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句改编表达效果与训练
考点:
1.基础组合:曾师(叙述性语段)——原文与修改句的表达效果
2.基础组合:城市的表情(抒情性语段)——语义基本相同与表达效果不同
3.基础组合:春重回人间(写景性语段)——语义基本相同与表达效果不同
4.基础组合:“废话文学”(论述性语段)
5.基础组合:《千里江山图》(说明性语段)
6.基础组合:北方人(叙述性语段)
7.基础组合:北京的冬季(论述性语段)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原文与修改句的表达效果
2.语义基本相同与表达效果不同
【考点示例】
一、基础组合:曾师(叙述性语段)——原文与修改句的表达效果
【考点】
1.原文与修改句的表达效果
2.成语填空
3.语病修改
文本 佛教的中国化尤其是禅宗,援儒入佛,又道佛杂糅,尽管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文学艺术,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沉浸于古代文化中的曾师,虚静自持,① ,有古君子之风。闲谈中,他常告诚弟子“一个人好处不能占尽”,知道“得”,更要懂得“舍”。他本人总是② ,是经师,更是人师。听系里老师说,学校要报曾师为全国优秀教师,让他填个表,他在表上写下“我有如下缺点和不足”,然后是一、二、三、四……领导看了,③ ,只好让他人代填。那时有个人专著的老师并不多,曾师专著出版后,他可以申报教授了。当得知自己老师也要申报职称时,曾师主动撤回材料,说我怎么能和我的老师去争呢!六十岁退休,他说退休要有退休的样子,不要再恋恋不舍,一天都不要多待,何必讨人嫌呢?退休后,曾师上老年大学,认真学电脑、学摄影、学国画。有一次他告诉我,蜻蜓的翅膀是最难画的。我看到过老师临摹的蜻蜓,栩栩如生,翅膀犹如精美的琉璃。
问题1 文中画线句子可改成:“不要讨人嫌。”从意思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 ①原句是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一天都不要多待”的原因; ②前面两个否定句,后面改成反问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③“不要讨人嫌”则失去了强调的意味,句式也比较呆板。
解析 原文用了反问句,从语义上来说,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经确定的“讨人嫌”思想表现的更加鲜明强烈,强调了前文“一天都不要多待”的原因,突出表现了曾师在退休问题上的睿智与豁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从句式上来说,前面“不要再恋恋不舍,一天都不要多待”已经有了两个否定句了,后面改成反问句,使得句式富于变化,表达更加生动活泼。 而改成“不要讨人嫌”则失去了原有的强调的意味,使曾师的形象不能凸显,句式也比较呆板。
问题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淡泊名利 ;②身体力行; ③哭笑不得。
解析 第一处,由前文“有古君子之风”,后文“他常告诚弟子‘一个人好处不能占尽’”可知,曾师对名利方面不是很在意,并看得开,很豁达,填写“淡泊名利”。淡泊名利:轻视在外的名声与利益,不追求名利。 第二处,由“是经师,更是人师”,可知他不仅在学业上传道解惑,而且能在人格上引领示范。后文例举了曾师在评全国优秀教师、申报教授事件中的表现,都是他在以自己的具体行动和道德涵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人师,填写“身体力行”。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第三处,由前文语境,是要曾师申报全国优秀教师,他在申报表上填写“我有如下缺点和不足”可,最后领导只能让他人代他填写可知,学校报曾师为全国优秀教师,填表时理应当填写自己的优点,而曾却例举自己的缺点,让领导很尴尬,因此填写“苦笑不得”。苦笑不得: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
问题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中国化的佛教尤其是禅宗,援儒入佛,又道佛杂糅,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文学艺术,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解析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处是“佛教的中国化”语序不当,“佛家的中国化”主语是中国化,“尤其是禅宗”,表明禅宗是前文“中国化”中的一种,分类不正确,应当是“中国化的佛教”。 一处是“尽管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文学艺术,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关联词搭配不当,“影响传统文学艺术”与“蕴涵深刻人生哲理”两则是递进关系,而非转折关系,应当是“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文学艺术”。
二、基础组合:城市的表情(抒情性语段)——语义基本相同与表达效果不同
