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多次出现的某物的内涵(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多次出现的某物的内涵(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6 19:0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多次出现的某物的内涵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演讲
叶圣陶
①“就讲恋爱吧。”
②“不行,”他仿佛看见眼前竖着一根又粗又黑的棍子,这是“破折号”,表示忽转一个意思,早经教育部颁布通行了的。
③他想恋爱之说现时正风行,你若把它淋头痛遏,痛快固然痛快,但青年的嘴比新妇的小姑还要尖刻,要是他们给你一个“时代落伍者”的浑号,就比无关痛痒的“铁丝边眼镜”凶险得多:谁甘心去了旧浑号换这样一个新浑号呢?至于说恋爱神圣,这又哪里可以!正是洪水泛滥的时代,你还要“扬其波”么!纵使世人不相责怪,一念之良知是不可昧的,“哪里可以!”
④“那么讲学潮吧。”
⑤“也不行,”一根棍子又竖在眼前了。他想现在正是古往今来最难说话的时代,你说一句话,他们就说你有某种作用,你再说一句话,他们又说你有某种作用:作用就是罪名。就说学生应该闹学潮吧,那作用一定在讨学生之好了;反过来说学潮应该严行取缔吧,那作用一定在与学生为难,而且拍教育当局之马屁了。“犯不着,随便讲讲,却去掮那么大的湿木梢!”
⑥“到底讲什么题目好呢?《从诗经里见到的古代人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吧。不,这个题目太博大精微了,他们青年不一定消化得来;而且,这大有玄学的气味。《杜甫的研究》吧。可惜给梁任公讲过了;我一提出这个题目,就会有人想‘梁任公……梁任公……’这又算什么!李白吧——白乐天吧——白乐天却病法吧。”
⑦“啊,有了!”他拍案而起,清清楚楚的一篇演讲稿,有 outline[1],有趣味丰富的穿插,完全展陈在面前了。“这个题目又时新,又有趣,怎么给我想到的!信哉,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从长衫口袋里摸出一颗朱古律糖[2],才撕去了半张锡纸,便纳入口里。
⑧一阵拍掌声中,他被主席先生延请到铺着白竹布的桌子旁边。头脑里 outline 同趣味丰富的穿插都有点象乱窜的山羊,虽然各各系着一根索子,但是牧羊人的一只手颇有把持不住之势。到鞠躬招呼时,掌声已经寂然了;头略微左偏,徐徐地俯下去,温文尔雅,正是学者的态度。又温文尔雅地抬起头来。“拍!拍!”突然又是两声击掌,虽然是余波,却特别怪,特别响,有如空山夜鸣的鹳鹤。
⑨“什么!”他心里这样想,眼光便射到那边去。却见好些瓜子形的鸡蛋形的棍棒形的“可爱的白里泛红”,错杂在青竹布大衫之间,抬眉一想,这才明白“是男女同学么?——且慢怨愤。开口吧,开口吧,要从容,要得体!”
⑩“诸位!生活是艺术啊,唯有艺术的生活才是真的美的善的生活。这里头大有讨究的余地。所以,今天鄙人不讲关于史学文学社会学等等的话,单从这里头提出一个题目来谈谈,就是《当前的享乐》。”他得意地望着前方,随手把眼镜略微抬起以助姿势。
“三段式”,不知怎么这个名词滚出来了,他转身取一支粉笔,在黑板上一挥而就:“三段式”。
“诸位一定知道伦理学里的三段式。三段式里不是有个前提么?”他轻捷地旋转身子,又挥成“前提”二字。
“现在先讲前提。我们的前提是:《古诗十九首》道,‘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陶渊明道,‘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够了,不必多举了。”
他回转身子又写“小前提”三字,比“前提”二字更大。
“其次是小前提,小前提。小前提谁也知道,不用多讲了,自然是我们与《十九首》的作者,与陶渊明陶老先生同样是人,同样是年命如朝露的。这下子答案就来了!”忽然提高嗓子以惊人的语调这么说,便搭搭有声地写成顶天立地的两个大字:“答案”。他仿佛觉得身体扩展开来,至于非常伟大,简直同发见新大陆的哥仑布不相上下,在他下边的,是一对对瞻望景仰的眼睛。
“所以我们不要轻轻放过当前的享乐呵!”这样有力地把他的论旨阐明了。
于是接下去讲第二节。
“……已经说明了,自古以来要尝到畅然的‘生的欢喜’的人们,差不多人同此心,第一是酷好文艺,第二是耽爱美酒。文艺与美酒是多么足以叫人陶醉的东西呵!”这就结束了第二节。
