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找准方向,答题规范
角度1 比较意境
典例1 [2022·江西八校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一种美酒的名称。②黄庭:一种道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第一句以自豪的口吻赞美了居住地的环境,暗示纷繁的人世无法比拟。
B.下片头三句表明词人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任凭身体衰残。
C.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创作的本意,“心肠别”戳穿了最高统治者的嘴脸。
D.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但基调苍凉悲壮,直陈不能为国效力惆怅失意的心情。
(2)分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意境,试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作对照分析。
答:
角度2 比较写作手法
典例2 [2022·南昌5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实则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角度3 比较内容
典例3 [2022·安徽合肥5月仿真]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一前两句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
B.“渠”代指方塘。方塘清澈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因其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C.其二前两句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猛涨,“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
D.其二后两句是说不用枉费力气去推移,巨舰就能一直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2)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评价这两首诗“借物以明道”,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
答:
角度4 比较思想情感
典例4 [2022·长沙5月5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
姜夔
其三
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其五
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拼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 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②黄帽:即俗称艄公。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钓具,乘舟浪迹江湖。④倩: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描写了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的情景。
B.“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两首诗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黄帽”暗点“归”,其五“作客归”中的“归”字点题。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角度5 比较语言
典例 5 [2022·山东济宁二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
秋日
秦观
霜落邗沟①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湖上
方岳
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②花边马不嘶。
蜂蝶已归弦管静,犹闻人语画桥西。
【注】 ①邗沟:江苏扬州附近的古运河。②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诗前两句通过落霜、清水、寒星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上秋夜图。
B.秦诗第二句中的“明”字,写无数寒星倒映水中,在船边闪烁,意境幽清明净。
C.方诗第一句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
D.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季节,但都能抓住景物特点,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2)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答:
角度6 综合比较
典例 6 [2022·广东汕尾4月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
B.“美酒聊共挥”一句中“挥”字生动传神地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
C.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暮”到“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D.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胸臆。
(2)古人评价李白这首诗说“此篇逼真渊明遗韵”。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技法点拨
诗歌比较阅读策略
1.审清题干,大处着眼。
(1)找准题干中的关键词。这里的关键词是指能引导、限定作答方向(角度)和范围的词语。常从彼此的整体或局部的描写角度、抒情手法、所用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作比较。如【典例1】明确对比两首诗的意境;【典例2】是关于对音乐描写的比较,应该立足描写的方法和内容;【典例3】所谓“借物以明道”,就是要对比物(内容)和道(主旨)。
(2)树立整体意识。所谓整体意识是指在作答时不能顾此失彼或浅尝辄止。主要表现为:①在相同点上大加分析,而不同方面浅尝辄止;或只对题干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概括,而忽视了分析。②在解答时,不顾题干要求,厚此薄彼,就其中一首大加分析,而另一首则轻描淡写。③忽视试题要求的“同一性”,对一首诗的分析侧重于此,另一首则侧重于彼。
(3)注意诗歌的隐性信息。对比的两首诗歌,对比点有时不明显,有些信息如时间、地点等需要仔细思考后才能得出。
2.注重模式,规范作答。
规范作答即根据题干或分值,看清步骤,分点作答。诗歌比较阅读题,有时提问较为隐晦,需要考生缜密思考,谨慎作答。诗歌比较阅读的常见题型通常有两大类,一类是“求差异”(或“比优劣”),此类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①甲诗……(方式或内容);②而乙诗……(方式或内容)。一类是“求异同”,此类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先“同”后“异”。通常“同”的方面较为明显,可用一两句话概括;求异的作答模式同第一类。
微 突 破 怎样答好诗评题?
所谓诗评题,也称为“前人评点赏析”,就是在一首诗歌的后面列出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评价谈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试题难度较大,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它往往涉及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
一、命题方式●
1.单一设问
(1)评语+解释
《××》中说此诗“……”,即……,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这类题可忽略评论原句,对照解释,联系诗句作答。注意扣住关键词。
(2)评语+印证
某诗(特征)……,××曾评价“……”。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
这类题要努力借助印证语言解读评语,再联系诗句作答。
(3)只有评语
前人评此诗,称其“……”。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这类题要将诗句和评语互相印证,竭力解读评语。
2.开放设问
(1)有人评价这首诗……,也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哪种看法?
