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1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
的非特异性防卫2有关资料表明,人体缺乏维生素A就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一旦感冒或腹泻,体内维生素A的水平又会进一步下降。维生素A缺乏还会降低人体的抗体反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从食物中补充维生素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健方法,在众多食物中,最能补充维生素A的当数胡萝卜。
要充分吸收其中的胡萝
卜素,科学合理的食用方
法是胡萝卜应烹煮后食用。3请思考:
1.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属于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几道防线?
2.若病原体突破了身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哪种免疫就会发挥作用? 41.说出免疫的概念;
2.简述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方式;
3.识记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重点)5一、概述1.什么是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
性保护作用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非特异性防卫
(非特异性免疫)6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
周围免疫器官:脾、淋巴结、扁桃体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
巨噬细胞体液中的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免疫系统的组成:7T淋巴细胞
(表面有抗原识别受体)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
(表面有抗原识别受体)人体内三种主要的免疫细胞8二、非特异性防卫物理屏障:化学防御: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
生殖等管道的黏膜(阻挡
病原体穿过)皮肤表面的角质细胞;皮肤中的油
脂腺分泌的油脂;呼吸道、消化道
黏膜能分泌溶菌酶;胃液等的强酸
性能杀灭病原体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体表屏障9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和黏膜10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病原体11溶菌酶使细菌溶解122.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反应 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各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称为非特异性反应。局部炎症反应疼 痛:多肽类物质引发神经冲动发 红: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肿 胀:组织液增多发 热:增强白细胞的免疫功能13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分化吞噬作用死亡的白细胞、坏死组织及细胞
死亡细菌
活的白细胞脓液
(黄色黏稠液体)14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15白细胞消灭病原体16【例】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
(1)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下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17(2)以下不属于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是______________。
A.抗体 B.汗液 C.口腔黏膜 D.胃酸
(3)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第三道防线与第一、第二道防线之间有什么关系?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第一道防线的组成;
(2)明确第一、第二道防线与第三道防线之间的关系。18【解析】(1)免疫器官指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主要包括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2)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指皮肤、黏膜。汗液、胃酸属于皮肤、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一道防线。
(3)细胞①为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
(4)第三道防线是建立在第一、第二道防线的基础上的,同时第三道防线增强了第二道防线的免疫作用。19答案: (1)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至少答出两个)
(2)A (3)非特异性
(4)第三道防线是建立在第一、第二道防线的基础上的,同时第三道防线增强了第二道防线的免疫作用。201.免疫的概念与类型
2.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
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
免疫反应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 211.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 淋巴细胞与抗原结合
B. 皮肤的阻挡作用
C.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
D. 巨噬细胞吞噬病毒
2.下列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
A. 唾液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B. 呼吸道纤毛摆动对病菌的排除作用
C. 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作用
D. 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BC223.皮肤受损时,人体会释放一种多肽类物质,该物质的综合作用效果是( )
A.使人产生痛觉 B.使皮肤变红
C.使局部体温升高 D.阻挡病原体进入
4.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造成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流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DB23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课件20张PPT。1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2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旨在提高公众对HIV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警惕意识。定为12月1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是全球卫生部大臣在关于艾滋病
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提出的。
从此,这个概念被全球各国政府、
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采纳。世界
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3请思考:
1.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何变化?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怎样预防? 41.理解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
2.关注艾滋病,预防艾滋病。5一、自身免疫病 概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发生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6风湿性心脏病:酿脓链球菌表面的一种抗原决定簇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抗体心脏受损进攻进攻7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2.概念: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3.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1.致敏原: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8致敏原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
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全身过敏反应某些细胞抗体机体释放物质,如组织胺等致
敏
原皮肤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刺激吸附产生再次刺激导致过敏反应原理9三、免疫缺乏病1.概念: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2.类型先天性免疫缺乏病
获得性免疫缺乏病:由遗传引起
: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10(1)概念: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俗称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 3.艾滋病11(2)致病机理:HIV能够攻击艾滋病病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大部分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T淋巴细胞12(3)病毒分布: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等中。(4)传播途径:①性接触(或吸毒传播)。
②血液传播。
③母婴传播。(5)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13(6)预防途径:(7)预防措施:
①洁身自爱。