这里是总结束了:“……所以我们见好书就读书,逢好山水就游山水,遇好人就同他交朋友……这个,我叫它‘刹那主义’,‘我的刹那主义’。——刹那主义是什么意思,说来话长,不是短时间讲得了的,现在且不讲;停几天想写篇文章专把它讲一讲,发表出来的时候,诸位再研究吧。”似乎成就了一件大功劳,肩背上觉得轻松了不少;温文尔雅自然还在,于是头又略微左偏,徐徐地俯下去了。
一阵结结实实的掌声。接着是听众窜散,脚步声同凳脚擦地声绞成一团, 堂中顿时改变成另一个世界。
1925年5月29日写毕
注:[1]outline:概述。[2]朱古律:巧克力。
文中多次出现的“棍子”“棍棒”,其内涵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絮,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楼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
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了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徽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
2.“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它的丰富内涵。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童谣
路明
(1)阿枣不肯午睡。外婆坐在床边,一边给阿枣打扇子,一边轻声唱:一箩麦,两箩麦,三萝开花拍大麦。噼噼啪,噼噼啪。
(2)阿枣动了一下。
(3)外婆看看她,又唱:“猫咪猫咪,明朝初二,买条鳑鲏,挂在床里。鳑鲏跳一跳,猫咪笑一笑。”
(4)阿枣翻了个身,问:“猫咪为什么要笑一笑?”
(5)外婆说:“猫味看到鳑鲏鱼,知道自己有的吃了,心里开心,自然要笑。”外婆拍拍阿枣的屁股,你烦死了,快睡觉。
(6)“我要听扇子歌。”
(7)“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
(8)阿枣睡着了。
(9)那是一九八六年的夏天,阿枣四岁。妈妈要回镇上。她对阿枣说:“阿枣,去外婆房间里玩一会儿。“阿枣玩够了,四处找妈妈,妈妈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阿枣追出门,摔倒在地上,哭着爬起来,又摔倒。外婆抱起阿枣,在她耳边唱:“阿枣宝,依要啥人抱?我要姆妈抱,姆妈纺花做袄袄。阿枣宝,做要啥人抱?我要阿爹抱,阿爹出门买糕糕。阿枣宝,呒人抱,还是自家走走好。“
(10)阿枣在前面跑,外婆端着饭碗一路追。阿枣叹:“不吃不吃,我不爱吃蒸鸡蛋。”外婆说:“阿太(小祖宗),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以后阿枣长不高。”阿枣说,“长不高就长不高。”
(11)外婆又跑了几步,蹲下去说,“阿枣,等等外婆,外婆跑不动了。”
(12)外婆养蚕,阿枣帮忙喂桑叶。初生的蚕宝宝只有火柴头那么大,黑乎乎的,在阿枣手上扭来扭去。蚕宝宝个头小,胃口一点都不小,嫩嫩的桑叶铺满什匾,不一会儿就被咬得千疮百孔。外婆说,新蚕很娇气,只吃芽尖的第二片叶子。以后,新蚕长大了,可以吃第三片,第四片……等吃到最后一片叶子,就可以吐丝了。
(13)阿枣早上醒来时,外婆已经采完桑叶回家了。朵叶只能在早晨或黄昏时采,白天叶子晒干了,蚕宝宝吃不得。
(14)蚕宝宝吃饱了就睡觉,头眠,二眠,三眠,每睡完一觉就胖一圈。三眠之后就是老蚕。老蚕肥嘟嘟的,吃起桑叶来,沙沙沙,像下雨一样。这是养蚕人最辛苦的时候。外婆每天夜里要起来好几次,添桑叶,清蚕沙。
(15)快到端午了,老蚕不再进食,身体变得透明。外婆说:“阿枣你看,蚕宝宝肚子鼓鼓的,都是要吐的丝。”
(16)卖茧子那天,外婆和舅舅天不亮就起床。舅舅着小船,去镇上的茧站。中午,外婆回来了,笑眯眯的。阿枣扑过去,在外婆的布口袋里乱掏。掏出一盒彩色蜡笔,一个好看的本子,还有一件花衣裳。
(17)梅雨天到了,外婆在灶前烧饭,柴禾带着潮气,烟囱口冒不出青烟,只是一片白茫茫。阿枣坐在门里,望着廊下的泥地,水花溅起,远处的稻田被雨水冲刷得一片曲绿。仿佛连日脚都变慢了。
(18)外婆病倒了。阿枣跑去外婆床边。外婆摸着阿枣的头说:“外婆死了,阿枣就看不到外婆了。”
(19)阿枣睁大眼睛:“什么是死呀?”