(2)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这类题意味着你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只要紧扣诗论,根据自己的认识理解,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而判断“圆”的标准,一是对诗意的阐述,二是对诗论的诠释。
总之,解答诗论评析就是结合诗论具体评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或赞,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题型设计上多采用古评今释方式(即就后人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来命题。做题时先要初步了解诗论评析句本身的含意,这样才便于对症答题。当然,诗论许多时候只需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题时不需在题中答出来。
二、答题要点●
1.读懂作品意思,了解诗歌情感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这是做诗评题的根本。读懂作品的字面意思,领会作品的内涵是进行古诗鉴赏的首要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没有这一步,我们的二次鉴赏就是空中楼阁。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标题、作品的注释、作者的身份、作品的意象、作品的用典、作品的议论抒情句等入手,这些都是我们快速理解诗词内容的重要方法。
2.读懂诗论内涵,把握评论角度
题干所给的诗论,多是古人所用,涉及诗话、词话。它们用语精当,言简意赅,不轻下一个妄字。所以,要像对待文言语句翻译一样,逐字逐句翻译,拆开理解,抓住其核心内涵,明确其评价角度(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风格、诗歌风格等),如果评价涉及几个角度或层次,那么组织答案也应答出几个角度或层次。如果诗评涉及手法,答题应明确手法。诗评题也是变相考查技巧题,应注意这一特点。
3.结合相关诗句或内容,分析阐释诗论内容
务必要概括诗评所涉及的角度层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语言风格、诗歌风格等),分别结合相关有效的诗句展开分析,而不是翻译,要与诗评保持一致。
4.总结评价内容,分析作用效果
最后,再次回到诗论,总结回应结论。这样条理清晰地答题,无疑会给阅卷者以思路清晰的感受,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为理想的分数。
三、答题模板●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薤露行①
[三国]曹植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②已分。
骋我径寸翰③,流藻④垂华芬。
【注】 ①薤露行:汉乐府曲调名。②粲:分明。③翰:羽毛,代指笔。④藻:文采。
明朝学者李梦阳称曹植的诗“其言愤切而有余悲”,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润州①二首(其一)
[唐]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②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 ①润州:今江苏镇江。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江南再次到润州时所作。②桓伊:东晋吹笛好手。
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气俊思活”,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杏庄为莫景行题
[元]凌云翰
一色杏林三百树,茅屋无多,更在花深住。旋压小槽【注】留客醉,举杯忽听黄鹂语。
醉眼看花花亦舞,风妒残红,飞过邻墙去。恰似牧童遥指处,清明时节纷纷雨。
【注】 压小槽:即压酒。指酒酿成后,压榨酒槽中的曲料取酒。
作者在总结创作体会时说“每到真成趣,由来不费辞”,意即每当真正体验到自然趣味时,表达起来就非常容易。请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第10讲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
典例1 解析:(1)本题四个选项针对作品中关键语句和词语的意思以及词人的思想情感进行命题。D项“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和“直陈”错误。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没有写闲居生活感受,而是话锋一转,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对待平常人一样。这里词人明显在抱怨上天不公,对朝廷对待自己的态度表示不满。“直陈”说法错误,应为“婉转表达”。(2)意境是诗歌景物和情感相互融合而共同营造出的一种境界。因此对比分析时,要将景物和情感进行一一对照。首先考生要将“家住苍烟落照间”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相对应的诗句找出来,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它们都提到了“烟”。这两首诗共同营造了优美、纯净、宁静、恬淡的环境,表达的情感都是喜爱惬意的。
答案:(1)D
(2)“家住苍烟落照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写出了作者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苍烟”如青烟,“落照”虽没有出现颜色,但其中暗含色彩,都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
典例2 解析:(1)C项“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错误。由第二句“系舟岳阳城下树”可知,此时诗人的船是停着的,故应为“唱歌人驾着轻舟离去了”。这里属于人物判断错误,选项明显将诗人和轻舟中的人混为一谈了。(2)古诗描写音乐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诗前六句借月下水面的景象烘托歌声美妙,“听不尽”借听众的反应侧面表现歌声之美妙。另外考生要熟悉《琵琶行》中侧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乐声美妙的诗句。
答案:(1)C
