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测试卷(三)
(考查内容:第四、六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歌谣(yáo) 惆怅(zhōu) 藻饰(zǎo) 信手拈来(niān)
B.渲染(xuàn) 谚语(yàn) 诘难(jié) 栩栩如生(yǔ)
C.意蕴(yùn) 暮霭(ǎi) 狡黠(xiá) 咨诹善道(zōu)
D.要诀(jué) 怡情(yǐ) 颦蹙(cù) 吹毛求疵(cī)
【解析】A.“惆”应读chóu;B.“栩”应读xǔ;D.“怡”应读yí。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统筹 真挚 锲合 高谈阔论 B.聪颖 意境 旷远 身凌其境
C.滞碍 附丽 海啸 轻描淡写 D.劝械 寂寥 苟安 铢两悉称
【解析】A.锲—契;B.凌—临;D.械—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电视连续剧《人世间》的演员把角色演绎得真实可信,栩栩如生,深受观众好评。
B.此刻波光粼粼的汉江水,与晴朗天幕上的星河融为一体,好一派浮光掠影的景象。
C.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
D.2022年台海危机愈加尖锐,导致各国各大新闻媒体轻描淡写地大肆报道。
【解析】A.“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对象错误。B.“浮光掠影”意思是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本句用来形容江面美景,属于望文生义。D.“轻描淡写”指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或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与后面的“大肆报道”相矛盾。
4.(2022·乐山)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①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目的和价值入手。
②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知识和信息最终需要沉淀为思想和智慧。
③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如何保持?
④由此看来,阅读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屏幕内外获得“开卷有益”的熏陶和升华。
⑤一方面,阅读是为了摄取知识与获得信息。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屏幕,开阔眼界的方式更为丰富。
A.⑤②③④① B.③⑤②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③①②④
【解析】③句是领起句,提出问题;①句“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照应③句的问题,所以①句衔接③句;根据⑤句中的“阅读是为了摄取知识与获得信息”可知,这是讲阅读的目的,照应①句“读书的目的”,根据②句中的“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可知,这是讲阅读的意义,照应①句“读书的价值”,由“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关联词语也可知,先⑤后②;从④句“由此看来”可知,④句是总结句,排在最后。故排序为:③①⑤②④。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热爱祖国”“报纸杂志”“打扫教室”“乡村振兴”这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B.《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他的代表作有《随笔》《新工具论》。
C.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命名。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解析】“热爱祖国”“打扫教室”是动宾短语,“报纸杂志”是并列短语,“乡村振兴”是主谓短语。
6.古诗文默写。(8分)
(1)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
(2)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2022·葫芦岛)创作是一种燃烧,诗文燃烧可以升华精神。诸葛亮挺身而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尽责担当;苏东坡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老而弥坚;更有文天祥矢志报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凛然。
7.《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既可怜又幸运的人。简·爱在做小学教员期间,意外地获得了她叔叔的遗产,简·爱在得到叔叔给她的两万英镑遗产后,做出了什么决定?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简·爱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她坚持和她的两个表姐及表哥四个人平分这份遗产。这体现了简·爱是一个不追求金钱和物质的人,她把兄弟姐妹间的亲情看得比金钱更重要。
8.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你所在的复兴中学要举行以“阅读滋润心灵,名著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节系列活动。(5分)
(1)【活动一】策划小组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请综合图表信息,概括调查结果。(2分)
示例:中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科普类和历史类占比较大,小说类和励志类占比稍少。
(2)【活动二】学校将邀请著名学者李教授参加活动。
邀请函
尊敬的李教授:
我校读书节活动将于4月25日在图书馆拉开帷幕。读书节期间,①学校将开展征文比赛、读书交流会、课本剧表演等。②您对名著阅读的研究确实有点水平,学校③特邀您开设《傅雷家书》阅读方法专题讲座,请您百忙之中参加为盼!