②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③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
④注射器等医疗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⑤需要输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⑥远离毒品。①管理(控制)传染源。
②切断传播途径。
③保护易感人群。 14红丝带的含义:
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它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它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15【例】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致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16【解题指南】过敏反应是对外来抗原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反应,需第二次接触同种抗原才能引起。
【解析】选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为效应B细胞,它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而B淋巴细胞最终来源于淋巴干细胞。过敏反应是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引起的,是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17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免疫缺乏病:艾滋病概念类型概念特点原理概念致病机理预防措施181.生活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人最可能因下列的哪一
种方式感染艾滋病病毒( )
A.与病毒携带者握手
B.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餐具
C.住旅店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及时更
换的被褥
D.洗牙或补牙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经
严格消毒的器械D19×√B2.人受到致敏原刺激后,都会发生过敏反应。( )
3.艾滋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的疾病。( )
4.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用HLA表示
B.主要攻击人体T淋巴细胞
C.常用AIDS表示
D.先使体液免疫功能严重缺损,继而影响细胞免疫20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课件26张PPT。1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
(免疫应答)2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31.理解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概述细胞免疫的过程及作用对象;
3.理解抗体是什么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4.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及作用对象;
5.概述免疫接种与传染性疾病的类型和方式。41.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反应)的概念:2.抗原的概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如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一、特异性免疫的作用53.哺乳动物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迁移留在骨髓中淋巴干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61.所有细胞的分子标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类什么物质?有什么特性? 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所有的身体细胞上都存在,而且除了同卵双胞胎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的身份标签。二、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73.淋巴细胞识别
“自己”和“非己”:受体结合
只与适合的激活、增大分裂分化分化效应B细胞群记忆B细胞群8举例:病原体
异型红细胞
异体组织
异种动物的血清等异物4.抗原抗原决定簇95.特异性免疫类型:抗原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被相应的
免疫细胞消灭体液免疫细胞免疫10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2)分裂、分化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三、细胞免疫
1.细胞免疫
的过程:112.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1)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2)癌细胞;
(3)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12四、体液免疫1.抗体:受抗原刺激后,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原抗体133.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某些外分泌液,如乳汁中。2.抗体具特异性:不同的抗体某些部分氨基酸序列各不相同,决定抗体的特异性。144.体液免疫的过程:成熟的B
淋巴细胞致敏的B
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分裂、分化记忆B细胞155.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 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抗体与这类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结合,致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还可使一些抗原(如可溶的蛋白质)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16抗体数量初次抗原刺激二次抗原刺激时间二次免疫应答出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会终身免疫?记忆B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B细胞。17【例】下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8A.抗原刺激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
B.效应B细胞与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接触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并区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区别以及效应B细胞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19【解析】选A。抗原刺激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会克隆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由于要形成分泌蛋白——抗体,所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含量更多。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巨噬细胞吞噬。靶细胞的死亡对机体具有积极意义,属于细胞凋亡。 201.免疫接种的概念:2.现有疫苗的三种类型 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又叫预防接种。灭活的微生物
减毒的微生物
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3.免疫接种的两种方式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五、免疫接种与传染性疾病21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细胞免疫过程作用对象体液免疫抗体化学本质结构特征 分泌细胞过程作用对象免疫接种疫苗的种类减毒的微生物灭活的微生物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免疫方式主动免疫被动免疫221.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232.人接种卡介苗后,经过一段时间,血液中就会出现抗结核杆菌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和抗体的化学本质分别是( )
A.效应B细胞、多糖 B.效应B细胞、蛋白质
C.效应T细胞、多糖 D.效应T细胞、蛋白质
3.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
B.抗体存在于体液(主要是血浆)中
C.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
D.抗体不能消灭已经进入宿主细胞内的病原体BC244.儿童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有的不表现明显
的症状,却获得了对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这种免
疫属于( )
A.非特异性自然免疫 B.非特异性人工免疫
C.特异性自然免疫 D.特异性人工免疫
5.下列不带有抗原信息的结构是( )
A.牛痘病毒 B.细菌
C.癌细胞 D.自身正常细胞CD256.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类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在流感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可能的原因是( )
A.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
B.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短
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D26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