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海上日出》 教案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6《海上日出》 教案 (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6 18:3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上日出》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会写“清静、扩大”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说出晴朗天气时的日出景象。
3.感受晴朗天气时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象,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说出晴朗天气时的日出景象。
【教学难点】
感受晴朗天气时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象,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日出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日出的景色真是太美丽了,我真想亲眼看看日出的整个过程。
2.谈话导入:日出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日出的景色各不相同。今天,让我们跟随巴金先生,去领略海上日出的自然奇观。(板书:海上日出 巴金)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日出的美丽景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课文围绕海上日出写了哪些内容?
2.随文识字
随文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课文中标注拼音的生字。
扩(kuò)大 重荷(hè) 一刹(chà)那 镶(xiāng)
3.集中识字
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kuò hè chà xiāng
扩 荷 刹 镶
预设:
(1)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扩”,如“矿”和“旷”。
(2)“荷”是多音字,在“重荷、负荷”等词中读“hè”,表示承载的意思。在“荷花、荷叶”等词中读“hé”。
(3)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刹”字。
(4)通过组词“镶嵌”来识记“镶”字。
4.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巴金、佩竿等。中国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长篇小说《寒夜》等。
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
5.梳理内容
(1)提问: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预设:第2至5自然段。
(2)默读第2至5自然段,说说课文写了哪几种不同天气时的日出?
预设:晴朗天气时、天边有云时。(板书:晴朗天气 有云时)
(3)引导: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观看日出的时间和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至5自然段,描写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描写了晴朗和有云时的日出。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表达观看日出的感受,赞叹大自然的伟大。(板书:观看时间、位置 第1自然段 日出的景象 第2至5自然段 表达感受 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扫清字词障碍。以海上日出为线索帮助学生找到梳理课文结构的方法,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三、问题探究
过渡:不同的天气有不同的日出景象,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先生去领略晴天时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看看他是如何把海上日出的景象写清楚的。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一找:晴朗天气时,课文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哪些变化?又是如何把日出的变化写清楚的?
2.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圈画出体现日出变化的关键词句。
(2)借助关键词句,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把日出的变化写清楚的。
(3)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朗读第2自然段,感受日出前天空的变化。
①引导:朗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日出前的天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圈画出关键语句。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预设1:日出前的天空一开始是浅蓝色的,后来出现了一道红霞,而且红霞的范围越来越大。
点拨:从“一片浅蓝”到“一道红霞”,作者写出了颜色的变化。
预设2:日出前一开始应该是没有亮光的,红霞出现了以后亮光越来越强了。
点拨:太阳还没升起,可是它的亮光正慢慢照亮天空,这就是光亮的变化。
②引导:自主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应该怎样读出天空的变化?
预设1:“转眼间”说明时间很短,朗读时语速要快一点。
预设2:“慢慢地”说明红霞是逐渐扩大范围的,朗读时应该慢一点。
点拨:我们在朗读时要抓住“转眼间”“慢慢地”这两个关键词,用语速的变化来表现天空的变化。
③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一片怎样的天空?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天空一开始还是一片浅浅的蓝色,突然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而且红霞的范围正慢慢扩大,太阳还没出现天空就已变得十分美丽。
点拨:这美丽的画面让作者不转眼地望着那里,等待太阳的出现。
④小结:作者就是抓住颜色和光亮的变化为我们展现了太阳即将喷薄而出的画面。
过渡:太阳在跃出海面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读一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感受海上日出的变化。
(2)朗读第3自然段,感受日出时的景色变化。
①引导: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日出时太阳的变化?
预设:作者从颜色、光亮、位置这三方面写出了太阳的变化。(板书:颜色 光亮 位置)
②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日出的变化写清楚的。
a.引导:日出的过程中,太阳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红是真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深红”
预设:颜色越来越深。
小结:作者写出了日出时太阳颜色的变化,景象十分美丽。
b.引导: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光亮的变化?
◇却没有亮光。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预设1:“却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有了光彩”写出了光亮的变化,从没有亮光,到亮光强烈,让旁边的云片也染上了光彩。
预设2:“一刹那间”“忽然”“突然”这三个词语让我感受到日出时的光亮是瞬间出现的,非常快。
追问:怎样把光亮的变化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预设:读到关键词时可以适当加快语速。
小结:作者用光亮的变化写出了日出时的神奇与美丽。
c.引导:请你圈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关键词。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预设: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追问:这些动词短语写出了什么?