4月20日
复兴中学
这份邀请函画线部分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第①句有错误,修改:在“表演等”后面加“活动”。
第②句有错误,修改:“确实有点水平”改为“造诣很高”或“有着突出成就”。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2022·泰州)(4分)
阳兴砦①
元好问
乱石通樵径,重冈拥戍城。
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
雨烂沙仍软,秋偏气自清。
年年避营马②,几向此中行。
【注释】①阳兴砦(zhài):今山西阳曲县阳兴镇。金末,蒙古军入侵山西,作者曾避兵阳曲山中。②避营马:避骑兵夺马。
9.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偏僻(或:险峻)和宁静(或:安宁、祥和)的特点。(2分)
10.品析诗中“年年”的表达效果。(2分)
示例:“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强调为了躲避骑兵夺马,每一年都要来阳兴砦躲避。既表现金末战乱常年不断,也表现出阳兴砦的偏僻和安静,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
(二)(2022·盘锦)(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槩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槩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槩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澨,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师:楚国和吴国军队。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战斗。⑥为食:做饭。⑦郢:楚国都城。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2分)
A.必以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B.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夫槩王以其属五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D.先击子常之卒 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解析】A.实情/诚信;B.缘故/所以;C.部属/类;D.助词,的。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2)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
如果让先渡过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他们,就没有斗志了。
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1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6分)
(1)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1分)
(2)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中“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印证夫槩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3)曹刿和夫槩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3分)
示例: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下令击鼓进军,在发现敌人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这样既以旺盛的士气击溃了敌军,又避免陷入埋伏,充分体现了他对战机的把握。夫槩王让先渡过河的人可以逃脱,然后在敌军“半济”时,下令进军,既避免了敌军的拼死抵抗,又使对方难于迎战,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战机的把握。
【乙参考译文】楚国和吴国军队在柏举摆开阵势。阖庐的弟弟夫槩王,早晨向阖庐请求说:“楚国的子常不仁,他的臣下没有拼死的决心,首先攻击他,他的士兵一定逃跑。然后大军接继上去,一定取胜。”夫槩王用他属下的五千人抢先攻击子常的士兵。子常的士兵逃跑,楚军大乱,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子常逃奔郑国。吴军追赶楚军,追到清发,阖庐准备下令攻击楚军。夫槩王说:“被困的野兽还要争斗,况且人呢?如果知道不免于死而拼命,一定打败我们。如果让先渡过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他们,就没有斗志了。渡过一半之后就可以攻击了。”阖庐听从了他的话,又一次打败楚军。楚人做饭,吴军赶到,楚军逃奔。在雍澨打败楚军,经过五次战斗,吴军到达郢都。
(三)(2022·武汉)(15分)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肖 毅
①我和丈夫从前居住在一个小城镇里。一天下午,朋友来访,闲谈间,她把头探出我们厨房的窗户,说道:“从这儿望出去没啥看头,是不是?”
②我们住的地方差不多是一片旷野。但是,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因为我喜爱这窗口里的景致。我使着法儿让自己用朋友的眼光去观察——一条直通通的地平线、一座水塔、十来棵三角叶杨、若干间屋舍和平展展的一片收割后留着麦茬儿的田地……似乎单调了点,枯燥了点,然而,当这些景致第一次映入我眼帘的时候,它们却给了我无数绮丽的遐想。
③那个下午,阳光灿烂,麦田犹如泛着银色涟漪的海洋:棉花糖般的云朵在蓝湛湛的天空中徐徐游动;三角叶杨镶着一圈栗色的光轮。傍晚时分,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色。苍茫暮色中,掌起了灯的人家的窗口溢出暖融融的光来。平日里气派不凡的水塔,也亮起给来往飞机导航的红灯,此时此刻,它更显得壮丽辉煌。
④以往在窗前所见的那些魔力般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又一一闪现。二月阳春给三角叶杨抹上了浅淡的绿色,七月的早晨从夏季鲜亮的绿叶中透露出曙光。翠生生的田野犹如绿色的海洋,它在等待金灿灿的季节的来临。蓬雀、长尾鸟还有斑鸠在草丛中搭巢做窝。在春天温润的夜空中,柠檬色的月儿从东边徐徐升起,又在西边缓缓隐没。到了收获的季节,橘红色的月儿在地平线尽头若隐若现。盛夏渐进深秋,深秋又缓缓步入严冬那白雪皑皑的寂静世界。每一个清晨和夜晚,我都痴恋着这些景色微妙的变化,我的生活也因此而蓬勃向上。
⑤一片拙朴无华的景致已让我思如泉涌,然而,我的朋友却觉得它索然无味、在她告辞后,我寻思着彼此看法差异的原因。有人说:“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对这种说法,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我知道,晓得欣赏这大千世界里美丽的玫瑰花的人远非我一个。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从那些普普通通、习以为常,甚至所谓单调沉闷的景物中发现美呢?
