墩”的环境描写是虚构的。
设误点5 技巧和语言
释义 技巧和语言设误指选项对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等方面所用技巧的判定或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及人物语言的特点、作用的判定或解说错误。
典型例题 试题选项 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原文信息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
比对分析 从原文看,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主要是运用外貌、动作等描写,而非心理描写,并且凸显的应是整个人物形象。
设误点6 主题
释义 主题设误指选项曲解小说的主题或无中生有。
典型例题 试题选项 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原文信息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比对分析 “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无中生有,应是表现了对战争的谴责与反思。
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考查点)。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就是题干要求的“相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敏感点(考查点)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句。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的选项要注意选项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考查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三步:逐步排除,确定答案。 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考虑排除其他错误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技法点拨
典例分析
[2021课标全国乙,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秦琼买马》见《新亮剑》7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 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洒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B. 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C. 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D. 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选项 对应原文,分析比对
A.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洒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 ”
(对方如此了解自己,而自己却对对方无所了解→歉疚之笑)
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
(直接请求对方购买→自信之笑)
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
(半是愧疚半是自豪→谦恭自豪之笑)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生活落魄,无奈卖掉珍爱的瓷器以求生计→落魄无奈之泪)
自我判断:①____
√
解题指导
选项 对应原文,分析比对
B.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杨成岳)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
上,碎了。
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杨成岳一笑:“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自我判断:②____
续表
√
选项 对应原文,分析比对
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自我判断:③_____
续表
×
[解析] 从原文中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用的是日常口语。选项中“对话不用日常口语”表述过于绝对。
选项 对应原文,分析比对
D.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 “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自我判断:④____
续表
√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 舍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
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要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
瑞宣一声没出地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都“让”给了敌人!
“大哥!”老三叫了声。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地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噢!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做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撒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说:“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地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剃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多么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他虽然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做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呢!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
“铁啦?”
“铁啦!”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者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有删改)
1. 词语理解设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瑞宣“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表明北平的陷落对他的心理有很大影响。
B. “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中的“问题”,指他热爱国家,要想办法为抗日去做一点贡献。
C. 小说多次描写坦克的声音,间接表现了日寇侵略、占领北平已成事实,还表现了城内百姓所生存的环境持续恶化。
D.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写众人在日寇入侵后的表现,叙述角度灵活,便于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反映了宽广的社会图景。
B
[解析] 对“问题”一词的理解有误。“问题”指的是“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
2. 句意理解设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用自然环境的美反衬瑞宣因北平陷落而内心不平静。
B.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从侧面证明了北平陷落的事实,也表明了老二对日本人的到来感到新奇,十分喜欢日本的广播内容。
C. 小说中画横线的段落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列举了北平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也概括了北平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与生活特点。
D.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既点明了白巡长的精神状态,也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的不满和无奈。
B
[解析] 句意理解错误。“也表明了老二对日本人的到来感到新奇,十分喜欢日本的广播内容”于文无据。
3. 情节设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语言体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比如文中加点的“将将”表示勉强达到一定数量或程度,“铁”则形容确定不移。
B. 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C.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瑞宣的全力支持。
D.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效果显著,比如把九门紧闭的北平比作古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C
[解析] “赢得了大哥瑞宣的全力支持”错误。由原文“不过,也别太忙吧 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可知,“全力支持”理解不当。
4. 人物形象设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矛盾和苦恼。
B. 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时,老三在院中喊道,“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直接表现了老三对日本人的憎恨和他年轻气盛的爱国青年形象。
C. 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强调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的侵略暴行和人物内心的惨淡阴暗。
D. 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让李四爷转达烧书的口信,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
A
[解析] 小说在塑造瑞宣的形象时,没有运用肖像描写。
5. 技巧和语言设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情节有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瑞宣一家的状况,后半部分写李四爷和白巡长之间的事,前后两部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B.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撒了嘴?”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日本侵占北平的事实,表达了老三对此事的愤怒。
C. “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这句话有深意,表明白巡长无法断定日寇今后是否会乱杀人。
D. 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如写瑞宣,先叙述他不愿做亡国奴,想离开北平,“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再写他渐渐放弃之前的想法,选择留在北平“尽孝”。
D
[解析] “欲抑先扬的手法”鉴赏错误。瑞宣的心理变化只是他内心矛盾的体现,无“扬” 与“抑”的手法。瑞宣具有深沉的爱国情怀。北平陷落,他万分焦急,痛恨侵略者,希望为国尽力,不做亡国奴;但他对家庭有责任感,忧虑一家人在乱世中的生计,担负养家糊口的重任。
6. 主题设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有多处问句,一方面表现了普通民众在日寇侵入北平后的迷惘,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国土沦丧的无奈。
B. 白巡长让四大爷“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这照应了前文中介绍白巡长为人的“好心”的内容。
C. “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的话语,可以表现出瑞宣对日本人抱有幻想,也表现了瑞宣性格中懦弱的一面。
D. 小说通过瑞宣一家人的言行、李四爷与白巡长的谈话等,表现了日寇侵略北平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D
[解析] “表现了日寇侵略北平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过于拔高,文中没有直接表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