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类文阅读:散文+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目标: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体会作者根据重点意思,抓住事物特点把主要内容写详细的方法。
(一)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年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是全民参与,连八九十岁的老人都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锵锵晃过。
③戏台下,大人们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脸上是沉迷的喜怒哀乐;小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吃食,也增添了几分热闹。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我和小姨都是早早拿着凳子去占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地笑。我一直觉得,乡村戏台下,是滋生爱情的地方。戏台上,才子佳人,传情达意;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就像现在的年轻情侣喜欢在电影院度过恋爱时光一样,当年的戏台下也是农村年轻人的“爱情电影院”。
⑤我的视线穿越了一片黑脑瓜,看到戏台上。眼睛里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敲着耳鼓的,是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我最喜欢俏生生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机灵,很惹人爱;还有花脸的唱腔,气韵醇厚慷慨,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听!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非常有感染力。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她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念。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看一场年戏。
作者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请通读全文,说说“热闹欢腾”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文中第③段加点的词和划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⑴本段中加点的词“大片大片”改成“大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自选角度品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本文的最后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这篇文章在她的博客发出后,就引来不少读者的跟帖。
甲:读到这篇文章,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村里戏台看“高甲戏”的情景。……
乙: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故乡端午看“龙舟赛”的事,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
你的童年,一定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请你也发表一则帖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体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母亲那碗腊八粥
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④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⑤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
⑥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⑦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⑧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选文有改动)
1.第③段插叙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边的语句。(4分)
(1)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请结合加点词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结合选文回答问题。(4分)
【链接】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选文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吃腊八粥的情景,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材料一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材料二
谈及传统文化,我们的印象可能是深连的、厚重的。但是,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一定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 后”“00 后”的手中,则变成了网络上的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材料三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 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 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 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综艺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报名参加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1.下面不符合“既保有传统的力,又带着时代的意”这一理念的是( )。(2 分)
A.《百家讲坛》 C.《舌尖上的中国》
B.《中国诗词大会》 D,《老歌歪唱》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V”,错误的画“X”。(3 分)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强调传统文化的推广必须改变其原有的形式,尤其应该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
(2) 传统文化有时显得深邃、厚重。但并不是说它是单一的,文化的传播应该呈现多元、丰富、包容的特点。( )
传统文化的创新要接地气,可以改变表现形式,但是不能人云亦云,要守住底线。 ( )
3.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如果现在让你推广当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下面采取的方式不恰当的( )。(2 分)
A.举办曲艺比赛,让更多的人参加。
B.融人多种流行元案,满足大众审美
C.建立网络宣传渠道,加大宜传力度
D.借助电视等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
4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牛命力 请结合三则材料和自己的见闻,写一写你的建议。(至少写两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2.⑴(3分)要点与评分:作出判断,指出叠词的作用1分,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2分。
示例:不能改,“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安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心满意足,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⑵(3分)要点与评分:指出品析的切入点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作用1分。
示例:本句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子们看戏的沉醉入迷,从而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表演者的精彩,以此来突出故乡年戏的令人怀念。
3.(3分)要点与评分:可以从内容写法等方面任选一点谈,表述清楚,即可得分。
如抓住两文作者在文中蕴含情感的相同点来答:本文和《社戏》的结尾,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故乡的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4.(4分)要点与评分:童年的体验,要能表现家乡(故乡)的风俗或人情或童趣,能写出怀念之情。有具体的事例,有真情实感。内容3分,表达1分。
(二)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交代了腊八节的来历,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表现了朱元璋珍惜好生活、不忘苦日子(忆苦思甜)的情怀,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的情感。
小题2:
(1)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板着手指计算日子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一家人的关爱之情。
(2)运用“先”“再”“然后”“待锅烧开后”这些词语和短语,具体而有条理地写出母亲熬腊八粥的过程,表现了母亲熬粥的耐心和技艺。
小题3:
①小时候生活贫困,难得吃上一顿腊八粥,因此感到味道特别香甜;而现在条件好了,食物丰富,腊八粥不再稀罕,因此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②小时候的腊八粥是母亲用一双巧手辛苦熬制出来的,凝聚着母亲的拳拳爱子之情,而吃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感受不到母亲的那份浓情,因此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小题4:相同点:
①都写出了腊八粥的色、香、味(好看、好闻、好吃);
②都表现了作者对腊八粥的分外喜爱之情。(一点2分,共4分)不同点:吃腊八粥时的心理略有不同。选文表现了吃粥时的“激动”和兴奋之情,以及对母亲厨艺的赞美,而《本命年的回想》则表现了吃腊八粥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舍不得吃”(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俭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另一方面“吃起来却没个够”(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文字可简略一点,答到要点即可,2分)
(三)1.D
× √ √ ×
B
①在不媚的前提下,追求新的落点,让现代与传统完美融合。
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大宣传和普及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