⑥亨利·马蒂斯曾对友人说:“我种了些洋蓟。一天清晨,我走进花园去瞅它们。我在它们的叶片上看见光影交辉,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配色方法和一种幻梦般的图案格局。然后,我返回画室作起画来。”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如果想让你的生命闪耀出艺术才华的光辉,请你用新的眼光去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吧。你将会有许多不寻常的发现:一道青藤缠绕的旧篱笆啦,晦暗的旷野里的一束阳光啦,一棵在天穹的紫幕里勾勒出挺拔英姿的榕树啦……数不尽的简朴的景致,就像那光彩夺目的钻石,点亮了你的眼睛。
⑦当你开始像艺术家一样寻求,美便时刻伴随着你的脚步,正如法国作家约瑟夫·朱伯特所说:“不去寻觅,你是找不着诗歌的。”当你怀着对美的期待去寻觅、去思索,世界在你眼里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缠绕在旧篱笆上的青藤焕发着生机,阳光穿过晦暗的旷野直达你的内心,天穹紫幕中挺拔的榕树让你的心灵获得力量……这一切,丰富着你的精神世界,你的内心会变得生意盎然。当你从单调沉闷的日子里采撷着美丽的花朵时,你就已经是一位艺术家了。
⑧于是,在阴霾的日子里,在灰暗的景物中,你依然能描绘出美。
(选自《读者》,有删改)
15.第②段中说“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我”为什么会“吃惊不已”?(2分)
“我”很喜欢窗口里的景致,而朋友竟然觉得没啥看头。
16.第④段中,作者描绘的那些“魔力般的画面”有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①丰富多彩或丰富多变(与单调相对);②有生机(与沉闷、枯燥相对)。
17.第⑤段中的“玫瑰丛”指什么?“我”为什么对“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3分)
“玫瑰丛”指有显而易见的美的地方。因为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美无须寻找,需要寻找的是不易觉察的美(或:因为“我”认为美不仅存在于显而易见之处,而且存在于不易觉察之处)。
18.本文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为题表明了作者的主张,结合第⑥~⑧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人成为“艺术家”。请分条表述。(6分)
①成为艺术家,方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②成为艺术家,人的精神世界会变得丰富。③成为艺术家,即使身处困境也能美好地生活。
(四)(2022·随州)(10分)
为什么劝君多读文学书
聂震宁
①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媒体很是热闹了一阵子,“莫言”成了当下社会一个热门话题。作家本人为此说了一句很大气的话:“莫言热不如文学热。”莫言为文学呼吁,实在是有感而发。
②三国时期文学家曹丕认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朝历代把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著书立说当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书被不少媒体称为休闲书。其实休闲书是相对于实用书而言的,休闲的文学何尝没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
③文学书可以是闲书,然而闲书不闲。作家白先勇认为,文学最能够投射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文学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教育。如果没有文学的教育,人还处于野蛮的时代。“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就是明证。吕蒙最初乃一介武夫,将孙权“劝学”记在心上,发奋读书,变得谈吐儒雅,前后大不一样。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家梁晓声也有过一个观点:“一个人在文艺鉴赏方面的能力,常常决定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年头不是到处都在呼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吗?按照梁晓声的说法,恐怕文学书不仅不闲,实际上是成才必读之书。
④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书并不是被轻慢的闲书,而是具有重要社会作用的。《论语·季氏》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孔子这话讲的就是诗歌可以起到鼓舞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汉书·艺文志》强调“诗言志”,是讲文学作品最能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寄托美好理想。言志的文学岂可等闲视之!更不用说文学作品往往少陈词滥调、恶八股教条、多创新之举。多读文学书,就可以多接触灵动优美的文学叙述,多呼吸新鲜活泼的文学气息,何乐而不为!
⑤就算文学书是闲书,却也是必读的闲书。胡适对于“闲暇”曾讲过,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需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如今我们的闲暇时间正多起来,有人做了计算,上班族一年双休日带节假日可休息123天。倘若国人的闲暇时间大都用于吃喝玩乐,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素质将何其堪忧!如果能闲暇读闲书,闲书多读文学书,情形是不是要好得多?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从根本上说,文学首先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素质。”是的,很多人读文学书不是为了一种职业,因为这是闲书。闲书对于很多人虽然是用来休闲的,可休闲的结果却是一种良好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这对于一个人是多么有益的事情;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更是“经国之大业”。因此,劝君多读文学书。
(选自《学习强国》2022年1月18日,有删改)
19.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1分)
劝君多读文学书(作品)/我们要多读文学书/要多读文学书/读文学书很重要。
20.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论语·季氏》中的话,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书具有重要社会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书并不是被轻慢的闲书,而是具有重要社会作用的)”,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2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B )(2分)
A.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著书立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文学作品绝不能称为“闲书”,因为文学没有休闲娱乐功能。
C.一个人的文艺鉴赏能力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D.文学作品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
【解析】依据最后一段中的“很多人读文学书不是为了一种职业,因为这是闲书。闲书对于很多人虽然是用来休闲的,可休闲的结果却是一种良好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这对于一个人是多么有益的事情”可知,选项中的“文学没有休闲娱乐功能”的说法太绝对,不符合文意。
22.文章认为文学具有教育作用,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西游记》对青少年有何教育作用。(4分)
示例:《西游记》启迪我们,人生要有追求(梦想),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或“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到达胜利的终点。
三、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个写作任务,按要求作文。
(1)风起之时,生机涌动。顺风而舞,固然很美,逆风而行,更见力量。抗疫前线,平凡英雄挺身而出、负重前行,书写感人故事;运动赛场,青年健儿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获得骄人佳绩;科研阵地,科技先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突破技术壁垒……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逆风时刻,懂得在逆境中奋力突围、迎难而上,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的美。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以《逆风也很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2)坐在教室里静读一本书,活跃在校园中参加一个活动,奔走于社会大课堂进行一次实践……都会让我们产生思考,从中获得启示。
请以《________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若选第(2)题,请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