(2)①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以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②侧面描写。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渔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侧面衬托也可,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典例3 解析:(1)D项对诗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两句的诗意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2)考生首先要理解“借物以明道”的含义,具体到这两首诗,就是要找到诗中“物”与“观书的感受”之间的关系,然后从两首诗中寻找相关内容加以佐证。如下:
其一:池塘水清因为有活水注入。(思想的活跃,不断读书、汲取新的知识)
其二:因为“春水生”,巨舰无人推却能自由航行水中。(产生灵感艺术,创作文思泉涌)
答案:(1)D
(2)①其一:借清澈的方塘需要“活水”来阐明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阔、更加敏锐。或者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②其二:借“春水生”让巨舰得以“自在行”来阐明灵感的勃发(或情感一旦触发,或思考一旦茅塞顿开,或功夫到家),足以使创作(或写作)文思泉涌,驾轻就熟,流畅自如。
典例4 解析:(1)C项中“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理解错误。征衣,不一定是打仗时士兵穿的衣服,也可以是旅途之衣。根据注释,文中并未涉及征战背景,而有羡慕“浪迹江湖”的说法,因此这里应是“请人用雪洗去旅途中的衣服上的风尘”。A项其三第二句中的“激”描述了击打流冰的声音,属于听觉,故正确;B项,两首诗中都含有“春”,因此正确;D项考查判断是否点题,其三属于暗点,其五属于明点。(2)首先,看写作背景。由注释①和标题可知,两首诗都是诗人访友归来所作,且诗中或明或暗都写了“归”,思归之情不言而喻。其次,看描写的意象、所用的典故等。诗歌中描写了船篙击水的轻快和水上春意,蕴含了悠然的心情;诗人自比“陆天随”,且冠以“三生”的时间限制,“定”字显示了诗人对湖上悠然漂泊的认可。然而诗歌也并非没有负面情绪,“分明旧泊”“拼新年”,包含凄凉、无奈之意。
答案:(1)C
(2)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言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诗人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诗人以陆天随自比,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③凄凉无奈之感。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典例5 解析:(1)C项“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错误。“萋萋”意为草木茂盛的样子。原文是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他选项,A项,落霜、清水、寒星等意象体现了秋夜的特点,因此正确;B项“星”虽寒,但却十分明亮,因此就有幽清明净的意境;D项属于两诗对比赏析,既要赏析相同点,又要赏析不同点。结合内容,第一首写的是秋夜,第二首,由芳草萋萋、蹀躞花边可得出显然写的是暮春时节,因此季节不同;而两首诗都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因此都体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因此D项正确。(2)解答此题,考生要从两首诗的语言特点出发。秦诗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很平常,但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方诗,尾句“犹闻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人语”写动景,“蜂蝶已归弦管静”写环境的静,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的深远意境。
答案:(1)C
(2)相同: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令人回味的深远意境。不同:①秦诗尾句紧承上句“疑无地”,通过“人家笑语声”突然展现出一片新境界,构思新奇,妙趣横生;②方诗尾句“犹闻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也使诗境更加耐人寻味。
典例6 解析:(1)C项“共销万古愁”错误。诗歌结尾“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没有体现诗人内心的愁绪,而且整首诗歌都没有体现诗人的愁绪,当然与友人共销万古愁就无从谈起。(2)本题没有明确点明赏析点在哪些方面,需要考生自我选择,这就考验考生的整体鉴赏诗歌的素养。题干中有“此篇逼真渊明遗韵”,告诉考生要结合陶渊明的诗篇进行分析。所谓遗韵,应该是在意象选择、人物行为、表达情感或体裁手法上的相通之处。
答案:(1)C
(2)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青萝、田家、松等,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这些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这首诗中的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是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④从体裁、风格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颇具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微突破 怎样答好诗评题?
1.答案:①诗人怀有“王佐”之才和远大理想,希望能辅佐明君,建功立业,但又不愿向世俗屈服,以致抱负难以实现。这首诗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这种愤切之情。②同时,愤极而悲,诗人想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自身渺小,不禁哀从中来,流露出无限的伤感和悲痛之情。
2.答案:①“气俊”指杜牧的诗气势豪迈俊爽,本诗首句起势恢宏,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写出了江南秋色的广阔无边。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发,大有纷至沓来之势。②“思活”指杜牧的诗思维活跃,时空跨度大,情感跳跃性强。如本诗尾联,通过想象把现实与历史、今人与古人、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
3.答案:①本词写春日游赏杏庄,表现了杏庄杏花的繁密,茅屋的稀疏,主人的盛情,黄鹂的浅唱,词格清逸,感受真切,趣味盎然,用语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自然流出。②作者巧借杜牧诗句,以故为新,信手拈来,将欣赏落花时的真情实趣,自然而巧妙地表现出来。
1