(20)外婆笑了:“人死了,就像蚕宝宝吐完了丝,躲在茧子里面。”
(21)“蚕宝宝在茧子里面干吗呀?”
(22)“蚕宝宝咬啊咬,等咬开了一个口,蚕宝宝飞走了。人也会飞走的。”
(23)“外婆不要飞走。”
(24)“乖囡。外婆会在天上看阿枣。”
(25)阿枣每天早上跑去看外婆。外婆闭目休息,阿枣拉拉外婆的手:“外婆外婆,你死了没有呀?”
(26)外婆摇摇头:“还没有呢。”满脸的相子堆出一个笑脸,“外婆舍不得阿枣呀”。
(27)外婆一天天瘦下去。到后来,外婆说不出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阿枣。八月天,外婆身上盖着被子,像一条老蚕。
(28)那天家里来了好多人,闹哄哄的,有人一进门就放声大哭。阿枣想找外婆,怎么都挤不进去,急得团团转。这时,阿枣被一双手抱了起来,回头一看,妈妈满脸的泪水。
(29)阿枣,妈妈没有妈妈了。
(30)外婆埋在村后的桑树林里。阿枣每天早上醒来,自己穿好衣服,梳好辫子,登登登跑到桑树林,看外婆有没有飞走。
(31)阿枣绕着坟转了两圈,地上没有洞。外婆还在,阿枣放心了。
(32)村里人说,阿枣这孩子懂事,重情义。外婆没白疼她。
(33)一个礼拜过去了。两个礼拜过去了。阿枣天天来。
(34)外婆,你怎么还没有飞走呀。我知道你舍不得我,我也……我也舍不得你呀。
(35)阿枣的眼泪掉下来。
(36)妈妈要带阿枣去镇上。阿枣跑去桑树林,外婆,我要走啦,这下你可以放心地飞啦。阿枣跪在外婆坟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头。你在天上能看见阿枣吗?阿枣戴两个蝴蝶结。
(37)阿枣在家里睡午觉。她朝右侧卧,右手轻拍着自己的左肋,唱道:
(38)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
扇子扇凉风,时时在手中。谁要来借扇,请问主人公。
扇子扇凉风,打马过桥东。要问我是谁,扇子老公公。
(39)阿枣唱不下去了。外婆说,一共有十二把扇子。可惜每次唱到第三把扇子的时候,阿枣就睡着了。
(40)外婆你看见了吗?阿枣很乖……阿枣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阿枣好想你。
(41)阿枣有了新发现。原来侧卧的时候,左眼流出的泪,会流到右眼里的。
(选自路明《出小镇记》译林出版社2020年6月)
3.小说中多次出现“蚕”意象,请结合原文分析其内涵。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戴眼镜的女孩
[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雪天的纽约。59号公寓。
我从窗口望出去,正好能看见对面楼里舞蹈学校上课的情景。在大块的玻璃窗子后面,我的女儿正在给学生们示范爵士舞动作。
这群孩子里有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每次开始上课前,她都会摘下眼镜,搁在椅子上,跟我当年一模一样。
我喜欢摘下眼镜的感觉。眼前的一切朦胧得美丽起来,所有锐利的线条,人的分明轮廓、物的棱角边缘,都消失了,代之以柔和的光晕;所有肮脏的细节也被稀释,所有的声音被过滤,渐渐低沉,渐渐温和。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丝绒枕头一样,那么软,那么大,让我深陷其中并满足地入眠。
“又做什么美梦呢,卡特琳?”爸爸问我。“戴上眼镜吧。”我于是戴上眼镜,整个世界又回复到原来的坚硬、精确,正如它原本的样子,一点不曾被歪曲的样子。梦境烟消云散了。
我在纽约的一个芭蕾舞团当过几年的演员,之后,就同妈妈一起开办了舞蹈班。妈妈退休后,我独自经营了一段日子,直到我的女儿和我一起工作。其实爸爸也该退休了,只是他还没想好。这也怪不得他,我至今仍搞不清楚他究竟是做哪一行的,所以退休的事也就无从提起。现在他和妈妈一起住在格林威治的一间小公寓里。基本上,我们一家子没什么特别好说的,这样的人纽约多的是。唯一与众不同的是,我的童年是在巴黎的第十区度过的。
我们当时住在一个类似仓库的房子的楼上。每天晚上7点爸爸会把一楼仓库的铁门放下。就像一个乡下火车站的库房一样,那里堆满了箱子和盒子。每天都有人来寄放和寄发行李。除此之外,仓库里还有一个秤台很大的磅秤。
有那么几次,当爸爸的合伙人卡斯德拉先生不在店里的时候,爸爸会一动不动地站在秤台中央,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表盘。还有几次,爸爸会突然对我说:“要不要一起来,卡特琳?”
