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游______》
【教学目标】
1.了解例文中写景的顺序,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2.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景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景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习作导入
1.谈话导入:工作之余,老师喜欢四处走走,欣赏这个美好的世界。(出示4张游览照片,简要说说去过哪儿——这是我游览过的北京故宫、杭州西湖、云南石林和桐乡乌镇)
2.引导:同学们,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不一定要介绍很远的地方,也不一定要是旅游胜地,游览过附近的某个地方也可以分享哦。
预设1:我游览过长城,那里的烽火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预设2:我们家附近的公园就很好玩,那儿有假山、九曲桥等。
预设3:每到秋天,我最喜欢去我家的果园看看,那里瓜果飘香,让人垂涎三尺。
3.过渡:听了你们的介绍,我真想亲自去走一走。希望你们能把游览的过程写下来,分享给大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篇游记作文吧。
板书课题:游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的游览经历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次习作的主题,导入本课学习。
二、习作要求
1.引导:同学们,请把书本翻到第74页,读一读书上的内容,你了解到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呢?
预设1:从题目看,《游______》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我们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写我们游览过的地方名称,这个地方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名胜古迹。
预设2:从“游”这个字可以知道,这是一篇游记,我们要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个地方,并且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预设3:下面三句话给我们指出了这次习作的具体要求:要理清思路,注意把印象深刻的景物特点写出来,还要使景物描写的转换更自然。
2.点拨:明确习作要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本次习作,这三句话告诉了我们写好这篇游记的方法——画游览路线图;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使用过渡句。
3.通过分析教材,引导学生提炼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1)画游览线路,理清思路。
(2)抓重点景物,写出特点。
(3)运用过渡句,转换自然。
(板书:明确习作要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读教材,初步明确本次习作要求,为下面的习作指导活动作铺垫。
三、习作指导
合作探究
过渡:同学们,怎样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的景物特点分享给自己的好朋友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三个探究任务吧。
探究任务一:理一理,我的游览路线图
1.探究任务
理一理,我的游览路线图
我想分享给好朋友的地方:( )。
这个地方有哪几处景点?我能写出它们的名字。
按顺序标注自己的游览路线图。
(1)出示习作导学单中“理一理,我的游览路线图”部分,引导学生明确习作思路。(板书:梳理习作思路)
(2)填写我的游览路线图,并讨论:
①你最想把哪个地方分享给自己的好朋友?请你写下这个地方的名称。
②回想一下,这个地方有哪几处景点?请你写下各处景点的名称。
③思考:
同一个地方,你去过的景点必须和别人一样吗?
那个地方的所有景点,都要走一遍吗?
你去的这几处景点,先游览了哪里?又游览了哪里呢?请你回想一下,按顺序把它们标注出来。
点拨:是的,同一个地方,你去过的景点也可以和别人去过的景点不同;某个地方的景点也不必都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其中几处景点,也可以写全部景点。
2.探究活动
全班交流:
预设1:我去过长城,我的游览路线:长城脚下——在长城上——烽火台。
预设2:我想分享的地方是金沙植物园,我的游览路线:大门口——人工湖——木桥——林间小道。
点拨:介绍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要先想想自己去过哪里,再理清参观景点的顺序。我们可以釆用画路线图的方法,帮助自己梳理清楚游览路线。再按照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顺序写。(板书——方法点拨:按顺序,理思路)
设计意图:借助导学单,让学生先想一下印象深刻的地方,然后理清游览景点的顺序,这样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探究任务二:连一连,我的游踪
1.探究任务
连一连,我的游踪
出示习作导学单中“连一连,我的游踪”部分,想想怎样写清自己的游踪呢?
点拨:我们来看看习作例文《颐和园》,请同学们默读《颐和园》,补充作者的游踪。再根据自己的路线图,运用过渡句,把自己的游踪写清楚。
2.探究活动
(1)默读《颐和园》,找一找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交流作者的游览路线。
预设1: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预设2: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引导:你用什么办法找出了作者的游览路线?
