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课前自主预习案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素能目标★考向导航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范围和类型
1.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3.类型: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 两大类。
知识点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成分
2.营养结构
知识点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理解
特别提醒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两个易混点
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强调关键词是“固定”而不是“照射”。②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
2.能量流动的过程(以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为例)
由流程图看出,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路:
(1)自身 。
(2)流向 (最高营养级除外)。
(3)被 分解利用。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判一判(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选择性必修2 P50正文)( )
2.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只包含细菌。(选择性必修2 P50正文)( )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选择性必修2 P50正文)( )
4.直接以玉米为食的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选择性必修2 P51正文)( )
5.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差。(选择性必修2 P52正文)( )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分为分解者利用和次级消费者同化两部分。(选择性必修2 P55正文)( )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依次经过各营养级,不可逆转,但可循环流动。(选择性必修2 P56正文)( )
3.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选择性必修2 P57正文)( )
4.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统称生态金字塔。(选择性必修2 P57正文)( )
二、连一连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与食物链和营养级的关系
三、议一议
【教材易漏拾遗】
1.[选择性必修2 P49“思考·讨论”发掘]
(1)不同生态系统中,除食物链之外还有哪些成分?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吗?为什么?
(2)参照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图),尝试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选择性必修2 P52图3-4拓展]读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是哪条?(写出一条即可)
(2)写出图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
3.[选择性必修2 P53“科学·技术·社会”发掘]
(1)黄石公园灭狼后生态系统恶化的原因说明了什么问题?
(2)重新引入狼后,黄石公园的马鹿数量和种群结构都发生了改变,该变化一定是由引入的狼引起的吗?
(3)黄石公园灭狼与引狼入园的启示是什么?
4.[选择性必修2 P54“科学方法”延伸思考]
(1)如果以个体为单位研究能量流动,有什么问题?如果将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能量流动,又会遇到什么问题?
(2)如果将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能量流动的情况,有什么优点?
5.[选择性必修2 P55图3-5拓展]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粪便量和同化量之间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几个去向?
(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哪个营养级的能量?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呢?
6.[选择性必修2 P57和P58“旁栏问题”发掘思考]
(1)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从能量金字塔来看,人口数量日益增长,这会对地球上现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2)生物量指的是在某一调查时刻前,该营养级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干重),通常用g/m2表示。为什么在海洋中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是上宽下窄倒置的?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课前自主预习案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1.非生物环境
2.生物圈
3.人工生态系统
【知识点二】
1.(2)自养 腐生细菌和真菌 物质循环
2.食物 食物链 生产者 五 营养级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知识点三】
1.太阳能 生产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化学能 热能
2.热能 同化量 下一营养级 (1)呼吸消耗 (2)下一营养级 (3)分解者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最有效 能量流动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判一判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 2.× 3.√ 4.× 5.×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 2.× 3.√ 4.√
二、连一连
1.
2.
三、议一议
1.提示:(1)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质上也是物质与能量的变化。非生物物质还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2)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在不考虑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下图所示的简化模型。
2.提示:(1)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或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蛇→猫头鹰)。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提示:(1)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一种生物发生变化可导致多种生物发生改变。
(2)不一定。人类的捕杀、气候改变等因素也可引起马鹿数量和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3)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维持稳定的机制,人类不尊重生态规律的荒唐行为,得到的一定是教训。
4.提示:(1)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偶然性,如个体死亡,数据可能不准确;不同个体间差异过大等。以种群为研究对象,能量的流动渠道为食物链(或食物网),在分析时,可能因食物网的复杂性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将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能量流动,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值和输出值。
5.提示:(1)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2)三个,自身呼吸散失、被分解者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
(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6.提示:(1)从能量金字塔来看,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生存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地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越来越恶化,甚至会崩溃。
(2)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因而某一时间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要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这时就出现了上宽下窄的倒置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