预设:这些短语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位置的变化和升起时的动态过程。
(3)播放情境课文(跟读版),引导学生一边跟读课文,一边欣赏日出,感受日出时太阳颜色、光亮、位置的变化。
(4)结合板书的关键词和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晴朗天气的日出景象。
预设:一开始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后来出现了一道红霞,在海天交界处出现了太阳的小半张红红的脸,太阳慢慢地上升,终于冲破云霞,跳出海面,一刹那间,深红的太阳发出了夺目的亮光。
(5)小结:作者通过描写晴朗天气日出的景象,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写出了他对这一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从课文出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找到日出过程中发生的颜色、光亮、位置的变化,了解作者按照太阳变化顺序写景的方法,再抓住课文描写得最精彩的片段品读关键词,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关注了这些汉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
扩 范 努 刹 烂 替 镶 紫 仅
点拨:
(1)“扩、刹、烂、镶、仅”是左右结构的字。“扩、烂、镶、仅”四个字左窄右宽,“镶”右半部分紧凑,两个“口”扁一些,三个横画之间距离相等。“刹”字左宽右窄,左半部分下边是“朩”,不是“木”。
(2)“范、努、替、紫”是上下结构的字。“范、紫”上短下长,“紫”上半部分的“此”稍扁,下半部分不要多加一撇,“小”的竖钩要直,左右两点收拢,保持平衡。“努、替”上下均等,“替”上半部分两个“夫”的横画平齐,左边的“夫”捺要写成点,与右边“夫”的撇画穿插,下半部分的“日”要托住上面两个“夫”。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作品供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汉字特点,关注字的整体布局和笔画细节,明确生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是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的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晴朗天气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也知道了巴金先生是通过太阳的变化顺序把日出的景象写生动的。那么,有云时的海上日出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清静 扩大 范围 努力 刹那 夺目 分辨 灿烂 不仅
2.课后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海上日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2.能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神奇,体会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教学难点】
1.能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神奇,体会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听写词语,引导:上节课学习的词语你都会写了吗?
清静 扩大 范围 努力 刹那 夺目 分辨 灿烂 不仅
2.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晴朗天气的日出景象,知道了巴金先生是按太阳的变化顺序来写景的。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看看有云时的海上日出景象吧。(板书:海上日出 巴金)
设计意图:首先,字词练习导入,检测、巩固学生的重点字词掌握情况,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谈话导入,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去。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朗读课文第4至6自然段,想一想:有云时海上日出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圈画出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2.探究过程
(1)朗读第4至6自然段,圈画出有云时日出的景象。
(2)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读重点语句,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研读成果。
3.探究活动
(1)读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日出景色。
①提问:默读第4自然段,这时的太阳是怎样的?
预设:太阳走进了云堆中。
点拨:这就是多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板书:多云时)
②提问:为什么作者分辨不出水和天?
◇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预设:因为这个时候太阳在云层后面,只能看到亮光,分不清水面和天空了。
③出示图片感受多云时的景象,引导: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多云时的海上日出景象吗?
预设:在多云的时候,看不见太阳也看不见红霞,只能看到太阳的光线从云层中照射出来,眼前一片灿烂。
(2)读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日出景色。
①引导: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和第4自然段描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预设:第5自然段写的是天边有黑云时的情况,云层比多云时更厚,景色也不同。(板书:有黑云时)
②提问:在描写日出景色时,哪些词让你觉得特别生动?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和金色。
预设:“镶”和“染”写得很生动,我感觉此时的天空仿佛是一幅画。
点拨:“镶”指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染”指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使事物原本的颜色发生极大的变化。(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镶”和“染”用词的精妙。)
③再读句子,说一说:这两个句子写出了日出时怎样的景象?
预设:先写了太阳被黑云遮住了,太阳发出的亮光就像给黑云镶了一道金边,再写了太阳冲破黑云,把黑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
④想一想,当太阳冲出黑云之后,海上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预设:当太阳冲破黑云,太阳的亮光还会照射在大海上,甚至是作者自己身上。
⑤提问: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这个景象吗?
预设:神奇、壮观。(板书:神奇、壮观)
⑥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会有怎样的心情?