文本 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变得简单而直露。不是吗?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问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哥特式建筑、巴洛克的繁绮奢华、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都远去了,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远去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 ①原文中“远去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整齐有力。 ②原文运用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形象性。 ③原文更能强调作者对城市中传统建筑形态被拋弃的不舍与惋惜之情。
解析 看修改前后的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首先要明确哪里做了修改。首先改动的地方是“远去了”的位置,原文是提前的,改动之后是正常的谓语动词的位置。对比改动前后,谓语动词提前,能起到语义上的强调作用,强调作者对城市中传统建筑形态被拋弃的不舍与惋惜之情。 修改之前“远去了”引领的三个句子单独成句,构成了整齐的排比句式,且使用反复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形象性,修改之后的句子没有这种修辞,没有这种效果。 还有一处改动是“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改为了“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远去了”,对比两句话,原句“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更形象生动,修改之后没有这种效果。
三、基础组合:春重回人间(写景性语段)——语义基本相同与表达效果不同
【考点】
1.语义基本相同与表达效果不同
2.成语填空
文本 春重回人间后,杨树才发芽长叶,让杨花从嫩绿的树芽中飘出,随风飘向天空,如满含羞涩的少女,____①_____。它没有参加迎春,好像是在送春——它来到人间,已是晚春了。所以,后人有“落絮无声春坠泪”的感叹。凡有杨柳的地方,在这个时节,都会有杨花的。它轻盈微小,在空气中好像___②___漂在大海里一般;它很多,如冬天下雪一般。它总是在空中飘着,漫无目的,任意东西。风到之处,必有杨花飞舞。有杨树林的地方,会有如雪花飞舞般壮观的场面。“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烟花四月春意暖,杨絮朵朵纷飞天。”后人对杨花场面的赞叹不必多说。它如____③___般地声势浩荡;万人聚舞般地宏大壮丽;如星辉闪烁,纷繁迷眼;如云雾缭绕,进入仙境一般。但它又不同于雪花,在微风的帮助下,它们通常不着地,长久地陪着春风做空中长途旅行。时而上窜下跳,时而东奔西撞,时而像螺旋状似的上升或下降。虽然,它比不上桃花那样浓妆艳抹,茉莉花那样芳香扑鼻。观赏杨花时,最好手里捧上一杯淡茶,一边品茶一边观赏,喝下去的不仅是茶,还喝下了杨花赐予人间的那种淡雅,清新,柔和,轻松,充满无限活力,还有“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那般悠闲。
问题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总是在空中漫无目的、任意东西地飘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重点落在“漫无目的、任意东西”上,强调了杨花随风飘舞时的无目的、无方向的特点,表现了杨花的轻飘;改句突出强调的意味不重。②句式不同:原句为三个短句,句式灵活,语气舒缓,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改句是一个长句,较为普通。
解析 首先比较原句和改句结构上的不同,原句作为复句,包含的小分句成分简单,直观好懂,“漫无目的”“任意东西”,句式整齐,读起来更上口,与前句“它总是在空中飘着”长短结合,形式自由灵活,富于变化。 其次从语意看,“漫无目的”“任意东西”形容杨花在空中飘舞的状态,独立成句,更强调突出了这种特征,表意更丰富些,突出了杨花的美感,增强了感情效果。
问题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
答案 ①姗姗来迟;②一叶扁舟;③万马奔腾。
解析 第一空,前文提到“如满含羞涩的少女”,再由后文“它没有参加迎春,好像是在送春——它来到人间,已是晚春了”,可知杨树的生长是缓慢的,故填“姗姗来迟”。“姗姗来迟”的意思是形容不慌不忙,来得很晚。 第二空,前文提到“它轻盈微小”,再由后文“漂在大海里一般”,可知此处是指小而轻的乘坐工具,故填“一叶扁舟”。“一叶扁舟”的意思是形容物体小而轻。 第三空,前文提到“有杨树林的地方,会有如雪花飞舞般壮观的场面”,再由后文“声势浩荡,万人聚舞般地宏大壮丽”可知,此处是形容场面的壮观,故填“万马奔腾”。“万马奔腾”的意思是形容声势浩大、场面热烈。
【考题对接】
