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边 城
沈从文
学习目标
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俗美。
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探究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湘西生活为
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
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
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
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作 者 简 介
《边城》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它的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居于第二;作者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作 者 简 介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
乡下人演绎纯美爱情
传奇人生
沈从文
沈从文与张兆和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当为自己庆幸……我现在,并且也没有什么痛苦了,我很安静,我似乎为爱你而活着,故只想怎么样好好的生活。……“芦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芦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三三,我希望这个信不是窘你的信。我把你当成我的神,敬重你……天下原有许多稀奇事情,都缺少能力解释到它,也不能用任何方法说明,譬如想到所爱的一个人的时候,血就流走得快了许多,全身就发热作寒,听到旁人提到这人的名字,就似乎又十分害怕,又十分快乐。究竟为什么原因,任何书上提到的都说不清楚,然而任何书上也总时常提到。“爱”解作一种病的名称,是一个法国心理学者的发明,那病的现象,大致就是上述所及的。
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质朴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写 作 背 景
解题
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情节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安辑(jī ) 蘸(zhàn) 酒
泅 (qiú)水 傩(nuó)送
氽(tǔn)水 蚱(zhà)蜢(měng)
踹(chuài)水 碧溪岨(jū)
茶峒 (dòng) 埋(mán)怨
阗 (tián) 镇筸(gān)
角隅(yú) 歇憩 (qì)
睨 (nì) 糍粑(cí bā)
字词预习
一、初读课文:概括每一小节故事梗概
叙述边b城的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讲述了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的情形,傩送一句“大鱼咬你”就深深的印在了翠翠心中。
讲述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翠翠却心有所属。
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的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课 文 阅 读
自读课文,用心品味小说中自然、纯朴的自然风物和边城人事。这些美是如何体现的,找出文中描写的的词句。
青山绿水风景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课 文 阅 读
景美
1、“两省接壤处,十余年……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社会环境描写,告诉我们当地军队“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不仅保护民众安全,军队与军队之间也不起纷争,因而生活在“边城”茶峒的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然而沈从文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衰落危亡,人民挣扎于苦难之中,但又特地告诉我们边城损失的不过是些家财,于是边城变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然也是与环境相匹配的。边城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和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请分析请赏析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感受人性美。
翠翠物形象分析
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心理描写,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翠翠物形象分析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心理描写,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翠翠物形象分析
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
语言描写,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聪明可爱,同时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翠翠人物形象分析
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语言描写,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爷爷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
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心理描写,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的是,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有几分羞涩,几分难为情。
翠翠人物形象分析
“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表现翠翠开始有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少女心事,正所谓“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翠翠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的意象象证着什么呢
1.爱与美
2.人性与人生优美的极致
3.翠翠凝聚子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渡了若干人
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
爷爷形象分析
爷爷形象分析
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勤劳,善良,对孙女爱怜备至,特别是为翠翠爱情,默默的操心担忧,对其心灵呵护倍至。
老祖父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午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即使是为了陪翠翠而请人帮忙看船,也时时挂念朋友的孤单,即刻回去替换。他古道热肠、重义轻利,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祖 父
翠 翠
天 保
傩 送
亲 情
手足情
爱情
爱情
淳朴民风 醉美人情
人 性 美
风景美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 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风情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人性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探讨主题
沈从文想通过边城这些美丽的人和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
作者描写的边城,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因此,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赞美、批判、呼吁,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到了冬天,这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
许明天回来。
延伸探究:边城之痛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却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汪曾祺
深入“边城”内蕴
沈从文是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来到大都市北京的。然而,迎接他的并不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世界,而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
(王继志《沈从文论》)
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沈从文《长河·题记》)
相信一切由庸俗小气自私市侩人生观建筑的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都可以用文字为工具,去摧毁重建。……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沈从文)
诗性自然
远离战争的宁静和平生活
远离都市的纯净美丽风光
诗意的牧歌
诗性人格
远离时代的古老传统风俗
远离功利的情义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