预设:开心、喜悦、激动。
⑦情感朗读:带上这样的心情再读一读第5自然段。
(3)读第6自然段,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①读句子,说一说这是什么句式?
预设:反问句。
②对比反问句与陈述句,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海上日出这一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板书:赞美)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回顾作者的写作方法,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描写景物的方法?
2.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海上日出的景象写生动的。
(2)小组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形成小组结论。
(3)小组推选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默读课文,小组交流,总结成果。
(2)交流:作者是如何将海上日出的景象写生动的。
预设1:作者写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内容很丰富。(板书:内容丰富)
预设2:作者在写日出时,是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写出了日出的全过程。(板书:一定顺序)
预设3:作者还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很生动。(板书:语言生动)
预设4:作者还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了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他对海上日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融入情感)
(3)小结: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奇异的景观,如果能用上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并融入自己的感情,相信你也能写出像巴金先生一样的好文章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内容,借助关键词打开语言表达和想象思维的大门,教给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扩宽学生的视野,做到学以致用,为后面的习作做好铺垫。
三、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巴金用细腻的笔墨,优美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把初升的太阳写真写活了,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再一次切身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大自然的美需要我们善于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相信你也能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的美。
四、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奇在日出变化之美,奇在它有跃出海面的力量,让我们仅凭文字就身临海上日出的景象之中。接下来,让我们去阅读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大海日出》,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日出之美吧!
大海日出
【日】德富芦花①
撼枕的涛声将我从梦中惊醒,随即起身打开房门。此时正是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清晨,我正在铫子的水明楼之上,楼下就是太平洋。②
凌晨四时过后,海上仍然一片昏黑。只有澎湃的涛声。遥望东方,沿水平线露出一带鱼肚白。再上面是湛蓝的天空,挂着一弯金弓般的月亮,光洁清雅,仿佛在镇守东瀛。左首伸出黑黝黝的犬吠岬。岬角尖端灯塔上的旋转灯,在陆海之间不停地划出一轮轮白色的光环。③
一会儿,晓风凛冽,掠过青黑色的大海。夜幕从东方次第揭开。微明的晨光,踏着青白的波涛由远而近。海浪拍击着黑色的矶岸,越来越清晰可辨。举目仰望,那晓月不知何时由一弯金弓化为一弯银弓,蒙蒙东天也次第染上了清澄的黄色。银白的浪花和黝黑的波谷在浩渺的大海上明灭。夜梦犹在海上徘徊,而东边的天空已睁开眼睫。太平洋的黑夜就要消逝了。④
这时,曙光如鲜花绽放,如水波四散。天空,海面,一派光明,海水渐渐泛白,东方天际越发呈现出黄色。晓月,灯塔自然地黯淡下来,最后再也寻不着了。此时,一队候鸟宛如太阳的使者掠过大海。万顷波涛尽皆企望着东方,发出一种期待的喧闹——无形之声充满四方。⑤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眼看着东方迸射出金光。忽然,海边浮出了一点猩红,多么迅速,使人无暇想到这是日出。屏息注视,霎时,海神高擎手臂。只见红点出水,渐次化作金线,金梳,金蹄。随后,旋即一摇,摆脱了水面。红日出海,霞光万斛,朝阳喷彩,千里熔金。大洋之上,长蛇飞动,直奔眼底。面前的矶岸顿时卷起两丈多高的金色雪浪。⑥
批注:
①德富芦花是日本小说家、散文家。
②交代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观看角度。
③按照由近到远、从下往上的顺序将作者黎明前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出来,与后文描写日出的景观形成对比。
④着力描写了黎明时分晨光、海浪、矶岸等景物的特点,从青黑色、青白、银弓、黄色、银白这些描写颜色的词可以看出,黑暗正渐渐退去,太阳即将升起。
⑤随着作者的视线,夜幕慢慢拉开,曙光初现。这一队候鸟如同拉开夜幕的使者,用无形之声写出了即将日出的景象。
⑥用时间的变化引入,突出了作者看日出时激动、欢喜的心情。整段话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辉煌壮观的日出景象,让人领略到太平洋日出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向家人讲述海上日出的景象。
2.选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观察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景象的变化过程,按照变化的顺序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巴金
多云时 神奇
有黑云时 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