一、基础组合:“废话文学”(论述性语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明天的事,我们后天就知道了”“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味”……近期,“废话文学”悄然流行于社交网络。 说起“废话”,它和文学沾边,少不了一些名人的帮衬。比如鲁迅在《秋夜》里写的那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就是著名的“废话”。由此可见,废话 ① ,并非今日之网络才独有的现象。“废话文学”火了之后,有网友在一些经典影视剧中,也找到了很多当年初看时并未察觉的废话。比如,日常关心一个人,你会 ② “你出门穿厚一点,就不会那么冷了”“你要是能把烟戒了,就不会咳嗽了”。 而“废话文学”之所以流行,或许也和当下较为普遍的社交焦虑不无关系。很多人活跃于网络,面对看不见的陌生人可以 ③ 、毫无戒备、彻底放松,但是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却小心翼翼、吭吭哧哧起来,甚至还有了“社交恐惧症”一说。人们在现实中畏惧表达,到了网络便有一种找补心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是废话连篇。 人长一张嘴,可能会吃进不该吃的东西,也可能会说出各种废话、错话,这是自然而正常的。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说、不能说,进而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交流的底气。因此,我们包容废话,就是要提倡一种宽松的说话空间、轻松平和的交流心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松弛、融洽的人际关系。一句话:废话也是话,不必废除它。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人们在现实中畏惧表达,在网络中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二者语意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一、基础组合:“废话文学”(论述性语段)【答案】
1.①原句中“到了网络便有一种找补心态”为人们在现实和网络中不同的表现给出了一种原因,与前文衔接更加紧密。
②原句最后“哪怕是废话连篇”是整个句子的重点,照应了材料的中心观点——包容废话,改句删掉这句话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解析】从内容上,原句“到了网络便有一种找补心态”,交代出了人们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小心翼翼、吭吭哧哧,甚至还有了“社交恐惧症”,而在网络,面对看不见的陌生人却可以侃侃而谈、毫无戒备、彻底放松的原因,使内容表达的更加准确完整,与前文衔接更加紧密。
从结构上:整个文段的中心是“我们包容废话,就是要提倡一种宽松的说话空间、轻松平和的交流心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松弛、融洽的人际关系。一句话:废话也是话,不必废除它”,原句最后“哪怕是废话连篇”是该句中点明题旨的关键语句,点明并照应了中心论点。
改句删掉了这两句话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所以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2.①源远流长;②脱口而出;③侃侃而谈
【解析】第一空:由前文“比如鲁迅在《秋夜》里写的那句……”和后文“并非今日之网络才独有的现象”可知,此处的意思是“废话文学”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所以可用成语“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第二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说的意思是日常生活中,关心一个人,就会随口说出一些表示关心的废话,所以可用成语“脱口而出”,意思是“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第三空:根据后文“活跃于网络”“毫无戒备、彻底放松”可知,此处说的在陌生人面前说话会很从容淡定,所以可用成语“侃侃而谈”,意思是“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二、基础组合:《千里江山图》(说明性语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节目《只此青绿》,以传统舞蹈展现中国山水绘画的写意美,再次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带入公众视野。舞动起来的青绿们仿佛化作《千里江山图》中料峭的山、层叠的峦,舞出层峦叠嶂的景致,舞出山水相依的美妙,舞出雄阔恢宏的境界。 《千里江山图》是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长的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从题材看,画卷由隋唐时期描绘宫阙楼台或神仙境界,转为表现雄伟壮丽的锦绣江山:卷首高山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群峰秀起,幽岩深谷,流溪飞泉……万千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缓呈现,繁而不乱,大而有致。从章法看,《千里江山图》交织运用“高远”“深远”“平远”等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大气磅礴的北宋江山。“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千里江山图》以赭石红、石绿、石青等为颜料,通过四次叠加着色,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摄人心魄。
1.文中画波浪线的几个短句可以改写成长句:“繁而不乱、大而有致的画面随着万千自然景象的呈现缓缓铺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基础组合:《千里江山图》(说明性语段)【答案】
