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几类标题,理解文章的选材组材。 2.学习袁隆平 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的标题,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通过标题,梳理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标题根植于新闻之中,是新闻中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是事实的浓缩和概括。可以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读新闻,就应该先读标题。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二、教学过程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这篇通讯标题有什么特点? 生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 主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 副标题:——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四个小标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①主标题引用了毛主席《七律·到韶山》当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这一诗句。生动形象,富有神韵和文采。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喜看” 含义丰富:既写出了袁隆平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心情,也写出了作者及人们看到袁隆平做出巨大贡献的喜悦和激动。 “稻菽” 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 “千重浪” 形象地描绘了水稻研究的广阔远景,鼓舞和振奋人心。 ②副标题中隐含着什么信息? 新闻写作背景 据人民网2001年2月19日的报道,在颁奖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强调,获奖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不仅由于他们对国家兴盛和社会发展有强烈的责任心,还在于他们对科学和真理有执着的追求。他们那种朴实严谨的作风,敢于创新的勇气和追求,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品格。这就是为什么要有一个最高国家科技奖。这也是一个新闻的背景,值得大家关注。 2. 四个小标题,它们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第一个“曾记否到中流击水”这个小标题也是出自毛泽东主席的词《沁园春 长沙》,这句诗词表现出袁隆平过人的志气和不凡的追求,袁隆平追求的是解决中国人吃饭的大问题。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这部分的内容是围绕着创新之于科学家的重要作用展开的。创新是袁隆平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天然杂交水稻到人工培育杂交水稻期间,袁隆平面对的是前人的多次失败,是众人的质疑。袁隆平能够取得最后的突破,离不开坚持,离不开创新精神。这个小节的内容向我们昭示了劳动不仅需要艰辛的付出,无私的奉献,更需要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强调的是,科学发明的过程中,面对质疑,科学家应该有怎样的态度?那首先应该说要有面对的勇气。尊重事实的科学发展观。 最后一个小标题,“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这段是整个研究的结果。袁隆平不仅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大问题,还引领世界表现了科学家不断超越、开拓进取的品质。我们抓住组材的特点可以看出。这几个小标题是按照发明创造的时间顺序来组材的,以及事物发展的这种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的。袁隆平始终走在开拓进取的路上,面临的困难一个接一个,他奋斗的过程就是战胜困难的过程,克服困难离不开精神的力量,每一个节点的突破都凸显他身上的精神内涵,少年志气,创新开拓,实事求是地面对质疑,不断超越的进取之心。正是有了这种力量,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引领世界绿色革命是必然的结果。作者的组材顺序是精心安排的,当然不能随意的去颠倒这个顺序。 这几个小标题之间的关系理清了,那他和主标题之间的关系就清楚了。即主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来”表现了袁隆平奋斗的成果,我们从中能读出他不懈奋斗的劳动价值,也能读出作者自豪的情感导向。 主标题重在描述研究的结果(“喜看”) 四个小标题重在揭示“喜看”的原因 三、总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标题,认识了几类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好的标题能给人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布置 同学们也可以选取你最熟悉的人,可仿照本课采用各种标题的形式,为他写一篇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