于是我上去站在他旁边。他的手搭着我的肩,似乎是在等着照相。我拿掉了我的眼镜,爸爸也拿掉了他的。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醺醺然,时间静止了,感觉十分舒畅。
直到那天爸爸的合伙人卡斯德拉先生撞见我们这一幕。“你们在干什么?”他大喝一声。醺醺然的气氛一扫而空,爸爸和我重新戴上了眼镜。“你不是看到了吗?我们在称体重。”卡斯德拉先生烦躁地走进了玻璃帷幕后头的办公室。
卡斯德拉先生是在妈妈离开后才来和爸爸一起工作的。妈妈是个美国人,芭蕾舞演员。她二十出头的时候随她所在的舞团来到巴黎巡回演出,并在那里邂逅了爸爸。接着两个人定下终身。结婚后,妈妈继续在巴黎的音乐厅跳舞。不过几年后,妈妈思乡成疾,回了纽约。爸爸答应她,一旦他处理好“生意上的事”,就去美国一家团聚。
每个礼拜,爸爸和我都会各自收到一封寄自美国的航空信。妈妈在每封信的结尾都写道:
卡特琳我的宝贝,来个紧紧的拥抱吧!
爸爸本来是请卡斯德拉先生来当秘书的。而卡斯德拉先生年轻时曾准备过文学学位考试,就这样成了爸爸的合伙人。他有事没事就喜欢教训人。他还喜欢宣布坏消息。一大早,他就坐在办公桌前面慢条斯理地看报纸。爸爸坐在他对面,摘了眼镜,听他用带着南部口音的腔调念灾难新闻和犯罪报道。
“你有没有在听啊,乔治?”卡斯德拉先生对爸爸说,“你总是心不在焉,逃避现实,戴上你的眼镜,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吧!”“非得这样吗?”爸爸问。
卡斯德拉先生的另外一个癖好是:挺着胸脯口授信件。有好几次,我看见爸爸无可奈何地在打字机上“叮叮当当”地敲着卡斯德拉先生口授的商用信件,却不敢——哪怕委婉地对他说其实这些信一点用处也没有。
不但如此,他对我也不放过,连我的作文他都强迫要念给我听写。还有一天下午,我和爸爸刚从学校回来,卡斯德拉先生硬要看我的成绩单。
到美国之后,有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纽约中央公园散步时,问起他为什么给卡斯德拉先生那么大的权力,甚至让他干预我们的生活,包括支配我们听写、教训我们道德规范等。
“没法子,”爸爸说,“他曾经在危难的时候救过我。”但是他不肯说其中的细节。我只记得有一回,卡斯德拉先生冲爸爸嚷道:“乔治,你应该不会忘记,让你免除牢狱之苦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卡斯德拉先生结识爸爸之前,是一所郊区中学的法文老师。他还借爸爸对他曾经出过几本诗集的敬重,占了点小便宜。
(有删改)
4.小说的标题是“戴眼镜的女孩”,文章中也多次出现“眼镜”,请结合文本探究“眼镜”的深刻内涵。
答案
1.①“棍子”意味着演讲者话题选择时害怕挨棍子的懦弱心理;
②又说学生是“棍棒形”,体现出他内心深处对青年学生的畏惧厌烦;
③从“棍子”到“棍棒”,层层深入地揭露了演讲者对青年缺乏责任感、只顾保全自我的心态。2.①美丽轻盈、晶莹剔透的雪花喻指宁静、美好的现实生活,②寒风中的雪暗指肖锦云一家遭受重大变故,以及充心中的悲痛。(意思对即可)
3.蚕吃的是郁郁葱葱的桑叶,可是吐出的却是宝贵的蚕丝;“蚕”象征了外婆,外婆的一生像蚕一样勤劳、无私奉献。
4.①一般人都为摘下眼镜后视线模糊、影响生活工作而担忧,而作品中的父女俩却喜欢摘下眼镜的感觉。在这一忧一喜的对比中,凸显了作品的主题。②“眼镜”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现实世界。人们都是从懵懂无知到逐渐清楚地认识世界的,小说以孩童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摘掉眼镜,在朦胧模糊中能感受世界的美,戴上眼镜看到的是现实。③摘掉眼镜,可以为我们蒙上一层保护色,不去管别人的目光与看法,只认真自在地做好自己。摘下眼镜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到另一个世界中释放自己,这是一种超脱、豁达、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