1.①强调的重心不同:改句重点落在动词“铺开”上,强调画面的铺开;原句重点落在修饰语“繁而不乱,大而有致”上,强调画面布局巧妙,景象丰富,意境深远,更符合原文逻辑。
②语言节奏不同:改句形式偏长,原句由三个分句构成,长短交错,节奏舒缓,韵律感强,更适合表现《千里江山图》。
③句式一致角度:原文多用短句。改句用长句,不谐调;原句用短句,和整个文段和谐一致。
【解析】从强调侧重点来看,原句以分句形式在强调突出画面的修饰语——繁而不乱、大而有致,这是一种审美感受;相比而言,改句只是在正常突出万千景象是缓缓铺开的。前文在描述画面:丘陵、群峰、幽谷和溪流。所以原句先描述画卷“铺开”,再描述画面审美感受,逻辑感更佳(从直觉感受到深层审美体验),语言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从语言节奏来看,很明显原句多用短句,先长后短,有变化,句式灵活,突出了画卷的“繁而不乱、大而有致”的特点,而改句就是一个长句,在表情达意上没有侧重点。从表达效果分析,短句的使用会舒缓语气节奏,韵律感更强。
从句式一致角度看,原句使用短句,丰富了句子形式和节奏,用词文雅,故文学感更强,和整个文段的文风也保持一致(前面也用了不少短句),相比而言,改句就稍显普通了。
2.①将舞蹈演员比作“料峭的山、层叠的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舞姿和画中山水的优美。
②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凝练地概括了舞蹈所体现出的丰富内涵,增强了表达的张力和感染力。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舞动起来的青绿们仿佛化作《千里江山图》中料峭的山、层叠的峦”中,“青绿们”使用了借代的手法,指舞蹈演员,所以这里将舞蹈演员比作“料峭的山、层叠的峦”,其中舞蹈演员(青绿们)是本体,“料峭的山、层叠的峦”是喻体,“仿佛”是喻词,构成了明喻的手法。通过将舞蹈演员比作山和峦,既写出了为他们间外形的相似性,又赞美了舞蹈演员舞姿的优美,同时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画中山水的优美。增强了语句的表现力。
“舞出层峦叠嶂的景致,舞出山水相依的美妙,舞出雄阔恢宏的境界”中两用三个“舞出……”的句式,构成了排比句式。排比句式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在本题中,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凝练地概括了舞蹈所体现出的丰富内涵,增强了语势,强调了舞姿的美感和气势,展示了具体形象,又体现了抽象内涵,同时增强了句子表达的张力和感染力。
三、基础组合:北方人(叙述性语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黯, ① 。不过寻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们的最爱。 如果不年不节的。平素大家吃得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 ② 。我们食用的,都是晚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菜:土豆、萝卜、白菜、胡萝卜、大头菜、倭瓜,当然还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时晒的干菜,有豆角干,有西葫芦干,有茄子干等。人们喜欢吃炖菜,冬天的菜尤其适合炖。将一大盆连汤带菜的热气腾腾的炖菜捧上桌,寒冷都被赶走了。 ③ ,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等主食,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菠菜呀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而芹菜、辣椒等则可爆炒。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芸豆大楂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此时餐桌的主宰。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园田中菠菜、黄瓜、青葱、生菜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都适宜生着蘸酱吃”,从表意上看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③
三、基础组合:北方人(叙述性语段)【答案】
1.①原句修饰成分独立成句,强调了菜的品种之多。②原句使用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明快。③原句表述口语化,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句式和语体等方面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
原句是“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菠菜呀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改句是“园田中菠菜、黄瓜、青葱、生菜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都适宜生着蘸酱吃”。从内容来看,原句将“菠菜呀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后置,先说蔬菜,再分开说蔬菜的名字,起到强调作用;从句式来看,原句“菠菜呀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用的是短句,更加简洁明快;从语体来看,原句口语化特点明显,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2.①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 ②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③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