预设:我主要关注到了这篇习作例文中的过渡句。文章第2—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地点。
(2)引导:请同学们画出课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读读这些过渡句,并结合课文的第二个批注“‘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过渡很自然”,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呈现文中的过渡句: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预设1:过渡句要避免重复。课文中的四个过渡句在景物转换时非常自然,没有重复啰嗦的感觉。
预设2:游览的地方不同,进行地点转换时运用的动词也不同。四句话中的“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站在”“下来”等动词的运用非常恰当、精准。
预设3:过渡句中如果加入方位词,就会让表达更加》清晰。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游览地点加上不同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南、北等。
预设4:过渡句里,可以有一个地点,也可以用上两三个地点。如文中第二个过渡句“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有“长廊”和“万寿山”两个地点;而第一个过渡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则写到了“大门”“大殿”“万寿山脚下”三个地点。
点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用过渡句自然清楚地写出了地点的转换。(板书——方法点拨:过渡句,表转换)
(3)引导:请你也根据自己的游览路线图,尝试运用过渡句,把自己的游踪写清楚吧。
(4)交流。
预设:我的游览路线图是花果山——无底洞——东海龙宫——火焰山。进了迷宫,首先看到了花果山。离开了花果山,我们朝着无底洞走去。我们一路往前走着,沿途还游览了东海龙宫、火焰山等景点。
点拨:这位同学选好了景点,确定了顺序。按照游览过程描写景物时,用了三个过渡句,还用上恰当的动词“进了”“离开”“走去”,景物转换很自然。
设计意图:把游览顺序写清楚是本次习作的关键,利用《颐和园》中的有关句子,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词语和过渡句把游踪写清楚。
探究任务三:写一写,印象深刻的一处景物
1.探究任务
写一写,印象深刻的一处景物
出示习作导学单中“写一写,印象深刻的一处景物”部分,把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写清楚。
点拨:我们知道印象深刻的景物应该重点写,我们来看看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怎样才能把重点景物写清楚呢?仿照例文,描写印象深刻的一处景物,进一步学习突出景物特点的方法。(板书:掌握写作方法)
2.探究活动
(1)读《七月的天山》第四自然段,说一说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野花的美丽?
预设: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作锦缎、霞光、彩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五彩缤纷,真美!
小结:印象深刻的景物要重点写,可以仿照例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景物特点写清楚。
(2)请把自己游览中印象深的景物,写在习作导学单上。
3.交流分享
(1)出示学生例文片段,请其他同学点评:
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中,漂浮着一座小岛,这就是厦门市的一座“海上花园”——鼓浪屿。爬上了鼓浪屿的最高处——日光岩,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整个鼓浪屿的面貌。低头观望,只见大大小小的别墅错落有致。远处,海天连成一线,白云朵朵,白帆点点。近处,海水清澈,沙滩平软。蓝天、白云、大 海、沙滩,成了一幅天然的画。
预设:这位同学写得很生动,通过方位顺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鼓浪屿风景如画的特点。
(2)出示学生习作片段,请其他同学点评:
虽然已近深秋,但刚进入景区,我就被满眼的绿深深吸引住了。远处许多不知名的树,伸入云霄,墨绿中带着庄严和神圣,仿佛是坚守岗哨的战士,挺拔有力;近处是片片竹林, 形态各异的竹子,每棵竹竿都绿得那么精神,固执地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生机勃勃,充满着向上的活力。
预设:这位同学抓住代表性景物的特点来写,比喻、拟人运用恰当,通过描写不知名的树和片片竹林突出了景区植物生机勃勃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小结:在描写景物时,可以选择每个景点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从中选择两到三个有代表性的方面,把景物主要特点作为重点来写,其他略写。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形象描绘景物,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写清楚,突出代表性景物的特点即可,不用面面俱到。(板书——方法点拨:抓特点,分主次)
设计意图:借助习作构思单,通过分享交流的形式,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描写景物时,注意抓住景观的特点重点描写,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
4.方法小结
写作前,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明确习作要求,简单总结本次习作的方法。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两篇习作例文,借助习作导学单,充分交流了自己最想分享的那个地方,以及印象最深的景物,梳理了本次习作的写作思路,掌握了把游记写清楚的方法。接下来,快根据你的习作构思单,完成自己的这篇游记吧!