【解析】第①处,从横线后的“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可以看出,所填的句子一定和“席面”有关,再结合横线前的“菜品味重色黯”,可知此处应填写“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之类的句子。
第②处,从横线前的“由于……”和后文列举的蔬菜的类型可以看出,此处应填写“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之类的句子。
第③处,从后文“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等主食,一经炖菜的浸润……”可以看出,举例是为了说明“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之类的句子。
四、基础组合:北京的冬季(论述性语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值穷冬苦寒,北京的冬季真是无与伦比,也许这个福地的其他月份,可以与之比肩,因为在北京,四季非常分明,每一季皆有其极美之处,其极美之处又是互相差异之特色。【甲】在北京,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却同时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内,城市生活高度之 ① 与园林生活之美,融合为一体,保存而未失,犹如在有理想的城市,头脑思想得到刺激,心灵情绪得到宁静。到底是什么神灵之手构成这种方式的生活,使人间最理想的生活得以在此实现了呢?千真万确,北京的自然就美,城内点缀着湖泊公园,城外环绕着清澈的玉泉河,远处有紫色的西山耸立于云端。【乙】设计这个城市的是个巧夺天工的巨匠,造出的这个城市,普天之下,地球之上,没有别的城市可与之比拟。既富有人文的精神,又富有崇高华严的气质与家居生活的舒适。人间地上,岂有他处可以与之 ② ? 北京城之为人类的创造,并非一人之功,是集数代生来就深知生活之美的人所共同创造的。【丙】天气、地理、历史、民风、建筑、艺术,众美具备,集合而使之成为今日之美。在北京城的生活上,人的因素最为重要。【丁】北京的男女老幼说话的腔调上,都显而易见地平静安闲,就足以证明此种人文与生活的舒适愉快。 ③ 说话的腔调儿,就是全民精神上的声音。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种方式的生活,使人间最理想的生活得以实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根据下面要求,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①从“舒展”与“舒适”中选一词填写:_________________
②填写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
③填写一个关联词: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最合适的一处是( )
天空的颜色也功劳不小。天空若不是那么晶莹深蓝,玉泉河的水就不会那么清澈翠绿,西山的山腰就不会有那么浓艳的淡紫。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四、基础组合:北京的冬季(论述性语段)【答案】
1.①原句是疑问句,能引发读者思考,情感强烈。②原句强调对原因的探寻,能引起下文对原因的阐释。③原句使用“神灵之手”等词语,更生动形象。
【解析】原句使用的是疑问句,询问“到底是什么神灵之手构成这种方式的生活”,疑问句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表达强烈的情感。
“到底是什么神灵之手构成这种方式的生活”是对原因的一种探寻,采用这种疑问的形式,对原因起强调作用,从而也能引起人们对原因的探寻,引出下文。
“到底是什么神灵之手”中“神灵之手”采用了比喻的方式,使表达更加地生动形象。
2. 舒适;分庭抗礼(平起平坐、相提并论);因为。
【解析】①“舒展”,伸展张开,不蜷缩。“舒适”,指给人以安乐舒服的感觉。本处是指城市生活给人高度舒服的感觉,所以选用“舒适”。
②本处是说人间地上,难道还有别的地方和它地位相同吗?可填“分庭抗礼(平起平坐、相提并论)”。“分庭抗礼”,后用来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等或互相对立。平起平坐:比喻彼此地位或权力平等。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
③前面说的是北京的男女老幼说话的腔调具有平静安闲的特点,从而证明此种人文与生活的舒适愉快。而后文解释了说话腔调具有平静安闲的特点从而证明此种人文与生活的舒适愉快的原因,所以可填“因为”。
3.B【解析】需要复位的句子是景物描写,描写了天空、玉泉河的水以及西山的山腰。而【乙】之前也是景物描写,对天空的描写正好承接前面的“云端”。并且“玉泉河的水就不会那么清澈翠绿”和“城外环绕着清澈的玉泉河”相照应;“西山的山腰就不会有那么浓艳的淡紫”和“远处有紫色的西山耸立于云端”相照应。所以应该在【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