设计意图:本节课借助习作导学单,以两篇习作例文为例子,分通过享交流的形式,在准确把握学生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让学生能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把过程写清楚,并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四、习作演练
1.出示习作要求,教师布置写作任务。
(1)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2)运用过渡句,转换自然。
(3)写出印象深刻的景物的特点。
(4)把题目补充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350字。
2.学生根据习作导学单独立完成草稿。教师关注精彩的习作,为下节课讲评做准备。
3.结束语:请课上没有写完习作的同学课后继续写,写完的同学可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并尝试修改。
《习作:游______》2
【教学目标】
1.按游览的顺序写,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清特点。
2.能依据习作评价标准,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重难点】
能依据习作评价标准,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准备】
学生已完成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习作导入
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五单元的习作《游______》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同学们都认真完成了《游______》这篇习作,老师被大家习作中优美的风景深深吸引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修改、完善这次的习作吧!(板书:游______ 评改指导)
2.引导学生读一读书本第74页的三点习作建议,一起来梳理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
(1)出示三点习作建议:
◇ 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 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 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2)全班讨论,梳理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
3.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评改作文吧!看看哪位同学的习作条理最清楚,描写的风景最优美。(板书:明确评价标准)
4.小结:同学们应该养成习作后和同学互读互评的好习惯,因为写作就是为了交流。如果别人听不懂、不明白,我们的习作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这节课,我们不仅要能够评价、修改自己和同学的习作;还要学会欣赏优秀作品以及精彩片段。
5.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评改作文吧!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梳理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紧扣本次习作训练重点,为后面的习作评价和修改作铺垫。
二、评改指导
1.探究任务
对典型习作进行评价和修改,明确修改方向,学习修改方法。
提示:先分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在班级交流分享。
2.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按照习作评价表,进行自评。
①读:默读自己的习作。
②找:结合习作,逐条对照评价表中三条评价标准。
③评:你会给自己几颗★?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习作,师生合作,集体修改。
引导:(1)出示学生习作,思考:这篇习作存在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好的修改方法呢?
我家附近的小公园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家附近的公园玩。
走进公园,便看见一座木桥。接着,看见了一座假山。这座假山很逼真,登上假山,风景尽收眼底。从假山下来,我们到了一片竹林,仿佛到了原始森林。走出竹林,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开了,地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真美啊。
预设1:这篇文章能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也运用了过渡句,但是过渡比较生硬。我们可以加入表示方位的词语,让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预设2:这篇文章描写不够具体,有点记流水账的感觉。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生动。(板书:掌握修改方法)
(3)评价交流,提出建议。
①画一画,明确游览的顺序
出示文段: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家附近的公园玩。
走进公园,便看见一座木桥。接着,看见了一座假山,这座假山很逼真。登上假山,风景尽收眼底。从假山下来,我们到了一片竹林,仿佛到了原始森林。走出竹林,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开了,地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真美啊。
引导:写作文前,把游览的路线画下来,有助于自己理清写作的顺序。
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木桥——假山——竹林——桃花林
教师点拨:理清游览路线,明确游览顺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游览的景点,要对印象深刻的景物做好标志。(板书:画一画,明确游览顺序)
②改一改,让表达更有序,更自然
引导思考:在游记中,过渡很重要,那么怎样写好过渡句呢?
预设:把两个过渡句改一改,加上方位词和动词,改成“沿着小桥向东北走”“从假山下来,继续向前走”“走出竹林,沿着小路向东南走五百米”等,转换就自然多了。
修改范例2: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家附近的公园玩。
走进公园,便看见一座木桥架在河上。沿着小桥向东北走,只见一座巨石堆积起来的假山。这座假山很逼真。登上假山,风景尽收眼底。从假山下来,继续向前走,便看见一片竹林。我和妈妈走进去,都仿佛来到了原始森林。走出竹林,沿着小路向东南走五百米,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开了,地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真美啊。
教师点拨:在过渡句中加入合适的方位词和动词,能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表达更有序。(板书:改一改,让表达更有序,更自然)
③加一加,让表达更生动形象
引导思考:桃花林在这个小公园中应该算是很美的一处风景了,那怎样加入自己真切感受,让表达更生动形象呢?
预设1:小作者先写桃林,再写小草,顺序不太对。可以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重点写桃林的美景。
预设2:写桃花时,可以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再加上自己的具体联想,让描写更生动形象。
修改范例3: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家附近的公园玩。
走进公园,便看见一座木桥架在河上。沿着小桥向东北走,只见一座巨石堆积起来的假山,这座假山很逼真。登上假山,风景尽收眼底。从假山下来,继续向前走,便看见一片竹林。我和妈妈走进去,都仿佛来到了原始森林。走出竹林,沿着小路向东南走五百米,我们便看见了一片桃花林,地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桃花有粉红色的,也有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些桃花像用精致的玉石或琥珀雕成的。一阵微风吹过,花瓣纷纷飘落,如同下了一场桃花雨。在这安静的时刻,我屏住呼吸,感受花瓣的问候与抚摸,眼前美好的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教师点拨: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先描写桃花林,再具体写桃花。写桃花林时加入了自己的感受,把重点景物的特点写出来,这样写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板书:加一加,让表达更生动形象)
(4)出示文段,精准指导。
出示例文《颐和园》第四自然段,温习把重点景物写生动形象这一知识点。读一读《颐和园》第四自然段,讨论:这一段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哪些词用得特别准确?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预设1:这句话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
预设2:这里“几乎”一词用得恰如其分,没有“几乎”一词,描写就会失真,船在湖面上行驶,怎么会没有痕迹呢?用了“几乎”一词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教师小结:写游记要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清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必要时,可以画一画自己的游览路线,以便理清思路,不能记流水账,要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把重点景物的特点写具体,运用好过渡句,使得景物转换更自然。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习作及习作例文,既强化写作方法,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强调同学之间的互读互评,教师进行必要点拨,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游记。
三、习作分享
1.互评互改,分享习作。
提示:同桌之间阅读、评价、修改习作,并推荐佳作或精彩语段在班级分享。
(板书:评改、分享习作)
(1)同桌之间互评交流,并给出修改建议,学生尝试修改自己的习作。
①读:阅读同桌的习作。
②找:结合习作,逐条对照评价表中三条评价标准。
③评:你会给自己几颗★?
④写: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2)学生修改完习作后,同桌推荐佳作或精彩语段,在班级交流分享。
2.教师小结:通过这次习作评改课,我们明确了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掌握了“画一画,明确游览顺序”“改一改,景物转换更自然,更有序”“加一加,让表达更生动形象”的修改方法。在互评互改、分享习作的活动中,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精彩作品。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要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篇佳作《游雾灵山》吧!
设计意图:鼓励习作后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并且能做到互听互评。在评改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既掌握写游记的方法技巧,又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四、佳作赏析
1. 出示与本次习作《游______》主题相关的例文供学生阅读。
范例:
2.师生合作,简单分析范例,教师对这篇范例进行整体评价。
总评:在这篇《游雾灵山》的游记中,小作者按照自己游览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雾灵山的山峰、植物、瀑布美景,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文章语言流畅,感受真切,小作者既赞美了雾灵山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对雾灵山的喜爱之情。相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想到雾灵山去看一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优秀习作的方式,进一步学习修改游记的方法,提高语文习作水平。
五、布置作业
1.再次修改、誊抄自己的习作。
2.延伸习作的任务,将习作结集成册。
小结:建议给习作配上简笔画和一首小诗,如有可能,把你的这篇游记分享给更多的人,并听听别人的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延伸习作的任务,将习作结集成册,不断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板书设计】
游
评改指导
明确评价标准 掌握修改方法 评改、分享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